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浮生(精)
内容
作者简介
刘汀,1981生于内蒙古赤峰市,青年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编辑,现居北京。出版有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青春简史》,散文集《别人的生活》《老家》。文学作品多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钟山》《山花》《青年文学》《诗刊》等杂志。曾获新小说家大赛新锐奖、第39届香港文学奖小说组亚军、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提名奖等。
后记
我和你以及他与她们
在这里,我要写下零零碎碎的一些东西,是啊
,碎得像某些失恋者的心。在我写的《别人的生活
》贴上网后,我看到一个留言:重点呢?我一愣,
然后只好笑笑,这个读者讲得不错,这一系列的文
章,都是没有重点,甚至没有中心思想的。可是我
自己却觉得很好,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我想起,有
一次和一位老师吃饭,老师席间说起另一位在某著
名学术刊物做编辑的朋友的话,是说散文的。这位
老师认为,那句话是散文理论的真正发展,我们一
直被教育说散文就是形散神不散,而他的恰好相反
,散文,就是形不散神散。我的文字,达不到这样
的要求,但我可以此自我宽慰。
我无法不珍视它们,因为我出生到此刻的所有
认知基本都在这里了,这些零散的文字,是一个人
,一个写作者对世界和自己的真实看法。看似偶然
而得的这些篇章,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苦心经营
的小说,在小说里我可隐可显,有着无上的权力和
自由,而在这儿,只是一个努力生活、认真思考的
普通人,不惮于暴露自己的内心,尽管不是全部,
也已经是最大的限度了。
有一句话,我一直作为写这些文章的指引:眼
里有别人的生活,且清楚自己的路。对我来说,这
些文字就是对自己的重新发现,当然也可以说是重
新塑造。我的眼,需看到别人;我的耳朵,需听到
真的声音;我的脚,要走在踏实的路上。这是磕磕
绊绊的旅程,面对着无数次的自我推翻和更新,但
我也看到了微光,而且就发自我的心里。没有比这
更让人欣慰的事情了,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人群里处于什么位置。
有人问我,你写的那些事、那些人,我怎么没
有遇见呢?我说,你确定你真的去看、去听了吗?
所有人在所有人面前出现,但我们太多地不以为意
了。比如在网上看到一条信息,有一个农民工,出
事故牺牲了。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三个字:收工了
。三个如此普通的字,我以为超过了所有披头散发
呐喊的歌手、舞文弄墨写作的作家,这是真正的人
的洒脱,也是真正的人的辛酸。
这就是别人的生活吧,你看到了吗?你看到时
,为他难过和心动过吗?
高中一年级的暑假,我和母亲还有姑姑家的表
哥在面粉厂里磨面粉,一个村民给带来一封信,是
我上学期的成绩单,考得很差,我心里有些害怕。
正好表哥和姑父要去草原上采蘑菇,我为了躲避父
亲,就在第二天跟着表哥去了他家,然后同他、姑
父和另一个孩子一起,赶着马车去离家几百里的草
原上采蘑菇。蘑菇可以晒干,然后卖给收购的人。
我们坐在姑父的马车上,翻过了家附近的一道
大坝,就进入了草原的领地。马车走得不快,就这
样走啊走,我在车上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已
经是下午了。我睁开眼睛,却吓了自己一大跳,因
为我看见太阳在北部偏东的天空上,这怎么可能呢
?我又四处看了看,还是如此,忍不住和姑父说,
姑父笑了:你转向了。就是说,在我睡着的时候,
马车转了好多弯,等我醒过来,我的脑海里仍然是
睡觉之前的方向坐标,但实际上方向已经转变。我
知道东南西北并没有真的调换,但在我的感官里,
它们确实不同了。带着这种别扭的方向感,一直到
天黑。
这次经历,后来也会时常出现在从陌生的地铁
口出来时、从不知名的长途大巴上下来时,它让我
知道,所谓的客观的外部世界,对一个个体来说,
