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武民国
内容
试读章节

袁保庆于同治五年(1866年)从家赴山东济南候补知府时,因年老无子,便过继袁世凯为嗣。袁世凯从小过的是寄生安逸的生活,任性而为,上学后仍顽劣如故,对读书毫无兴趣,却养成了纨绔子弟的习性。不过他对拳术比较热衷,练出了颇精的骑术,以致后来弃文习武。

7岁时,袁世凯随袁保庆至济南。1868年冬,袁保庆以道员发往江苏差遣,袁世凯随往,侨寓扬州,复移南京。袁保庆在江苏受委办理督标营务处,后又任江南盐巡道,与驻守浦口的淮军将领吴长庆过往甚密。由于咸丰年间,太平军围困吴长庆之父吴廷香于庐江,吴廷香派吴长庆向袁甲三求救,袁保庆主张救援,袁保恒则认为兵分则弱,力主不救。为此拖延日久,庐江被太平军攻陷,吴廷香被杀,从此,吴长庆与袁保恒绝交,而于袁保庆订“兄弟之好”。1873年,袁保庆因霍乱死于南京,吴长庆渡江视敛,抚棺痛哭,与刘铭传一起帮助料理后事。见到袁世凯时,均器重之。

袁世凯扶柩回项城后,对他的教育责任转到袁保恒、袁保龄身上。这两个在京做官的叔叔对他的影响,较之生父和嗣父都更大。1874年舂,袁保恒已官至户部左侍郎,回籍探亲,把袁世凯带到北京,聘请名师教导。在内阁中书任上的袁保龄认为袁世凯天资不高,浮动异常,对他的督导尤为严厉。

1876年秋,袁世凯回河南参加乡试,不第。年底,和沈丘于姓女子结婚,时年17岁。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恒刚刚调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凯一边读书,一边帮他办事,学得不少官场本领。两位堂叔夸奖他“办事机敏”,是“中上美材”。时华北大旱成灾,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赈务,带袁世凯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办、参佐一切。1878年,袁保恒感染时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移住陈州。大约就在此时,袁家分析家产,袁世凯于袁保庆名下,得到一份丰厚产业,自为一家之主,自此更加放荡不羁,经常追欢逐乐。还组织“丽泽山房”、“勿欺山房”两个文社,自为盟主。此时,正在陈州授馆的徐世昌于袁世凯结交,拜为金兰,从此成为袁世凯毕生重要的谋士。1879年,其姑丈张向宸办理河南赈务,委托袁世凯分办陈州捐务,因他集款独巨,张就以袁保恒生前的捐款,移奖袁世凯一个“中书科中书”的虚衔。同年秋,袁世凯再次参加乡试,落第。

袁世凯屡试不中,又以事积忤族里,众欲苦之,家乡不能再住,乃率旧部数十人,于1881年4月,前往山东投奔嗣父袁保庆的密友吴长庆。吴长庆将他留在营中读书,袁世凯谦抑自下,时作激昂慷慨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不久被提拔为庆军营务处帮办,踏上了仕途。

1882年6月,朝鲜发生兵变。驻日公使电告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日本欲派兵侵台。朝鲜官员金允植也呼吁中国派兵干涉。张树声遂奏派丁汝昌、吴长庆率海陆军赴朝,以阻止日本借机生事。

吴长庆仓促出发,军务繁杂,一切筹划都依赖张謇及其助手袁世凯。袁世凯当时的职务是“前敌营务处”,负责军需供应、堪定行军路线等。船抵朝鲜马山浦,一营官说多数士兵晕船,请稍缓登陆,吴长庆立即将此人撤职,命袁世凯代理,袁马上部署,两小时内完成了登陆行动,吴当众大加夸奖。登陆后,吴长庆、丁汝昌接受金允植的建议,诱捕朝鲜大院君李应,押解往天津,恢复国王的统治。并派袁世凯率兵镇压起义群众,杀数十人。朝鲜国王设宴款待,袁世凯备受礼遇,甚至为其设立生祠。清政府也对平定“壬午兵变”有功人员进行奖赏,袁世凯以同知发分省补用,赏戴花翎。

