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外行踪(萧乾游记)
内容
编辑推荐

1939年8月31日,萧乾登上法国邮轮“阿米斯”号奔赴欧洲,第二天(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宜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萧乾此次赴欧身兼两职:一是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一是《大公报》驻英记者。作为当时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他随英、美军队驰骋于欧洲战场,战后又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的审判……他把欧战前线的故事和战后采访的重大历史事件写成通讯报道,源源不断地发回中国。这些通讯报道和他访美的经历集结起来,遂成《海外行踪》。

内容推荐

林徽因读他的作品,赞道:“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巴金读他的作品,感叹:“你看,我也哭了。”主持《大公报·文艺》的时候,受巴金的影响,他从此“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矢志不渝。在《海外行踪》里,面对洋山洋水,他的“民族情感变得更加激切”,他笔述欧战,却心怀祖国。在欧洲战场上采访,“他手里什么地图也没有,有的仅仅是一颗蹦跳着的爱祖国的心”。

本书适合人群:萧乾作品之研究家和爱好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研究家和爱好者,记者,大中小学生……

目录

在洋山洋水面前(代序)

赴欧途中

一 葬礼

二 总动员

三 胡子的命运

坐船犯罪记

剑桥书简(一)

剑桥书简(二)

初访伦敦

一 号住店

二 号动物们

三 号狄更斯故居

四 号蜡人馆

五 号逛庙看人

六号魏礼先生

七号古伦敦

八号似曾相识

老伙计日记

伦敦一周间

月曜日

火曜日

水曜日

木曜日

金曜日

土曜日

日曜日

血红的九月

一 两种本能

二 大轰炸前夕

三 中古僧院

四 地狱的夜晚

五 牛津街的厄运

六 阴险的玩意儿

矛盾交响曲

银风筝下的伦敦

一九四O年的圣诞

到莱茵前线去

从伦敦到巴黎

进军莱茵

南德的暮秋

前 奏

十月五日 帝王别墅

十月六日 军事政府

十月七日 凭吊莱茵河

十月八日 战犯开审

十月九日 纽伦堡战犯营

十月十日 公审之前

十月十一日 女裁缝自述

十月十二日 暴徒发祥地

十月十三日 由湖畔到山脚

十月十四日 登极峰

十月十五日 山村巡礼

十月十六日 阿山公路上

十月十七日 失窃插曲

十月十八日 巴黎道上

十月十九日返巴黎

美国散记

一 护航轮上

二 大型鸡尾酒会

三 VE日

四 一点感触

瑞士之行———个中立国的启示

一 怎样去的

二 吊和平宫

三 无本营利

四 原始的民主

五 生产的和谐

六 中立的代价

劫后的马来亚

安南的启示

衣阿华的启示

美国点滴

差距

枣核

疑窦

面向顾客

上与下

制约

大课堂

萌芽

河上笛手

桥梁

在康奈尔校园里

附录 访问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吃茶的时候,谣言开始飞蛾般满屋扑扇起来。有的说在西贡至少停十天半月,把船武装起来再走;有的说要把我们载到新加坡,由公司代我们换中立国家的船西行。但这些推测全比公司的措置仁慈多了。因为当天午饭时,那个对中国客人蛮横无理的茶房用法腔的英语向各桌宣布:“明天完事了。九点,全下船。记住!”最初,我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后来证明倒是我用想象同自己开玩笑了。原坐的那船已改为军用运输。

很自然地,恐怖和愁虑成为急性的流行症。船上共有中国客人四十二人。四等里有二十四位南美华侨,要去马赛的;三等有十五个人去新加坡,有两个去马赛的,我便是其中之一;头等有一个新加坡的锡商,这次是返新。这中间去新加坡的比去马赛的反而着急,因为他们将被滞留在门边,而且每人全有急事在身。去马赛的。心里盘算至少公司得退票,或代换轮船。在那焦急的新埠客人中,最急的是住在我隔壁舱里一位年纪快六十岁的缠足妇人。她连哭带泣地告诉我。她有八个儿子五个女儿,这回是她第一次单身出门。

