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楚辞是一袭疾风
内容
编辑推荐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阅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经典的阅读,就会思维停顿,思想风干,思路堵塞,造成生命的空虚死寂和精神家园的荒凉颓圮。本书选择了楚辞中的经典作品作为教学重点,每次选择一两篇最上乘的作品请同学阅读、咀嚼,细细体会其文字深处的情感、意趣和纹理深处的优美、芬芳,或如品香茗而齿颊留芳,或如饮美酒而微醺陶然,或如沐甘泉而神清气爽。在我们陶醉于文字所酿的气韵氛围的同时,顺便也可以讨论一下作者笔下的美景我们是否亲眼见过,作者描述的场景、感情,我们是否也曾有过亲身的体验?

内容推荐

“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

这样的文字,大约是关于“生与死”最唯美的描述了罢?

生而有幸,成长在和平年代;生而有幸,成长在国力上升的年代;不必操戈执矛上阵去拼死厮杀,不必终日蹙眉忧虑若屈子。我们只需要在忙碌的间隙许下心愿:世愿在生之时,当精彩绚烂若春花;倘若去了,也当美丽静谧如秋叶。

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没有理由不珍惜。

生命于我们不仅仅是个体,双亲、手足、爱人、金兰……浸润在我们生命中的牵挂,与生俱来,太多太多,没有理由不珍惜。

目录

[辞之魅]

 飞龙横江的女子,湘夫人——《九歌·湘君》的女主角

 洞悉的悲剧: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九歌·湘夫人》

 妖孽似的尊贵天神,大司命——《九歌·大司命》的男主角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好一个纯良的“君思我兮不得闲”——《九歌·山鬼》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火,是祝融的火呵;歌,是屈子的歌”——《九歌·东皇太一》《九歌·礼魂》

 千古一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九辩》

 千古奇书——《天问》

 别离的无奈,坚守的痛楚——《九章·橘颂》美丽的艰辛

 “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贾谊和他的《吊屈原赋》

 “大都诗人自倡,生民不耽”——《惜誓》与《卜居》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经典意象]

 [凤凰·鸾鸟·纯良]

 [逍遥·美政·痛楚]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湘夫人已经等待了太久,太久。

她不要再这样无谓地等待下去了,她要四处寻找,她要浩歌相问——湘君呵湘君,你竟是因了什么事情羁绊住了,为何还没有到来?你为何犹豫不前?你是为了等待谁而滞留在水中的沙洲么?还是为水波所阻隔,无法过来?

你可知道,我为了今天的相约,早早儿地就为君梳妆,将自己修饰打扮得清爽美丽。为了尽快地见到你,我驾起桂木香舟快速航行,我下令沅江湘江不许兴起风浪,我命令长江之水平平静静缓缓地流淌,一切都只为了你……

我是如此殷切地盼望见到你呵,可是你,却仍然没有来!吹起那如怨如慕的排箫,却是为谁,思情悠悠?湘君呵湘君,你在哪里?

约定的时候,约定的地方,湘君却没有如约出现。等待是如此的难熬,揣测是如此令人心痛,湘夫人决意主动去寻找他。

湘夫人对湘君的寻找,其气势足以令汉唐以降的千百万才子佳人们心惊魄动,她的交通工具马前卒,单是想想,就令淑女们心悸——飞龙。湘夫人驾驭起飞龙之舟上了路,劈风斩浪一路向北,去寻找她的爱人。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飞龙之舟北征寻觅,寻觅不得,于是调转航向,驶向了洞庭。洞庭湖烟波浩淼,追寻之人茫然四顾。

湘君我的爱人,你可知晓,在我的桂木香舟之中,舱壁上挂着木莲薜荔织就的香草之帘,佩兰蕙草装饰着轻柔的帷幕香帐,溪荪饰桨,兰草饰旌……我为你做了悉心的预备,可是你呵,却在哪里?

碧波荡漾,湘夫人极目眺望涔阳远浦。挡不住,什么都挡不住那飞扬之灵,她决意再做一次努力。她横渡大江,告知天地告知神灵,我在这里呵,我在这里——!

天地无语,水波呜咽,依旧没有湘君的身影。

追随左右的侍女目睹此情此境,也不禁为夫人长长地叹息,忍不住心中悲伤,涕泪潺谖,泪珠儿滚滚而下。

湘夫人隐忍着心中思念的悲苦,默默挥起桂木制的长桨,木兰作的短楫,使尽全身气力飞棹挥桨,奋力划开水波恰便似凿破了寒冰,掀开了积雪,挥斥了所有的郁闷、哀伤、愤怒、悲苦……统统都海阔天空乱飞去!

