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真实与建构(中国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精)/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
内容 | 内容推荐 阿梅龙著的《真实与建构:中国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以开阔的跨学科取径为讨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整合了科学技术史与环境史的方法,融入历史编纂学的角度,以期超越传统史学研究的范畴。通过这种方式,本书也尝试从“个人”“集体”或“专业的”“国家的”层面,对确立“历史真实”与身份定位所必需的建构性叙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新见解。由此,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与普及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讨论这些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历史编纂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功能。 作者简介 阿梅龙(Iwo Amelung),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文化与语言系汉学教授,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明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史和科技史。著有Der Gelbe Fluss in Shandong(1851—1911):Uberschwemmungskatastrophen und ihre Bewaltigung im China derspaten Qing-Zeit(《山东黄河:晚清洪灾治理》),编有《新词语新概念:西学译介与晚清汉语词汇之变迁》《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等论文集。 目录 自序 黄河研究 19世纪后期山东黄河流域的环境动态 “黄河”在德国 科学史与科学史学史 炼丹术与“中国科学”传统的建构 重与力:晚清中国对西方力学的接纳 命名物理学:晚清勾画一种近代科学领域轮廓的努力 望远镜与西方光学在中国 现代化国家的新地图:西方制图知识及其在19至20世纪中国的应用 对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术语问题的观察 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史学 “科学”及其本土化——以民国为视角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历史实践 晚清百科全书、《新学备纂》及其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国债概念的接受和中国早期发行的国内公债 晚清科举制度与西学东渐 论借用的进程:东亚的“福利”和“文化遗产” 德国汉学 德国汉学:起源、历史演变和现状 一个旅行的理论与挑战——《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导言 参考文献 索引 导语 《真实与建构:中国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为德国汉学家阿梅龙教授的论文集,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黄河的研究,应用环境史的研究方法,尝试强调由1855年黄河改道所带来的环境变迁。第二部分为科学史和科学史学史,将术语与概念问题置于有关科学各学科兴起的整体问题下来加以考虑。第三部分为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历史实践,探讨西方知识在晚清中国的普及及应用。第四部分为德国汉学,介绍了德国汉学的发展情况。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真实与建构(中国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精)/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阿梅龙 |
译者 | 译者:孙青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4185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2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73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201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36 |
CIP核字 | 2019020881 |
中图分类号 | K250.7 |
丛书名 | |
印张 | 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7 |
宽 | 162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