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梦(从开始到现在)/文学与影视比较大观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穆育枫、李瑞青著的《美国梦(从开始到现在)/文学与影视比较大观丛书》所选七部小说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然而却都与“美国梦”这一永恒的文学母题息息相关。作者对七部来自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由它们改编而成的七部电影展开深度解读,展示典法严酷的殖民时期、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崛起时期、在美国社会的新旧转型时期、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在美国内战前后、在经济大萧条时期、20世纪初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女性艰难生存、追求梦想的故事。

内容推荐

由穆育枫、李瑞青著的《美国梦(从开始到现在)/文学与影视比较大观丛书》围绕“美国梦”这一美国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精心选取了七部来自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由它们改编而成的七部电影展开深度解读。这七部文学作品分别是:《红字》(1850年),一曲北美大陆殖民时期严苛清教社会的爱情悲歌。《贵妇画像》(1881年),一个新旧大陆文化价值观碰撞之下的女性悲剧.《纯真年代》(1920年),一场世纪之交纽约上流社会的风花雪月.《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年),一场爵士时代浮华喧嚣的美国梦的虚伪与幻灭.《飘》(1936年),一段美国内战背景下的随风逝去的旧曰南方文明.《杀死一只知更鸟》(1960年),一个美国南方小城内的正义与偏见、歧视与善良、天真与成人。《紫色》(1982年),一段中下层黑人女性的觉醒之旅。这七部小说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然而却都与“美国梦”这一永恒的文学母题息息相关。

目录

1.《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深度解读之一:反讽在小说{红字)中的运用

 深度解读之二:另类《红字》——文本与电影的对比

 深度解读之三:故事内外——电影(红字)的女性主义解读

2.《贵妇画像》(《淑女本色》)The Portrait of a lady

 深度解读之一:自由之路——{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成长与转变

 深度解读之二:《贵妇画像}中女性形象的现代诠释:从小说到电影

 深度解读之三:《贵妇画像)中难以消解的婚姻危机

3.《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深度解读之一:面纱缓缓揭开——《纯真年代)中的讽刺艺术.

 深度解读之二:《纯真年代》中的模糊叙事艺术

 深度解读之三: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一曲凄婉动人的爱情挽歌——评析电影《纯真年代》

4.《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Catsby

 深度解读之一:毁灭梦想的矛盾——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矛盾修辞及矛盾描写              

 深度解读之二:梦想与现实:《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文本历史性解读

 深度解读之三: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梦幻化处理

5.《飘》Cone vith the Wind

 深度解读之一:解读《飘》中威尔形象的刻画

 深度解读之二:从《飘)到《乱世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分析

 深度解读之三:战火燃起的另一种人生——评析电影《乱世佳人)

6.《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

 深度解读之一:从意象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

 的“怪人”拉德利

 深度解读之二:破碎的种族平等之梦——分析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孩童眼中的

 成人世界

 深度解读之三:理性与偏见的碰撞与融合——分析文本与电影的女性角色异同

7.《紫色>The CoJor PurpJc    

 深度解读之一:二元对立的消解——《紫色)的两性和谐观

 深度解读之二:<紫色>的姐妹关系和宗教观

 深度解读之三:《紫色}小说与电影中父亲形象评析

试读章节

美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亨利.詹姆斯早在1879年出版的传记《霍桑》中就说“《红字》是出类拔萃的美国经典小说”。霍桑的朋友,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则在《红字》出版的1850年将霍桑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20世纪,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符号学、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批评理论进入到大学,《红字》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20世纪中叶对美国文学专家的调查中霍桑名列美国作家之首,仅1997年就有29个版本的《红字》付梓印刷。《红字》也是在美国大中学校文学课中使用最广的小说。《红字》的写作风格鲜明,除常被人们谈论的象征及心理描写之外,反讽的运用也对小说中环境的描述及人物塑造起到了很大作用。

“反讽(iron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在希腊喜剧中有一个被称为eironEiron的角色,惯常假装无知,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最终战胜对手。现代文学评论中的反讽保留了原用法的核心,即不是为了欺骗,而是为了创造特殊的修辞或艺术效果而将真正的含义隐藏在相反的字面意思中。在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美国文学评论家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在他著名的《反讽一一一种结构原则》中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邓新华,2014;46)

虽然反讽(irony)一词自古以来被广泛使用,但对其内涵却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D.C.米克在《论反讽》中曾以谐谑的语气断言:“如果有谁觉得自己产生了一份雅兴.要让人思路混乱、语无伦次,那么,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请他当场为‘反讽’做个界定。”(刘聪)而米兰。昆德拉则断言:“从定义上来讲,小说就是讽刺(ironie)的艺术。”(方英)

尽管关于定义众口不一,但对反讽的功能,却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可以避免作者以过于武断、直接的方式,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强加给读者。而是以一种曲径通幽、暗香浮动的方式,更为智慧、更有诗意地将作者的态度隐含于曲折的陈述中。让读者心领神会。(李建军)

