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阅读梁漱溟
内容
编辑推荐

梁漱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阅读梁漱溟》(作者伯宽、谷雨)是关于研究其哲学思想的专著。

内容推荐

《阅读梁漱溟》(作者伯宽、谷雨)是关于研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梁漱溟的哲学思想的专著。

《阅读梁漱溟》收录了《特立独行一代直声》、《近代儒家对历史命运的挣扎》、《践履笃实》、《梁漱溟和他所处的时代》、《传统与现代间的抉择》、《民粹主义的儒学体现者》、《中国现代社会的处世良方》、《梁漱溟思想的现代意义》、《辨异·自主·寻根》等文章。

目录

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

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

梁漱溟与东西文化问题

以发扬儒学为己任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悼念梁漱溟先生

他独能生命化了孔子

梁漱溟: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生平及其教育思想述略

梁漱溟:狂出真性情

梁漱溟的思想与行动

梁漱溟的生前与身后

梁漱溟先生在北大

梁漱溟的佛教修行

梁漱溟的读书和做人

关于梁漱溟先生的一件往事

《关于梁漱溟先生的一件往事》的一点补充

梁漱溟先生的儒学观

特立独行一代直声

近代儒家对历史命运的挣扎

践履笃实

梁漱溟和他所处的时代

传统与现代间的抉择

民粹主义的儒学体现者

中国现代社会的处世良方

梁漱溟思想的现代意义

梁漱溟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辨异·自主·寻根

省察与超越

中国当代人学的开拓者

《勉仁斋读书录》读后

关于《勉仁斋读书录》

认真的人和他的一生

《朝话》之美

这个世界会好的

梁漱溟的文化人格结构及其境界圆融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与中国的现代化

梁漱溟的父亲巨川先生

梁漱溟之父济自沉“殉清”的意义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在清末那时代罕见的开明家庭,他在这家庭里受着相当开放的教育。他“在父亲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底压迫”,小时候,父子二人在一起阅读梁启超的文章,并不时互相争辩,这种活泼开放的气氛,对一个有主见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儿子的言行,父亲从不干涉。后来使他一生最感激父亲的,也就是在这点放任的教育上。,

父亲是个“一腔热肠,一身侠骨”的人物,他遇事认真,又着重事功。这些性格上的特色,很强烈地影响了他的儿子。为了“开发民智,改良社会”,梁父曾赞助友人彭诒孙在北京创办-《京话日报》,当日报亏损时,就以仅有的财物支援。

除了父亲之外,在童年期使梁先生受益不浅的,.就是这位父执彭先生,他为人“豪侠勇敢”,是当时的《维新先锋》,他除了“京话-日报”,还出版一份专门给儿童阅读的《启蒙画报》,据梁先生回忆:“我从那里面不但得了许多常识,并且启发我胸中很多道理,。一直影响我到后来。”

梁先生只念到中学毕业,就不肯再升学。,按常例说,一个青年应当是由“求学”到“就业”,可是在那样一个革命风潮正盛的时代,他和其他许多血性青年一样,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不是就业,而是参加革命。同时热衷于社会主义。这些行径,都是受着一腔热血和浪漫的理想主义所鼓荡,一旦与现实对照,很容易冷却而幻灭。

民国成立以后,政治舞台上的种种,使他的情绪陷人低潮,一度且想出家,过着僧人式的生活,后来经过自我治疗,再度兴起追求社会理想的情,但那种高度自律、克己的生活,却奉行终身。就在这心灵沉黯的时期,他开始自修、自学。所谓自学,在他不单是求知识,而是要求“一个人整生命的向上自强”。早期自学的资料,主要是六巨册的《新民丛报》。同时看立宪派的《国风报》,和革命派的《民立报》。这时候的自修,则在潜心佛学——这是许多传统知识分子凭藉之作自我治疗的佳醴。

佛学方面的潜修,意外地为自己敲开进入教育界之门,他和胡适同年(民六)到北京大学任教,主讲印度哲学。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有一流的师资和图书设备,不同的思想都能在这里得到自由发展。这个环境对一个努力自修而又喜爱思考问题的人来说,真是如鱼得水。梁先生就在这所开放的最高学府里,酝酿着并写成他的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是20世纪将人类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类型讨论的先驱,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上,有他重要的地位。在当时就被蒋百里誉为“震古烁今之著作”,50年后,胡秋原则认为是“有独创的意义和可惊的深刻思想力”。

但他不愿在大学里在学术上发展他的前程,他有更远大的人生目标,真正吸引着他的,是当前的中国问题,也就是因思索解决这些问题,才借助于学问,才去了解传统的历史与文化。

他把解决中国问题的重点,落实到社会改造上,具体的着手方法是“乡治”,这是要把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起来,用他们的力量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在梁先生的心目中,乡治是一种最实在的文化运动,他想透过这个途径去解决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这是“中国民族自救运动最后的一个新方向”。