飞棹挥桨,乘风破浪,那叫一个痛快。

呵呵,我真是可笑啊,竟然会希冀可以跑到水中去采摘薜荔,竟然会希冀可以爬到树梢上去攀搴到荷花,我竟然会以为湘君你,会如约而来!

真可笑……

好罢,倘若两心不同的话,即使灵媒再是往来撮合,也都是徒劳的。虽然两心欢悦,可是如果恩爱不深的话,也会很容易就决绝分离了。既然已是“心不同”、“恩不甚”、“交不忠”、“期不信”,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些道理我都知道,可是,可是我的心呵,为什么却还是放不下呢?

湘夫人的心中郁郁惆怅,欲待要不思量,却还是难以忘怀。难不成,难不成此番你又是没有空闲么?呸,明明是相交不守忠诚,明明是相约不守信用,却要找借口说什么没有空闲赴约……你,当真是没有空闲么?

沙石滩上水流湍急,飞龙之舟掠过水面轻盈迅捷,翩翩而行。

好了罢,算了罢,良辰吉时已过,且都放下了罢。

湘夫人取下随身的玉块,抛到江水之中;解下随身的佩饰,留在澧水之畔。在芳草萋萋的水中小洲上,采摘了一抔抔香草杜若,湘夫人悠悠地漫步在江边,展眼湘江斜晖,默然与语:

湘君,我如约来过。

不得不说,湘夫人的气势,比湘君要大,而且大很多。  两个神灵相约,湘夫人如约而至,然而湘君却还没来。为了尽快见到湘君,湘夫人命令沅江湘江不许兴起风浪,命令长江之水平平静静缓缓地流淌;为了寻找没有如约而至的爱人,她驾驭起飞龙横冲直撞,她横渡大江显灵飞扬,她飞棹挥桨,她势不可当,她凿寒冰,她开积雪……她尽了一切努力,却还是没有看到她的爱人。

湘君没有履约,他失约了!

即使是她身旁的侍女,也禁不住为夫人长长地叹息,涕泪纵横;而湘夫人,却隐忍着内心的伤悲,暗自思念着爱人,“隐思君兮啡侧”。

湘夫人,她是一个坚忍的女子。

对于这一点,熟读楚辞的鸿儒大人们基本上都视而不见。

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楚辞被贴了很多的标签。其中有一些标签具有极强的魅惑力,比方说“香花、香草、美人”,比方说“袅袅、嫋嫋、婀娜”等等,这些词无一不具有弱质之美,令拥有博爱胸怀、怜香惜玉的人们浮想翩翩。还有一些标签具有极强的障眼法,比方说“哀伤、幽怨、泣诉、怨尤、悲伤”等等,这些词,同样具有非常赢弱的质感,其赢弱之表,很轻易地掩盖了其坚韧之里。

在这样一些标签掩盖之下的湘夫人,很少有人关注她的“驾飞龙兮北征”,“横大江兮扬灵”,很少有人关注她在愠怒之下“斲冰兮积雪”——

这样一个率性而为的女子,飞龙横江的湘夫人,竟然会常常被后世的一些文人墨客,一厢情愿地把她描绘成一副行动“不胜娇羞”,动辄“羞涩掩面”的模样,好似一个足不出户、弱不禁风的小脚女人,是何其的荒谬,谬之千百里其犹不止。

由于相对较少受到中原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束缚,楚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已经是令中原夫子们大大惊诧了;而楚女子的惊世骇俗,更非中原夫子的纲常规矩可循。无论是传说也好,史实也罢,荆楚女子总有一股子阻挡不住的巾帼气势。

孟姜女冲天一恨,哭倒了万里长城;曾志回首一怒,一把火烧毁了巍巍城楼。

对于游弋于八百里洞庭的神灵,“帝子”湘夫人来说,命令沅江湘江不许兴起风浪,命令大江之水平静流淌,驾驭飞龙劈风斩浪,显见得不过是举手之劳、小菜一碟儿罢了。只是女子在沉醉于恋情之中的时候,很容易头脑发昏。倘若有谁惹得这样一个骄傲的帝子湘夫人生了气,后果会怎么样呢?

