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文闵行(共4册)
内容
内容推荐
张乃清著的《人文闵行》共4册,内容分别如下:
《秦裕伯研究》所述秦裕伯,上海县人。元代(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书中对秦裕伯的生平进行了研究辨析,对秦公故里有关秦氏世系、墓园、公祠、后裔等进行了寻踪,并且讲述了上海城隍的轶事。
《董其昌故里》则讲述了董其昌故里——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南部,史称吴会里的盛衰变迁的历史。
《侯峒曾家族》讲述了侯峒曾的英勇故事以及紫隄侯氏家族的盛衰史,展现了明清时期紫隄村的风情图。
钮永建,上海人。清甲午(1895)恩科举人,清末政治家、革命家。《钮永建传奇》一书讲述了钮永建弃文从武、投身革命的传奇人生。
作者简介
张乃清,1949年11月生,上海本地人。1968年本地插队落户。1979年任上海县沪剧团编剧。1984年10月起,先后从事群众文化、公共图书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曾任《黄道婆研究》《张充仁研究》《民俗上海·闵行卷》副主编。主编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著有《秦裕伯研究》《钮永建与俞塘民众教育馆》《上海乡绅秦荣光秦锡田》《上海乡绅侯峒曾家族》《上海乡绅李待问》《乡间集镇:召稼楼荷巷桥》《老闵行记忆》《闵行往事》《沪谚新编》《马桥手狮舞》《七宝皮影戏》《莘庄钩针编结》等。
目录
《钮永建传奇》
《秦裕伯研究》
《董其昌故里》
《侯峒曾世家》
序言
文天祥《正气歌》浩然警世:“时穷节乃见,
一一垂丹青。”忠贞有节操者,谓“忠节”。明清
易代之际,江南乡绅志士面临取或舍的选择,难免
深感痛苦和彷徨,以各自的性格和心态作出回答。
侯峒曾(字豫瞻,号广成)以气节和人格尊严为重
,率全家共赴国难,殊死守卫嘉定城,满门蒙难而
坚守忠节,以血与泪谱写了一曲正义之歌,千古流
芳,众人敬仰。
对于“嘉定屠城”,国内外学者自有不尽相同
的见解。1981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麻省大
学阿莫斯分校教授邓尔麟的《嘉定忠臣:儒学在17
世纪中国士大夫之统治与社会变迁》一书。邓尔麟
看到的是汉人之间的自相残杀,认为嘉定忠臣们的
慷慨激昂堪称千古绝唱,在自知必败的前提下,为
了心中的彼岸依然在挣扎,然而代价高昂,太多城
中的平民被忠君理念所绑架,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因此认为这是揭示了那段历史的另一个真相。
本书并不想把这段历史悲情化,然而这段历史
给后人留下的感叹和思考是刻骨铭心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937年夏,正处日本军
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中华民族面临生
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著名教育家、上海市议会议长
、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族共和歌》词作者沈恩孚
(1864—1944,字信卿)无限感慨地为《明侯忠节
公守城绝缨书袖卷》题跋:
少居嘉定,饫闻侯先生暨二黄先生,明季死难
事,邑之人每庄颜以道之。盖气节之在人间久而弥
尊也。此书距城陷才八日,众危之状已流露于楮墨
。悲哉。
今河山还我,二十有六年矣。国难未已,人心
渐有觉悟意者。炎黄子孙,可不至重陷惨祸乎?俯
仰今昔,不胜民族复兴之渴望。(《苯梧轩文存》

以侯峒曾为代表的紫陧侯氏家族名垂史册,自
有其深层次原因。因此本书叙述的不仅是侯峒曾的
英勇故事,而是紫隄侯氏家族的盛衰史,以及其家
乡明清时期的风情图。侯峒曾的壮举,自有错综复
杂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让今人了解这些,比知
晓一则人物故事更有意义。
紫陧侯氏家族,明代四世出了三个进士。从
1571年侯尧封考中进士,到1645年侯峒曾全家共赴
国难,人称“百年清白,三世英名”。揭示他们的
人生轨迹,展现他们的生活空间,让今人了解历史
真相,会比知晓一个家族故事更有意义。
本书不同于历史演义小说,而是研究地方文史
之作。注重以历史碎片还原历史实情,以经典个案
反映地域人文。让今人以史为鉴,察古知今,走向
未来。纵览史料,疏理脉络,令人不由产生这样的
