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壮暮堂谢稚柳/与大师谈艺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谢稚柳的艺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
本书作者与画家交游数十年,或看他伏案作画,或是天马行空式的交谈,对其可谓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了,从而渐渐悟到画家在纸上行笔、用墨、用水、用彩的不同,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体验和感受的不同。
全书配画家所创作的作品以及老照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画家的创作才情。本书颇具阅读品味价值。
目录
篇之壹 一个鉴定流派的形成
篇之贰 开拓敦煌壁画学的研究
篇之叁 绘画史上开派创新画家
篇之肆 “宣和体”和“院体”
篇之伍 线与白描
篇之陆 话梅、说竹
篇之柒 鉴别与欣赏
篇之捌 漫漫丹青路
篇之玖 台湾之行:对董源绘画的再思考
后记
序言
谢稚柳的宽容
走进壮暮堂,迎面的
是一副谢稚柳的恩师钱名
山书写的对联:“绚烂归
平淡,真放本精微。”再
转目一看,壮暮堂谢稚柳
,坐在有文征明题旬的红
木椅上,或作画,或看书
,或端坐,面对着线装本
《二十四史》大书橱在沉
思。每当这样的时刻,我
会静静地在门口驻步:他
在想什么呢?那副对联不
正是他的艺术人生的写照
吗:绚烂而不艳俗,平淡
而不失风雅;真放而不肆
野,精微之中又见大度,
堂皇严正,温婉可亲。
这样的时刻很少。谢
稚柳是一个喜欢朋友、喜
欢谈天、喜欢热闹的人。
他是无人不能谈,和谁都
有话题可谈,大家也都喜
欢和他谈。他常常浸淫在
高朋满座的清淡的愉快之
中,不只是谈书画,凡国
家大事、时局动变、社会
新闻、内幕消息,乃至街
巷小道他无所不谈,无所
不能谈。高深莫测的学问
,他能谈得通俗明白;通
俗明白的小事,他能从中
谈出哲理及对人生的感悟

我与谢稚柳除了这样
的群坐而谈,也有促膝相
对的时候。他是一座知识
宝库,我是一个取宝者;
他是随意而谈,我是听之
有心。长谈一阵,起身告
辞,我的告别语常是“读
书去”!他本身就是一部
书,一部历史。以史证谈
,以谈证史,我的许多书
都是这样读进去的。频频
进出壮暮堂,不读书哪来
新鲜而深入的话题?
我说谢稚柳是一部历
史,此话是一点也不为过
的。陆俨少曾说过:“像
谢先生这样的人物,历史
上几百年也出不了一个。
”的确是这样。20世纪的
绘画史上,和谢稚柳同时
代的人物中,尽管名家辈
出,高手如云,但能融会
贯通地集文博、收藏、鉴
定、史论、诗文、词曲、
书法、绘画等多方面成就
于一身的,只有谢稚柳。
谢稚柳对我是亦师亦
友,感情甚笃,但我是把
他当作历史来读的。感情
文字常常会带来某些偏见
。所以我总是以冷静的目
光来研究他这部
“史书”,从他的人格、
操守、学识、修养诸方面
研读,读出了“宽容”二字
。这里的宽容和西方房龙
所说的宽容还有些不同。
房龙的“宽容”多少还带有
宗教的色彩。谢先生的宽
容是宽厚和包容,指他对
人生与艺术的态度。他的
生活之路可谓曾经沧海,
但丝毫没有为某种社会习
气所浸染,仍然有着海纳
百川、高风亮节的气派。
他曾经对我说:“我年
轻的时候,喜欢老年人,
生活在老年人的圈子里。
”他的恩师是江南名儒钱
名山,新儒家马一浮和他
家也有着交往。他的长兄
江南才子谢玉岑长他十一
岁,是张大干的挚友,由
兄及弟,他在二十岁即与
张大干交往。走上社会后
,他所结交的是于右任、
沈尹默、童士钊、冒广生
……到了他的晚年,重睹
这些老人为他题的画卷,
他带着无限感溉说:“黄
鹤远去,一些文化也随着
他们消逝了。”
孔学曾说能行“恭、信
、敏、惠”于天下为仁。
谢先生有着仁人君子之风

凡与他交往,地位无
高低,年秩无长幼,他都
能以诚相见。他的那些助
人之危、救人之难的事情
,常为人们尊而道之,乐
而述之。
他的一位朋友叶笑雪
先生,是上海市文物管理
委员会首任主任李亚农的
秘书,是一位饱学之士,
常为李亚农捉刀代笔。叶
先生为人耿直,在1957年
被打人另册。谢先生以经
济相助几十年。叶先生晚
景凄凉,腿僵不能行路,
谢先生总是要我代为看望
。谢先生逝世,大祭之后
,佩秋老师又问我:“你
知道叶笑雪住在哪里?”
