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良友(民国名人自传)/良友画报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许多人常批评我个人生活的刻苦耐劳节俭朴素,是“矫情”,是“装假”,是“矫枉过正”;其实,我成年后以至现在的生活若和我幼年时代的家庭及当时耳濡目染的穷苦状况比较一下,的确是天堂的生活。所以我常想能得一机会把我出生的家庭及一般穷人的贫苦状况,略为剖述一下,请住在都市的先生们鉴赏鉴赏。正好《良友》编者来函要求我写篇入伍的经过的文章,我就趁这机会写点我入伍前后的情形。

这篇文字,一半是我童年时期的回忆,一半是我入伍后的追记。我愿意“毫不藏丑”地照实写出来。

我家本是穷苦之家,我父亲因为受着生活的压迫,曾经三番五次地改换职业——由佃农而泥瓦匠而佣工,终于被失业的狂潮所怒卷,不得不投人为当时一般社会所鄙视的军营中了。当我记事的时候,我父亲虽已积升至保定练军的哨长;但因薪水的低微——每月八两,家口的众多,以及父亲疏财好友的天性,为着维持家庭的生活,父亲确实是费了不少的艰苦。我同我的家兄那时年纪还小,很难给我父亲一些实际的帮助,现在我想起了当时的情况来,真难为了我艰苦的父亲。

父亲的生活,每天在营盘里的时候多,我在家里干些什么呢?说起来倒也颇值得回忆啊!

因为家里穷苦,天天见开门必需的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然是煞费周章。这时候长有的工作,便是同着家兄向野地里拔草拾柴,稍稍补助家计。我常肩荷着草篮,手拿着镰刀,款款地向着野地走;有时同成群结伙的拾柴的小朋友遇在一起,嘻嘻笑笑,倒解消了我胸中不少的愁苦;有时我独自一人,放大了喉咙,来上一段梆子腔,胸际里也觉着宽阔了许多。

到麦季里,随着保定府附近的衣服褴褛的农夫,成群结伴地拔麦子去。在这里给我一个对于穷苦农民普遍接触的机会,使我能以深刻地体验到农民生活的艰苦。夏季高粱长大,必须把叶子披掉一次,才能使粮粒繁茂;保定府披叶子的规矩是敲锣,一敲锣大家都钻进高粱地里去披,谁披了谁要。我那时候赤着背,挽着腿,光着脚,在高粱地里一披就是一天,上晒下蒸,热得实在难受到万分。最可怕的是闷得发呕,脸上背上脖子上,都起了鲜红的痱子。

冬天无草可拔,同时地里没有什么可供寻找的燃料,我就到大树林里投干棒枝,方法是先用一根干棒,向树上干枝稠密的地方投去,因为冬天树枝特别干脆,很容易投下,投半天干枝,就会落下些干枝来,背到家里可以烧一两天。此外我又常穿杨叶,北方杨树多,一到隆冬,杨叶完全脱落,遍地皆是。穿杨叶的法子倒也巧妙,用一根细竹棍,一端削得尖尖的,一端系上两丈多长的绳子,就可以很快地穿一串。我冬天的生活,大部分是在穿杨叶、投干棒两项工作上度过去。

因为家穷,我小时穿的新鞋很少,所穿的大多是二鞋,说起二鞋来,怕是只有穿过二鞋的人才能道出它的原委。平常人家把穿过的七八成的旧鞋,卖给打鼓的小贩之后,打上皮跟皮包头,再经小贩的一番洗刷缝纫,外面好像新鞋似的,这就叫做二鞋。穿二鞋的当然是因为经济困难,无力购买新鞋;不过这里显然有一种缺陷,鞋的大小并不一定与自己的脚合适:也许小点,也许大点,穿长了自然脚上要生毛病。我现在所以脚有毛病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当时穿二鞋穿得太多。

最初我家住在保定府东关外二里之遥的康格庄,那时仅赁了两间西房。后来多方筹措,才典了一所房子,这房子一共七间,其中三间正房,两间厨房,两间余房;能住这多房间,这在父亲自然觉着快慰了许多,我呢?当是更是说不出的愉快。

P1-3

目录

名人生活回忆录

 其一 我的入伍前后(冯玉祥)

 其二 我的行政研究的开始(甘乃光)

 其三 学画回忆(丰子恺)

 其四 三十年来和疫菌的抗战(伍连德)

 其五 初入社会的经验(梁寒操)

 其七 六十年之回忆(张寿镛)