9月,朝鲜国王派使者向清政府致谢,并要求清政府派出教习,帮助朝鲜训练新式军队。李鸿章命吴长庆筹划。吴长庆派袁世凯、朱先民、何增珠等办理编练朝鲜新军。选1000人,分左右营,按淮军操法训练,武器准备由中国供给。朝鲜国王检阅后,极为满意,称赞袁世凯训练有方。决定在江华沁军营中再选500名编为“镇抚营”,仍由袁世凯训练。P4-5

目录

上篇 武夫当国梦

 袁世凯:北洋教父,最具争议

 总督朝鲜,创立新军

 “闲云野鹤”有玄机

 神鬼之道的诱惑

 注重做人,细节取胜

 做人做事有余地

 节日的渊源

 窃国称帝,最具争议

 段祺瑞:北洋之虎,三造共和

 克虏伯的赞赏

 制造惨案,尽失民心

 严谨治家,一生清廉

 痴迷对弈,围棋后台

 一生天津缘,荣耀与落寞

 冯国璋:毕生谋求“和平统一”

 朝鲜御日,小站练兵

 多方投资,敛财有方

 禁军统领,临危受命

 反对帝制,拥护共和

 宽厚待人,自有主见

 吴佩孚:秀才武夫,学者军阀

 洛阳祝寿,寿惊朝野

 保护故宫,远见卓识

 拒绝出山,惨遭毒手

 恪守“四不”,终生贯彻

 张作霖:乱世枭雄故事多

 东北称王,体恤下属

 以德报怨,以恩报恩

 粗通文墨,明辨是非

 少养五万兵,也要办教育

 孙传芳:枭雄末路,血溅佛堂

 与岗村宁次,不打不相识

 取缔裸模,反对旗袍

 五省联帅,登峰造极

 蜗居沈阳,位列上宾

 专心念佛,血溅佛堂

 冯玉祥:布衣将军

 结交法师

 基督将军

 白沙募捐

 官场轶事

 仁人之言

 阎锡山:民国政坛上的“不倒翁”

 驭下有术

 鸡蛋上跳舞

 “二”的做法

 治理山西

 李宗仁:青春戎马,晚节黄花

 杀出一片天

 扬名台儿庄

 夫人们的悲喜人生

 金兰之交,兄弟情深

 大树底下难乘凉

 白崇禧:一代战神,死于非命

 指挥卓越,战果累累

 拥李倒蒋,和平骗局

 大肆敛财,作恶多端

 合作无间,亲如一家

 一代战神,死于非命

下篇 名士自风流

 梁启超:经营天下,国家脊“梁”

 变法喋血,逃亡日本

 抛弃共和,倡导立宪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

 一纸电报,点燃“五四”

 相知相惜,而不相娶

 章太炎:大师小事,魏晋风度

 流血从我,名闻天下

 疯言疯语,言辞犀利

 幽禁岁月,绝食抗议

 性情古怪,幽默风趣

 风气之先,登报征婚

 王国维:一代学人,孤寂人生

 科考失利,评点《红楼》

 学无新旧,学无中西

 悄然赴死,自沉湖底

 不问家务,贤妻相助

 陈寅恪:“读书种子”,踽踽独行

 只求学问,不受学位

 “教授的教授”

 字字精金,句句美玉

 天作之合,情深意笃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地位崇高,仁厚济困

 节约经费,讲义收钱

 三次婚姻,两登启示

 胡适:青年导师,运动领袖

 提携后进,延聘教授

 担任大使,步入政界

 一介书生,被选“总统”

 “哄堂听胡说,酒醉上海滩”

