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
内容
前言/序言

前言
中共党史资料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基础,任何一项有价值的党史研究成果,无不是在充分占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取得的。
改革开放以来,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首先由省、地(市)、县三级党史机构开展立体网络式的全面征集,而后又开展专题征集、重点征集,由此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环境下散失的大量党史资料收集、整理、编撰起来,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党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 21 世纪后,为了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的研究,党中央在适时公布历史档案的同时,要求党史工作部门对领导干部和重大事件当事人手中留存的党史资料及口述史料展开征集。这一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干部、广大群众的热烈响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后,2013 年 6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推动党史研究走向深入,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教科书,是党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为了贯彻党中央的上述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党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我们在以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基础上,按专题编辑、出版中共党史资料专题丛书,陆续推出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党史事件的资料。
156 项工程建设是新中国首次通过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开展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对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出版此书,以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性的时刻。

作者简介

陈夕,女,山东省龙口市人。1954年生。先后取得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历史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学位。曾任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局长、《百年潮》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党史资料的征集和党史的宣传工作,著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民族工作》(1921~1949),主编《中共党史专题资料丛书》《亲历重大历史事件实录》等,于《人民日报》《求是》《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报刊发表数十篇文章。

内容简介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这一时期为主,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工业项目,极大地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自此中国大地上shiwuqianli地形成了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56项工程建设是中国实现全面工业化的历史起点,是新中国首次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进行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对今天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包括综述、专题研究、回忆录、大事记、文献资料五个部分,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详细介绍了156项工程的立项、分布、实施过程,以及它们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影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综? 述
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述
专题研究
156 项工程的行业结构与地区布局 / 董志凯
中国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 陈? 夕
关于 156 项工程研究综述 / 隋福民
回忆录
赴苏联谈判的日日夜夜 / 袁宝华
周总理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 宋劭文
“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薄一波
一汽——祖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 李岚清
关于 50 年代我国从苏联进口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回顾 / 宿世芳.
我所了解的一汽选址工作 / 吴式铎
我参加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筹建 / 陈祖涛
忆一汽筹建前期的驻莫斯科工作小组 / 李? 刚
中国要建一座汽车厂 / 孟少农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回忆 / 江? 风
建厂初期的“从头学起”/ 纪登奎
洛阳轴承厂建厂回忆 / 阎济民
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第一拖拉机厂 / 段国栋
株洲发电厂创建经过 / 朱远明
我在 331 厂任职期间的工作 / 牛荫冠
回顾包钢建设 / 苏晓明? 苏小河? 云世英
大事记
大事记(1949—1969)
文献资料

