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内容
内容推荐
《论语智慧》是当代国学研究名家姚淦铭教授讲读《论语》智慧的新著。
《论语》虽然极其简短,仅约12700字,但是可以说处处有金,比比皆宝。读此经典也许不用淘金,便可以获得哲思之真金;不用采玉,便可以撷取睿智之宝玉。这些金玉良言可以治身、治家、治事、治国、治天下,因为《论语》教诲你为人、处世、从政、管理、学习、言说、交友、交往、财富、教育、伦理等智慧。
当今社会出现了众多的问题,譬如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价值危机、经济危机等,然而回眸这部经典,也许可以为今人提供济世的良知、良能、良策、良谋、良药。作者想,现代人如果带着种种困惑、诸多的“问题意识”,真心实意地叩问《论语》,那么真的可以从《论语》里读出许多鲜活的现代智慧来。
作者简介
姚淦铭,教育部直属“211大学”之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奖。多次出访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姚淦铭数十年来潜心从事学术研究,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其于古代文化、哲学、经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字学、书学、饮食文化等领域,均有论著出版。个人独立著作有22部:《孝经智慧》、《大学智慧》、《中庸智慧》、《论语智慧》、《老子智慧》、《孟子智慧》、《孙子智慧》、《孔子的智慧生活》、《读孔子》、《读老子》、《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老子与百姓生活》、《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老子百姓读本》、《老子讲义》(韩国出版)、《王国维文献学研究》、《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汉字文化思维》、《礼记译注》(台湾出版)、《趣谈中国摩崖石刻》、《先秦饮食文化研究》(上)(下)等。另与他人合作论著10多部。姚淦铭个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论著多次获各级奖励。
姚淦铭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知名主讲人之一,先后作了《国学大师王国维》、《老子与百姓生活》等系列讲演。姚淦铭又是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的知名主讲人之一,作系列讲座《孔子》,并获“最具亲和力”奖。
目录
前言
篇一 《论语》的精蕴与价值
孔子与《论语》:平凡·伟大·神圣
精蕴:发现在表层后面的内存与深层
价值与启示:半部《论语》治天下
价值再思: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历史风云:孔子·儒学·论语
《论语》智慧:融取·创新·批判
《论语》的主要内容与读法之举隅
篇二 《论语》的生命学问与智慧
孔子:人生的艺术与智慧
生命学问:三戒·三非命·戒惜
涵养:气质·气度·气局·气象
人生之智:精进不懈与仕止久速
生命流年:层次·境界·智慧
一生: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孔子:命·天命·命运
反思:李康《运命论》
篇三 《论语》的处世智慧
处世警惕“六言六蔽”
孔子的“持盈”智慧
世事之智:知人·鉴人·品人
孔子品鉴评论人物之睿智
《论语》的人际交往智慧
处世成功的一条高效通道
曾国藩与《论语》的处世智慧
篇四 《论语》言行枢机之智慧
枢机:谨言慎行·三缄其口
孔子阐述的言论智慧
交往:法语与巽言·三愆与二失
言行:时势·世事·五谏
孔子:雅言·辞达·修辞
面面观:言说·性情·机趣·多彩
九事:不可忽视的办事之智
篇五 《论语》政治、管理、法制智慧
为政与管理:“五美四恶”之智
孔子的惠民理念与智慧
辩证智慧:宽猛相济与政通人和
政治与管理的十则要诀
《论语》之智:听讼·法制·法治
孔子兵学理念与智慧
为政:民心·民主·变革·小康·大同
企业管理:《论语》加算盘·士魂商才
篇六 《论语》经济与财富智慧
义利:经济与财富之关注点
智与辨:“义”与“利”之关系
财富品质:人心·操守·修炼
孔子智慧:庶富·均富·富教
财政智慧:节用·节财·积累
民富国富:反聚敛·薄赋敛
魁奈:欧洲的孔子·重农学派领袖
篇七 《论语》伦理道德与现代智慧
仁:儒家·精髓·人格·创新
仁:妙义纷披与精神境界
再透视:仁之精蕴与文化脉络
