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国维传(独上高楼)
内容
内容推荐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等领域成就卓著。陈鸿祥著的《王国维传(独上高楼)》对王国维的一生做了全面的回顾,重点对其学术成就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对其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也进行了深入分析,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王国维先生的一生及其对学术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作者简介
陈鸿祥,男,上海人。王国维研究学者。中共党员。历任江苏省农林厅文秘,江苏人民出版社文学编辑,江苏省群众艺术馆《乐园》杂志编辑室主任,江苏省委党史工委编审,《世纪风采》杂志执行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专著《王国维与文学》《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文学人》《王国维年谱》。
目录
新版题记
第一章 一生须惜少年时
一 出生与时代
二 故乡的人,故乡的潮
三 清寒家境传书香
四 私塾·庭训·游戏
五 笃志坟典,心向新学
六 艰难备尝的科举考试
第二章 维新潮中露才学
一 来到了《时务报》馆
二 入读“东文学社”
三 知遇罗振玉
四 忧愤赋诗咏“变法”
五 予固非匠石,而公则柟梓也
六 学以致用攻英文
第三章  20世纪之初再抉择
一 参加“出洋考试”
二 书赠《咏史二十首》
三 咏史图自强,加注斥排外
四 试译《势力不灭论》与初介歌德《浮士德》
五 题照别罗氏,悲欢世纪初
六 留日忧国运,归来逢“变法”
第四章 迎来了“兴学热”
一 辛丑《杂感》及其学术解读之失误
二 “变法潮”中攻西洋哲学,“兴学热”中译西学西书
三 辨哲学之惑,论教育宗旨
四 就任通师教职,质疑张謇“废庙立学”
五 《叔本华像赞》与《西洋伦理学史要》
六 “独学”中的辉煌:《红楼梦评论》
第五章 遨游“教育世界”
一 以世界的眼光,主编《教育世界》
二 礼赞孔子,推尊托翁
三 译介“教育小说”,益以编者所闻见
四 本“独立、自由”之精神,批驳张之洞“废哲读经”
五 痛诋“平凡主义”,抨击“以官奖励学问”
第六章 从《人间词》到《人间词话》
一 沧浪亭畔寻诗去
二 在学术反思中返读康德,为梁启超指“谬”
三 做了“相国门生”
四 在“官书坐会”中译刊名著,向辜鸿铭叫板
五 你的词就叫“人间”吧!
六 《人间词》的哲学意蕴
七 《人间词话》的写作与问世
八 文论的明珠,不朽的经典
第七章 在“学学山海居”里耕耘
一 北京安家
二 “学术转向”中*著:《戏曲考原》
三 “学学山海居”里的奠基作:《曲录》
四 学术遗迹:“词山”“曲海”间的几项耕耘成果
五 《宋元戏曲考》的写成及其开创性贡献
第八章 辛亥东渡
一 定计东渡,寓居京都
二 咏史痛诋“狐媚”术,辛亥风云蕴笔底
三 《颐和园词》:封建王朝的*后挽歌
四 攻究文史,发兴“温经”
五 以新眼光论述国学,协同罗氏考释攻关
六 新著迭出,硕果累累
七 应约撰札记,艰难度岁月
第九章 丙辰归国
一 新春佳节返上海
二 “包办”杂志,拒迁“哈园”
三 二考一论,轰动学界
四 面对新文化大潮
五 指导演习古礼,讲授《经学概论》
六 《观堂集林》背后的故事
第十章 “骑马”紫禁城
一 进了“南书房”
二 上书溥仪“论政学”
三 竭尽“愚忠”发抗议
四 煞费苦心撰“忠武碑文”
第十一章 清华园里欢与悲
一 清华研究院*一位到任导师
二 娓娓动听讲古史,老老实实说“不知”
[附录] 伯希和藏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演讲及指导研究题
三 长子英年之丧与挚友断交之痛
四 自沉昆明湖
五 自沉以后的遗响:遗书、遗折与遗墨
第十二章 沉痛的历史教训,不朽的学术业绩
一 巨大的社会反响
二 沉痛的历史教训
三 划时代的学术贡献
四 引领学术新路的不朽业绩
后记
补记
序言
王国维是在20世纪初登上近代中国的文化学术舞台的

在他迈向世界学术之林的丰富多彩的生涯中,曾有过
多次辉煌:
思索人生之问题,攻读西方哲学,撰写《红楼梦评论
》,是他的第一次辉煌:
