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追名逐利到违法犯罪--犯罪行为产生机制研究/湘潭大学法学文丛 |
内容 | 作者简介 杜雄柏,男,1955年生,湖南临湘人,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委、成果鉴定专家(7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办授予的“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称号),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犯罪学、刑法学、犯罪学研究方法和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或参与各类课题二十多项,出版专著《现代认识论问题探索》《市场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传媒与犯罪》《围剿象牙塔里的罪恶——学校人员违法犯罪问题研究》《防治腐败:问题与思考》,主编《逻辑学教程》,参编《公共逻辑》,在《国外社会科学》《佛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译作和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9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名利含义、关系之辩说 一、成分众多,数不胜数 二、关系复杂,不易厘清 三、取值多元,难成共识 四、孰先孰后,断无定则 第二章 追名逐利性质之认定 一、生物本能 二、自然权利 三、社会动力 第三章 追名逐利应循之于道 一、无道则乱 二、乱之则苦 第四章 行为变异方式之样态 一、巧取 二、豪夺 三、巧取并豪夺 第五章 犯罪行为发生之机制 一、“机制”的引入 二、致罪的主要因素 三、因素致罪过程 四、犯罪行为发生模型 第六章 行为乱象遏制之对策 一、社会预防:教育布道 二、司法预防:打击惩处 三、情境预防:设障添堵 四、犯罪预防的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内容推荐 人的行为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与名利相关。追名逐利既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的一项自然权利,甚或社会发展的动力,故而正当、合理、合法,无可厚非。但追名逐利又可能一步步演变为遭人诅咒、厌恶,并力图剿灭的恶行——违法犯罪,这种演变是如何形成的,亦即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其具体过程和表现形式是怎样的,要想有效地阻止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和蔓延,这些问题不弄明白,一切努力必将是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本书作者在厘清名利之含义及追名逐利之性质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追名逐利到违法犯罪--犯罪行为产生机制研究/湘潭大学法学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杜雄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974652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5 |
出版时间 | 2020-07-01 |
首版时间 | 2020-07-01 |
印刷时间 | 2020-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46 |
CIP核字 | 2020101043 |
中图分类号 | D917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