《论语》礼之智慧的现代汲取
达德之说:爱知·爱智·讲勇
信、忠、孝、悌、恕之智
《论语》伦理·道德·传统·拓展
篇八 《论语》教育智慧
孔子卓越的办学理念
课程智慧:六艺·四教·功效
孔子施教的六大经典智慧
孔子师生关系之建构
孔子审美与美育之智慧
孔子的“耻育”智慧
孔子的“丑育”智慧
诗教:剖析孔子的教育智慧
篇九 《论语》孔门弟子风采与智慧
颜回·颜乐·孔颜乐处
子路:人才难得·难能可贵
子贡卓越的人生智慧
闵子骞的孝行与才智
冉耕、冉雍、冉有之“三哲”
宰予、子游、子夏之“三哲”
有若与子张智慧之评说
宓子贱与巫马施的启示
父子同门:曾点与曾子的智慧
孔子择婿:公冶长与南宫适
《论语》弟子各具智慧色彩
《论语》孔子弟子之谜
篇十 《论语》宗教·历史·哲学·思辨
孔子之智:鬼神·祭祀·宗教
儒教:非宗教·宗教境界
孔子:历史文化哲学之智慧
《论语》的意象思维智慧
鉴赏意象思维的千古妙文
正名智慧:逻辑思维·价值哲学
类的智慧:孔子·比较·分类·类比
思维之智:叩其两端之法
孔子的“无”与“毋”之智
辩证法:中庸·时中·流动哲学
篇十一 《论语》历史之谜
《论语》之谜:书名·作者·年代
再说《论语》之谜:篇·章·编次
汉代孔安国《古文论语训解》之谜
三国之“最”:何晏《论语集解》
南北朝之“最”:《论语集解义疏》
邢之“最”:宋代的《论语注疏》
朱熹之“最”与《论语集注》
清代之“最”:刘宝楠与《论语正义》
康有为与《论语注》
近代《论语集释》之“最”
文物考古与《论语》之谜
篇十二 《论语》智囊:名言·成语·典故
采撷之一:学而篇·为政篇
采撷之二:八佾篇·里仁篇
采撷之三:公冶长篇·雍也篇
采撷之四:述而篇·泰伯篇
采撷之五:子罕篇·乡党篇
采撷之六:先进篇·颜渊篇
采撷之七:子路篇·宪问篇
采撷之八:卫灵公篇·季氏篇
采撷之九:阳货篇·微子篇
采撷之十:子张篇·尧曰篇
后记
序言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杰作
之一。它既居于儒家《十三经》之中,又位列《四书
》之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杆高耸的载体、一种玲
珑剔透的智慧结晶。
《论语》在历史上曾经是千家万户诵读的一部书
,属于必读的启蒙教材,又为科举考试必备之书。《
论语》之经典影响至大、名言警句流传至广、理念潜
入人心至深,真是难以言表尽之。
历史上人们对孔子与《论语》的评说,既是每抒
己见,可谓琳琅满目;又是各有所识,多见反差悬殊
。此仅稍加列举。
古代如司马迁《孔子世家》里说:“《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向
)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
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
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
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此足见这位史学家敬仰推
崇之隆。
唐代韩愈曾在《论语笔解》赞扬《论语》的内涵
丰富深刻,难以穷尽,有云:“习之深乎哉,吾今乃
知仲尼之言瞻之在前,忽然在后,不可椠(概)窥其
极。”(《述而第七》,《四库全书》本)又如宋代
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此成为经典
名言流传古今。
当代如毛泽东曾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的中
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
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
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
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他又说:“现在的社会主义
确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经书’
来,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一个在三年内增产
百分之六十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按语)这些话是值
得我们体会的。
鲁迅曾说:“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
