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阳光裹着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一直感慨于谢新源的诚恳、执著,文心不变,并持续地用写作作为人生证言。《阳光裹着记忆》语言朴白,情意真切。尤其,那些带着生活气息的细节,以及回忆而有的忧伤和美,会强烈冲击每一位善良者内心深处那道潜流……关于故土、关于人生中那些细碎的人和事。它的意义往往要在回忆和省悟中才能被真正发现。

内容推荐

《阳光裹着记忆》由谢新源所著,这是一本企图用文字来永远保存记忆的书。记忆的散失每天都在发生,作家想用优美的文字让记忆永生,让那些带着苦涩、携着隐痛、含着温暖、蕴着福喜的往事,长在人间流传。

《阳光裹着记忆》是一本让记忆发光的书。作家那些所有的记忆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各种境遇,体验了命运的变化无常,感受了活着的不易。记忆成了点燃我们回忆的火种。

目录

序·金敬迈

有太阳的冬日

跟随母亲漂泊

转动的岁月

缀满金屑的棉袄

劫年

叫 亲

烙印进记忆的足迹

四手剪嚣

戒酒

高原红

格桑花开的声音

今日连线

走出九寨

走进冰心故居

生命之解

安妮和她的日记

春寒春绿

疯婆婆

响亮的鸽哨

小城之夜

纯洁的季节

幸运

师者

干娘

左邻右舍

艺术人生

戏台上的姐妹们

火红的年代

后记

试读章节

那是个星期天,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嘱咐我写封报安家信,赶着早到五里外的镇上去投寄。

拉开屋门,竟是个初冬少有的暖和天,晚上还落着零零星星的雪。太阳照在雪后的地上,泛着柔媚炫目的光,院子里寂静温馨,我把放下的棉帽耳巴重又扎起。打开院门,却不由得打了个寒噤:门外站着一个蓬头垢面的讨饭人。他看上去三十岁模样,敞胸露怀,左手拄截木棍,右手端只缺边瓷碗,肩头散落着点点雪花,看来是在门外守候多时了。见这光景,我麻利地插上门栓返回屋里。

“咋回来了?”母亲在灶房间问。

“院外站着个要饭的。”

“咋不叫人家进院里来?”

“这……”

“那你就把这半个窝窝头给送去吧。”

我犹豫不决。连续闹腾了好几年运动,庄稼又年年歉收,几乎家家揭不开锅,要饭的站到谁家门口,谁家就门扉紧闭。

“那你吃啥?”我要出门,母亲把昨晚上剩下的窝窝头在炉堂里烤热,让我在路上垫肚。我知道母亲不会再做早饭,就掰下一半强留给她。

“我待会儿煮个地瓜。”母亲正在烧开水,她把烤得焦黄的半个窝窝头递给我:“快些去,别冷着人家。”

我无可奈何地接过来,踟踟蹰蹰朝院门口走去。

“旧社会妈妈也要过饭,不是有过不去的难处,谁会这么做!”从镇上回来,母亲将我揽进怀,像以往我做错事那样轻声开导。母亲是嫌我早晨慢待了那位讨饭人。

“要过三天饭,啥都不想干,他为啥不下地挣工分吃饭?”我疑惑地问母亲。

“他是个疯子,得了精神病。”

“疯子?”

“他家过去是地主,有人揪斗他爹,他爹上吊死了,他被气疯了。”

“他家是地主,你也敢送他东西吃?”

“他爹是地主,他不是地主;他是大学生,听说咱全县就他一个。”

我默默无语,抬头看母亲,她尚年轻的脸庞恬静祥和。

我蓦然醉倒在母亲怀里。之后,那要饭的又来过几次,母亲又送过他不少衣服,是爸爸留在家的。

光阴似箭,转眼过去了几十年,我由那时刚懂事的少年步入中年,许多事情似水流过,都淡忘了,而母亲送给那讨饭人半个窝窝头的情景,我却还深印在脑海中。

难忘,那个有着太阳的冬日。

P1-3

序言

《阳光裹着记忆》是作家谢新源对他所接触过的女性的一些回忆。他把这些往事都归纳到阳光之下,说明这都是些美好的记忆。一个人的爱憎好恶,能传达他的心灵,作家向我们敞开这扇心扉,是把他最坦诚的灵魂呈现给我们。

据我所知,这是目前唯一一本纯粹写作记忆女性的散文专集。

当然应该尊重女性。我们习惯上的不是装出来给别人看的对女性的尊重程度,代表我们社会的进步程度,也代表我们的文明程度。对女性越是尊重,表明这个社会越是进步、越是文明。

尊重女性,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是人类道德的底线,是可以上升到人类的伦理观念这个层面上来研究的严肃问题。

一般地说,欺压女性的人,是最缺乏道德的人;打骂侮辱妻子的人,必定是品德低下的人。

夫荣妻贵,妻是贵是贱?不取决于妻子本人,而是看她丈夫“荣不荣”,这样的话,最尊贵的贵妇人也没有享受到任何尊重,而是在被歧视。

尊重女性,不可以“翻译成”喜欢女人。在崇尚文明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参加、赞助“选美活动”的入,也许他们奉行的是“伪文明”。

尊重女性,出自一种道德、一种修养、一颗圣洁的心灵。它是人类最崇高、最善良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冷冰冰的黄金替代不了它,沾满细菌和污物的钞票同样代表不了它。