并非是那样的客观和一成不变。而且,这种方向的
混乱和迷惑,经常类似于生活里的混乱和迷惑,因
此,我要在这双重的意义上确认东南西北,确认太
阳的起落和月亮的升降。我于是写下这些文字,为
了自己,也希望这些文字,能给人以触动和力量,
但我绝不愿意它们是所谓的心灵鸡汤,连最好的土
鸡也不行,因为人们需要的不是这些精神营养品,
而是更重要的东西。
我坦然于自己写下的偏颇和错愕,在动笔之初
,我还无法判定自己的斤两,但已深知没有任何一
篇文章,可以穷尽人生的百味,一部书不能,十部
书不能,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图书馆,也不能
。我于是也自得于在针孔般大小的洞里看到的景观
,自珍于在我细微的血管里流过的人和事。这证明
我活着,并且清醒着。
世界的原则是这样的:不论你对此知道得何等
清晰,生活都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我是说,我的
欣喜只是内心的,它不作用于我的现实,可它既是
必要的,又是值得的。我不知道,在将来的日子,
自己是否还能保持此刻的敏感,是否还能发现如此
动人的故事。《别人的生活》必将是我生活的一个
里程碑,它不同于年少时写的诗,也不同于这些年
一直在坚持写的小说,它朴素到几乎失去了形式。
在修改和重读的时候,我感到兴奋且自豪,因
为走了一条方向正确的路,因为每一次看,都对自
己有了新的认识,我第一次,成了自己文字的忠实
读者。我当然期待更多的读者,他就应该是你以及
他与她们——我在天桥、地铁、公交车和人群里遇
到这些人,在各自的路上缓缓而行,要抵达那个终
点。在宇宙里看,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万物都不如尘
埃之
目录
序:诗心的追问
别人的生活
究竟该如何解释世界
梦幻泡面
空洞的早年
一瓢海水
普通人的病与痛
声音的舞蹈
日常生活里的诗意
何以抵抗寒冬
母亲和她的生活哲学
灵魂是什么东西
身边的少年
笔迹
自由在哪里
写给未来的信
我们选择的路
初版后记:我和你以及他与她们
精彩页
究竟该如何解释世界
写文章者,大概都有两种态度:一是要告诉别人什么,二是想帮自己理清什么。我写作的主要基点是后者,写作的冲动主要源于自己面对的困惑和自我解惑的尝试。这些思考一旦让我觉得能帮我解答问题了,便会形成一篇小文章。至于,别人读了能引起些感动和思考,那真是意外的收获,也为此欣喜。
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何解释世界,是我一直在想的事情。它无疑是个大题目,而且一定不会如《别人的生活》和《我们选择的路》那样讨好,但这个话题对我实在有吸引力,从最初有写的想法,到如今正式落笔成文,也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当然无力从哲学或者科学的层面来说,只能一贯地立足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以普通人的观感来写它。事实也是如此,哲学家大牛和科学先驱们总能对解释世界这件事提供新鲜的理论资源,但大部分对普通人而言并无意义,它们或许可以解决终极问题,但日常生活只能用基本常识来阐释。因此,我极想从一般人的角度来讨论一下:我们究竟该如何解释世界?或者说,在我们解释世界的时候,究竟说出了什么,隐藏了什么,夸张了什么,又生发了什么?
1.
六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和老婆回我家过年。我们从北京坐一夜火车到赤峰,从赤峰再坐5个小时汽车,在腊月二十五和在另一个地方工作的弟弟会合于老家的林东镇。林东通往村子的班车于下午一点半出发。我们逛了逛林东镇,寻找了一些高中时代的记忆,又在一个电器商场买了一台DVD机。这之前,我已在北京淘了几张集成了许多电视剧的光碟,计划着以此打发春节期间吃饭和走亲访友之外的空闲日子。作为一直以来的老少边穷,老家农村没有有线电视,而那时候似乎也还没开始村村通工程,连农民自设的接收电视信号的大锅,也还只有极少的人家才有钱立起来。因此,一整个春节,人们只能看到中央一台和内蒙古台,而且白天电视只放到初五,其余的时间只有晚上7点以后才有节目。但是在漫长的冬日,除了做一些必不可少的活计之外,在北方农村,电视真是填补无聊日子的一件宝器啊!