 其八 我的打鼓时期已经过了么戏剧电影生活的回忆(洪深)

 其九 我的少年时代(廖世承)

 其十 甲运动场上十二年(刘长春) 

 其十 乙我的体育生活(李森) 

 其十一 名记者戈公振之追忆(徐心芹)

 其十二 童年追想曲(马思聪)

 其十三 我的自述(黄柳霜)

现代成功人自述

 其一 足球体育家李惠堂述:离了母胎到现在

 其二 名画家徐悲鸿(悲鸿自述)

 其三 六十年之回顾(著述家邝富灼述)

 其四 医学与佛法(丁福保述)

 其五 美国博克先生自述奋斗的一生

各地名人访问(梁得所)

鲁迅自叙传略(鲁迅)

最近逝世之国学家梁启超

王云五先生传略

序言

有这么一本民国期刊,蒋介石题赠“文化先锋”,萨空了先生称之为“中国第一本画报”,最高发行量达4万份,代售处遍及“南洋群岛及世界各埠”……当人们谈起老上海情怀,说到民国文化的摩登时代,总喜欢用它来作为佐证,它就是《良友》画报——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发行范围最广的刊物。

一本《良友》画报,如何能承载这些盛誉?

从1926年创刊到1945年终刊,《良友》画报共刊行172期,载彩图400余幅,选用照片32000余张……这数以万计的照片中,最吸引人的当然是《良友》的封面女郎,她们中有电影明星留下的妩媚身影,例如好莱坞的中国影星黄柳霜,也有社交名媛的秀丽倩影(例如《色.戒》的女主角原型郑苹如),但其实这些封面女郎远远不能代表《良友》所蕴含的深远魅力。

《良友》能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图片代表了民国时期纪实摄影的最高水准,这些图片,每一张都堪称大时代生活的剪影画,每一册刊物都可谓是一本时代图像志。那些在内页中,看起来尺幅不是非常大的图片,每一张都是一个深入民国历史方方面面的镜头。

此次付梓出版的《良友》画报丛书包括:《民国上海生活素描》《民国社会百态》《民国百行百业》《民国猎影记》《民国读者旅行记》《民国名人自传》,这些图书内容或有电影明星叶秋心演绎《小家庭第一课》;或在《新年的街头》,傀儡戏、纸鸢、纸花、灯市、戏法、西洋镜那么的热热闹闹;或有酱油、糖、蚕丝、汽油、木炭、纸张、油漆、汽水的制造过程;或有丰子恺、冯玉祥、洪深、马思聪、刘长春、黄柳霜、徐悲鸿等名人的袒露胸襟的自传;或有随着良友全国摄影团考察民国16省的风土人情;或有领略边疆民族生活、交通状况、名城胜景,在娓娓道来的笔触中与罕见的图片里,感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为了保持《良友》的原貌,并将原刊精华准确地呈现给读者,我们仅对内容作了重排与审校,地名、人名、语言风格、一些词语的使用,以及有些标题和图片说明没有对应的英文翻译等等,我们都没有作修改,也没有加编者注,完全依照原刊,希望读者能够给予理解。

在《良友》百期纪念特刊中曾有人写道,“《良友》无人不读,《良友》无所不在”。每位读者都能在这套《良友》画报丛书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那么一些感动自己的细节,发掘一些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部分……倘若这活生生、热乎乎的民国画卷能让你心有所感,那只能说明,这世间,确有一些文字与图片会有无穷的魔力,在历尽岁月洗礼后仍然熠熠生辉。

这,就是《良友》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编辑此套图书的初衷。

编者

2014年11月6日

内容推荐

良友画报丛书编委会编写的《良友(民国名人自传)》内容包括丰子恺、冯玉祥、洪深、马思聪、刘长春、黄柳霜、徐悲鸿等的袒露胸襟的自传,讲述自己的人生道路中的所思所想,今天读来读来仍能感到扑面而来的诚挚,增添读者前行的勇气。

编辑推荐

《良友》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它的图片代表了民国时期纪实摄影的最高水准,这些图片,每一张都堪称大时代生活的剪影画,每一册刊物都是一本时代图像志。那些在内页中,看起来尺幅不是非常大的图片,每一张都是一只深入民国历史方方面面的镜头。

良友画报丛书编委会编写的《良友(民国名人自传)》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内容主要讲述了民国时期的名人,如丰子恺、冯玉祥、徐悲鸿等在人生道路中的所思所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良友(民国名人自传)/良友画报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良友画报丛书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64556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4280379
中图分类号 K820.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