我陪佩秋老师前往探望。
她说:“谢先生不在了,
今后有什么困难跟我说。
”并以数千元相赠。
谢先生绘有《十幅图
卷》,堪称谢氏作品中的
上上精品,奄士钊为之逐
幅题咏,卷后有冒广生的
长题。“文革”中被抄,由
于工宣队保管不善,被一
个造反派拿走,后通过工
宣队索回。到了“反击右
倾翻案风”时,此人借机
贴大字报,说谢稚柳“反
攻倒算”。“文革”结束后,
此人仍来谢先生家,先生
依然客客气气地对待,不
存芥蒂,凡有所求,无不
应允。
……
直到他病逝的时候,
我一直感受到谢先生身上
有一股中年人的气息,但
是他不以此作秀。那时,
刘海粟喜欢在画上题写“
年方八八”。有一次,几
位老先生在一起作画,画
成要谢先生题跋,并要把
每位老人的年龄写上,以
示珍贵。写刘海粟时,谢
先生写道:“年方二八。”
谢先生的这个幽默,我看
到刘海老面色赧然,有些
不好意思。刘海老是很健
谈的,被人称为“狂派”,
老人有许多可爱之处,据
说他在吴湖帆、谢稚柳面
前,“狂”劲就要松弛下来

孔老夫子曾经感叹,“
圣人”“贤人”难得见到,但
是看到了“君子”与“有恒者
”,也就感到满足了。哲
人木坏,名士山青,但愿
我们能以谢稚柳为模范,
以宽容为怀,努力地学着
做一个君子、有恒者,为
中国文化做一些事情吧!
导语
本书以对话体并夹以相当于“旁白”的著述者介绍,且有画家名画多幅,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好读物。
作者不仅记录了画家的体验,并有大量作者撰述的相关背景介绍和他对画家画艺、画风的评述,问与答俱佳,文与画皆美,记录了画家的艺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侃侃而谈而真知灼见迭出,批评时弊平和而幽默感常现。
后记
岁月匆匆,《壮暮堂
谢稚柳》《大石斋唐云》
《三釜书屋程十发》《高
花阁陈佩秋》“与大师谈
艺”四种,出版距今已经
十五个春秋了,读者朋友
也许不复记忆,但文汇出
版社高情厚谊,要把余之
拙作四种,重新出版以飨
读者,我真的有些惶恐不
安。壮暮堂、药翁、发老
已驾鹤西去多年,每忆及
不禁黯然,更有旧梦难温
之苦。因余之粗疏,三翁
的“大师谈艺”出版后留下
许多遗憾,但都难再补记
之。二〇二〇年即为壮暮
堂、药翁一百一十周年诞
辰,谈艺录之再版,也是
一个纪念吧。唯高花阁佩
秋老师,神清气朗,是向
茶寿者,余亦不敢多做叨
扰,只能把她的高雅之谈
以“篇之外”载于书后,期
与读者朋友有共享之乐。
二〇一九年十月 时年
八十又五
精彩页
中国书画鉴定最早起源于书画的收藏与交流。因为有了收藏与交流,就出现了有场无市的流通方法,从而使书画的个体商人和收藏家建立起了关系。在我探访众多收藏家之后,发现许多玩家的书画不是从市场购得,而是书画商人送货上门的。这样,我叉进一步发现,当年的文物商贩,由于经手书画很多,积累了丰富的鉴定经验,终成鉴定家;还有就是收藏家,由于他们舍得花钱买眼睛,买经验,也从收藏家走上鉴定家之路;还有就是学者,把书画鉴定当作一门学问来做,他们本人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兼为书画鉴定家;还有就是画家,由学画、临摹画、研究画入手,最后成为鉴定家的。
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同。
书画经营家和玩家出身的鉴定家,他们的鉴定依据是书画的题款、题跋、印记、纸绢材料、幅式形制、著录。这类鉴定也讲笔墨,但深入不进去。这是因为虽然或许他们也能画几笔画,但毕竟体验不深。
学者出身的鉴定家,他们重在考订文献,如画中的服饰、建筑形制、避讳文字、著录。所以,读他们的书画鉴定著述,可以得到书画以外的许多知识。
从学画、研究画而成鉴定家的,他们的鉴定方法立足于书画自身的规律,如画家的个性、时代性、笔墨表现方法等,也兼从印章、纸绢之类获取旁证材料。
谢稚柳即属于画家鉴定家。不过鉴定书画成为他的专业之后:作画写字反成为他的业余爱好了。他戏称自己是“业余画家”。
1966年4月,“文革”即将开始,谢稚柳完成了《论书画鉴别》。这是他积几十年鉴定实践的经验之谈,有着它的科学性和辩证性,在前人鉴定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一步,堪称书画鉴定的经典。这篇论文,对书画同源,对书画的用笔、个性、日寸代性、流派,既有历史的考察,又有哲学的思辨,透彻而深入。
对于谢稚柳的鉴定之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薛永年有过这样一段评论:
