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导言
第一章 1914年,阵地战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章 1915年,不恰当的战争手段
第三章 坦克的产生
第四章 新兵种的诞生
第五章 凡尔赛和约
第六章 战后海外的发展
第七章 德国摩托化作战部队
第八章 装甲部队的生活
第九章 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及与其他兵种的协同
第十章 当前的战争
结论
参考文献
图书 | 注意坦克(古德里安论装甲部队的战术与作战潜能) |
内容 | 目录 引言 导言 第一章 1914年,阵地战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章 1915年,不恰当的战争手段 第三章 坦克的产生 第四章 新兵种的诞生 第五章 凡尔赛和约 第六章 战后海外的发展 第七章 德国摩托化作战部队 第八章 装甲部队的生活 第九章 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及与其他兵种的协同 第十章 当前的战争 结论 参考文献 导语 本书并非单纯介绍坦克技术史的专业书籍,而是结合1914—1918年西线的历次战事,探讨现代军事发展的可能性。其中包含了大量划时代且在后面的历史中得到验证的新奇想法。古德里安文笔卓然,因而本书的阅读过程并不枯燥,我们可以跟随古德里安有预见性的想法轻松观察到现代军事的演变痕迹。虽然研究一战史的书籍无数,但就古德里安所探讨的许多方面,至今仍然缺乏有文献依据的学术性论述。例如,目前仍然没有一本记录英军坦克在一战时期的投用与发展的、有充分文献依据的书籍。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我们仍然依赖战争参与者的回忆录和没有文献依据的团级战史。 虽然英国在索姆河战役中率先使用了坦克,但一战后的欧洲国家并不重视这种新武器。保守派认为未来的战争依然会以步兵为主力,飞机、坦克不过是为步兵提供快速支援的运输工具而已。法国便是其中的典型——宁愿斥巨资去修建马奇诺防线,也不愿将军事发展的重心放在飞机、坦克等新武器的研发上。德国的坦克研制起步较晚。由于《凡尔赛和约》的制约,仅有的几辆实验型坦克也只能在苏联进行秘密试验。为了让德国当局重视坦克的作战潜能,为装甲部队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古德里安在卢茨的指示下创作了《注意,坦克!》。 内容推荐 《注意,坦克!》是古德里安的代表作之一,其德文原著出版于1937年。“装甲怪杰”古德里安将其对机械化战争长达15年的研究心得融入此书,本书具备的启发性、革命性震惊世界,并迅速成为畅销多年的传世经典。 《注意,坦克!》根据1937年版德文原著直译。本书先介绍了一战期间的武器和战术,阐述了这次大战是如何演变为阵地战的,进而深刻地分析、探讨了盟军的坦克战术问题,并提出了机动作战、大规模协同作战、闪击战术等战略战术思想的合理推论。 古德里安意识到坦克部队不能单纯靠自己作战。为了有效地战斗,它需要其他武器的支持和帮助。这就是德国“闪击战”“坦克战”理论的起源。其后德国正是通过这样的策略横扫二战欧洲战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注意坦克(古德里安论装甲部队的战术与作战潜能)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
译者 | 译者:胡晓琛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944874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9 |
出版时间 | 2020-06-01 |
首版时间 | 2020-06-01 |
印刷时间 | 202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92 |
CIP核字 | 2020080310 |
中图分类号 | E516.9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25 |
宽 | 162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