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国民阅读经典
内容
后记
“再说一句话”
朋友:
薰宇兄来信说他们有意把十二封信印成单行本
,我把原稿复看一遍,想起冠在目录前页的白朗宁
写完《五十个男与女》时在《再说一句话》中所说
的那一个名句。
拿这本小册子和《男与女》并提,还不如拿蚂
蚁所负的一粒谷与骆驼所负的千斤重载并提。但是
一粒谷虽比千斤重载差得远,而蚂蚁负一粒谷却也
和骆驼负千斤重载,同样卖力气。所以就蚂蚁的能
力说,他所负的一粒谷其价值也无殊于骆驼所负的
千斤重载。假如这个比拟可以作野人献曝的借口,
让我渎袭白朗宁的名句,将这本小册子奉献给你吧

“我的心寄托在什么地方,让我的脑也就寄托
在那里。”这句话对于我还另有一个意义。我们原
始的祖宗们都以为思想是要用心的。“心之官则思
”,所以“思”和“想”字都从“心”。西方人从
前也是这样想,所以他们尝说:“我的心告诉我如
此如此。”据说近来心理学发达,人们思想不用心
而用脑了。心只是管血液循环的。据威廉·哲姆士
派心理学家说,感情就是血液循环的和内脏移迁的
结果。那末,心与其说是运思的不如说是生情的。
科学家之说如此。
从前有一位授我《说文解字》的姚明晖老夫子
要沟通中西,说思想要用脑,中国人早就知道了。
据他说,思想的“思”字上部分的篆文并不是“田
”字,实在是象脑形的。他还用了许多考据,可惜
我这不成器的学生早把他丢在九霄云外了。国学家
之说如此。
说来也很奇怪。我写这几篇小文字时,用心理
学家所谓内省方法,考究思想到底是用心还是用脑
,发见思想这件东西与其说是由脑里来的,还不如
说是由心里来的,较为精当(至少在我是如此)。
我所要说的话,都是由体验我自己的生活,先感到
(feel)而后想到(think)的。换句话说,我的理
都是由我的情产生出来的,我的思想是从心出发而
后再经过脑加以整理的。
这番闲话用意不在夸奖我自己“用心”思想,
也不在推翻科学家思想用脑之说,尤其不在和杜亚
泉先生辩“情与理”。我承认人生有若干喜剧才行
,所以把这种痴人的梦想随便说出博诸君一粲。
光潜。
目录
谈美书简
一 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二 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三 谈人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五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六 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七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八 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九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十一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十二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十三 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序(夏丐尊)
一 谈读书
二 谈动
三 谈静
四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五 谈十字街头
六 谈多元宇宙
七 谈升学与选课
八 谈作文
九 谈情与理
十 谈摆脱
十一 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十二 谈人生与我
附一 无言之美
附二 悼夏孟刚
附三 朱光潜给朱光潸——为《给青年的十三封信》
代跋 “再说一句话”
附录
再谈青年与恋爱结婚——答王毅君
谈理想的青年——回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
谈谦虚
给苦闷的青年朋友们
精彩页
我说这次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美学课。这不仅使我坚定了一个老信念:现实生活经验和文艺修养是研究美学所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使我进一步想到美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首先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和区别问题。现实中有没有象敲钟人那样小人物的高大形象呢?我不敢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我只能说,至少是我没有见过。我认为雨果所写的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是经过夸张虚构、集中化和典型化才创造出来的。敲钟人的身体丑烘托出而且提高了他的灵魂美。这样,自然丑本身作为这部艺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必根据自然,但艺术美并不等于自然美,而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这就说明了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这部影片也使我回忆起不久前读过的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印行的《罗丹艺术论》及其附载的一篇《读后记》。罗丹的《艺术论》是一位艺术大师总结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之谈,既亲切而又深刻,在读过《罗丹艺术论》正文之后再读《读后记》,不免感到《读后记》和正文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在哪里呢?罗丹是从亲身实践出发的,句句话都出自肺腑,《读后记))是从公式概念出发的,不但蔑视客观事实,而且帽子棍子满天飞。
过去这些年写评论文章和文艺史著作的都要硬套一个千篇一律的公式。先是拼凑一个历史背景,给人一个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假象;接着就“一分为二”,先褒后贬,或先贬后褒,大发一番空议论,歪曲历史事实来为自己的片面论点打掩护。往往是褒既不彻底,贬也不彻底,褒与贬互相抵销。凭什么褒,凭什么贬呢?法官式的评论员心中早有一套法典,其中条文不外是“进步”、“反动”、“革命”、“人民性”、“阶级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世界观”、“创作方法”、“自然主义”、“理想主义”、“人性论”、“人道主义”、“颓废主义”……之类离开具体内容就很空洞的抽象概念,随处都可套上,随处都不很合式。任何一位评论员用不着对文艺作品有任何感性认识,就可以大笔一挥,洋洋万言。我很怀疑这种评论有几个人真正要看。这不仅浪费执笔者和读者的时间,而且败坏了文风和学风。现在是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读后记》的作者对罗丹确实有褒有贬,不过贬抵销了褒。我们先看他对罗丹所控诉的罪状,再考虑一下如果这些罪状能成立,罗丹还有什么可褒的?为什么把他介绍到中国来?
