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州科举那些趣事/姑苏晚报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科举是古代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曾被许多学者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长达一千三百年的科举社会里,苏州出了近三千名进士,其中有五十位文武状元,曾赢得“状元之乡”的美誉。无怪乎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道苏州人训练子弟适应科举制度的才能,其技术性在全国是最高的。

李嘉球编著的《苏州科举那些趣事》一书以讲故事的形式、以轻松活泼的语言从科场角逐、科场传奇、科场轶事、科场舞弊四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古代苏州莘莘学子在科场中的精彩故事、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李嘉球编著的《苏州科举那些趣事》力求以讲故事的形式,用轻松活泼的语言,从科场角逐、科场传奇、科场轶事、科场舞弊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古代苏州莘莘学子在科场中的精彩故事、传奇人生。《苏州科举那些趣事》中有十一岁即考中进士的年少,也有八十六岁病死科场的老汉;有八股文的宗师名家,也有痛批八股文的学者文人;有连中“三元”的喜悦,也有名落孙山的楚苦;有“五子登科”的光宗耀祖,也有兄弟“三鼎甲”的千古佳话;有殒命科场的一个个奇闻,也有科场弊案的一出出悲剧……让读者看到科举社会光怪陆离的一个“万花洞”。

目录

触摸苏州的文脉——序《姑苏晚报文化丛书》/刘文洪

科场角逐

 陆戾:晚唐俊才“自放状元” 

 杨滨:七试不中呕血而死

 施槃:英俊漂亮得状元

 张和:因眼眇痛失状元郎

 吴宽:不屑科举却连中两元

 王鏊:遭忌妒屈居探花郎

 归有光:时文名家竞八次落第

 皇甫冲:蹭蹬公车二十余年而卒

 桑悦:屡遭落榜的“江南才子” 

 陆师道:与状元失之交臂的苏州人

 文震孟:十上礼闱终究夺魁

 钱谦益:状元被调换成探花郎

 一孙承恩:科举路上一波三折

 王岩:八六老翁未及殿试而卒

 沈德潜:乡试宏博连连落第

 毕沅:忠厚诚实问鼎折桂

 钱棨:险与“二元”失之交臂

科场传奇

 长洲归氏:天下状元第一家

 刘必成:武状元又中文状元

 王锡爵:王衡父子同是榜眼

 王曰俞:王澧父子同榜进士

 孙承恩:义不欺君卖弟得状元

 徐元文:同胞兄弟“三鼎甲”

 何焯:屡试不中却赐得举人进士

 叶方蔼:清世祖青睐的探花

 徐乾学:官宦人家“五子登科”

 陈祖范:二十四次乡试别“号舍”

 汪廷药:汪学金父子并蒂探花

 钱藥:‘小二元”连“大二元”

 彭定求:彭启丰祖孙双双会状

科场轶闻

 黄由:穹窿石移状元来归

 卫泾:潮至夷亭出状元

 朱希周:好姓好名助他中状元

 徐乾学:慧眼发现了“文曲星”

 缪彤:传胪大典上出洋相

 韩荧:险被星相家耽误前程

 齐升甫:听到岁试竞当场吓死

 吴维鹗:二十七岁青年殒命考场

 徐大椿:唱“遭隋”痛骂八股文

 张书勋:老翁摇会助他上‘公车”

 潘世恩:重赴“鹿鸣宴”“恩荣宴”

 翁曾源:解不开的状元之谜

 冯桂芬:光福潭东祈梦中榜眼

 王韬:真是“长毛状元”吗

科场舞弊

 唐伯虎:解元身陷科场案(上)

 唐伯虎:解元身陷科场案(下)

 沈同和:抄袭得会元终被除名

 孙旸:状元之弟卷入科场案

 吴兆骞:江南名士考场交白卷

 丁尔戬:率落榜秀才大闹府学(上)

 丁尔戬:率落榜秀才大闹府学(下)

 程炳采:因收“条子”遭斩决(上)

 程炳采:因收“条子”遭斩决(下)

 潘祖荫:眉寿鼎拓片通“关节”

后记

试读章节

文震孟:十上礼闱终究夺魁

明朝天启二年(1622),四十九岁的文震孟考中了壬戌科的状元,竞成为当年春天最轰动全国的一件大事。传胪之日,全国上下—片欢声雷动,“咸为朝廷得人”;学士、大夫们无论认识与不认识,都说他中状元是“应期名世,无妨晚成”;而民间下至贩夫舆隶、田畛野老、缁黄妇孺,“自通都大邑以及深岩穷谷,无不手额相告,某人已作状元”(徐枋《文文肃公墓志铭》)。这是自隋朝制科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