《九歌·湘君》之后数百年出现的《汉乐府》里面,有一篇《有所思》,可算得是个绝佳的对比参照。《有所思》讲述了汉朝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心心念念地思恋着远方的情人,预备送给爱人一件极其珍贵的礼物,来表达自己真挚炽烈的爱恋。

那礼物是“双珠玳瑁簪”,女子觉得不够,还要“用玉绍缭之”。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却突然传来了男子变心的消息。这女子听了,顿时无比的激愤,“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立刻就把预备好的珍贵礼物撕碎、摧毁、焚烧!然而这还不够解恨,她还要更进一步,“摧烧之,当风扬其灰!”都挫骨扬灰了。然后立誓,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这孩子都决绝到了如此地步了,可是当黎明来临,东方既白,秋风阵阵送清凉,晨风中鸟拍翅疾飞,呢喃啼叫的时候,她的心却又软了下来,由果决到犹豫,由心烦意乱到轻轻叹息。或许,等到天亮之后可以想想清楚吧……

这是平民家的一个女孩子,在失恋之后的反应,她敢爱、敢恨,爱得深、恨得切,到了最后,还是爱占了上风。

作为帝子神灵的湘夫人,心性自然与小女孩儿不同。

当她发现湘君没有如约到来的时候,她最初的反应是担心、忧虑、揣测,她甚至帮着湘君设想了种种理由,生怕他是在路上遇到了什么阻碍,耽搁了行程。然后,她便在那广阔的水域折返航行,前前后后仔细搜寻了一番,希望能够找到他帮他脱离阻隔,却发现他并不是被阻隔在半路上——

湘君那厮,他压根儿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子。

这时候,湘夫人才终于生气了。

可她又是如此之深地爱着湘君,所以虽然她很生气,后果却也并不严重。她只不过是将一腔的愠怒贯注到手臂上,不顾一切奋然划桨,桨楫猛砸入水,掀起惊涛骇浪翻滚奔涌,好似赫然斫破层冰,卷起千堆雪。

末了,这身为帝子的湘夫人,还是和那几百年之后汉朝的平民女孩儿一样,在内心苦苦挣扎之后,最终还是选择原谅了爱人。

女子总是这样,几千年过去了,还是这样。

P8-11

序言

秦国把楚国给灭了,《楚辞》把秦国给灭了。

当然,这话不是我说的,我可没有这么拽,这是鹿山易氏在《楚辞校补·序》里面说的,原话是:“嗟夫!灭楚者秦也,灭秦者《楚辞》也。”

这句话,说得有点儿悠悠然的霸道,是典型的赢弱书生施施然地顶了盔、贯了甲,勃发昂扬之气的文字,让对手有一种特别想狠命地痛揍之、却又揍不到的郁闷。

但其实,这文字背后的意味,毕竟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后面,接下来的那几句话,“故秦虽亡楚,楚辞以系民心,国虽亡而心不殄。”摆明了说的是滋生出楚辞的那片大地上的万千人民所看重、并且念念不忘的那种精神,那颗不殄之心。

只要这精神得存,就是留得青山在了。

那句书生气十足的话,它头上顶的盔、身上贯的甲,原是占据了华夏九州半壁江山的荆楚大地上,无数有名无名的人们悉心锻造出来的:

是楚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摧暴政于风雨飘摇之中锻造出来的;是十八路楚军奋勇作战推翻了秦王朝锻造出来的;是屈原采撷楚歌楚舞,熔铸精彩绝艳,终得以“衣被词人,非一代也”锻造出来的;是楚辞开启两汉文坛四百年汉赋之先河、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锻造出来的;也是先秦两汉诸多的辞赋大家以及后世诗人薪火传承——所共同锻造出来的。

所以,老先生才能够说出那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非常书生意气的话来。

20世纪50年代,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曾经访华。在他即将回国的时候,毛泽东于会见中引用了屈原的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那便是《楚辞·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后来,当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彼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很意外地收到了中国领导人毛泽东赠送给他的一件特殊礼物——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古籍影印本,《楚辞集注》,题写书名的是著名的书法家沈尹默。

据说,这是毛泽东非常含蓄地利用向日本首相赠送《楚辞》这个机会,来解决一个著名的外交事件。

这个外交事件的背景是:田中角荣在发言中,为日本当年的侵略行为道歉的时候,使用了“迷惑”这个词,而被很多人认为用词不当,态度轻慢。田中角荣解释说,迷惑这个词虽然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但是日语里面的这个词在表达百感交集的道歉时,也可以使用的。后来他告别的时候,毛泽东就将自己书房里的那套《楚辞集注》送给他了。

那么,用这套书“含蓄地解决外交事件”,却如何理解呢?