在碟片里,有那年很火的美剧《越狱》。父母对这种翻译过来的外国剧并不感冒,何况是没有配音的字幕版。我们年轻一辈则看得很有滋味,为情节的起伏和人物的命运而感叹。母亲并不爱看,但也坐在热炕上,一边纳鞋底,一边陪着我们,偶尔瞅上几眼,看我们的次数总要多过看电视的次数。某一天,似乎我们议论起剧中人的遭遇,又似乎不仅仅是议论,还有了争论,各有各的说法,大概是为哪一个角色为什么入狱,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而意见不同,并且前前后后地为自己的说法找根据。当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母亲用顶针把大头针穿过鞋底,扬起手臂把麻绳拉过来,突然说:“说啥呀,这些人就是命不好。”我们的争论在这一瞬间变得毫无力量,也毫无意义了。我发现这句话是一个解释终结者,它能直接把最终答案呈现在你面前,甚至让人无从反驳。这是母亲她们这类人解释世界的一条黄金准则,无往而不胜。我们在争论时,仍是把《越狱》看成是电视剧,会说导演为啥要这样安排,编剧何以要这样写,角色怎么能如此演,但对母亲而言,这也是电视剧,但剧中人并非纯然的“虚构”,她会把这个故事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这是介于我们一般所说的虚构和真实之间的一个层面,它并不事实存在,但对于人的意识和观念来说,它又是一个存在的事实。
既然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母亲对《越狱》的解释,就可以纳入到她对生活的解释的范畴里。而在生活中,“命运”是村人解释人生种种悲痛或快乐、离奇或平常的遭遇的根本哲学,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事可以逃脱它的制约。比如,有一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人们在说孩子聪明时,会对他的父母说:你们命真好。再比如,有人在砖厂被砸断了双腿,下半生都要在轮椅上度过了,人们会叹息着说:唉,这孩子命真不好。命运横亘在每个人的道路上。
P17-20
导语
刘汀著的《浮生(精)》文字,温暖、朴素,可又涵义隽永,书中人人可看见不同面向的自己,更能见到生活中所遭遇的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
新小说家大赛新锐奖得主,第39届香港青年文学奖亚军,文字深刻、感动程度堪比《皮囊》。作者穿透整个70、80后人生的诚意之作!
作者用一个个细小而特别的故事,串起人生中无可逃避的情境和遭遇,照出自我的底色,看见别人的生活。
序言
诗心的追问
一个小说家把散文写好也是分内的事情。但如
刘汀这样,年龄中还含着青嫩的汁水,却已经把小
说写得果实累累,且散文又写得如此有枝有干,根
深叶茂,呈现出独有少见的境况,这委实让人意外
。让人感慨,文坛的交替,终是该来的要来,且那
到来的不仅是春秋岁月,更是他们别样的作品。
是他们的写作,在更替着作家的少老。
《浮生》,是一本会被万千书籍密密埋压的散
文,可你一当发现,一当阅读,它就会从如海的作
品中滑舟而出,帆起船行。如果当下的文学写作,
是一片乱砍滥伐而又被新的横生野长重新覆盖的林
地,那么,刘汀的这本散文,就是挺起在一棵巨大
的树桩上的新生。因为那树桩的粗大,因为它四处
盘结的根土,这一枝新生,也就可能注定了它的挺
拔,注定了迎风照日的猛生蹿长,注定了在新生林
地中它的高头大马。
刘汀在这部作品中间,是那么鲜明地绳拧着一
个作家对生活无处不在的疑问。《浮生》,是散文
,又不是散文,而是借散文之笔,写出的一部用诗
心对生活不懈的追问。为什么生活是这个样子?为
什么每个人都活成了别人?为什么我只有从别人的
生活中才能看见自己?人家的路,为何总是载着我
的脚痕?而我要找的我的印迹,又散落到了哪条路
上?读单篇的《别人的生活》《我们选择的路》,
追问就像敲在头上的锤,让阅读者的脑壳和胸膛,
都有振动的声响。《灵魂是什么东西》《自由在哪
里》,是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会活着,应该怎
样活着的来自一个人冥思的自问与自答;是一片在
世俗的细碎中不肯沦落的灵魂,在人群中跳动的闪
躲,它时时会被人群和世俗所吞蚀,而这跳动的疑
问,却又在世俗中透出尖锐有力的呼吸,对抗着吞
蚀的可能。整部作品,都被追问提纲和绳牵,甚至
让人怀疑,作家如此对生活不懈的迷困和追问,又
如何可以活在这个平庸、现实的人世之间呢?