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
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
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如他在《南腔北调集》
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
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里写道:“‘割不正不食’,这
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的条令却有些稀奇。”如此等等,这是他眼里的孔子
,也可引发今人的再思考。
西方学者评论孔子与《论语》,有褒者,也或有
贬者。其实,即使是贬抑、批评、批判,也完全是正
常的事,且还有助于从他们反对的角度去研究《论语
》。当然关键还得自己读了孔子与《论语》后能作出
判断,究竟是耶非耶。比如黑格尔曾说:“孔子只是
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
没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
从这里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哲学史
讲演录》第1卷)其实笔者看来,此说并非正确,因
为那里不仅深蕴普世的道德教育之智慧,也有睿智的
哲学思辨之宝藏。
孔子曾设想过“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这是他设计过的人生归途,乘坐竹筏、木筏之
类,漂浮于海外。虽然孔子生前没有实行,但是孔子
与《论语》以及儒家思想早已漂洋过海,流布全球,
且声誉益隆,影响日大。孔子及《论语》与大千世界
相遇之后,其花絮纷扬,争奇斗艳,芬芳馨香,蔚为
古今之大观。
确实,《论语》经典虽然极简短仅约12700字,
但或可以说比比皆宝,处处是金。你一旦深人《论语
》的智库,那么也许不用淘金,便可获得智慧之真金
;也许不用觅宝,便可采撷到人生之珍宝。《论语》
教你如何为人、处世、从政、管理、学习、言说、交
友、交往、财富、教育、伦理等等智慧。
毋庸置疑,如有识之士指出,当今社会出现了种
种问题,如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价值危
机、经济危机等,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人类的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然
而人们回首经典,便会发现古代的儒学依旧可以为当
今社会提供济世的良策、良谋、良药。我想,现代人
如果带着种种困惑、诸多的“问题意识”,真心实意
地去叩问《论语》,那么真的可以从《论语》里读出
许多鲜活的现代智慧来。
《论语》在历史的悠长岁月里已经成为了一门学
问,从时间上看则绵延了数千年,从研读者来说则不
知其数,从著述来计则浩瀚难尽,从地域来论则全球
拥有孔子与《论语》的爱好者无数。
“论语学”,其名称始创者为国学大师梁启超。
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第十三章里首次提出了“论语学”的名称:“论语学
在汉有齐、鲁、古三家,自张禹合齐于鲁,郑康成复
合齐、鲁于古,师法不可复辨。”此后在20世纪30年
代,周予同著《群经概论》又专门论述了“论语学”
的沿革,“论语学”的名称也渐用渐著。
说到“论语学”,至此又记起孔子之说:“古之
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为己”,是指先要求自己明道、修身、立德,然后再
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人”则与之相反,不顾自身的
修炼,而先汲汲于向外追求名誉、地位、功利。《觉
觉录》有云:“万里澄澈,则一心愈精愈谨;一心凝
聚,则万理愈通愈流。”读《论语》就是可以让人们
由澄澈而愈精愈谨,且愈通愈流,就像儒家所指出的
那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
宋代米芾曾有赞:“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
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
大哉孔子!”孔子是唯一的,中国文化里如果缺了孔
子之魂,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了!
