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问道知源
内容
目录
曲阜:探访文学青年孔子
十年一拜
文学的“大说”时代
孔子的理想
孔子的文学实践
孔子的伟大创作:《易经·系辞》和《春秋》
孔子的老师是谁
师道:子贡创立的信仰
孔子的追随者
临洮:寻找老子飞升之地
老子到底去了哪里
老子的老师是谁
中国第一个私人写作者
敦煌:站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海子的诗歌发现
一缕丝绸燃起的命运
三危山上的佛光
恩怨是非
在青春中国的门口
天水:佛道相望
鸿蒙开启
与佛结缘
心的礼拜
何为人之尺规
白马寺:信仰从这里开始
历史需要一个梦
开放的视野
白马寺的意义
白马寺的天空
灵魂的依怙
一个假说
凉州:荒原问道
重新擦亮大西北
寻找天马
荒芜之心
高人
点燃中华文明的香火

精彩页
十年一拜
在那大墓前,许多人都围着看,都在用手机或相机拍照。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它。我还没有看清它的样子。我得仔细辨认。在它的背后,是苍茫之静,苍茫之远。在我这边,是世俗之虚热与实冷。它使我想起在我们北方,无论多么伟大的坟茔之上,都是荒草几根,乱石兀立。它显示了亘古的蛮荒是生命的底色。
但这座坟茔躺在清风之中,毫无贵气,也毫无腐气。两千多年来,始终如一。我没有感到那是一座坟墓。我觉得面前坐着一位可亲的老人。
我站了好几分钟,周围的人像流水一样,但竟没有一个人上前参拜。原来墓前写着一番话,要前来参拜者以鲜花敬献。没有香炉,所以也不用上香。我猜,很多人都会不知所措。到哪里去弄那一束花呢?在来之前谁知道会有那样的要求呢?我突然想起梁漱溟曾嘲笑一位西方人的故事来。那位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上坟方式,竟然要献果实、食物,还有阴间流行的钞票,便问他,你们的祖先能吃能用能拿到那些东西吗?梁漱溟反问道,你们的先人能闻到鲜花的味道吗?
其实,世间对待先人的方式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为何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现在,鲜花竟成了拜见这位先者的最重要的方式。那一刻,我突然间觉得这方式多么令人生畏。并非用鲜花祭拜就是文明,而是这方式不是我们中国人普遍的行为。
鲜花,把所有人与那位先者隔离开了。
只有我,对,人群中,唯有我在犹豫之后决然跪在了那大墓面前,显得那样突兀,那样不文明。我从两千公里之外特意赶来,就是为参拜这位老人。如何是好?我看见的确也有跪拜的地方,只是没有香炉而已。然而,当我跪拜的时候,竟是另外一番体验: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拜姿是那样潦草,惨不忍睹,完全不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文明行为。我的姿势是那样野蛮。鲁迅嘲笑阿Q没有把圈画圆,我也在内心中嘲笑自己没有中国士大夫的那种优美的姿态。
我不知道鲁迅活着还会这样嘲笑我吗?如果是,我也将嘲笑他。那是一定的。在我青年的时候,在我需要强有力的自我时,我是多么喜欢鲁迅和尼采啊,在那些暗夜里,我写下那么多疯狂的诗句。那时候,我愿意是刑天,愿意是荆轲,愿意是聂政,愿意是普罗米修斯,愿意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我愿意随时刺开自己的胸膛,愿意把头颅高高举起,献给神坛,虽然那神坛是虚无的、黑暗的。然而现在,在我内心深处生长着无边荒凉的野草之时,在我追逐诸神逃亡的神迹之时,在我再也不愿意让虚无的长夜成为我灵魂的背景之时,我愿意反身向古,踏过鲁迅和尼采的虚无呐喊,去寻找古老的声音、德行和道。
我甚至愿意去寻找野蛮的人性。在那野土之上,更能生长出灿烂的鲜花。
我更愿意去寻找那文明的第一个脚印,那是多么伟大的痕迹。艰难而坚定。
文明有时候是要向后看的,因为向前是预设的文明,向后才能看到人性的善与恶。就像墓里躺着的这位先哲一样,他生前一直想恢复周代的文明,却没有人理会他。他那些笨拙而繁琐的礼仪不但他自己实践起来艰难,而且令整个世界都反感。然而他就那样做了,一意孤行,逆流而上。然而我竟崇拜这样的逆行。
百年来对礼仪的解构已经使我们忘了崇拜的姿态和基本的礼仪。我们浑身上下都透着冒犯者李逵式的火药味,我们的内心多的是进化论式的野蛮规则。这个曾经的礼仪之邦的知识分子竟然都变成了草莽英雄,都成了反抗古中国文明的梁山好汉。在文学之上,我们为什么从来不去崇拜大道,而迷恋于那些花言巧语和男盗女娼?是的,那也是文学,《金瓶梅》也是文学的一种,但今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大行其道,甚嚣尘上?
世界被颠倒得太久了。《诗经》一样朴素的诗歌,《史记》一般正大的小说,已然绝迹很久了。《韶》乐只是传说了,青年们喜欢的是神魂颠倒的情歌、摇滚。道在哪里?
我在羞愧中草草拜了三拜。在功德箱中塞进了被汗浸湿的一百元。塞了好久才塞进去。那一刻,我也感到莫名羞愧。只有我在那里塞着钱,好像我是一位图谋不轨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贿赂着某个神灵似的。P3-5
导语
徐兆寿,1968年生,甘肃凉州人,文学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首批荣誉作家。1988年开始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共计300多万字。《问道知源》收集了徐兆寿近几年来在儒释道方面的文化随笔,以及部分关于大西北的文化散文。
内容推荐
《问道知源》是知名作家、西部学者徐兆寿近年来发表于刊物的文化随笔的结集。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怀着浓厚的西部情结,向西部寻找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西文化的冲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书中以文化地标为生发点,吊古抚今,借这些地标的文化内涵探讨传统文化,并将之置于丝绸之路这一古代中西交流的特殊场域中,来更深地探讨中西文化的价值问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问道知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兆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52281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8-10-01
首版时间 2018-10-01
印刷时间 201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52
CIP核字 201811427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0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