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自古以来即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明弘治七年始置清平县,民国2年改为炉山县,1958年改为凯里县,1983年撤销凯里县设立凯里市。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奋力拼搏,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现已成为贵州省东南部对外开放的中心城市之一,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数易其稿的《凯里市志》,以翔实的资料,纵述其历史之轨迹,展示了凯里壮丽的山川,丰富的物产,灿烂的文化,发展的历程,未来的希望,为各级领导及各界人士了解和研究凯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不失为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后人的好志书。
概述
大事记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一篇 政区人口
第一章 政区
第一节 建置沿革
设治前隶属
清平县
附:土司
炉山县
凯里县
附一:1959年1月13日贵州省人委关于调整行政区划的通知
附二:1961年8月28日贵州省人委办公厅关于调整行政区划的通知
凯里市
附:1983年8月30日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凯里市的通知
第二节 境域变迁
明、清、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附:调整炉山县区域意见书
第三节 行政区划
清代、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四节 凯里城区概况
大十字街道办事处辖区
西门街道办事处辖区
洗马河街道办事处辖区
湾溪街道办事处辖区
第五节 区及其乡镇概况
凯里区
万潮区
炉山区
旁海区
第二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数量
明、清、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二节 人口变动
自然变动
社会变动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
第四节 人口构成
……
第二编 自然地理
第三编 民族
第四编 党派群体
第五编 政权 政协
第六编 人事 劳动 民政
第七编 公安 司法
第八编 军事
第九编 国民经济管理
第十编 工业
第十一编 农业
第十二编 交通 邮电 城建 环保
第十三编 粮食
第十四编 商业
第十五编 财政 税务 金融
第十六编 教育
第十七编 科技 文化
第十八编 卫生 体育
人物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