我也联想到《论语》是否也可以依据此模式推演
为:“《论语》、《论语》,大哉《论语》!《论语
》以前,既无《论语》。《论语》以后,更无《论语
》。《论语》、《论语》,大哉《论语》!”《论语
》不也是唯一的吗?中国典籍里如果缺了《论语》之
经典,谁知道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作者
2011年2月
导语
《论语》短短的两万字还不到,但是阐发、演绎、翻译其书的却是不知其数。《论语》通俗得可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但是艰深得可以让无数学者为之竞相折腰。《论语》说道理如对坐絮谈,明白即晓,但其奥义足以治大业,甚至半部即可治天下。
孔门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之说。有安贫好学的颜渊,有生性好斗、好勇力的子路,有聪敏精明的子贡,还有被孔子称为“纯孝”的闵子骞……在此让我们翻开姚淦铭著的这本《论语智慧》,走近他们,一一领略其风采。
后记
《论语智慧》这本书写完,已是2011年的早春了
,梅花已经绽露枝头,窗外那棵四百年的银杏树,尽
管在寒冬片叶落净,然而悄默无语的、突兀的、倔强
的、峥嵘的躯干里,正巍然俨然地孕育着、蕴涵着、
催生着又一个春天的枝繁叶茂。孔子最擅长意象思维
,如果见到这样的景象,不知又会平添出几多的机趣
、妙语、哲思来。
我与《论语》也许颇有因缘可录。为本科生、研
究生讲《论语》已经有数十遍;在上海电视台《文化
中国》栏目,作过30集关于孔子的讲座。此撰作,则
为笔者有关孔子与《论语》的第三本书了,另两本是
《孔子的智慧生活》,《读孔子》。这三本书的内容
并不重复,作者力图使其互贯、互补、互映、互彰。
撰写此书时,笔者依然满怀的是仰止钦敬之心,亦然
感到的是不能竭尽的触悟,仍然有憾的是研之不够、
究之未微、撰之难明。这就是千年《论语》之所以为
经典的无穷魅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
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的接触。——
我想,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其中一个原因
,难道不就是他“同古典世界的重新的接触”?难道
不就是他自道的“信古”、“好古”、“敏以求之”
的一个结果?这也许会给人们一种如何获取智慧之源
的智慧!
宋代张载日:“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语录钞》)什么是气质?这就是人的生理、心理
等素质。此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这些又是通过人
的容貌、风度、举止、言谈、办事、交往流露表现出
来的。读《论语》,与孔子对话,与圣哲共语,于无
声中自有箴言、名句、美文、至理渗透灵魂,而会悄
悄地变化气质!确实人的形质往往不会无缘无故地自
变自化,而是随心灵之变化而变化的,心能因明道而
变,能缘晓理而化,则由心之变化而气质也随之变而
化了。然而,这又必须善于“养”。人生之养还需有
“教”,故谓“教养”;且养之必需“学”,故谓“
学养”;且养之必能“涵”,故谓“涵养”;且养之
必能“修”,故谓“修养”;且养之必有“素”,故
称为“素养”。
当然,学习经典不仅会熏陶出气质来,还会给予
人们更多的、更加深邃的处世处事的智慧。孟子赞扬
:“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赵岐
注:“孔子时(合于时宜)行则行,时止则止。”读
《论语》不也是这样?人们可以因时而用,与时俱行
,从古昔晓悟今朝,在今日探究未来,由此而卓立世
间,如此而优游人生!
我要再次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为本
书付出的辛劳。笔者在撰作时,参考了一些研究者的
成果,基本上已一一标明,在此一并致谢!
姚淦铭
2011年2月初春
江南千年银瑞樱斋
精彩页
孔子指出,治国必须“节用”。(《论语·学而》载,子曰:“道(指治理)千乘之国”,“节用而爱人”。“节用”,便是节制财用,不浪费,不奢侈。《易·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孔颖达疏:“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历史上常常见到的伤财害民、国弱民穷的情况就出在不能“节用”的问题上。
我曾读到一位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的文章《我们何以不能积累财富》(《南方周末》2008年4月10日,马宇文)颇有感触,觉得可以用来感悟孔子治国“节用”的道理与智慧。此文说了两方面内容。
其一,此文说“美国人善于积累财富”。——“美国人善于积累财富,包括有形的物质财富和无形的非物质财富”。文里讲到华盛顿博物馆之多,然而尽管充其量也才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可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积累,远不能跟美国人的这些博物馆相比,因为他们把自己固有的,以及后来拥有的,基本都收藏积累下来了;而我们,除了古老的皮,几乎没剩下什么。我们自己都羞于提起的就不说了,那些有为的皇帝,英明神武,开疆拓土,轻徭薄赋,强国富民,号称‘文景之治’、‘康乾盛世’之类而被后世景仰的,最终留下了什么?除了‘祖上也盛世过’的阿Q式追忆,就是点断壁残垣了”。
其中原因之一,“改朝换代,争斗杀伐,是大折腾,把此前好不容易创造的财富毁灭一回;一家人坐天下,也是好皇帝少坏皇帝多,一个朝代中间轮流小折腾若干回,社会财富也不过是一个创造再毁坏的过程。故国家强盛时候少衰败时候多,民间财富也得不到积累”。——我想,只要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历史上起义的造反的成功者一冲进城市就放火烧掉前一皇朝的旧存,如城郭、宫殿、陵墓等等,这是何等的荒唐!百姓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往往毁于一旦!
