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朝花夕拾/国民阅读经典
内容
内容推荐
《朝花夕拾/国民阅读经典》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共十篇。书里写了许多少年时期的事,读起来兴味盎然。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和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叙述亲切感人,还有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高水平的回忆散文。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被列为中小学生必读书,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此次在中华书局出版,将周作人文章中与《朝花夕拾》主题相关的摘出来,堪称《朝花夕拾》背后的故事。选编工作由止庵先生承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姓周,幼名章寿,字豫山,后改豫才。1898年起,改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笔名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卒于上海。鲁迅从小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看过很多野史、杂记,对民间艺术也有深切爱好,这些都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资源。
鲁迅也被誉为“青年导师”,受他提携、指点和教导的后辈学生非常多,如孙伏园、丁玲、萧军、萧红、罗家伦、冯雪峰、台静农等,都深受鲁迅的影响。
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编后记
导语
鲁迅著的《朝花夕拾/国民阅读经典》是作者唯一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散文集。它较完整地记叙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在文中,作者饱含深情地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后记
十年前我汇编周作人所著《鲁迅的故家》、《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及关于
鲁迅的零散文章,共得五十万言。如今又成此书,
并非找到了什么新材料,但也不是简单的“炒冷饭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解说鲁迅的《呐喊》、
《彷徨》和《朝花夕拾》,而《鲁迅的故家》中的
《百草园》也“差不多可以说是《朝花夕拾衍义》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彷徨衍义·狗》)。料想
此老当年必是鲁迅一书在手,有话可说,即著之笔
墨。“这只是像《四书典林》之类,假如用了庸俗
的旧书来比方,讲说一点相关的人地事物四项的故
事,有没有用处不能知道,但不是望着题目说空话
,所以与《味根录》之类是有些不同的。”(《鲁迅
小说里的人物·呐喊衍义‘开端》)作者本是基于原
著某一具体内容,“凭了我所知道的和记得的说来
”;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和《鲁迅的故家》虽
然各自出过几个版本,却始终是独立成书。读者读
了周作人的解说,须得觅鲁迅著作对照;或者反过
来,读了鲁迅的小说、散文,再另外看周作人如何
讲法。这未免太麻烦了,估计少有人实行。于是这
些“衍义”的效用,就要打些折扣了。现在我把周
作人的相关文字,附在《呐喊》、《彷徨》和《朝
花夕拾》各篇之后。便于读者阅读,如此而已。
《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向被
列作“鲁迅研究资料”,——此亦为周作人自己所
认可:“我很自幸能够不俗,对于鲁迅研究供给了
两种资料,也可以说对得起他的了。”(《知堂回想
录·不辩解说下》)其问可能就是他所谓《四书典林
》与《味根录》的区别,而后者不免如其所说,“
是夸夸其谈的在讲章旨、节旨,谈得比本篇原文更
长,印出来徒耗物力,要看的人也不会多的”(《鲁
迅小说里的人物·呐喊衍义·开端》)。或许他之“
供给资料”,正为了使“研究”不成那个样子。也
可以说“研究资料”与“研究”关注点有所不同。
对《呐喊》、《彷徨》这类小说来说,其一在“来
”,其一在“去”。周作人讲过两段话:“这所谓
索隐,与《红楼梦》索隐并不相同,只是就小说中
所记的事情,有些是有事实根据的,记录下来,当
作轶事看看,对于小说本身并无什么关系,作者运
用材料本极自由,无论虚构或是实事,或虚实混合
,都无不可,写成小说之后,读者只把它作整个艺
术作品看,对于虚实问题没有研究的必要。”(《(
呐喊)索隐》)“文学家所写,艺术家所画的人物,
自然不必全要照原样,但是实物的比较有时也还不
是无用。”(《秉烛后谈·关于阿Q》)是乃拘于虚实
,则“没有研究的必要”;着眼创造,则“实物的
比较有时也还不是无用”。他讲了很多,归结到一
点,就是鲁迅作为小说家,是怎样“运用材料”,
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的。这给我们很多启示;
其作为“研究资料”的价值,就在这里。
前引两段话,体现了周作人对于小说本质的深
刻认识。他之无意“研究”,“是不为也,非不能
也”。举个例子,《阿Q正传》刚刚发表不久,他评
论说:“阿Q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新名词称
作‘传统’——的结晶,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
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实社会里是不
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他像神话里的‘众
赐’(Pandora)一样,承受了恶梦似的四千年来的经
验所造成的一切‘谱’上的规则,包含对于生命幸
福名誉道德各种意见,提炼精粹,凝为个体,所以
实在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相’。”“只是
著者本意似乎想把阿Q痛骂一顿,做到临了却觉得在
未庄里阿Q还是唯一可爱的人物,比别人还要正直些
,所以终于被‘正法’了;正如托尔斯泰批评契诃
夫所说,他想撞倒阿Q,将注意力集中于他,却反将
他扶起了,这或者可以说是著者的失败的地方。”(
《阿Q正传》)以“研究”论,恐怕较他人此后种种
说法高明得多。《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一再声明
“专说社会事实”,“不谈文艺思想”,其实偶尔
涉及写作动机,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均不乏精辟
见解。——附带说一句,前引文章有云:··至于
或者以为讽刺过分,‘有伤真实’,我并不觉得如
此,因为世间往往‘事实奇于小说’,就是在我的
灰色的故乡里,我也亲见到这一类脚色的活模型,
其中还有一个缩小的真的可爱的阿桂,虽然他至今
还是健在。”周氏“衍义”鲁迅小说,实即肇始于
此。
周作人说:“读者虽不把小说当作事实,但可
能有人会得去从其中想寻传记的资料,这里也就给
予他们一点帮助,免得乱寻瞎找,以致虚实混淆在
一起。这不但是小说,便是文艺性的自叙记录也常
是如此,德国文豪歌德写有自叙传,题名日《诗与
真实》,说得正好,表示里边含有这两类性质的东
西。两者截然分开的固然也有,但大半或者是混合
在一起,即是事实而有点诗化了,读去是很好的文
章,当作传记资料去用时又有些出入,要经过点琢
磨才能够适合的嵌上去。”(《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呐喊衍义·搬家》)所关心的是《呐喊》、《彷徨》
和《朝花夕拾》的“读法”问题。这
精彩页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Dr.O.Dahmhardt)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见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会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阉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志,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日耳曼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独有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然而原因也总可以算作一个原因。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朝花夕拾/国民阅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鲁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34261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8-11-01
首版时间 2018-11-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254
CIP核字 2018209734
中图分类号 I210.4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