化合中西,贯通今古,以《人间词话》构筑新的美学
体系,是他的第二次辉煌:
雅俗并重,特尊俚辞,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进
化论观照全局,写定《宋元戏曲考》,是他的第三次辉煌

青铜甲骨,考史通经,倡“二重证据法”,著《殷卜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是他
的第四次辉煌。
他以兼通世界之学术,光大中国之文化的实绩,成为
20年代清华研究院这座学术重镇的大师,有世界性影响的
巨子……
世纪回眸,尤见深邃。
在竞攀21世纪文化学术高峰的灿烂岁月里,我们为这
位影响无远勿届的大师,推出新版传记,更是为着奋发传
承,再创中国文化学术之新的辉煌。
这是我为所撰第一部《王国维传》(团结出版社1 998
年版)写的题记。谨将结尾原文“在20世纪即将过的时候”
,及“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等一段话酌予修改,以为新版
题记。
陈鸿祥
2017年国庆日,记干南京龙园寓庐
导语
王国维是在20世纪初登上近代中国的文化学术舞台的。在他迈向世界学术之林的丰富多彩的生涯中,曾有过多次辉煌:思索人生之问题,攻读西方哲学,撰写《红楼梦评论》,是他的首次辉煌;化合中西,贯通今古,以《人间词话》构筑新的美学体系,是他的第二次辉煌;雅俗并重,特尊俚辞,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进化论观照全局,写定《宋元戏曲考》,是他的第三次辉煌;青铜甲骨,考史通经,倡“二重证据法”,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是他的第四次辉煌。他以兼通世界之学术,光大中国之文化的实绩,成为20年代清华研究院这座学术重镇的大师,有世界性影响的巨子……
陈鸿祥著的《王国维传(独上高楼)》从内容到体例,从史料到观点, 均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出新,更加鲜活地再现一代大师观堂的风貌,写出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王国维。
后记
光阴荏苒。回想1979年夏秋间,我在车辆昼夜不息的
马路边之大杂院陋室里,开始草《王国维年表》、撰“人
间”诗词论稿,距今三十载了。
虽说“跬步终趦趄”,但不学步,何以“致千里”?而
今,阔佬多以“宁静致远”充风雅,雅士则每取“板凳坐
冷”自矜;实在呢,“嗤嗤小民”,求静岂易?寻常百姓,
就像吃不到“绿色食品”一样,欲觅一条真木板凳,不亦
难哉!而我则在饭桌、书桌、床铺、板凳的琳琅满“木”中
悠游书卷,耳闻窗外车声、人声嘈杂,自得其乐,这况味
,确是惘然难再了。
嗣后,我的业余研究环境逐步有所改善,并且得到了
那时尚健在的诸多学术前辈,包括曾就读清华研究院的“
王门弟子”,罗、王后人,以及其他学界友人的关心、支
持、帮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书难”中,相继写
就了《王国维与文学》《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王
国维年谱》等专著;并由老友张松林等学者协同,编著《(
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而私衷所在,则是要写成一部
较为完整展示观堂生平、思想、学术的传记。我的这个“
业余研究工程”,终于在进入21世纪之初得以实现,这就
是数年前问世的《王国维全传》。
所以,现在奉献于读者面前的这本书,高雅一点讲,
应该是“王国维新传”了。
那么,既有了全传,何故还要再写新传呢?我首先要说
的是,处于当今信息时代,文化交流频繁,学术思潮激变
,全传出版前后,欣逢两次盛会:1997年在清华园、2007
年在海宁召开的纪念王国维诞辰110周年和120周年国际学
术研讨会。我应邀与海峡两岸、中国香港地区及来自日本
的学界同仁研讨,并访晤了曾在台北撰写过一系列忆述其
先父生平事迹的王东明女士及参会的其他王氏后人。如果
说,第一次盛会激励了我写好一部观堂传记的信心;那么
,第二次盛会使我获得了学术上的新感受,思想上的新启
迪。事实上,从两次盛会以来的近十年内,在王氏研究领
域里不断有新信息、新发现、新史料;而在与之同时、骤
然而兴的“国学热”中提出了诸多新问题,也莫不与观堂