分析家们仔细研究之后认为,答案就在书里面:毛泽东是想告诉田中先生,几千年前的楚国诗人宋玉,在他写的楚辞《九辩》里面,正有“迷惑”一词的典型用法。

倘若主席真的是这个用意的话,那可真是过目不忘,而且思维敏捷之至,可谓天才中的天才了。不过,似乎日方迷迷瞪瞪疑惑不解地拿了书,到底也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倒是田中角荣见这套书是从主席的书架上直接拿出来的,跑回去将书影印了,又把影印本送了一份过来。

无论毛泽东的用意是否真的在于向日方含蓄地指明汉语中“迷惑”这个词的用法,单就他在这些重要的外交场合,多次用到《楚辞》这个事实而言,已足以表明他对于楚辞的格外倾心了。

其实,他的这种格外倾心,有着非常深厚的背景。

生于楚地、长于楚地的毛泽东,不可避免地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便受到荆楚湖湘文化的影响,正是这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浸润熏陶,成就了他的诗人气质,激发了他为那如此多娇的江山“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

或许,再也没有哪个领导人像他这样痴迷楚辞的了——要知道,他可是从少年时代就开始背诵楚辞、抄录楚辞的。到了青年时代,他即主张对楚辞作出“新评价”,其后的中老年时期,直至暮年,对楚辞的兴趣都“仍未稍减”。

他让人收集了各种版本的《楚辞》及相关著述,据称多达五十余种。在外出的时候,他要随身带上朱熹的《楚辞集注》和明代陈第撰写的《屈宋古音义》,在阅读的时候,他还要用红蓝两色铅笔在书上作圈画。即使是在敌军炮火连天攻击甚猛的时候,他仍然挑灯夜读楚辞,甚至于在空军雷达部队发现敌机已经逼近、全城宵禁实行灯火管制的时候,他还要命令李银桥为他点起蜡烛——照样看楚辞。

毛泽东对于楚辞的那样一份厚爱,已是显而易见了。

那么,他究竟是为什么如此喜欢楚辞的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有着独特底蕴的楚文化着眼,看出一些端倪。

无独有偶,两千多年前,九州大地上出了一位帝王,他对于“楚”的着迷程度,丝毫也不亚于毛泽东对于楚辞的痴迷,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位帝王就是汉高祖刘邦。

出自江苏沛县的刘邦,喜爱穿楚服、喜欢唱楚歌、喜欢观楚舞。

当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并成功地平息了叛乱,回师路过故乡沛县之时,停留下来,并在沛宫置办了丰盛的酒宴,以款待“故人父老子弟”。酒至酣处,刘邦击筑而歌,创作了那首著名的歌诗《大风歌》以抒怀。

这一首楚歌,顿时随着沛县一百多名英俊少年清朗的歌声,响彻了沛县的上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这一次回到故乡沛县,唱着这首纵横捭阖的楚歌,提剑起舞,禁不住“慷慨伤怀”,以至于泣下数行。

对于楚人的服装“楚服”,刘邦可谓是情有独钟了,甚至于当别人求见他的时候,不穿楚服他还不高兴,等对方特意换了一身“楚服”再去求见,他才欣然应允见之。

至于楚舞,那位最得刘邦爱恋的戚夫人,就很擅长跳楚舞。当刘邦试图改立自己偏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的时候,遭到了朝中大臣的群起反对,无可奈何的刘邦,在这失望而又落寞之时,对刘如意的生母戚夫人说:“为我跳一曲楚舞吧,我为你唱楚歌。”(“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这位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无论是在他意气风发之时,还是失落伤怀之时,首先想到的,都是依傍在自己最钟爱的精神故乡——楚文化那美丽温暖的怀中,以寻求那份心灵深处的慰藉。

虽然刘邦的故乡江苏沛县,作为楚国辖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却一点儿也不影响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于楚国的那份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于楚文化的那份归属之情——这深深的眷念之情、归属之情,在楚国破灭、社稷覆亡、楚王室宗祠不继已然那么漫长的岁月之后,在几经改朝换代之后,还能如此之深,如此之坚固,纵观人类数千年的文明,能够似这般令人缱绻难舍情深意长的,不多。