 新“三从四德”,始作俑者

 梅贻琦:维护“斯文”,尊重学术

 教授治校,无为而治

 联大八年,患难深情

 坚持原则,毫不客气

 终身校长,有口皆碑

 吴宓:治学严谨,做人耿介

 认真备课,一丝不苟

 学贯中西,治学严谨

 即颂成章,过目不忘

 张元济:掌舵商务,为中华文明“续命”

 走进商务,“出版”救国

 在商言商,与时俱进

 参加世博,颇受好评

 钱穆:一代儒宗,自学成才

 及时反省,不迷信权威

 积极治学,不忘济世

 特立独行,人品颇好

参考文献

序言

民国时期,军阀遍地,大师云集。

从晚清帝国崩溃到民国政府统一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这段转型史,是贯通中国古今的关键环节,也是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一把钥匙。它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古老中国从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等出现,现代警察制建立,新式学校普及,新闻舆论形成等,许多制度直接启发着后来的历史。

在民国的大幕开启之后,作为武夫的军阀们,大多崛起于草莽之间,贫穷之家,却制造了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演绎了一件件惊世骇俗的传奇故事。他们在民国版图上合纵连横,拥兵自重,呼风唤雨,权倾朝野,威震四方,显赫一时。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五年,制遣了一桩桩称霸民国的“神话”,演绎了一件件封疆裂土的“事变”。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拂去遮在他们身上的尘埃,我们发现,原来历史还有另外的一面:北洋之虎段祺瑞,两造共和,醉心权术,为何了无家产?常胜将军吴佩孚,信奉四不主义:不住租界、不借外债、不积私财、不纳妾;讲气节,拒当汉奸,其死因众说纷纭。东北王张作霖,土匪出身,怎样成为权倾一方的大军阀?北洋战将孙传芳,因何拳打冈村宁次,血溅佛堂……他们各具个性,极富传奇色彩。他们个个都有生动的故事,丰富的人生;他们因缘际会,实践着自己的治国梦想!

往事已矣,如过往烟云。民国是一个思想自由、学术活跃的时代,大师辈出。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言行和情趣,无不令人高山仰止。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才情,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伟岸人格,发出了超凡绝俗的时代巨响。中国历史的某些方面的改观,因为他们的参与而加快了进程。他们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心怀天下而汲汲于行。他们那么平凡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无时不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钻研于学问之里,却笑谈于人际之外。他们的思想离凡常生活很远,却关乎家国命运。作为文明的标杆,他们让文化立体化,让精神自由化,他们的理想抱负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而书卷气息却难以掩饰,也不需要掩饰;否则,他们,就不是他们了。凝望那些背影,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站起来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真名士自风流”的传说……

重读历史,令人心生热望。本书轻松地刻画出了民国一大批武夫与文人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历史的真相究竟在何处,这是人们重温历史时应思考的问题。不同的执笔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的一个事件会有不同的评价,而这也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我们只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梳理史料,对这段历史进行重新的审视,期望抛砖引玉,以便更多的人们关注民国那一个个特立独行的名字……

智山

2011年10月

于京北雅堂

内容推荐

重读历史,令人心生热望。常智山和孙建伟编著的《文武民国》轻松地刻画出了民国一大批武夫与文人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历史的真相究竟在何处,这是人们重温历史时应思考的问题。不同的执笔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的一个事件会有不同的评价,而这也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我们只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梳理史料,对这段历史进行重新的审视,期望抛砖引玉,以便更多的人们关注民国那一个个特立独行的名字……一起来翻阅《文武民国》吧!

编辑推荐

常智山和孙建伟编著的《文武民国》内容介绍:从晚清帝国崩溃到民国政府统一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这段转型史,是贯通中国古今的关键环节,也是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一把钥匙。它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古老中国从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等出现,现代警察制建立,新式学校普及,新闻舆论形成等,许多制度直接启发着后来的历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武民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常智山//孙建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101262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6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