之学密切相关,亟需我们作新的探索。
惟此之故,本书乃是以全传为基础,调整结构,精炼
章节,汲取新信息,补充新史料的再创作;因为是再创作
,故从内容到体例,从史料到观点,均力求有所突破、有
所出新,难度也更大了。我在撰写中的意愿是,理务求其
真,事务求其实,更加鲜活地再现一代大师观堂的风貌,
写出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王国维。
当然,这是本书追求的新目标,探觅的新境界。为此
,传中对观堂生平、业绩的论述,尤关注以下数事:一是
热点。例如,私塾、科举、读经。是当今“国学热”中三
大新热点;观照历史,王国维当年亲历了几多甘苦,有哪
些惊世之变?而被尊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本人,是怎么
看待“同学”,他与一般的“国学家”有哪些不同?传中作
了务求其真的记述。二是亮点。举其大端,则有:王国维
对砸了菩萨创建号称中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之清末状元
张謇的“废庙立学”,提出质疑;为叱咤“变法”风云、
号称介绍康德哲学“第一人”的梁启超指谬;向读“洋毛
子书”出身、首开“中学西传”的辜鸿铭英译儒家经典(《
中庸》)叫板;特别是数次撰文,批驳以“经术文章”名天
下、且主管清学部的重臣张之洞手定学堂章程之“废哲读
经”;即此数端,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观
堂风貌,不亦尽展于吾人之前了么?三是看点。举其突出者
,诸如王国维“召”入“南书房行走”与其自沉后被谥“
忠悫”,这是学界周知的话题;而他代溥仪撰“谕葬”张
勋的《忠武碑文》,则鲜为人知,传中不仅首次揭其全文
,且详为诠释,以帮助读者了解领头“复辟”之“辫帅”
张勋其人其事,并对照自任“讨逆司令”、自诩“再造共
和”的段祺瑞之所作所为,可谓亦庄亦谐,颇足以解颐。
再如,传中较为详尽析解了陈膏恪《挽王观章词序》所述
王氏“不得不死”的“致死之因”,又对序中名句“君为
李煜,亦期之以刘秀”, “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
作了史事解读,亦可启人心智。
还须说的是,现在传记向文学挂靠,“传记文学”日
趋时髦。实则,“传”同不可无“文”,但首先应该是“
史”,而且是严格的“正史”。故传中论学述事,致力于
“第一手”史料,在撷采《词录》《人间校词札记》,发
掘《优语录》上下卷,剖析《咏史二十首》、《势力不灭
论》等史迹的同时,还关注第四事:疑点。有的原本清楚
,却被近年新出的某些王氏传论(包括年谱)混淆了,诸如
王国维究竟何时东渡留学,其“线路”果真是由武昌到东
京吗?有的是本应辨明却一直疑而不清,诸如在王国维众多
的戏曲史研究专著中,何者为第一部,问世于何时?传中以
确凿的史实,作了较为详实的辨析。
本书从2007年秋冬间动笔,历经两度寒暑,跨越三个
年头。由繁而简、充实再写、写而复改,三易其稿,至今
年春夏间始克写定。其间,小女陈君霜和钱峰先生在繁忙
的工作之馀,协助收集史料,
精彩页
据汪诒年记述,从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日(1896年8月9日)创刊号算起,《时务报》月出三册,年出三十三册;迄于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898年8月8日)终刊,先后两年共出六十馀册。王国维则从《时务报》创刊直到他来沪“主《时务报》馆”前夕,挑灯夜读1897年出刊的《时务报》第四十五、四十六册(期),几乎一期不漏,自费购读。梁启超以“笔端常带感情”的大手笔所撰开学堂、废科举、变官制,大声疾呼法不变中国将“亡国灭种”,统名之日《变法通议》的“系列论文”,曾是那样打动了他年轻的心,激起了他“自奋新学”之志;但是,当他跨进报馆时,梁启超已辞去《时务报》主笔(亦称“总撰述”)。一切馆务,皆由“总理”汗康年及其弟诒年操持。汪康年也曾撰《中国自强策》《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论中国求富强宜筹易行之法》等变法强国的论文而名重一时。但令王国维颇感失望的,首先是此时主笔一职虚悬,《时务报》已成强弩之末。创办之初“销行万馀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那样一种风光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他不无忧虑地说,刊物销路大不如前,只剩了几千份,维持已发生了困难。