再看美国之生态,文章说“巴掌大的华盛顿,竟然随处可见森林景观”,“老树参天,灌木遍地,群鸟齐鸣,松鼠嬉戏,颇有原始森林的景致。这里都是开放区域,美国人怎么没有把这些地方毁掉呢?这么闹中取静的好地方,美国人怎么不跑到里面盖房子呢?华盛顿为首都也有年头了,要是我们中国人,足够把这些好地方毁灭好多回了。我在北京住了27年,别说市区,郊区我也跑遍了,找棵有点年头的树都不容易,别说是林了”。——我想,“节用”还含生态的“节用”,这又是一种智慧。
再看美国的建筑,“美国的建筑,或许没有多古老,但建好了就一直用着。政府的建筑若建了几年就炸掉,一定会被追究责任;私人建筑用了几年就扒了盖新的,这样的败家子也少见。高速公路很多是几十年前修的,地铁也不是那么光鲜,街道也没有扒来扒去,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上乘,更重要的是没有政府部门或官员出于门面、政绩甚至是寻租等等冠冕堂皇抑或是上不得台面的理由而翻来覆去地瞎折腾。美国制造的东西,多半粗笨却耐用,也实在体现了财富积累的观念”。——读此可以对比中国今日之情况,近乎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生活的地方看到种种不“节用”的大量例子,从而形成鲜明的比照。
作者感叹地说:“或许美国人真不如我们中国人那么勤劳智慧,可那又怎样?我们祖祖辈辈辛苦劳作,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从早到晚工作,可我们得到相应的财富了吗?我们有与我们的付出相适应的生活质量吗?不说改朝换代和战争时期对于国民财富造成的毁灭性损失,就是一个朝代中间,和平时期,我们的财富就可以顺利创造出来,并且可以积累下来吗?”——这个问题值得拷问。
其二,此文说“浪费工程是国民不够富裕的最好说明”。——“有人做过计算,1950~1970年代,我国国民财富的70%左右是被浪费掉了。而就我的个人研究和观察,这个数据大约还是比较保守的。若再考虑到那段时期国民创造财富积极性的丧失,以及拿国民财富做了不合理投入等等造成的损失,国民财富的浪费将会更加惊人。这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一直到1970年代后期,我们连温饱都没有解决”。我想这是一个好课题、好题目,值得深入研究。
文章又说:“美国人或许不如我们素质高且吃苦耐劳,可他们的一点一滴劳动,都可以养家糊口,都可以变成自己的和社会的财富正常地消费、积累下来,所以,人民的富有、国家的强大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看看中国人为谋生、为国家投入的时问和劳动,我们就知道中国人不富裕、中国不强大没有道理。可假如我们的制度设计是个漏斗,甚至是个财富毁灭器,国民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就会被浪费掉。在我们的国土上,遍地可见的浪费工程就是国民不够富裕、国家不够强大原因的最好说明。”
文章揭示出日常发生的那些见怪而不怪的事情:“在国民年收入不过3万元左右的情况下,随便一个官员拍拍脑袋就可以浪费掉数万、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数亿、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上千亿——那是多少国民劳动创造的财富啊,我们就知道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最后作出聚焦之论:“国家如同家庭,要过得好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智慧/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淦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57196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70
CIP核字 2011057746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7
出版地 山东
239
170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