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拒绝伪正义/又日新青年评论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首次将八年来所写时评梳理成册,文集不追逐肤浅的热点和潮流,努力观察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叙述时事发展的轨迹、改革的历程、民众的权利诉求。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以及关心国家时事热点的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许多时事热点虽然过去了,可由于发展的惰性和体制的迟滞,问题依然存在,常识需要不断重复,所以文章的价值仍然存在;所依附的新闻由头虽然远去了,但评论的核心在于思想,那些蕴含在评论中的思想仍有着丰富的价值。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同样,评论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载功能,从这些评论文章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发展的轨迹,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历程。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以及关心国家时事热点的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篇 权力批判

 权力通吃下,我们都是陪舞者

 拿出治民一半的严苛与智慧去治官

 我们当丑恶痛批,他们当经验交流

 特权,不要误解人们看你的眼神

 地方官员可怕的“推土机政治”

 王家岭的“八天八夜”不能拍成颂歌

 疯狂的招商与“不择手段”的政治

 “领导不可冒犯”的时代已经过去

 不明真相的群众与眼睛雪亮的群众

 我让你批评,你才能批评

 官场潜规则不过是“一把手”的规则

第二篇 腐败批判

 贪官如厕逃逸,啼笑皆非的官场现形

 “落马高官健康转好”,能给为官者多少暗示

 民问人人都是“反腐硕士”

 如今贪官还会“深夜排队等候投案”吗

 不能怪媒体娱乐化消遣贪官

 先反反这个反腐网络游戏的腐败

 反不了腐败就严惩瞌睡

第三篇 舆论批判

 不节制自身魔性,网民无异于暴民

 利用网民愤怒已成为一种产业

 审慎与节制: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

 别把“坏消息综合征”都推到社会不完美上

 拔高的东西复原时总那么难堪

 先真假、后是非、再利害

 抵制对“手捧炒票炫富”的讨伐诱惑

 那道带血的有奖竞猜让我颤栗

 网络的道德极端主义

第四篇 伪正义批判

 谣言就是谣言,别加入过多的阐释

 从造谣到黑客:批判的价值次序

 正当防卫:类比的陷阱和反问的诱惑

 为什么被告席上的胡斌像替身

 拒绝“何不去杀贪官”的仇恨

 与范美忠一起反思我们的劣根性

 网络批判的矛为什么就不能指向自己

 不要过度阐释拒签致死这个特例ll 1

 “骗子爱国主义”不过自欺欺人

 受害者心态弥漫的社会必然缺乏宽容

 “报复正义”逻辑要为犯罪传染负责

第五篇 社会批判

 不搭院士身份,抄袭已很难成为新闻

 民工随身揣钱回家的身体政治

 提示语拖死:最具中国特色的死法

 什么割裂了民众对公物的价值敬畏

 北大历史系会不会以王益为耻

 掌百姓衣食的人啊,请给百姓留点自尊吧

 “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戏言真实上演

 北京排外主义发作的周期率

 “耽误工期谁负责”与“高温死人谁负责”

 凭什么将讨薪者当成反恐演练对象

 “炫富广告激发仇富”,低估了公众情商

 “我能”只剩下了商品的想象

 “被”字一语风行后的权利焦虑

第六篇 制度批判

 两会越多政治,街头越少暴力

 两会应成为政治家的摇篮

 几个提案议案对得起那体贴的“小黄瓜”