再就是,王国维在报馆“任书记校讐之役”,“事务”远过于他的前任许家惺,而“菽水”仅及其半:月薪十二元。初次发薪,他望着账单愣住了:扣除来馆后预支的生活费六元,实得六元,还不够他下个月生活需用。他以为账房算错了,就拿着单子去问询,说,自己原是顶替许君之职,何故薪金不一样?账房先生回答很干脆:许君每月二十元,你就这么多!这是馆方定的,没错。
王国维气恼万分。他顿即给许家惺写信诉说,自己来馆“系为阁下代庖,原与一人无异,何以(薪水)多寡悬殊若此”?即使“办事或有不妥”。馆方应申明减薪理由,本人亦可以“自定去留”,希望许君为他讨个公道。这时,许家惺已去浙江通志馆任职,碍于老同学情面,就以推荐人身份给汪氏兄弟写了信。结果岂但不给加薪,还把王国维在报馆如何办事不妥,不能处人等等,数落了一通。王乃誉得知这些情况,也很着急。他回顾王国维来沪前曾在海宁教过几家私塾,有的板凳还未坐热就辞职;倘若就此离开报馆,不是更要被推荐人和其他亲友指责“心眼太活”?实则,还在他送王国维进《时务报》馆将返海宁前夕,听到王国维禀告,“与欧君(樵)甚洽”,并劝他“图佳所”,转入“各高才荟萃”、专事缙译的中西文报馆。乃誉公闻言,立予劝阻,坚持不可离馆,告诫说, “初进此,未得分文;且初与交往,究恐难深信;若更他适,则荐者与家人、乡友非怪太活,决使且留。”乃誉公此“决”,绝非苟且,而是关乎王国维一生,实在太重要了!如果贸然离开《时务报》另图“佳所”,那又何来入读东文学社?而这位“欧君”,殆即欧榘甲(字云樵),为人较平和友善,是梁启超辞离《时务报》后唯一留于该馆的“康门弟子”。乃誉公返回海宁家中后,每接静儿(王国维)来信诉说在馆中遭遇,他都要复示,帮助排解忧疑,加以耐心开导,同时亦颇关心欧君及报馆人事。例如,在二月二十二日(1898年3月14日)“寄静示”中,乃誉公询云:“来书所谒康公,抑即所称是南海先生否?欧先生(即欧榘甲)作何行止?略阅上期报,知请郑公,但不审到馆与处能如伊两先生否?”(按,拟请郑孝胥接替《时务报》主笔,但仅传闻之词,未到馆。)由此,我们可窥知:王国维跨入《时务报》馆,确乎眼界大开,不惟结识了“欧君”等维新人物,而且还曾谒见了大名如雷贯耳的康有为南海先生。或者可以这样说,所谓“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后来做了逊帝溥仪“国文老师”的王国维,直至1925年就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才面识梁启超;而谒见其师“南海圣人(康有为)”,却远在变法维新的戊戌之年!
当然,这都是后话。且说当年,王国维要在维新舆论重镇的《时务报》立足,谈何容易!王乃誉在上述复信中,进而写道:
汝此出以家累身世计为第一义,然此中明师益友相接席,汝其择事之。所谓增长气识,潜溶心智,不当以些小之不适而泮涣向意。所 陈搬入总理房人杂事冗,势所然也,特汝性不近此,正亦为念否?然喜闹者亦足扩议论,酬酢应对、汝缺少此仪容,若能勉志相习,处一、二月亦能相安,唯作事时不耐此,须告总理,期于一合心者共居房办事,事毕致言仍可在总理相助,似此进出自如,即在合心者房看书作信亦相得,可不拘其性也为要。吾想出外无处非学,总在亟其要者。同乡中曾往看一二否?(下略)
值得注意的是,“搬人总理房”,也就是要让“校对”兼“书记”(又是“门房”)的王国维迁入汪康年的“总编办公室”,成为名副其实的“总编秘书”,或者说“社长助理”,这在他人岂非求之不得?然而,这使“性不近此”,亦即既不喜“热闹”,亦不善“应对”的王国维,愈感“人杂事冗”而“不适”了!
……
P30-3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国维传(独上高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鸿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60182
开本 16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558
CIP核字 2018002177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45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