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纽约华人社会写真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第一部由记者撰写的有关美国华人社会的调查报告专辑。作者在美国华文媒体工作近十年,广泛接触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精选了亲历亲闻的最典型事件进行深入挖掘,直面社会矛盾,以独家视野、生动简捷有力的笔触描述了一些曾经轰动中外的重大案件与事件,从一些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旅美华人在美国的特殊地位,与美国社会习俗与文化之间的冲突,真实地反映了旅美华人在美国的命运,也反映了旅美华人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的密切联系。

内容推荐

本书描述了纽约华人社会的调查报告与特写专辑,被新闻界评论为“第一本由记者撰写的美国华人社会真实状况的调查报告专辑,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中美两国文化冲突下的美国华裔新移民生活状况”。

目录

自序/1

目录/1

华人距离“关键的少数”有多远?

 ——旅美华人政坛秘辛/1

绿卡陷阱/34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破冰之旅与唐人街兴衰/48

枪口下讨生活的华裔外卖郎/76

谜一样的唐人街/89

死亡无法抹掉的阴影

 ——纽约华人社区艾滋病状况探源/97

被司法公正遗忘的角落

 ——一个美国华裔非法移民的十九年冤狱/115

密执安华裔家庭的枪声/139

门前那道坡/149

三月雪/165

试读章节

         唐人街公寓楼内的凶杀案

21世纪初的一个夏天的晚上,一名30岁左右的华裔女子被人勒死在自己的公寓里,当我赶到现场的时候,死者已经被抬出了公寓。警方说,死者生前独居,在纽约没有其他的亲人,但是常常有一些男子同出同进,初步怀疑为他杀。至于杀人动机,使用了一句警察对付记者的惯用术语:“仍旧在调查中。”

死者公寓旁边有一个发廊,里边的几位理发师都是男性。  

“早就知道她会有这么一天的。”一位三四十岁的男性理发师说。

“前天傍晚我还看见她在附近街上逛游,我就知道她又在钓人。”

这些理发师说,他们常常看见这名女子在傍晚时分在街上闲逛,和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子来往,偶尔也会有二三个男子同时出现。至于死因,是争风吃醋斗殴还是谋财害命,他们也不甚了了。

纽约市的艾滋病防治机构认为,形形色色的卖淫与嫖娼活动和吸毒者共用针头是艾滋病最大的感染源。而大纽约地区的华人社区中,吸毒问题远没有黑人社区那么严重,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卖淫与嫖娼活动。

警方、学术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对于曼哈顿华埠、布鲁伦、皇后区一些按摩院、发廊等半明半暗的色情场所有着大量的报道和研究。但是对于这种更加隐秘,也更加普遍的一种新的卖淫方式却很少着墨。这种方式不需要花钱开设门面,也不需要照章纳税,这些人在所谓的熟人、朋友之间游荡,这种半友半客的形式为远离故土的单身男子提供普通卖淫行当所没有的人情味和安慰。

“你问我怎么样找到那些女人?这很容易。她们有些就在街上转游,有些是通过熟人的熟人、朋友的朋友介绍认识的。”华裔中年男子张军坐在光线黯淡的床边对我说。

这是一个用纤维板分隔的小间,是一个巨大的仓库中分隔成无数的小间之一。每一个小间里摆了两张上下铺的双人床,其大小就跟火车里的软卧车厢差不多。隔着薄薄的纤维板,邻床上轻轻的咳嗽都听得清清楚楚,毫无隐私可言。

大约这就相当于香港的“鸽子笼”吧。

张军说,这里一个床位租金是每晚上十美元。他刚到纽约,经熟人介绍,就住下了。为了省钱,他和一个朋友合租一张床位,他在餐馆打工,朋友在一个公司做清洁工,他回得晚,朋友起得早,正好两不误,“节省不少钱呢!”他说。

张军说,这些鸽子笼里住着许多华裔非法移民和从外州来找工的人。也有一些白人或者非洲裔,他们大多数都穷得跟流浪汉差不了多少。开始来的时候,他也不习惯,后来渐渐地习惯了。因为在餐馆打工,吃不用自己掏钱,他的要求也不多,有饭吃,有工作有钱赚,已经很满足了。休息日很多人都到大西洋城去赌博,“可是我不能去,我还要存钱把太太接过来。”他说。