精彩书摘

我所了解的一汽选址工作
吴式铎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作为一名从旧社会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我曾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朽,也亲眼看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呈现一派万象更新的大好局面。我怀着欣喜的心情,迫切希望能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1950 年 7 月,经人介绍,我到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参加了工作。
旧中国没有汽车工业,各种汽车均依赖进口,马路上跑的都是进口汽车,被戏称为“万国汽车博览会”。
中国汽车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始创建的。1949 年 12 月,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访苏期间,毛泽东与斯大林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进行了会谈。苏方建议中国尽快建设一座综合性的汽车制造厂。1950 年 1 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莫斯科同苏方领导人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制造厂。这个决策表现了国家对建设汽车工业的决心和魄力。同年 2 月 14 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敲定了一批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1950 年为第一批,共 50 项,其中包括建设汽车厂项目。
1950 年 4 月,重工业部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筹备组成立后,开始酝酿汽车厂建设方案。1950 年 7 月,筹备组开始为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厂选择厂址。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有幸参与了选址工作。下面将我所了解的有关一汽选址情况回顾如下:
1950 年,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起点低,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只有三分之一,且大部位于沿海。为改变旧中国形成的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汽车厂的选址在内陆进行。我国幅员广阔,选择厂址要考虑原料、交通、工业、地理等各方面条件。筹备组先后派工作组到北京、石家庄、太原、太谷、平遥、祁县、西安、宝鸡、湘潭、株洲等 10 多个城市和区域做调查,征求当地政府意见,并勘测多处。经研究认为,平遥地面水位过高,石家庄和湘潭工业条件欠缺,西安建厂存在电力、木材、运输等问题,只有北京可供选择。1950 年 12 月 28 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选厂址的汇报,认为在北京、沈阳、武汉、包头四地区选择厂址较为适合。当时对北京、武汉两地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比较,认为北京西部较适合建设汽车厂,我曾参加在京西衙门口地区的勘测工作,后经综合考虑北京也不适合建设大型汽车厂,钢材供应是难题之一。
1950 年夏末,中方陆续同苏方签署了关于苏联派专家来华选择工厂厂址的协议、派往汽车工业筹备组的专家的协议。同年 12 月,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委派的工厂设计专家小组总设计师沃罗涅斯基、设计师基涅谢夫到达北京。他们是根据毛泽东和斯大林签订的条约来中国援建汽车厂的,并带来苏联援助中国建设汽车厂的协议。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的建设目标是年产 3 万辆吉斯 150 型载货汽车的完整汽车厂。苏联专家计划在三个月内了解中国汽车工业情况,选定厂址,收集设计资料,拟任务书,完成厂址初步测量与工程地质勘探。根据苏联专家提出的大纲,筹备组组织力量,调查勘测和收集进行工厂设计所需的全部技术资料。其中包括: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质、水文、交通运输、资源、动力、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工业和农业基础、生产及基建材料来源等。经过讨论,最后确定,从电力、钢铁、木材、动力等各方面条件来看,新中国的第一座汽车制造厂只能够设在条件比较好的东北。1951 年 1 月 18 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由陈云主任主持, 听取重工业部关于建设汽车厂的汇报,根据当时的战略考虑和苏方关于建设汽车厂的意见,陈云决定:建设目标同意苏方的意见——厂址定在东北,在长春至四平之间选择。会后,派胡亮等三人在长春至四平间选择厂址,对四平、公主岭、长春三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供电能力、交通条件和地下水面符合 6 市尺至 8 市尺以下无地震史等情况做了调查,初步决定以长春为主要目标。
1951 年 2 月 10 日,根据胡亮去东北预选厂址的结果,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孟少农陪同苏联专家沃罗涅斯基来长春,在孟家屯车站铁路东西两侧考察,认为铁路东西两处都可供选择。孟少农认为铁路西侧接近城市,有几十万平方米破损的楼房,道路、上下水、供电条件都好,有发展年产 7 万辆的余地,只是当时有一个军事仓库占据了大片面积,名叫“饮河部队”。专家看了回来,在地图上摆了两个方案,第二天又去看过,认为可以定下一个。孟少农与专家商量,将铁路西侧作为厂址第一个选择对象。这里原是日寇投降前关东军盘踞的地方,残存着细菌工厂的建筑物,我们将在这片废墟上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厂。1951 年 3 月 19 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下文批准,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孟家屯车站西侧兴建。
长春地处东北三省中心。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且京哈铁路紧临厂区,将汽车制造厂设于长春,既便于建厂时大量苏联设备的输入,也便于投产后就近利用东北的钢铁、煤炭、木材、水电资源,这些都为工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厂址确定之后,1953 年 7 月 15 日,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破土动工,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在昔日的荒原上矗立起一座宏伟的汽车城。
光阴似箭,回首往事,我为能参与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建设而自豪,并衷心希望一汽在实现“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的奋斗目标中取得新成就。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 156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述 ; 156项工程的行业结构与地区布局 ; 中国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 关于156项工程研究综述 ; 赴苏联谈判的日日夜夜 ; 周总理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等。
编辑推荐

1.剖析苏联援华的经验与教训,启迪当下国企改革与产业升级
2.解读中国敢打贸易战的根源与底气
3.解读新中国从西方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困境中突围的策略
4.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新中国经济史必读
5.关于156项工程,读这一本就够了
6.以文献档案为依据,综合亲历者讲述和巨量史料,系统、清晰地记述分析156工程,时间跨度20年
7.含薄一波、李岚清、孟少农等亲历者讲述
8.文献资料包含中苏领导层间的电报、信件,中共领导人对重点项目的批示及有关协定的原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夕
译者
编者 陈夕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53031
开本 16开
页数 2册(813页)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33
出版时间 2020-05-01
首版时间 2020-05-01
印刷时间 202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370
CIP核字 2019229098
中图分类号 D822.351.2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成都
240
173
24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