 两会不盯刘翔时是中国政治成熟日

 两会政治少明星,遂使刘翔成焦点

 政协委员唇枪舌剑与民主监督无关

 人民的代表为何也亢奋地喊增税

 吃的是纳税人的钱,挤出的是垃圾建议

 能有工人委员反驳首富委员张茵吗

 为何不能给作报告的总理一把椅子

第七篇 偏见批判

 仇和与崔博在制度上其实是同构的

 市长自罚千元道歉,谁有这种特权

 平民也是可以“贪生怕死”的

 挖煤助学:被过度开发的民间道德

 对有些恶放弃干预,也是一种法治

 为不道德者辩护是更高的法治境界

 扭来扭去的公正找不到归路

 在民众间制造对立的民主是坏东西

 自主招生:想象的公平与可控的公平

 “谁还敢再做好人”是道德撒娇

 以劝代罚:越人性的法规越让人敬畏

 不守规矩怎么就成了中国人的共性

第八篇 文明批判

 哀悼罗京,珍惜变迁中那些恒定的面孔

 高房价造就最驯服的一代人

 恢复的不仅是广播操,更是一种生活

 质疑29岁市长:一个没有佳话的时代

 惹了一身时代潜规则的臊

 以“荣誉首富”向袁隆平式创富致敬

 我们不能自由得一无所有

 “要不要买版面发论文”的中国式焦虑

 别管别人行不行贿,学习王石的“不行贿”

 《挟尸要价》全票获奖传递的道德态度

 曹操墓真假交锋后的政治丑学

后记

试读章节

这几天最热闹的新闻得算《中国青年报》报道的“20余名女教师当了‘三陪”’:今年4月27日晚,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教育局局长龚某在该市一家歌厅的豪华包厢举行同学聚会,以部门名义要求辖区内30多名女教师为其表演节目,陪酒、陪聊、陪舞,表演完后还不许离开,必须陪到22时30分,甚至要求部分女教师要“热情点,主动点”。 

显然,这是继南师大、西安音乐学院两起陪舞事件后,又一起官员以权谋色的龌龊丑闻。从舆论反应看,公众很震惊,网友相当愤怒。说实话,我一点也不震惊,也没那么愤怒。一来这不算什么新鲜事,日常视域中这种“领导出场美女陪舞”的事情太普遍了,只不过这种事大多都安排得很自然和隐蔽,没有被媒体抓住把柄而已。二来绝对权力绝对会以权谋私,谋的东西可包括钱、色、精神满足在内的任何资源——既然我们已经对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等等破事儿见怪不怪审丑疲劳了,对以权命令陪舞、以权谋色、以权泡妞有什么好奇怪的,这是绝对权力绝对会做的事情。

我想,公众和网友的愤怒,除了一种痛恨公权私用的正义感外,很大程度还源于一种男性对权力垄断女色、占有异性资源的特别憎恨。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在异性的竞争和占有上是非常敏感的,“男官员让女教师陪舞”包含着一种权力炫耀的意味,这给所有男性一种非常别扭的想象,于是这种事也格外能激起男性的公愤。许多人都为被迫“三陪”的女教师们感到悲哀,甚至包含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责难:为什么不拒绝这种有损女性尊严的“三陪”要求呢?为什么不坚强地捍卫自己的尊严?

对此我想说的是,亲爱的朋友,不要拿“三陪”这样的污辱化字眼羞辱那些受害女教师了,不要为她们的遭遇而震惊和悲哀了,不要带着一种事不关己的心理优势向受害者优雅地布道:在权力大于一切、权力通吃的制度背景下,手中掌控权力的人,没有资源不想垄断,没有东西不想占有,为了利益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谁也难以体面地保持那一份尊严,不仅是女大学生、女教师们,我们实际上都可能会成为权力的陪舞者!

P2-3

序言

欣闻中国发展出版社要为时评出一套丛书。在这个不少出版社和书商争相炒作名人隐私,拿明星的花边和口水作卖点,追逐那些肤浅的热点和“各领风骚没几天”的潮流之时,还有出版社愿意为看起来不太有“卖点”的时评出丛书,本就让人尊重。作为一个写评论写了30多年的老报人,很乐意为这套丛书写点儿什么,并借此谈谈对评论的一些理解。

认为时评不太有卖点,其实是个误解。先说说《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本报有两套评价系统,一套是“月度评估报告”,另一套是每周的网上点击率和转载率统计——两套评价体系,每一次评论版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阅读率最高,读者最满意,读者印象深刻的文章最多,点击率和转载数也名列前茅。据我所知,不光是本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影响力较大的市场化媒体也是如此。

最高的阅读率,最受读者欢迎,这不就是最好的“卖点”吗?