楚文化的底蕴和巨大魅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一提到楚文化,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其实,蕴积深厚的楚文化,远远不是一个屈原所能代表得了的;甚至于在楚文化的文学方面,也并不是一个屈原能够完全代表得了的。

千百年来,楚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只是在无形之中“润物细无声”罢了——根本就用不着为了“独尊”这一家,而费神卖力地整出大大的动静去“罢黜百家”,因为她本来就是百花争妍的体系,她海纳百川的广博胸襟和兼收并蓄的宽容情怀,为有缘人所承袭,代代相传,早已经沁入了我们的骨髓,融入了我们的血脉。

在文学、艺术、哲学,乃至科技领域,楚文化的贡献都是独具特色的,她总是那样不拘一格,那样瑰丽跳脱,富于独立精神,富于创造的活力。在民风民俗方面,若要举出源自楚俗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而所有这些,都不一定非得和屈原扯上关系。

但是,毫无疑问,屈原是“楚辞”的最杰出代表人物。

虽然在战国后期以及两汉时期,都不乏优秀的楚辞作家和作品出现,只是,无论是就文学艺术而言,还是就思想领域而言,他们基本上都没能够超越屈原。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品,尽情地展示了香花香草、鸾鸟凤凰、骏马麒麟、黄钟大吕、神灵巫觋、神女美人等等,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杂草恶蒿、燕雀乌鸦、驽马劣马、瓦釜陶缶……

这些经典的楚辞意象,从神话中纷纭而来,从荆山楚水中飘然而来,他们联袂起舞,她们翩翩飞翔,共同构成了一个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的奇幻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诗人那瑰丽不羁的奇异想象、超逸绝尘的精神追求以及喷薄而出的激烈情感,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韵味独特的审美旨趣。

在这个基础之上,屈原倾尽心血、以其生命写就的无怨无悔地上下求索真理、执著追寻美政的主人翁形象,将其悲天悯人的难解情愫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完美地融合成为一体。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卓然而立的人格精神,为世人所敬重,千载而下,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都深深为之感佩。

一颗深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拥有浪漫不羁的心性,上下求索、绝不妥协的精神,以及上天入水、神游太虚、与鬼神共舞的胆魄,在严格强调礼教、强调纲常的中国,更显得弥足珍贵。

然而,楚辞中所体现出来的楚文化最可贵之处,却还不是这里。

楚文化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苏世独立和自由飞翔。

唯其独立,方可苏世;唯其自由,才能飞翔。

由于中原民族的文化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社会发展也趋向成熟,礼乐教化以及伦理道德规范已经形成了严格的礼教制度。礼教,在其本质政治等级制度的外面,外挂了两个隐藏着冷酷残忍,但是看起来却又非常温馨漂亮的东西:伦理道德。

在封建礼教制度的帮助下,中原统治者成功地造就了大批“顺民”,它是君主维护其统治的最高效的工具。可以说,任何行政和法律手段都没有它所起的作用大。有学者非常形象地比喻说,严格的礼教制度,使得中原人民变得像一个未老先衰的儿童,失去了应有的本真和趣味。

幸运的是,楚国处在中原诸侯和几乎不知礼教为何物的蛮夷民族的交汇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决定了楚人在主动继承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顺便将中原礼教文化中那些压抑人性、束缚个性、压制鲜活创造力的枷锁“咣咣哐!”地砸掉,随手扔到了一边。

所以,先秦时期“文明有礼”的中原人,常常贬斥楚人为“蛮夷”,当他们自己需要称霸的时候,就扯了大旗,号召大家前去教训蛮夷,号称“尊王攘夷”。

眼见着动不动就有“八国联军”操起家伙,以这个所谓的名义跑来讨伐楚国,偏偏却又每每无功而返,楚人回头一琢磨,觉得这些号称“不蛮夷”的家伙们似乎也不怎么样,于是嘿嘿一乐,继续我行我素,继续“咣咣”地砸礼教枷锁。

当砸碎的枷锁再次引来中原人的白眼时,楚人就昂然冷笑道:“我,蛮夷也。”

封建礼教制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各个领域羁绊着人们的手脚,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圣人夫子们竭力地宣扬“克己复礼”,宣扬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是上天定下的秩序,必须按照既定的等级无条件地服从,丝毫也更改不得,如有违反,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楚人却对这个看似温情脉脉的血盆大口不以为然,他们只用了一句话就把这些圣人圣语发还去原地了——道家拉起一个条幅,上书八个大字,“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损是损了点,可是却也不无道理。