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号湘南(一说初名从鼎,字定之),别号湛持,谥号“文肃”,长洲县人。八岁就能属文,有“圣童”之誉。早年起即与冯梦龙、陈仁锡、姚希孟等人·起潜心研究八股文,达到了很高水准。清代顾公燮《丹午笔记》记载了一个当年他参加院试的故事:当时担任学政(院试考官)的熊廷弼是明末一位文武双全的帅才,湖广江夏人,他先是考中万历某科武乡试第一名解元,后又弃武就文,考中万历丁酉(1597)文科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曾在自家厅堂挂有“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对联。万历二十六年(1598)考中进士,后担任南直隶督学(又称学政)。其人l生格刚直严厉,如果诸生品行不端,八股文写得不好,便要严刑拷打,“场规太肃,诸生哗然”,他则警告说道:“本院千军万马且不怕,还畏惧你们这帮诸生吗?”并在试院大门口贴出关防告示:“甫离戎马之场,即入诗书之地。”他规定考生交卷,“老者在前,少者在后,乱者责之”。著名的周顺昌就是这科岁试考生,考卷交得稍迟了-一点,“喝令跪,良久始释”。《明史》称熊廷弼“督学南畿,严明有声,以杖死诸生事,与巡抚御史荆养乔相讦奏”。他阅试时全神贯注,看到“优者满浮一大白,劣者仗剑斫之,再舞一巡以消块磊”。

文震孟是这科考生,他不慌不忙,从容书写,挨到最后一个。写完最后一字并没有马上急于交卷,而将自己的文章“高声朗诵”,读毕“拍案叫绝”,说道:“这等妙文,要吓煞老熊也!”熊廷弼听了大怒,要想用杖责打。文震孟急忙解说道:“大宗师且慢,如果你能在全场寻得出第二份超过我的试卷,再杖责也不迟!”熊廷弼见他如此自信,便颔首同意,把他的试卷带回仔细阅读后,不禁连声称赞,“发案,果取第一”。从此,熊廷弼把文震孟视为得意门生。

文震孟博通经史,尤擅长《春秋》。万历二十二年,二十—岁的文震孟参加甲午科乡试,以《春秋》考中举人,可谓是年少得志、春风得意。

然而,此后的科举路很不顺利。屡试不第,曾连续参加九次会试都名落孙山,考得晕头转向,连自己心里也没了数,甚至对自己的文才产生了怀疑。一次,有位很有鉴赏能力的名师钱伯敬来到苏州,其弟文震亨开宴邀酌,文震孟被拉去作陪。一番酒肉之后,谈得相当投机,文震孟乘机拿出自己的文章向他请教,问道:“尚可侥幸否?”意思是说,自己到底有没有希望了。钱伯敬接过看了_一遍,当场碍于酒席场面,“唯唯勉对”;回到寓所后,钱伯敬即对他人说道:“如此老举人,还问有没有希望?选个一官半职,以此终生就可以了。”然而,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文震孟第十次考试,竟大魁天下。钱伯敬得知后“惭悔不安”,不敢再见文震孟,从此也不敢再乱出胡言。

天启二年壬戌科殿试,文震孟以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此时他已年近半百,成为苏州历代状元中考取状元时年纪最大的一个。由于他志尚高洁,才学俱佳,“弱冠举孝廉,束修厉行,垂三十年”(钱谦益《初学集》,下同),以宿儒登第,因此朝廷举行传胪大典那天,京城是一片欢腾,“儿童妇女皆知其名,指目为忠孝状元”,全国上下也无不额手相告。在苏州更是热闹空前,许多人自发集会庆贺。

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清初高士徐枋说文震孟中状元后引起的强烈反映,这是自隋朝开科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此话或许有夸张成允但是轰动朝野则是事实。那么,文震孟中状元为啥会引起如此轰动呢?

原因之一,文震孟是明熹宗改元“天启”后的第一位状元。熹宗对此科考试非常重视,委派何宗彦、朱国祚两名大学士担任主考官。当时,人们送走了漫长的神宗帝(在位长达四十八年),经历了闪电般的光宗帝(在位仅一个月),特别是尝够了万历皇帝朝政的腐败后,老百姓渴望太平盛世再现,而状元就是最好的征兆。所以,人们认为他中状元是“应期名世”。

原因之二,明熹宗即位后力图要想改变政治极度腐败现状,重振大明雄风,急需人才。文氏家族是苏州有名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文氏最盛于吴,称天下之甲族”(徐枋语)。文氏家族人丁兴旺,崇尚文教,慷慨施舍,因此有很高的威望。文震孟少有“圣童”之称,此时已是东林党领袖,且“有古大臣风”,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

原因之三,苏州自古文化繁荣,教育发达,是出状元的地方。然而,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申时行中壬戌科状元后,—直没有苏州人问鼎折桂,至天启二年文震孟中壬戌科状元,已经整整一个甲子轮回。因此,文震孟考中状元格外受人关注,苏州人自然是更不待言。