赌博与性发泄,成为支撑这些终日辛劳人们的两大支柱。

张军说如果他有钱,就去找一个女人同居,“结没结婚没关系,谁也没把这种关系当真。大家都是临时需要。”他说,“现在钱不多,只好找临时伴侣。这种关系至少比街上招妓感觉好多了,也比专业妓女干净。可是你不能认真。如果你拿这种关系当真,麻烦就来了,可能要跟别人打架,华埠发生过几起凶杀案,多数都与这类事情有关。”

我问他们通常在一起做些什么,有没有讨论过艾滋病的问题,或者是否使用避孕套,是否接受过艾滋病检查。

“你有没有搞错?我又不是同性恋,又不吸毒,怎么会染上艾滋病呢?我们之间真的是朋友,有时会互相介绍认识的女孩,有时会一起租一些录像带看,但是从来没有人讨论过艾滋病的问题,也没有人认为有必要接受检查。”

“避孕套吗,就看各人高兴了。我知道有的人不喜欢用它,女人通常都无法勉强男人,她接受男人的钱,满足男人的需要是她的义务。不过我是用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无论是明妓还是暗娼,这些女性几乎没有人定期接受性病和艾滋病检查。那些在泰国或者马来西亚或者世界上某一个角落偶尔嫖妓感染艾滋病的人,通过这些地下性交易,将艾滋病、性病带到遥远的地方。

曼哈顿下东城的警察几乎每月都会逮捕十几名卖淫的华裔妇女,通常法庭都要求这些妇女接受华策会等移民服务机构的辅导,然后这些人就可以回归社会。他们中多数人都会重操旧业。干这一行的人有一个全国性的网络,这些妇女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从一个大城市换到另外一个大城市,为艾滋病找到新的繁衍场。

P97-100

序言

我在美国《侨报》写的第一篇有分量的报道,是一个关于儿童监护权的纠纷。

那是1995年,曼哈顿唐人街上有一对来自广东的夫妻,他们有两个孩子,女儿九岁,儿子两岁,小的患有哮喘病。

有一天,母亲上街买菜,让女儿照顾两岁的儿子,却不料,儿子哮喘病发作,女儿情急之下打电话报警,等到警车救护车到他们家里,却已回天乏术,两岁的儿子已经死亡。

美国法律规定,将小孩单独关在车内或家里,可能会被警察控以“遗弃及忽略”小孩的罪名。发生孩子死亡的,会被控杀人罪或过失杀人罪等。这个两岁的孩子死在家中,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广泛关注。纽约一号电视台、《纽约时报》《每日新闻》《纽约邮报》等媒体跟随着警察救护车抵达唐人街,他们采访了几个非洲裔邻居,对这位母亲将两岁的儿子留下家中提出强烈质疑,一个儿童保护组织前往他们家中,要剥夺这对夫妻对孩子的监护权,他们将九岁的女儿带走,交给了一个陌生的美国家庭抚养。

我一踏进这个家庭,用中文说明来意之后,这对夫妻立刻在我面前抱头痛哭。他们根本不懂美国法律,因为他们不懂英语,根本无法对警察辩解,也无法接受媒体采访,为自己解释,反驳任何对他们不利的报道和言论。

这对夫妻男的以前在国内当教师,现在在一家中餐馆打工,女的以前在国内是一个工厂的会计,现在是一个车衣工。两个人看起来都很知书达理,不像是那种有虐待儿童癖好的不良之辈。他们告诉我,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哮喘,身体极其虚弱,他们夫妻为了照顾这个孩子,给孩子治病,已经历尽艰辛。出事的这一天这位母亲看见孩子睡着了,就想偷空出去买点菜,让女儿看着弟弟,却没想到发生了意外。现在这对夫妻不仅要经受丧失爱子的悲痛,更面临着丧失女儿监护权的问题。