有学者认为,当下中国的舆论生态处于一个“时评兴盛”的热言时代,我认同这种评价。我同时感到很骄傲的是,学界和实务界基本达成共识,或者这一波的时评热是从1999年《中国青年报》开创“青年话题”版开始的。中青报领风气之先后,时评这种文体越来越发展成一种民众表达、公民言说的实用文体,如今有报纸必有时评,不开评论版老总们都感觉对不起读者了。没有评论版的赶紧增设评论版,有一个版的扩为两个、三个,不少都市报在日常评论版之外还增设了“评论周刊”。

因为时评有“卖点”,读者有需求,产品有市场,媒体才会竞相开辟时评版。所以,中国发展出版社为时评出丛书,起码是不会吃亏的。

写了这么多年评论,有人问我为什么写评论,我答日:抡不开丈八蛇矛,只会使匕首。写小说,等刊物七审八审半年有余,性急等不起。有话想说如鲠在喉,哪等得了半年。我写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还写过诗、写过歌词,都发表过,但无一成功。酿不出茅台、五粮液,给拥挤的市场平添了一些劣质酒,虽害不了命也醉不了人。不干了,转产杂文和评论,表达强烈度较高的爱憎。一试便放不下了,以至于思维都变成杂文和评论式的。

从写杂文到分管评论,这30多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的大时代。在这个大时代中写评论、编评论、分管评论,积累了一些对评论的理解,借此写出来与评论同仁交流。

后记

近几年的时事评论写作,我一直在重复着这样一个常识:不放过对每一种恶的批判——不仅批判强者的恶,也不放过弱者的恶;不仅批判体制的恶,也不放过人性的恶;不仅批判别人的恶,也不放过自己骨子里隐藏的恶。

我们的舆论,向来不缺乏对强者的激烈批判,一事当前,会先入为主地将矛头指向政府、官员和富人,而刻意回避对弱者之恶的批判,甚至根本不愿意面对“穷人也会作恶”这个现实。

也从来不缺乏对体制的尖锐抨击,面对某个悲剧和丑闻,会习惯性将所有罪恶都推给抽象的体制,笼统归咎于制度,而忽略了作为个体、具体的人在罪恶中所扮演的直接角色。

更不缺乏对他人之恶毫不留情的批评,发生矛盾和冲突,会首先将矛头指向他人,认为罪恶都是别人做的,错误和责任都在他人,将自己想象和扮演成一个十足的受害者,而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从不反思自身的罪责。

正因为此,我一直在评论中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些常识:是非高于身份和立场,我们这些以批评为业的人,一定要有恒定的是非观: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因为作恶者身份的不同而混淆是非与善恶。反抗并不代表正义,苦难并不代表道德,穷人并不代表正确,受害并不代表没有责任,是非判断只能基于事实,而不是拉帮站队的立场和先入为主的偏见。

我深深地明白,权贵勾结和权力专制的恶当然要激烈批判,但对那些底层、弱者、群体、多数、网络之恶也不能闭上眼睛,这些恶的严重和危害程度,其实一点不亚于前者。原则比立场更重要,自由优先于善,理性高于那种虚幻的道德优势。

对一个有志于在公共事务上运用自己理性的批评者来说,没有什么比理性更重要了。一篇时事评论的价值,正在于其理性。评论要说服对手,需要的是理性;要让公众接受,需要的是理性;要推动社会进步,需要的是理性;要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不至于像快餐那样只有短暂的生命,一天后就被人扔进废纸堆,也需要理性的力量。

毕竟,在时事热点的变换节奏中,评论文本很容易随着热点和时效的过去而过时,而理性却有一种超越时效和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使一篇文章虽过去多年了,但读来仍能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理性的感召。

我常与评论员朋友交流说,舆论领袖是对一个评论者最高的褒奖。如何能成为舆论领袖,不是迎合网络情绪写几篇受到网络点击追捧的炮轰文章就可以造就,不是事件一出就立马站出来表几句态就可以成就,也不是靠出位炒作和故作先锋反叛姿态就可以成为的。而是要靠理性,不是跟着舆论情绪走,被舆论所“领袖”,而用自己的理性去引领舆论和大众。让舆论从你理性的判断中汲取思想的营养,那才是真正的舆论领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拒绝伪正义/又日新青年评论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5973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09.9-53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