与科第连连的苏州其他家族相比,文氏家族科举不顺似乎也是一种“家风”。明朝成化年间,文洪(字公大)与儿子文林(字宗儒)同时参加乡试,父子一同考取举人;后父子一同赴会试,结果文林考中了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三甲第六十八名进士,而父亲只得了个副榜,官涞水教谕。文林与吴宽、李贞伯、沈周等人是挚友,他的儿子就是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文震孟高祖)。文徵明曾师从状元吴宽,学习八股文文法;经常与唐伯虎、祝允明、徐昌国等人“切磨为诗文”。弘治十一年(1498)秋,曾与唐伯虎一起赴应天府(今南京市)参加戊午科乡试,唐伯虎高中第一名解元,而文徵明名落孙山。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此后连考十次乡试都没有考中,最后以诸生(秀才)岁贡人京,由礼部尚书李充嗣推荐,授职翰林院待诏(秩从九品,最低级的事务官)。文徵明人翰林后,由于没有科举“文凭”经常被人瞧不起,姚明山、杨方城等人还为难他,时常在大庭广众面前说道:“我衙门不是画院,怎容得画匠在此!”(何元朗之语)

文徵明的两个儿子虽然名气都蛮响,号称名士,但是都没考取科举,长子文彭(字寿承,文震孟祖父)是个国子监博士,次子文嘉(字休承)只是个秀才而已。文震孟父亲文元发(字子悱)也没有任何科举功名。而文震孟的两个儿子文秉、文乘,遇上了明清改朝换代,更谈不上科举。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自文震孟之后直至清末科举被取缔,在科举榜上再也没有发现文氏家族的踪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真是一个令人不解的迷。《清稗类钞·考试类》中记载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和尚携孙子进宫向皇帝求功名”的故事:文家后裔文和尚,名果,字园公,康熙皇帝南巡时召见过他,命他人京城,居玉泉精舍,康熙对他特别关照,“宠眷殊厚”。有一天,文和尚携其孙子跑进了紫禁城,康熙问他何事来此,文和尚指指其孙子说道:“来此应举。”原来,文和尚见自家子孙与科举老是无缘,想凭自己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请皇帝给孙子赐个功名。康熙回答道:“既然应举,就不该来见朕。”一口回绝了他的非分之想。

P31-34

序言

触摸苏州的文脉

——序《姑苏晚报文化丛书》

刘文洪

苏州这棵大树的根系特别发达。我们看得到的小桥流水、温山软水以及高速公路、高楼大厦,不过是她的如盖绿荫。她的根系则有着两千五百年琥珀般的凝聚和无数曲曲折折的人文故事。这些,需要我们在泛黄的线装书里搜寻,需要我们在风化的城砖里辨析,更多的还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和感受。这些根系如同这棵大树地上部分的倒影,她在地下的深度,将决定这棵大树的高度。这座城市幽深而道劲的文脉,恰是这座城市可以以两千五百的高龄依然鲜活如昨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在苏州这座城市里的人特别幸运,因为先辈人文的光芒给我们以足够的养分,久而久之,历代苏州人都和自己的城市一样,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同样的道理,生长在这座城市里的报纸亦幸运有加,因为循着苏州文脉的走向,就可得到源源不断的素材,就会形成独有的风格,形成符合城市特质的品牌。作为苏州人自己的晚报,《姑苏晚报》始终秉承这一理念,持之以恒开掘文化的富石广,在制造具有文化气息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也使自身文气沛然。

就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以会背诵几首唐诗宋词为标准一样,一张报纸有没有文化,也不是以刊发了几多散文为参数。诗歌散文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姑苏晚报》从第一天起就有《怡园》副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姑苏晚报》具有一种开阔的大文化的视野,注重整体宏观把握苏州特有的文脉,对读者形成有深度、有规模的供给,尤其是近几年策划的“阊门寻根”“李根源与小王山”等活动以及开设的《晚报会客厅》栏目,超越了一般概念的风花雪月,更多的是对历史文脉的梳理、诠释和领悟。如今结集出版的这套丛书,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尚有多组仍在进行之中,更有一些是正在酝酿的胸中沟壑。这充分体现了晚报人的追求,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期待,给了关注苏州的人们几许安慰。

