“乐园追寻”是自远古神话、宗教信仰以迄诗歌小说等文学艺术中一个普遍而重要的课题,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环境的认知与超出,对理想世界的探索与构设,以及对自我心灵的安顿与开显。
《唐诗的乐园意识》从回顾先唐种种的乐园形态开始,细腻地抉发唐诗中形形色色的乐园,从初盛中晚唐一路往下,意图建立一个历时性的乐园意涵流变史,丝丝入扣,打开唐诗研究的一条新进路,在传统审美的角度之外更提供崭新的诠释。
图书 | 唐诗的乐园意识 |
内容 | 内容推荐 “乐园追寻”是自远古神话、宗教信仰以迄诗歌小说等文学艺术中一个普遍而重要的课题,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环境的认知与超出,对理想世界的探索与构设,以及对自我心灵的安顿与开显。 《唐诗的乐园意识》从回顾先唐种种的乐园形态开始,细腻地抉发唐诗中形形色色的乐园,从初盛中晚唐一路往下,意图建立一个历时性的乐园意涵流变史,丝丝入扣,打开唐诗研究的一条新进路,在传统审美的角度之外更提供崭新的诠释。 作者简介 欧丽娟,台湾地区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除了“大观红楼”系列之外,代表作还包括《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唐诗选注》《红楼梦人物立体论》《诗论红楼梦》《唐诗可以这样读》等十多种;曾获台湾地区大学杰出专书奖、杰出教师奖,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优选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目录 章绪论 节“乐园”研究之价值与研究取径 第二节“乐园”内涵的厘清 第三节先唐乐园形态之回顾 第四节乐园理论之修正与本书架构之建立 第二章人文世界的乌托邦——远古理想国的回光 节政治蓝图的理想模式 第二节社会理想——再使风俗淳 第三节大同世界的再版 第三章平等无私的自然伦理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秩序 节原始乐园的和谐混同状态与复归的尝试 第二节各得其所的自然伦理——“难教一物违” 第三节物我交融的“忘机”境界 第四章“失乐园”——追忆中的开、天盛世 节再现“失乐园”的理论与意义 第二节中晚唐时代的乐园回溯 第三节杜甫的追忆:“春夏—喜剧境界”的类型表现 第四节“追忆”的情感运作与表现模式 第五节失乐园:“秋冬—悲剧境界”的类型展现 第五章由迷而悟——“寻道”诗的类型探讨 节“追寻”的原始类型 第二节“道”的内涵厘清 第三节“寻道不遇”诗的原型分析 第四节圣地的启悟与净化 第六章桃花源主题的流变——继承、转化与发扬 节“桃花源”原始文本之分析 第二节南朝阶段——以仙化为主流而启山水化之肇端 第三节初唐阶段——隐逸调性的显扬 第四节盛唐阶段——个性化原则的充分实践 第五节中晚唐阶段——世俗化:桃花源的幻灭与瓦解 第七章乐园的变调 节时间意识的激化与死亡意象的涌现 第二节乐园空间的崩毁 第三节圣性的解消 第四节人情化——神话思考的反命题 第八章结语:乐园意识转变的关键 征引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诗的乐园意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欧丽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1060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2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0 |
出版时间 | 2020-05-01 |
首版时间 | 2020-05-01 |
印刷时间 | 202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30 |
CIP核字 | 2020006397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