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作家的妙巧,也就在
了这儿。疑怀世俗,却又透出对世俗无限的衷爱。
病痛、孤独、乡愁、自然、田埂,哪怕是作家自己
无奈中替老姑父在北京的医院高价挂号,而病人千
里迢迢到来之后,专家医生又无端地休息歇班(《
普通人的病与痛》),还是作家在文中写到故里,
站在村头,对田野、村落、物景、人事的点点滴滴
,都有一种浓到化不开的爱,有一颗对庸常生活的
感谢心。甚至作家写到这些细碎的日常,有一种不
愿停笔的渴望,仿佛不画出生活落叶的筋脉,就不
足以在一幅油画中表现林地树木的繁华和更替。他
的叙事,是那样的从容,笔尖的脚步,从来都不因
风雨到来而凌乱,而急迫。而那来自对世俗、庸常
、人生、命运、婚姻、情爱等一切一切的追问,都
化成一个作家的一颗有着钻楞的诗心:面向生活的
叙事和抒情中的脚音、韵律和节拍,从而使这部散
文,成为一首颂扬和疑问庸常的长诗;或者,是烦
恼人生的林地油画,而疑怀和追问,则是那油画中
凡·高最为刺目的色彩。
读《浮生》,让人想到刘亮程的写作。不一样
之处,是前者把满含哲学的追问,都置放在芸芸人
众的日常和烦恼之间;对叙事的热爱,如同田野对
雨阳的等候;而怀疑成了生活和生活之本身。而后
者,则把哲学的眼目,肯定地投放在西部的荒野,
而使生活成为孤立的存在,而人也因此在孤立中奇
崛。还有天香地艳的李娟的散文,在生活和语言中
开出一朵思辨、善美的花来,简易如我们在戈壁中
捡到了一粒石子。这么说,是不是一种散文新写的
时代已经到来?无所谓大散文或者小散文,长散文
或者短散文,深刻或者浅淡,而作家先天的目光、
态度和天然的叙述,才是新散文呼吸的喉结?
谁知道呢。
总之,刘汀和他的《浮生》,让人感到一种散
文的别味和新味雨淋样的到来,使人在阅读后淋雨
而透湿。他的写作,没有他们节制,也没有他们在
文字上那么闪光的钻影,可那颗对世俗、生活、人
生疑怀、追问的作家的诗心,却更为鲜明地筑砌了
生活的嶙坝,使读者、作家、生活和写作,都有了
艺术的边界,让我们在阅读中不至于野荒地漫跑,
不至于长途跋涉后空手而归。
内容推荐
刘汀著的《浮生(精)》中,作者借散文之笔,通过描写和记述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给作者带来震动与思考的事件,写出的一部用诗心对生活不懈的追问。作者疑怀世俗,却又透出对世俗无限的衷爱。病痛、孤独、乡愁、自然、田埂,哪怕是作家自己无奈中替老姑父在北京的医院高价挂号,而病人千里迢迢到来之后,专家医生又无端地休息歇班,还是作家在文中写到故里,站在村头,对田野、村落、物景、人事的点点滴滴,都有一种浓到化不开的爱,有一颗对庸常生活的感谢心。
甚至作家写到这些细碎的日常,有一种不愿停笔的渴望,仿佛不画出生活落叶的筋脉,就不足以在一幅油画中表现林地树木的繁华和更替。作者的叙事十分从容,笔尖的脚步,从来都不因风雨到来而凌乱、而急迫。从而提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追问:
为什么生活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每个人都活成了别人?
为什么我只有从别人的生活中才能看见自己?
人家的路,为何总是载着我的脚痕?
而我要找的我的印迹,又散落到了哪条路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浮生(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70206933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2018-12-01
印刷时间 201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22
CIP核字 201823113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6
153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