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善意的分量/又日新青年评论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来自《工人日报》2010年9月1日的报道说,济南一些企业巧立名目造假办理特殊工种退休,为的是企业少交养老保险,个人早领退休金,这种“骗保”加剧了当地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4年来,当地已查处造假档案3000多份,涉及养老保险基金数亿元。

这是想早退休的,还有想晚退休的,即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些女科研人员、女干部要求跟男同事一样,干到60岁再“打道回府”。还有前些年,企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时,有一个内退过度的办法。

早退还是晚退?到底啥时退休好?这成了一个问题。

一项好的制度应该能够回应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为早退而造假,肯定不对,但有没有“多缴费多享受”的制度激励不足原因?要求男女同龄退休的女士,面对现行制度中“可以”二字,也只能在一个弹性的“工作需要与否”下徘徊,她们不得不为理想中的平等而等待。

正像保障房制度走过的历程所显示的,最初各地只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惠及面窄,后来增加了两限房、公租房,将外来人口、刚毕业大学生等“夹心层”包括进来,使得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者看到了“住有所居”的希望。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让刚性制度不乏弹性,包容,丰满,这样的制度才会走向实质的、更深层的公平。

早退还是晚退?有着多方利益纠结。从中,我们必须找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点。为早退几年而不惜造假,以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为主,他们期望早点回家,“不上班还能领钱”,而标准高且稳定的养老金自然比一些企业的工资更有吸引力。企业将工人推到社会养老,可以少交一份养老保险。只剩下吃亏的养老保险基金,提前退休者既要少缴5年养老保险费,又要提前支付5年的养老金,一进一出,压力自然加大。而想晚退的,大多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精力尚好的她们更希望在事业成熟期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不是男女平等吗?”女士们追问的是更高层次的公平。但“工作需要”与“个人意愿”之间如何平衡,一直是个难题。

早退休的多了,早领退休金的人多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就大,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受不了。晚退的多了,岗位腾不出来,后面想晋升的年轻人不高兴,盯着就业率上下波动的部门也左右为难。

要走出纠结,正如不少专家提出,在明确最低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强化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年龄挂钩的紧密程度,让工龄长、贡献大的人,领的退休金也多,这样,打自己小算盘的人会少些,这是为了制度的公平。同样,为了公平,也应该考虑老龄化社会下,劳动力结构在变化的现实,充分调动各个人群的智力资源,也是利国利民。还是为了公平,理顺目前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的“退休双轨制”,提升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水平,等等,都是我们应着手做的事。

P2-3

书评(媒体评论)

女性评论员以其特有的女性柔情融于概念、判断和推理之中,让人们在阅读说理文章之时,也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力量。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就业、看病、上学、住房,但凡让百姓眉头紧锁的事,都让作者操心:地震、火灾、瘟疫、矿难,凭着责任,凭着良知,作者以笔墨相助。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赵振宇

文宁的新闻评论有两个特点:一是人文情怀,这应该与她的社会学专业背景有关:二是文笔细腻,这应该与她的女性身份有关。在时评如潮的当下,以细腻文笔写作者似不多见;如果散文笔法也成为新闻时评写作的一种,那么,文宁可算较早实践者。

——《工人日报》副总编张刃

后记

一直有个念头,把自己多年来写的时评结集,尽管其中不乏幼稚之处,但毕竟,它应该是一个时期熙熙攘攘的人和事的记录,也刻录下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就像翻看老照片,追忆的是过去的岁月,至于主人公脸上的笑容是不是有几分傻相,倒在其次。

这本集子收录的文章,多数是近两年刊发于《工人日报》的时评、随笔,另有若干时评散见于《社会学家茶座》、《北京文学》、《中国质量》、《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它们多数是被强令“限时交稿”下草就,“主动而为”的很少。多年不见的同学打电话来,“在网上搜你的名字,发现你写了那么多东西”,我总会实话相告,“被逼无奈”。

新闻时评是“短命”的吗?几年前媒体针砭的问题,今天看来,并未见有多大改观,甚至换个时间、地点、主人公,似乎一切如常。不知是应为新闻时评的“非短命”而喜,还是应为时下某些改革进展之缓慢而忧。略有不同的是,呈现在今天的现实,是更多元的利益博弈、更纷乱的人物纠葛、更复杂的是非因果,由此,也可以说,还有诸多的真相、常识尚待追问。

“无非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这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对自己的很低的要求。我自己的体会,写点东西,也算在迫使自己多明白些世理。

感谢我供职的《工人日报》中所有帮我修改、润色稿子的同仁;感谢青年记协为这一丛书出版所提供的支持;感谢中国发展出版社的编辑付出的专业劳动。

目录

第一篇 民生温度

 “中国式退休”,几家欢乐几家愁

 治“医闹”,有多难

 “好医院”的标准是啥

 学生及家长的“功利”是怎么来的

 解读“母爱的疯狂”

 好一个“安安静静”

 高校举债追逐奢华之风该刹车了

 “先回迁,再拆迁”不仅是时间先后的事

 那“怡然的表情”如何换算

 水价调整:拿出让人心服口服的理由

 让透明机制遏制景区门票“一路高歌”

 “百姓出行不太累”也是政绩

 别指望制作虚假广告者把良心当回事

第二篇 草根权益

 那一双双手,不仅诉说着艰苦与寂寞

 怎一个“吃苦耐劳”了得

 “野骆驼”的机警和耐力

 他们不是“干活儿的机器”

 最低工资标准的“爱恨情仇”

 终结“只涨利润不涨工资”