这套丛书的专题性、专栏性很强,甚至某些题材只有一部分读者感兴趣,并非文化普及的大众读物。这可以理解为其弊,但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前瞻意识,是对苏州文脉宏观把握前提下的理性开掘。当今社会,浮躁是生活节奏加快的伴生物,而浮躁恰是文化的大忌。诸多文化快餐,不仅无益身心,甚至还不啻是对文化的糟蹋。如何保持一份淡定与从容,对报人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作者之所以青灯黄卷码下如许文字,不仅是为了引领舆情的责任,更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做一点快餐和点心,亦是果腹之需,但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应该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弘扬,应该是留下历史印记的文化大餐。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完全可以对苏州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人文风物纵向切入,条分缕析,形成较为完整的系列,让现代人真切触摸到历史的脉动和岁月的余温。比如,光是城门,苏州除了阊门还有盘门、葑门、娄门等几多弟兄,那些在与不在的门洞里藏着多少如风随行的往昔。

文脉是城市的根和灵魂,是城市记忆的延续。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的形象可能日渐趋同,但文脉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让不同地域的城市大放异彩。现代化不应以切断历史为代价,越是现代,越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境界,就越会理解城市文脉是多么可贵,是多么值得呵护与坚守。

对报纸的特征有两句质朴的归纳:“秀才人情纸半张,力举千钧百万兵。”也就是说,你可以把报纸看得无足轻重,也可以认识到其无穷的影响力。我对两句话的理解兼而有之,既深知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是个系统工程,一张报纸难敌推土机的威力,同时我也坚信,舆论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般的柔韧终能消弭些许现代人的浮躁与狂野。  尊重历史文化不是古而不化,也不是僵硬地维护自然的衰败,不是在线装书的腐气里盲目陶醉。在这方面,苏州是个成功的典范,古韵今风就是苏州人睿智的集中体现。我们恰是在对历史文脉增进了解、理解的过程中,更增一份对历史文脉的热爱与敬畏。当我翻阅这套丛书的时候,不禁感到一阵悸动,仿佛先人穿越而来,而我们的这些文字不是也要穿越未来么?

至少此刻,我们穿越人潮。

(作者系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后记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苏州史志笔记》中,记载了他亲眼目睹距今百年的一桩趣事:辛亥革命后,他初到北京,寄住在前门外延寿寺街的吴县会馆里,会馆正厅敬止堂四面屋椽下挂满了刻有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一般进士的各种匾额。状元五六个人合一块匾,榜眼、探花十多个人合一块匾,一般进士则数十个人合一块匾;状元匾上的字稍大些,姓名、年份都一一可见;榜眼、探花匾上的字较小,但是还可以“望而知之”;进士匾上的字则很小,立在匾下面“不能审其名”。再跑到其他省县会馆一看,让他很是惊讶:得了一个进士,便觉得是了不起的大事,十分自豪,刻成一块巨匾,树立在沿街的大门内,街上行人“举首即见者”。

科举是古代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曾被许多学者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对维持封建制度统治、中华文明尤其是儒家思想的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科举作为一种文化,早已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长达一千三百年的科举社会里,苏州共出进士三千名,其中文武状元五十名,曾赢得“状元之乡”的美誉。尤其是明清两代,苏州出了三十五名状元、十三名榜眼、二十一名探花、二十六名会元、四十五名解元。无怪乎顾颉刚先生曾经不无感慨地说道:苏州人训练子弟适应科举的才能,其技术性在全国是最高的。

笔者研究苏州的科举近三十年,先后出版过几个不同体裁不同版本的《苏州状元》和一本《殿甲遗事——苏州状元故事》。在研究苏州的科举、撰写苏州状元的过程中,除正史传记之外,还曾阅读了数十种笔记、地方志,发现了大量有关苏州举子的生动有趣的遗闻逸事、故事传说,于是集腋成裘,串联成章,写成这几十篇小文章。力求以讲故事的形式,用轻松活泼的语言,从科场角逐、科场传奇、科场轶事、科场舞弊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古代苏州莘莘学子在科场中的精彩故事、传奇人生。书中有十一岁即考中进士的年少,也有八十六岁病死科场的老汉;有八股文的宗师名家,也有痛批八股文的学者文人;有连中“三元”的喜悦,也有名落孙山的楚苦;有“五子登科”的光宗耀祖,也有兄弟“三鼎甲”的千古佳话;有殒命科场的一个个奇闻,也有科场弊案的一出出悲剧……让读者看到科举社会光怪陆离的一个“万花洞”。

承蒙《姑苏晚报》领导看重,自今年5月5日至6月18日得以在《姑苏晚报》上连载,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次,晚报领导又决定作为“姑苏晚报文化丛书”之一结集出版,深感三生有幸,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姑苏晚报》编辑毛栋良、王裕仁等同志为书稿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花费了许多心血;还有至友为我提供过许多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中国科举历史悠久,人事众多,错综复杂,其学问更是高深莫测。本人才疏学浅,书中差错实在难免,衷心欢迎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李嘉球

2011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州科举那些趣事/姑苏晚报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嘉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37041
开本 32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3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