其实,讲忠义原本是好事儿啊,楚人也是要求讲忠义的,只是他们对于忠义的标准与中原的不同、甚至有时候大相径庭罢了。

中原礼教的这个“忠”字,是和“孝”字绑在一起的——如果臣子胆敢对君主不忠的话,那就同时也是不孝了,所谓“事君不忠,非孝也。”

那么圣人对于“孝”字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孔老夫子说,所谓孝,就是“无违”啊!要做个忠孝之人,无论如何,都不要拂逆了上头的意愿!——鉴于青年一代普遍具有特殊叛逆时期的不争事实,以及君主们经常犯错误的事实,似这般唯唯诺诺恪守“无违”的“忠臣孝子”,当得可不容易呀,让人竖大拇指啊。

可是,楚人却反对说,尊敬归尊敬,但是怎么可以完全“无违”呢?!我们尊敬的楚王陛下做错了事,他的老师可是操起荆条就打他的喔!楚王陛下打了败仗,就连守城门的人都可以拒绝放他进城的喔……

楚学专家说,屈原对待君王,是“敬而不顺,忠而有违”,这个分析很是精辟。

支撑他做到这“敬而不顺,忠而有违”的,正是楚人在精神上的充分独立和自由。楚人隐逸成风,也正是来源于他们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追求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才能造就独树一帜的楚文化。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彼时中国的文学领域,恐怕再也没有任何一种文本,能够拥有比《楚辞》更多的独立之赞了。

楚辞,原本是活色生香的。

非常可惜的是,在“独尊儒术”之后,在铁杆儿的卫道士们大行其道的漫长岁月之中,就连《诗经》的首篇,明明白白歌颂爱情、歌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都能够被他们解读成“后妃之德”。

因此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在一些鸿儒巨儒的眼里,楚辞中的惊彩绝艳、活色生香,要么被干巴巴地解读成什么之德,要么就被无情地划归为“亵慢淫荒”了——可怜楚辞,渐渐地变作了高级古董霉干菜。

所幸,大家都知道这个古董价值不菲,所以看在珍稀古董的分上,纷纷收藏霉干菜。光是收藏当然还是不够的,于是就下工夫考证霉干菜,譬如:这匹叶子原先是哪棵树上头的呀,那匹叶子原先是哪棵菜上头的呀,有一匹叶子有四种姿态呀,等等诸如此类。

然而,这只是夫子们的游戏,他们对于霉干菜的考证愈来愈多,而真正孕育了楚辞的民众,对于书本形式的《楚辞》,却是愈发的生疏了。

历史的烽烟,岁月的无奈,尘封了她的光华。

这“烽烟”也者,自然是包含了很多的因素,然而无论都有哪些因素,总之现状是:如今真正读楚辞的民众,不多了。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乃至历朝历代的散文作品,各色话本,哪一样都比楚辞拥有更多的目光,然而只要说起楚辞来,大家还是知道那个最基本的定位:非常好!至于究竟是“怎么个好法儿?不知道喔……”

朋友中,即使是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硕士,在聊到著名的楚辞具体篇章时,竟也说不出什么来,而只有一个非常笼统的印象,说是缥缈啊、古风啊什么的,至于哪里缥缈了,怎么就古风了,就说不上来了,其间的诗句也说不上一句了。  虽然如张正民教授所说,历代封建王朝基于统治的需要,自古以来,就重儒轻道,重北轻南,重龙轻凤……但是仍然很难相信,如今的楚辞,竟连名校的中文系硕士都会觉得陌生,论之而语焉不详;全然不像诗经、唐诗、宋词那样,有许多经典的诗句已经普及到就连三岁的小孩子都能够横流倒背的地步。

这样的一个古董,我原本是不敢碰的。

我知道面对这样的一种现实状况,去碰这样一个被高高供奉在厚厚尘封的古老书架上的、孤独寂寞的珍稀古董,意味着什么。

即使我不揣冒昧,跑将过去,将那周围数千载的灰尘“呼呼呼”地扫掉,捧出一些瑰丽来展示,但是,倘若我所付出的有限的心血,对不起当年倾尽了毕生的心血、著就此惊彩绝艳之作的先辈,我又当何以自处?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感谢编辑关宁的积极勉励。我牙一咬、心一横,斗胆来做这件事情。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辨骚》中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用来评价那些解析楚辞的人们——“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鲁迅先生对这段话,又有精辟的评论。他说刘勰所讲的这四句评语,隐隐含有深深的悲哀——“刘彦和所谓‘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皆著意外形,不涉内质,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函深哀焉。”