不仅《敦煌艺术叙录》是我国学者研究敦煌艺术的开山之作,而且谢先生还是很早就用石窟壁画与卷轴画互相参证以说明绘画源流及其时代性的先行者。他对于唐代兴起的水墨画及其源流派别的精辟论述,既清晰地理出了美术史发展的线索脉络,又为鉴定书画音认识时代性与个性的关系指示了门径。
大学时代,我的兴趣慢慢转向书画史。当时讲授书画鉴定的老师是张葱玉先生和徐邦逸先生:张先生讲书画本身和本身之外的证据,尤英是本身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论理深入但太提纲挈领。徐邦达先生讲历代大名家可作为标尺的代表作品,具体细致但没有多讲各家之间的历史联系。谢先生的《水墨画》还有他在《唐五代宋元名迹》一书前面所写的长文,却集中讲述了流派的因革承变。当时我就想,同样讲鉴定,张先生有点像理论家,徐先生有点像考古家,而谢先生则更像美术史家,后来我到吉林省博物馆干起书画行当之后,遇到问题虽然回京请教徐先生,但平时的积学却遵循着谢先生重视流派的路数。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徐建融教授把谢稚柳称为“实践派”鉴定家。此说朴实而精确。
郑重:书画鉴定之学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有书画鉴定?
谢稚柳:因为有了书画的赝品,所以书画鉴定之学也就应运而生。赝品的产生情况很复杂,一是为了学画而临摹,临摹的作品流传下来,就真假难辨了;另一种情况纯粹是为了牟利而造假。鉴定书画,一件作品到底是真是假,是好是坏,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你看了一件作品,要确定它是哪个时代的;还有就是谁画的。当然这两个问题要弄清楚是很复杂的。一个画家的画风会变,一生有好几种风格,一般分成早期、中期、晚期。唐朝因为画家众多,又缺乏一定的作品,很难看出来,而像后来的“四王恽吴”、八大、石涛、沈(周)、文(征明)、仇(英)、唐(寅),这些人的作品我看得多了,所以一眼就知道它的真假,分辨出是他的早年作品还是中、晚年作品,因为有实物,有款。那为什么一定要看真假呢?现在我们国家收购这些文物,那假的东西不能作为真的将其买进。历史上几千年来都有作伪、冒充的,就需要将这些区别出来。有名款的画作你可以分辨真假,要是没有名款的呢?比如唐伯虎的画,如这张虽然没有题字落款,只要充分掌握了他的风格,依然可以看出这是唐伯虎的真迹。还有一种画,既无年份,又无名款,这种画很多,不晓得是谁画的,那么你得说明,这是什么时代的画,因为画有它的流派、格调和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特点。
郑重:鉴别书画是一件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具备多种知识,也有许多标准。你为什么把书画家个性作为书画鉴定最重要的标准?
谢稚柳:这像认识一个人一样,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看他,但最重要的是他个人的长相、性格特点。鉴别的标准,是书画本身的各种风格,这是它的本质,而不是某一画家的这一幅画或那一幅画。因此,它无所谓高与低、宽与严。作为一个作家,他可以创作水准高的作品,也会产生低劣的作品,这是必然的规律。问题不在于标准的高、低与宽、严,而在于对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的认识。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壮暮堂谢稚柳/与大师谈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32510
开本 16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20-08-01
首版时间 2020-08-01
印刷时间 202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66
CIP核字 2020113103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5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