那时候,国内军阀割据,内战频仍,再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全国农村,在内外重重的剥削、洗劫下,完全陷入瘫痪。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书生想去发动一个改造社会的运动,简直有如梦想。

民国13年,他终于辞去北大的教职,开始进行乡治的步骤,想藉自办教育,先培育一些基层的干部。这一年到了山东,接办省立曹州中学,原先的想法,希望在这个基础上,扩展成一个大学。经过半年的试验就失望地回到北京。于是闭门谢客,日常只与从曹州带回的几个年轻朋友共读,又利用这个机会在自修、沉思。并期待着另一次的试验机会。  似乎机会又来了。北伐以后,由于广东要员李任潮的关系,国民政府中央同意他在广东试办乡治。结果因政局不稳定,也仅接办了一个短期的教育,就离开了。不久,河南省筹设村治学院,梁先生应邀担任这个学院“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的讲席,同时接编《村治月刊》。

这是一个短命的学校,仅一年又停办了。但他不气馁,同时觉得已不能再等待,就带领村治学院的部分同人,再度回到山东,在邹平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长达七年的乡治试验。

这是梁先生一生事业的高潮,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想,从事实际的改造工作。主要的构想是要把社会改造运动!纳于教育系统中j直欲以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训练干部的重点,是着重在精神陶炼上,企图由他们人格的感召,去唤起乡民的活力。

经过严重破坏后的中国农村,最迫切的是民生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其他都将流于空谈。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引进技术,同时发展工业,这需要长期的计划和资金,还要有受现代知识训练的新人才,这些都不是梁先生乡村建设计划中所能具备的条件,甚至在他所谓社会本位的教育中,也根本发展不出这些条件。

抗战爆发,使梁先生和他竭尽心力的改造工作永远告别,虽没有实现梦想,但他的奋斗,为后来者留下宝贵的教训和启示。

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为团结各党派,共赴国难,梁先生也以乡治派领袖的身份应邀参加国民参政会,从此卷入复杂多变的政治旋涡。抗战中期,为了政治上的团结,曾与在野党派的领袖们组织“民主政团同盟”,希望藉它的力量协调国共之间的冲突。在政治上经过长达九年的努力,直到胜利后奔走国内和谈失败,才决心脱离现实政治,远走四川北碚,重理旧业,去写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了。

四川北碚,抗战期间他就在这里创办勉仁中学和勉仁书院,规模虽小,但在那里一直聚集着一批朋友,当他对政治上的活动感到疲劳和厌倦的时候,就回到这里来静思,和朋友门生们一齐讲学,以图恢复精力。后来他曾希望在北碚原有基础上,成立勉仁文学院,宏扬中国文化,竞也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梁先生是一个书生报国的典型,除了个人的才智、毅力和气度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客观的凭藉,但他在任何困难的境遇里,几乎都能创办起他所想创办的事业。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上,都同样能表现出刚勇的精神。他为人诚信、严肃、坦率,有决断,对自.己所立的原则持之甚坚。假如我们的政治能上点轨道,像这样有品德有魄力的人物,必将对国家有更大的贡献。P33-35

后记

收入本书的文章,一部分是邀请作者撰写的专稿,一部分选自书刊报纸。这些文字,从不同角度剖析评说了梁漱溟先生的作品和思想,虽见仁见智,或褒或贬,不尽相同,但均能给人以启发。

有少数作者,至今无法联系到。我们已为您备好样书和薄酬,请看到此书后,与编者或本书责编联系。责编的电子信箱是:zia0102006@163.com

编者

2012年2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可见要真正做一个思想家,是多么不容易。正因为是物以稀为贵吧,我对梁先生的治学,为人,是一直抱着爱慕心情的。

——费孝通(著名思想家)

他独能生命化了孔子,使吾人可以与孔子的真实生命及智慧相照面,而孔子的生命与智慧亦重新活转而披露于人间。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他开启了宋明儒学复兴之门,使吾人能接上宋明儒者之生命与智慧。

——牟宗山(台湾著名学者)

随着梁先生的逝世,他所体现的传统士大夫的凛凛风骨也将一去不返。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是另一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而不再是“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士大夫,虽然两者之间依然有不绝如缕的历史联系。

——余英时(美国啥佛大学教授)

我认为梁先生的独一无二之处是,在中国知识分子之中,只有他把思考、思想和实践、形式合而为一。

——艾恺(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阅读梁漱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伯宽//谷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31722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61.5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