前辈们早已有言在此,我便是做一个追随前辈身影的“童蒙者”,拾一拾散落的香草,也认了罢。

苏世独立的楚辞,原本是凭风飞扬的。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虽然这样的诗句也是美的,也有“飞”的韵味,但那是飘飞,中国流行的古诗词中,所多的便是这种飘飞,带着闺阁泪的飘飞。而楚辞, “驾飞龙兮北征”、“横大江兮扬灵”、“登九天兮抚彗星”、“举长矢兮射天狼”、“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楚辞,则是飞扬,是翱翔。

我一直希望,让原本飞扬的楚辞,拂掉岁月的尘埃,再次飞扬起来。

活色生香、奇绝瑰丽的楚辞,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楚辞,矢志坚守、上下求索的楚辞,凭风飞扬的楚辞,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楚辞——她的绝世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便就做个拾其香草的童蒙者、又如何?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与君共求索。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2008年3月·楚天阁

后记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对楚文化如此着迷?

我也曾经扪心自问:究竟是为什么,自己对“楚”如此情有独钟?

难道仅仅是因为生在楚地么?不,当然不是。

因为数千年的光阴飞逝,人走人留,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与当年的楚人,无论是血统还是性情,早就已经相去甚远,难以相提并论。现在的西安城里,很可能正住着楚人的后裔;而荆州城外故楚国的郢都,却或许正住着秦人的子孙。

血缘之纽带,地域之亲切,都远远不是理由。

当然,最初对于楚文化的关注,或许的确是因为我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但是这之后的喜欢乃至迷恋,则绝非由此及彼——因为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看到楚国历史上那一段段鲜血淋漓的王位更替记录的时候,我的心里,是怎样的失望!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去碰关于楚的一切资料。

直到我渐渐地明白,掩藏在血光厮杀下的那一份厚重的无奈和无奈的厚重。此后,我心中的楚,不再只有香花香草、凤凰美人,不再只有云端漫游。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算是真正地看到了楚,一个立体的“楚”字。

小时候很淘气,每每淘到跪搓板。

在跪到搓板上之前,我会像那个没用的贾宝玉一样,左右顾盼,到处呼叫祖母救命。母亲为我头疼的时候,总是会后悔当初的仁慈,直呼不该心慈手软,“大不该生下来没有捆住你打襁褓!”

这个典故,据说是我刚出生的时候,由于正值盛夏时节,炎热难当,即使是大海里的龙王也要把衣服脱下来晒一晒——热到这个地步,谁还忍心把孩子包裹起来捂痱子呢。所以我非常有幸,没有像其他婴儿那样被捆住手脚打襁褓。

这就使得我顽皮好动的本性充分地暴露出来,也直接导致了我内心顽固坚持自由的倾向,假寐、跳窗、翻院墙,顺利地溜出家门之后,又伺机冲出大院的门,爬树、趟河、滚坟地,率领一大帮子虾兵蟹将擅自出走,指挥大队人马长途奔袭,害得所有家长的眼睛皮子“扑扑”乱跳……

大约是痛定思痛吧,为了弥补没打襁褓这一严重不足,后来爹妈就想方设法地把我捆得紧紧的了,一边捆一边严加教育,直到最后,我也非常自觉自愿地、自己把自己狠狠地捆起来,好让大家放心,也让我自己放心。

但似乎为时已晚,心这个东西,不大好捆。

虽然后来我是心甘情愿地被自己牢牢地捆住了手脚,捆得粽子似的,但那骨子里的自由因子却是早就已经生了根、发了芽、出了苗、开了花。我用我被自己牢牢捆住的手脚,竭尽所能地把它遮着、掩着,竭尽所能地阻止它结出果来,我在心底里一遍一遍地流着泪,看那美丽的花朵一次、一次,枯萎、凋谢。

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长年累月。

去年我认识了一位朋友,生活得很是自由惬意,她非常自豪地宣布:“我干妈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干爹说,不战而死,非我族类!”