这时,船已驶入西贡的内河,那出名的九十九湾。两岸是一望无际的矮小灌木,山脚下还有悠闲的游泳棚。三四小时以后。船才泊在西贡的港口。

事后想起当时那份镇静,真是近于可笑了。吃完“最后的晚餐”后,我们照样穿上新浆洗的衣服,领到公司发的“登岸证”,大模大样地上岸了,算计着明早公司必照一般办法,派人把我们的行李运下,由穿制服的职员引我们进一家指定的旅馆,听候下文。在时间上,我们虽受些损失,但可以多看一个地方。

这样自慰着,我们就在一个马来人开的钱铺换了钱(港币五元换了三元半越币),便上了去堤岸的电车。在车上碰着两个油头孩子,凭他们的指引,我居然找到了两位熟人,有一位还是阔别了十年的。我们一直谈到很晚,才回船。

船僵卧在码头上,装在它肚里的人们却还骚动着。头等客这时正在过道乘凉。一个贵妇人在甲板上逗着她的狼狗;那动物跳上跳下,影子投在码头上宛如滦州戏。饭厅门口却凑了一堆愁苦的脸,那是中国籍的茶房。一个头目说,在这家公司已经混了十四年,然而明早九点前,他们也得走了。那就是说,失业了,得开始落魄了。

在静止的船上睡了一夜,一睁眼,早饭的铃又摇了。

啊,这真是世上最诡秘的戏弄!一个犯人如果吃到最后一餐,他还知道等待他的厄运呢,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悠闲地吃了早餐。只是在出饭厅时,那个还巴望得到小费的茶房才说:“快呀,快去头等吸烟室!”

——大约是登记人名,分配旅馆吧?我们想。

吸烟室里这时叉腰站着几个便装的彪形大汉,穿制服的是安南人,都是陌生的面孔。把门的那个,见到中国客人进来,便粗鲁地抓住了肩头,给推到行列里。人还没到齐,一个身量矮小、灰头发的白种人就由口袋里扯出一叠纸来。登时,瘦长的脸上那对暴戾的眼睛向我们扫了一遍,便用谁也听不懂的口音点起名来。这难怪他,一般客人的姓名是照英文拼的,然而他是法国人。这原是两不怪的。但他每点一个名,如不立时有人答应,他的眼里就冒起火来。我们很奇怪的是三等原也有两个日本人,二等有五个印度人,另外还有挪威、瑞士、波兰、荷兰、美国人,但是这行列里排着的却没有他们。

P16-18

后记

萧乾先生的这部《海外行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海外亲历这场灾难的真实笔录,而萧乾先生也是当时唯一一位见证了二战诸大事的中国记者,因此这部《海外行踪》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一本游记。这次我们有幸得到文洁若女士的授权,将之收入我们《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系列丛书里。我们这次出版保留了萧乾先生1983年时写的《在洋山洋水面前》作为序言,并根据文洁若女士的建议对个别地方作了调整。为了保持作品的原汁原昧,我们在编辑的时候,除了改正一些明显讹误的地方,未对带有作者个性风格和民国用法的文字作任何修改。彩插和文中插图则是编者所加,图注也是编者所写,一律采用现代行文和现代通行译法。

出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出现遗漏和错误,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编者

2006.9

书评(媒体评论)

1999年2月萧乾去世后,《人民日报》(1999年2月25日)刊载文章,对于他在欧洲写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通讯,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萧乾同志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记者、翻译家。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写,以满怀正义的激情和锋利的笔触,愤怒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热情讴歌欧洲人民同法西斯战争的光辉业绩,极大地鼓舞了正在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军民。”

他写文章如史官修史,因为他“敢于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他写通讯如讲故事,因为他亲历欧洲战场上的硝烟;他搞创作成绩斐然,因为“他的语言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萧乾最早的访问记作者肖凤说:“萧乾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文人,在他身上顽强地保留着书生本色。”而在回答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采访时,萧乾自己也说:“我会写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我不会搁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外行踪(萧乾游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6390
开本 16开
页数 3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1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