从这个意义上说,谢新源的这本《阳光裹着记忆》,为我们提供了尊重热爱女性最为动人和值得称道的阅读文本。

我很尊重谢新源。他老老实实,他朴实无华。读罢他的《阳光裹着记忆》,我更尊重他了。

他著述不是很多,也不是专职作家,是依靠业余时间,也就是挤出休息和睡眠时间进行写作的。书中的字句是从他心底流淌出来的,流出的也是一泓洒满阳光的清泉。

书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没有什么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甚至他说了些什么我也没有记住,我只看见了作家那颗纯净的、善良的、阳光般的心。

高山上流出来的是清泉,因为高山不曾遭到污染。我们应该努力保持心灵的纯净,让我们的笔下也流淌着美丽、善良的情感。

社会很纷杂,莫名的愤怒和烦恼时时萦绕在心间,读罢一些美好的文字,心境似乎轻松许多。

文字能陶冶我们的心灵。美好的文章同时还是“去污剂”,她能涤荡一切污垢,让生活变得更为惬意一些。本着真善美出发,已经堕落了的人类,或许还是有希望的。

谢谢我的朋友谢新源。

二○一一年十一月 羊城东山

后记

出一本专门以对女性记忆为内容的散文集,很久以前就已萌发于心。不过,起初的想法并非如此。在涉及亲情散文的写作中,我最初写得最多的是亲人、同学、战友,写着写着到后来,我无意中发现其中竟以女性居多。我就想,女性在我人生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否已深深渗入我的精神世界、思维空间和各种生活理念,并左右着我的某些行为?或者说,有关女性的记忆在我心灵的塑造中已经起到了净化、深化和催化的作用?

我当兵时十九岁,此前十八年一直生活在豫西北、黄河北岸平原上一座普通的村庄里。在这块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上,还有两位我一直引以为荣的乡党,三国大军事家司马懿、唐代大散文家韩愈,一文一武,文武双雄。

一九六一年九十月间,我刚满周岁的时候,由父母从古城西安带回到河南乡下,此后直至当兵前十八年.就一直生活在这座村庄里,几乎足未出村。这儿也一如大多数中国普通农村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生存状况,民风淳朴,生活勤俭,崇尚耕读,侠肝义胆。我们家在村中辈分较低,有的女孩即便在我之后出生,也算“长辈”,我得学会尊重她们。故乡还有一个令人颇为称道的传统,即男女地位差异并不十分明显,男人们能做的、能说的、会干的,女人们几乎都可参与其中,包括主事家庭。如此,在我身上所产生的人生影响,女人并不亚于男人,烙印在我灵魂上的痕迹女人们或更甚于男人们。加之,父母从城里返归乡村,无意识地将城市文明捎带了回去,我就有了所谓城里人的生活背景和生活元素,乡亲们无疑另眼相看.自然也又得到长辈尤其女性长辈们诸多的呵护。

参军后,我从农村到城市、从平原到高原、从战士到军官、从军校到军营、从基层到机关,到现在三十三年从军历程,两上军校、三变隶属、四迁住址,但所接触的人群中并不乏女性身影,战士、军官、医生、护士、教员,上级、同级、下级,她们每个人身上所独有的女性情怀、军入风姿、母性威仪,都曾令我感叹:“人生的幸福莫过于获得深沉而无价的母爱;莫过于获得数倍于常人深沉而无价的母爱。”

当然,即便于平常生活,无论旅行,抑或造访,抑或其他,我似乎也都能感受到女性魅力无所不在。

于是.我萌生写作一本专门记忆女性的书,用以感恩和回报:女性的存在孕育了我的生命;女性的仁爱使我懂得善良;女性的美德使我变得纯洁;女性的艰忍使我学会勤勉。

我开始有意识地写作,但给自己也定下规矩:须写那些在我生命中留下深深印痕、曾经打动和感动我的人和事。而且,每一篇精雕细刻,写出真情的呼唤、灵魂的超越、人性的纯美。此后凡二十年,我从第一篇写母亲的《有太阳的冬日》,到最近为感怀母亲八十寿辰而写出的《叫亲》,点点滴滴,有感而发,写出所思、所想、所怀、所念,写出心中的爱意.情感里的炽热,生命过程的绚烂意蕴。

这本书是在漫长的日子里写就的,所以,写的轻松、愉悦,没有任何负担,情感在无忧无虑中恣肆地释放。当然,这里还有苦涩和隐痛,每每写至伤感处,我亦禁不住会流淌热泪。

我把打算出这本书的想法说给所结识的文学长辈、文学师长、文学同道,获得他们老中青三代的鼓励和支持,说是件尊崇女性、知恩女性、感动女性、回归传统的好事。《欧阳海之歌》、《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的作者,已年届八十的老作家金敬迈先生为本书作序,原本他只是想写几句话的;贾平凹老师题写了书名;周大新、柳建伟两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写来鼓励的话;著名青年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教授,则用学者睿智的目光审视全书并加以点评。这几位名家的鼓励令我感动,是对我的莫大鞭策,不应该十分地感谢么?当然,那些站在我身旁热情注视并支持我的人,我对他们的感谢是深深地埋在心底的。  其实,这本书就文学意义而言微不足道,文章尚欠于浅薄和粗陋,也不是说至此以后有关女性的记忆就不再写了,挽个结出版了它.是为了提醒我自己和更多的人在前行时别忘却回首、忘却过去、忘却感恩、忘却美好。记忆是人类对自己的足迹进行比较和校正从而获得进步的前提,周大新老师说。我更期待着读者的点验。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羊城五味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阳光裹着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新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9468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