听到这样慨当以慷的激昂话语,我觉得很惭愧,我将目光呈四十五度仰角,仰视着活得率性自由而惬意的她,心中有着说不出的羡慕——

“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战而死,非我族类。”这也应该是我的理想和希望呵。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总是让我命由天、总是不战而死。

老爹说我出生后发出的第一声,不是哭,而是笑。为什么第一声是笑呢?后来,我常常会怀念起自己在婴儿时期,不被捆住手脚的时候的自由惬意,尽管我压根儿就记不起那究竟是怎样的惬意。难道当初那个粉红的小小婴儿,就是因了短暂的没有被捆住,然后就长年累月拖着一副草包样儿,任凭“我命由天、不战而死”而发笑么?  果如是么?岂有此理……

《楚辞》,从少年到青年,我断断续续读了很多次,在学校里也曾经学过部分篇章,也写过赏析之类的东西,今译、全译、注解之类也翻过不少,但是之前却并没有什么非常强烈的感觉——直到进入而立之年,直到我再次看见“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

话说那天,我正搬了一大堆的楚学书籍赶路,半道上被一位朋友逮住,拖进了一间咖啡茶座。混得不错的朋友只瞥了一眼,就很同情地问我:你还在看这种书啊?

是啊,我挠挠头讪讪地说,喜欢,喜欢而已。

熟悉书市的朋友语重心长地说:可是现在还有谁会看这种书?写了也不会有人出版的嘛……你知道么?写那个纳兰公子好写,纳兰总共才活了三十岁,离现在的年代又近,偏他又是个多情种子,有卖点!唐诗宋词也好写,大家都熟悉,写了人家也容易看明白。可是你要想写楚辞就不一样了啊,楚辞不好懂,几千年的东西,读过的人本来就不多,能读懂的就更少了,谁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

这样啊?我继续挠头中,三个字,很沮丧,这让朋友觉得我总算是清醒了。最后我垂头丧气地拖着一副落魄皮囊,与意气风发的朋友道别。

回到家里,就接到了出版社的约稿电话,内容:楚辞。

几位读者听说我接了楚辞的活儿之后,竟然纷纷说要去购买,一时令人无限感慨。

苍天他老人家,是不是偶尔也会想起“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

当我再次看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觉得自己在精神上就比屈子差得太远了,待看到“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之时,发现我连那被迫背负了千百年“懦夫”之名的“没有骨气的”舞台上的宋玉先生也不如。

我没有想到自己把自己捆得这么狠,狠到连心带脑全都捆住了,狠到捆住之后还以逃避、自嘲等等诸多方式自欺欺人,狠到我竟然都忘记了还有自由这个选项。

感谢这套书的所有参与者,感谢这次机会,让我看到了自身的枷锁,并努力正视之。

感谢生我育我的这一片土地和天空,在这风云变幻的天地之间,幻化出的那个立体的“楚”字,也让我比较明晰地看到一个立体的华夏,立体的中国。

最后,还要感谢前辈们留下来的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

应该庆幸——现在我辈可以比较容易享有那些簇新的、古旧的,横排的、竖排的,简体的、繁体的……各式各样、浩繁而宝贵的资料,我庆幸可以与之同歌共舞,可以与之同欢乐共悲伤;可以与他们一道,穿越数千年的层层迷雾,亲历那个天、地、人、神、鬼同生共娱,性情飞扬的瑰丽时代。

那些凝结着前辈心血的研究资料和结论,尽管有很多相互矛盾、大相径庭的地方,还有些资料布下了一些疑阵,指引了一些弯路,有的观点与我个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仍然是我写作此书的良好铺垫。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感谢。

其实铺垫也者,不过是自我慰藉之言,与渊博谨严的前辈们比起来,我还差得太远,并不敢狂妄比附。应该说,我从这些平摞起来足有一人之高的资料中受益匪浅,能够比较鉴别、去芜存菁,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从中查阅到了一些需要费心查验考证的内容,也由此尽量夯实了我的地基——虽然我嘲笑过一些人的“霉干菜考据癖好”,但其实,我认为有很多东西还是需要先仔细考证,然后再下笔飞扬的。

毕竟,在相对良好的基石之上滑行起飞,会比较靠谱一些吧。  巾短情长,言尽于此,承蒙惠顾,不胜感激。

又及,关于楚辞的今译,这里得说明一下:我是翻译,深知翻译文学作品的不易,因为看得很认真,更明白这种活儿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但是出版社考虑到楚辞的情况比较特殊,还是要求附上今译本,咱也只得勉为其难了。只是古典诗词翻译成白话文本的意境效果,恐怕难免差强人意,“信达雅”谈不上,只求个意会罢了,还请担待则个。

柳隐溪草于楚天阁

二○○八年三月三十一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楚辞是一袭疾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隐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092349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