我采访了这幢大楼里的几位华人,他们纷纷对这对夫妻表示同情,说这对夫妻平日里都是疼爱孩子的好夫妻,认为这个两岁的孩子死亡是一次意外事故。“就那么一会儿功夫,谁能想得到呢?”他们都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们说出事情的真相。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对夫妻的说法,我又采访了几位大楼里的老美,多数人表示这对夫妻看起来很和善,不像是虐待孩子的人。于是我就写了一篇专题报道,描述了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形,以及邻居对他们的评价。报道发表后,引起了曼哈顿下东城家庭服务中心的注意,该组织向这对夫妇伸出了援手。为他们提供法律和社会服务,帮助他们与有关部门协商,终于帮他们领回了大女儿。

从那以后,我感觉到了这只笔的份量。

如果将美国比作一幢高楼大厦,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就是支撑这座大厦的钢筋。那些具有美国社会所需要的生活技能、具有英语沟通能力的人很容易被这大厦所吸纳,成为其中的一块砖或者一片瓦。但是如果你一无所长,又不懂英语,你便不得其门而入,被排斥在这大厦之外。而非法移民,更是被排斥在这大厦之外那些边缘人物的最底层,付出超人劳动苦苦挣扎的惨淡谋生者。

我感觉到,作为一个美国的华文媒体记者,我所肩负的使命并非是每天按要求写完两三条稿那么简单。我们的同胞在这片土地上求生存,经历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化、生活习俗、意识形态的强烈震撼,一些人为社会所抛弃,他们根本无力为自己辩解,有些人甚至付出了血泪的代价。作为记者,我有责任用我的笔,帮助我们的同胞,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缺乏与社会沟通渠道,贫弱无助的人了解这个社会,也帮助社会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的合法权益。

从那时起,我开始特别关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华裔非法移民的生活状况,经常做一些翻案文章,为那些孤苦无助者申诉他们的冤屈。  在纽约华文媒体做记者是一件异常辛苦和艰苦的事情。这里的记者没有任何特权,工资低,工作辛苦,还有无穷无尽的压力。截稿时间的压力,漏新闻的压力,与同业竞争的压力,采访要看各种各样的人的脸色等等等等。纽约华文媒体的记者一般每天都有两三条稿的死任务,一个负责任的记者,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要与各种各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人打交道,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场景,见识各种各样的人物。早上你可能在某个凶杀案现场,_边安慰死者的亲友一边询问案件发生经过,下午你可能在某个五星级大酒店,在灯红酒绿之中出席某个国会议员的筹款餐会。

回首十年报业生涯,我觉得累,也觉得欣慰。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也是最紧张、工作效率最高的十年。我亲身经历了香港澳门回归在纽约华人社区产生的巨大影响,亲自采访报道了“9·11”事件和纽约市怎样逐渐走出“9·11”阴影、联合国千年首脑会、美国总统大选、世界经济论坛等等重大国际政治事件,亲眼见证了中关关系的发展变化,采访报道了中国主要国家领导人访美、中关高层元首会谈等中关两国关系史土的重大事件,亲身经历了纽约华人社区的巨大变迁——从_一个半封闭的、半与世隔绝的城中城,演变成今天这样一个中关文化风俗习惯交流与融汇的纽带与桥梁。

十年记者生涯中,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许多事情对中国国内的人来说或许仍旧陌生。我回顾当年一些印象最深的人与事,对一些资料重新加以整理和补充,试图从一些全新的角度来探讨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希望其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纽约的华人社区,也为自己寻找新的答案,同时也为祖国同胞了解纽约华人社区提供一个窗口。

这些文章中的基本事实都是真的,唯有一篇纪实小说有些虚构。

虽然我的目光更多地关注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华裔非法移民,并不等于我认为旅美华人在美国的生活都是一团漆黑。纽约的华人中有许多成功者,他们在这片远离祖国的土地上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新的天地,不仅个人事业成就斐然,而且赢得了美国社会的承认与尊敬。

我不敢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这里搜集的几篇文章只是真实地反映了纽约华人社会生活的一些特殊的确落。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美国,要想通过一本书或者几篇文章,就自称展示了美国社会全貌,我万万不敢如此狂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纽约华人社会写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大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77325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34.371.2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5
14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