 欠薪,“老账”“新账”都要算

 三位农民工推开一扇标志之门

 与劳动者同行

 那扇门那盏灯那条路,为所有人而开

 被养着与生存着是两回事

 用心灵去感知那别样的世界

第三篇 大地之痛

 更多的时候,那些伤痛需要沉寂

 “以人为本”的分量有多重

 感恩之外也是为了一种寻找

 “让学生先走”:良知的回响

 今天,她们身上只有坚强

 真想握一握你的手

 举国志哀:祭奠罹难者最隆重的仪式

 脆弱的生活与珍贵的生命

 “坏事变好事”是危险的自慰

 “非典”是突如其来的吗

 鼠患过后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

 “问题奶粉”让我们输得很惨

 让瞒报矿难者付出代价

第四篇 世道人心

 可不可以“慢慢来”

 干净,一个极高的评价

 抓住幸福的衣襟

 放下钱,或许会捡起更有意思的东西

 “剩女”的境界

 一位好老板与一颗平常心

 让敬畏的力量在我们心中成长

 美味的欲望

 “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心态很可怕

第五篇 文化家园

 “毁真文物,建假古董”: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城市家园:何时远离浮躁与喧嚣

 只盯着GDP,自然顾不上古迹保护

 假如没有了传统节日……

 跟世博一起穿越历史憧憬未来

 “善意”的分量很重

 刷在墙上的那些叫“标语”的字

 最动人的不是风景

 “国学热”的若干思考

 寻找那种敬畏和淡淡的悲哀

 享受奥运的快乐

第六篇 公民姿态

 以公民的姿态站立

 平民亦英雄

 寒冬里的暖色

 时代英雄与社会良心

 “神话”缘何一再出炉

 心甘情愿地纳税该多好

 戴手铐的孩子为我们上了一课

 我很小,但我很重要

 以一个公民的名义

 路边那蓬盛开的金盏菊

第七篇 公共治理

 好制度屡屡走样:设计问题还是执行问题

 官员会不会“说话”,立场决定“舌头”

 应对舆情的“成熟之道”

 市场失灵时,凡事都要找市长吗

 公益的归公益,市场的归市场

 别让群众的怨气形成“堰塞湖”

 当“政绩工程”披上文化的华彩外衣

 “公家的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

 垃圾处理可不是小事

 期待由抱怨到行动的转折

 环境经济政策的推进是一次“大考”

 信息公开:一张“王牌”

 环评:在艰难博弈中前行

 “得罪人的话”该说就得说

 对社情民意的迟钝是极大隐患

后记

序言

欣闻中国发展出版社要为时评出一套丛书。在这个不少出版社和书商争相炒作名人隐私,拿明星的花边和口水作卖点,追逐那些肤浅的热点和“各领风骚没几天”的潮流之时,还有出版社愿意为看起来不太有“卖点”的时评出丛书,本就让人尊重。作为一个写评论写了30多年的老报人,很乐意为这套丛书写点儿什么,并借此谈谈对评论的一些理解。

认为时评不太有卖点,其实是个误解。先说说《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本报有两套评价系统,一套是“月度评估报告”,另一套是每周的网上点击率和转载率统计——两套评价体系,每一次评论版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阅读率最高,读者最满意,读者印象深刻的文章最多,点击率和转载数也名列前茅。据我所知,不光是本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影响力较大的市场化媒体也是如此。

最高的阅读率,最受读者欢迎,这不就是最好的“卖点”吗?

有学者认为,当下中国的舆论生态处于一个“时评兴盛”的热言时代,我认同这种评价。我同时感到很骄傲的是,学界和实务界基本达成共识,或者这一波的时评热是从1999年《中国青年报》开创“青年话题”版开始的。中青报领风气之先后,时评这种文体越来越发展成一种民众表达、公民言说的实用文体,如今有报纸必有时评,不开评论版老总们都感觉对不起读者了。没有评论版的赶紧增设评论版,有一个版的扩为两个、三个,不少都市报在日常评论版之外还增设了“评论周刊”。

因为时评有“卖点”,读者有需求,产品有市场,媒体才会竞相开辟时评版。所以,中国发展出版社为时评出丛书,起码是不会吃亏的。

写了这么多年评论,有人问我为什么写评论,我答日:抡不开丈八蛇矛,只会使匕首。写小说,等刊物七审八审半年有余,性急等不起。有话想说如鲠在喉,哪等得了半年。我写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还写过诗、写过歌词,都发表过,但无一成功。酿不出茅台、五粮液,给拥挤的市场平添了一些劣质酒,虽害不了命也醉不了人。不干了,转产杂文和评论,表达强烈度较高的爱憎。一试便放不下了,以至于思维都变成杂文和评论式的。

从写杂文到分管评论,这30多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的大时代。在这个大时代中写评论、编评论、分管评论,积累了一些对评论的理解,借此写出来与评论同仁交流。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工人日报》评论部主任刘文宁,是时评作者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时评中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将评论的感性和理性融合得非常完美。本书作者以其特有的女性柔情融于概念、判断和推理之中,让人们在阅读说理文章之时,也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力量。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就业、看病、上学、住房,但凡让百姓眉头紧锁的事,都让作者操心;地震、火灾、瘟疫、矿难,凭着责任,凭着良知,作者以笔墨相助。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以及关心国家时事热点的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女性评论员以其特有的女性柔情融于概念、判断和推理之中,让人们在阅读说理文章之时,也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力量。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就业、看病、上学、住房,但凡让百姓眉头紧锁的事,都让作者操心:地震、火灾、瘟疫、矿难,凭着责任,凭着良知,作者以笔墨相助。文集不追逐肤浅的热点和潮流,努力观察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叙述时事发展的轨迹、改革的历程、民众的权利诉求。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以及关心国家时事热点的读者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善意的分量/又日新青年评论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文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5928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02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