作者一方面肯定了罗丹的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又指责罗丹的现实主义“不过是‘写真实’的别名”。我们还记得“写真实”过去在我们中间成了一条罪状,难道现实主义就不要“写真实”吗?作者还挑剔罗丹不该把现实主义说成“诚挚是唯一的法则”,理由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超阶级的‘诚挚’”,试问过去公认的一些阶级成分并不怎么好的现实主义大师,例如莎士比亚、费尔丁、巴尔扎克、易卜生、托尔斯泰等等,都不“诚挚”,都在以说谎骗人为业吗?作者还重点地讨论了艺术如何运用丑的问题。他先褒了一笔,肯定罗丹描绘丑陋有不肯粉饰生活的“积极内容”,没有否认自然丑可以化为艺术美,接着就指责罗丹“偏爱残缺美”,毕竟“含有不健康的消极因素”,因为他“受到了颓废思潮的很深的影响”,“罗丹思想上同颓废派的联系,使他不能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美丑现象”。试问罗丹既不能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美丑现象,他不就成了白痴吗?还凭什么创造出那些公认为杰出的作品呢?罪状还不仅如此,罗丹“偏爱残缺美”,“也破坏了艺术的形式美”,“罗丹作品形式上的缺点正是反映了内容空虚和消极反动”。总之,一戴上“颓废派”的帽子,一个艺术家就必须一棍子打死。请问广大读者,《罗丹艺术论》和罗丹的作品究竟在哪一点上表明他是个颓废派呢?就历史事实来说,罗丹在“思想上同颓废派”究竟有什么联系呢?和他联系较多的人是雨果和巴尔扎克,他替这两位伟大小说家都雕过像,此外还有大诗人波德莱尔,他和罗丹是互相倾慕的。波德莱尔的诗集命名为《罪恶之花》,一出版就成了一部最畅销的书,可见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批准。但是《罪恶之花》这个不雅驯的名称①便注定了他在某些人心目中成了“颓废派”的代表。罗丹和他确实有联系,那他也就成了颓废派。依这种逻辑,雨果和巴尔扎克当然也就应归入颓废派了。要深文罗织,找罪证也不难,雨果不是在《巴黎圣母院》里塑造了五官不全的奇丑的敲钟人吗?巴尔扎克不也写过许多丑恶的人和丑恶的事吗?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为颓废派辩护。在十九世纪末,据说颓废主义是普遍流行的“世纪病”。这是客观事实,而且也有它的历史根源。处在帝国主义渐就没落时期,一般资产阶级文化人和文艺工作者大半既不满现状而又看不清出路,有些颓废倾向,而且还宣扬人性论、人道主义、天才论、不可知论和一些其它奇谈怪论。他们的作品难免有这样和那样的毒素,但毕竟有“不粉饰现实生活的积极内容”,而且在艺术上还有些达到很高的成就,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呢?为着保
导语
朱光潜著的《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分为两个部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书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写给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阐述了读书、活动、社会运动、升学、人生等话题,鼓励青年朋友去培养深邃的思维与宽阔的眼界,堪称一部贴心、诚恳的青年修养励志书。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晚年的心血之作,书中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创作等一系列问题。全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抽象的美学知识通俗化,是学生必读的美学入门书。
序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国民的阅读生活中
最迫切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经典!
在承担着国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基础教
育被功利和应试扭曲了的今天,我们要阅读经典;
当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信息爆炸”占领人们的
头脑、占用人们的时间时,我们要阅读经典;当中
华民族迈向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时,我
们更要阅读经典。
经典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
园,是走向未来的起点。这就是我们编选这套《国
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缘起,也因此决定了这套丛书
的几个特点:
首先,入选的经典是指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
的名著。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和中国的根基,
是我们编选这套丛书的三个基本的立足点。
第二,人选的经典,不是指某时某地某一专业
领域之内的重要著作,而是指历经岁月的淘洗、汇
聚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创造和知识积累的基础名著,
都是人人应读、必读和常读的名著。
第三,入选的经典,我们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
,尽量选择最好的版本,选择最好的注本或译本。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经典丛书能够进入你的
生活,相伴你的左右。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〇一八年五月
内容推荐
朱光潜著的《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分为两个部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早年留学欧洲时写给国内青年的公开信。这十二封信围绕年轻人相关的各种事,如读书、写文章、恋爱、运动健身、人生规划、人际交往等,探讨思想、生活和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国民阅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光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33592
开本 32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8-08-01
首版时间 2018-08-01
印刷时间 201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18
CIP核字 2018159421
中图分类号 B83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