反讽常见的类型有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本文将分析这三种反讽在小说《红字》中的运用及产生的效果。

一、言语反讽

言语反讽(vcrb址imny)指的是一个陈述的真实含义与表面意义不符。反讽通常涉及对一种态度或评价的明确表述,但整体语境却表明陈述者想要表达的态度和评价完全不同,甚至相反。(从roms,2010:165)言语反讽多用于揭露、讽刺、警告和嘲弄,其效果往往幽默风趣。

“不过,那毕竟是一个质朴单纯的时代,别说这牵扯到赫丝特母女的幸福。就是一些公众所不关心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奇怪地与立法人的审议及政府的法律搅和在一起。在我们的这个故事发生前不久,人们就围绕着一头猪的所有权问题展开过一场争论,不仅在殖民地立法机构内部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还最终导致了立法机构的重大调整。”(49)

如果政府的法律和立法审议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控制。人们的自由就要受到威胁。

P14-16

序言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点滴,影视艺术来源于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创作。文学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历史长河的延续已经取得的辉煌的成就,积累了成熟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经验。文学以优美深刻的语言文字、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立体感人的人物形象和独特创新的叙事手法,散发着永久无限的艺术魅力。文学创作由来已久,而影视艺术的发明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14号的“大咖啡馆”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才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改编名著的现象。古今中外有很多文学名著不断被搬上银幕,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学作品视觉叙事的不足又能适时引发思考而逐步被人们所认可。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电影文学的改编史。文学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而电影的综合艺术手法也让更多的文学作品走向大众,为各种各样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赏,从而形成影视与文学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电影和文学都要在时间的流动中再现生活的真谛和表现人物的內在情感,并通过读者和观众的理解和鉴赏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愉悦。相比于文学名著,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中,画面逼真,场景宏大,形象直观,表达清楚,能给人们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群体更愿意去影院看一部由名著改编成的电影,而不愿意亲自去翻阅原著感受文字带来的震撼与想象,再加上现代人內心浮躁难以静下心来去品味文学名著的魅力。用观看影视作品代替名著阅读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且不论这种吸收“文化快餐”的方式可取不可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观看影视作品绝不能代替文学名著的阅读。文学注重思想层面和荚学层面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观照,带动了电影內涵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如果没有影视文学的支撑。很容易陷入单纯追求画面感觉刺激的误区。以文学作品为基础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文学艺术丰厚的人文底蕴给影视艺术以思想深度和文化品位。80后作家蒋方舟在2014年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阅读是一个永远的需求。是不可能死掉的。人们需要靠阅读体会在生活中没办法体会到的情感与经验,必须靠其他媒介而且是超越电视化等平面媒介的东西来帮助代入。只不过阅读看的地方不一样,是在一个小的屏幕上看,而不是在纸质的书上看,所以我觉得手机电脑也好,纸质书也好,阅读的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文字本身。关键是创作者自己怎么看待创作这件事。永远不能责怪读者变得浅薄。”所以作为两种并存的艺术形式,读者和观众需要取其所长,同时保有一份文学和电影的鉴赏力,吸收文学和电影中的精神內涵,这正是北京物资学院文学影视团队出版文学与影视比较大观系列丛书的目的所在。

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于2014年10月1日成立文学影视研究团队。该团队致力于英美文学作品与其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的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系列丛书出版,该系列丛书将全面系统地呈现不同题材和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旨在填补国內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该研究将英美文学理论研究与文本及电影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极大地增加了研究的实用性,也便于高校英语教师在日后相关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使用和借鉴。团队预计出版的系列丛书有7本,内容涵盖英美文学的畅销及经典作品,涉及爱情、成长、伤痛、领悟、离散、儿童生活、人物传记等多个主题,时间跨度上则从18世纪一直延伸到现当代文学和电影作品,兼顾经典,与时俱进。该系列丛书将对英荚畅销及经典文学作品及其改编的优秀电影进行比较研究,就文本和电影各自的表现手法、文化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特点、叙事视角等不同角度对文本和电影进行深度挖掘,提高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以及对电影作品的观赏能力。本系列丛书均以论文的形式集结成册,每部作品拟撰写一到三篇论文进行分析对比。第一本:爱与成长:第二本:痛与领悟;第三本:美国梦:从开始到现在;第四本:英伦风一一从田园到尘嚣;第五本:看世界一童言无忌:第六本:品人生一一双面影像;第七本:心之启航,灵之归宿。文学影视团队的七名成员均具有多年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学影视赏析能力,已出版专著两本,译著及合作译著六本,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梦(从开始到现在)/文学与影视比较大观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穆育枫//李瑞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53548
开本 32开
页数 3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6276476
中图分类号 I712.073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