思考:紫隄村(今属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东西约
一里、南北约半里,是个古自然村落。明代时人口
不足三百户,为何拥有如此杰出的人物、这样兴旺
的家族?这里,地跨上海、嘉定、青浦三县,尽是
江南农耕社会风光,却自有与众不同之处。明代时
已显人文灿烂,英才辈出。尤有《紫陧村志》的翔
实记载,成为后人考察明清时期上海乡村社会的经
典个案。
明代的紫陧村,并非今人想象的那么“黑暗”
和“落后”,倒是充满着今人追求的“和谐”和“
安宁”。侯氏家族成员,也没有今人想象的那么“
农民”和“土豪”,而是千姿百态地“悠然”和“
奋发”。这里绝非世外桃源,却自有桃花源一般的
社会风情。在“城市森林”中生活的今人,是难以
想象也无法领略的,然而这是真实的。
家园,是世人梦寐以求和赖以生存的地方,何
况这里是和谐安宁了一代又一代的桃花源,自然神
圣不可侵犯。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上海沿海地区
,也到了紫陧村,战乱殃民,刻骨铭心。由此,紫
陧人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敬乡报国之士代代辈出
。面对朝廷政治腐败祸国,侯震畅、侯峒曾再三上
疏,不惜辞官,维护尊严;面对强族疯狂进犯,侯
峒曾父子奋不顾身地为保卫家国而战,血洒嘉定城
;面对强权恐怖迫害,侯氏家族成员尤其是那些寡
妇毅然抱团保孤、抚老、救难,忠贞不屈地守望家
园。因此,1937年侵华日军进犯上海之后,紫陧人
又打响抗日救国游击战,事迹可歌可泣。
明清鼎革,推毁了明代的紫陧村。历史转折,
社会转型,乡风蜕变,紫陧侯氏家族后人也各奔前
程不再聚居本地。后来,连“紫陧村”之名也消失
了。再后来,这里乐于改天换地,连侯峒曾也被人
们淡忘了。耐人寻味的是,那座由侯氏家祠转化的
关帝庙总算幸存至今。
随着时代发展,世间沧桑巨变。然而社会发展
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并非天天都会进步。变
革也是如此,岂能随心所欲,并非样样都行得通。
我们的家园究竟应建成啥模样,前辈们奋斗的得失
经验和成果,值得思考和借答。
导语
《人文闵行》是由闵行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组织编辑整理,张乃清先生著的,一函四册,主要对上海闵行地区的名人及其家族研究。四册分别为《秦裕伯研究》《董其昌故里》《侯峒曾家族》《钮永建传奇》。本套书对了解和研究闵行区的人文历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后记
紫隄村和侯峒曾家族,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
历史课题。此前,笔者曾编写《紫隄掌故》《走进
紫隄·华漕镇历史文化图志》等,积累了一批资料
和诸多感受。2014年春节前后,静心研读《紫陧村
志》《侯忠节公全集》《侯岐曾日记》《嘉定抗清
史料集》等史料以及历代《上海县志》《嘉定县志
》之后,对紫陧侯氏家族诸多人物及其生活空间、
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切的了解。经过认真梳理和思考
,深感理应将可歌可泣的侯氏家族和可圈可点的紫
陧村介绍给今人。明朝衰败、明末抗暴反清斗争、
明清鼎革等,都是较为复杂的历史课题。而以侯峒
曾为代表的侯氏家族生活在这个历史阶段,要了解
侯峒曾就必须深入研究这一阶段的历史。为此,笔
者又花费更多精力,拓宽研读范围,终于获得了更
加丰富的资料和感受,撰写出《上海乡绅侯峒曾家
族》一书。
2015年,是侯峒曾殉节370周年(1645—2015
)。当年2月,《上海乡绅侯峒曾家族》由学林出版
社出版。
如今,做了部分修正和补充,以《侯峒曾世家
》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张乃清
2018年7月
精彩页
三拒福王
崇祯十七年(1644)春,农民起义军以星火燎原之势,一举攻占北京城,闯王李自成自称帝王,定国号“大顺”。崇祯皇帝自缢死在万岁山(俗称煤山),明王朝从此崩溃。明宗室后裔逃到江南,伺机反击。
在这风雷激荡的关键时刻,明将吴三桂投靠“大清”,联合清军在山海关一带与农民军决战。结果农民军战败,控制皇宫仅四十天的李白成无奈撤离北京城。清军趁机入主中原,定北京为“大清”新都城。
侯峒曾正在紫陧村家中休养,闻知北京的消息,心中极为焦虑。尤其得知好友马世奇在北京城破时,带着妻妾自缢身亡,他连声哀叹。
侯峒曾多么想赶到前方去尽职,却不忍心再次离别老母亲。
深明大义的龚恭人知晓后,对他说:“汝父子受国恩,当以身许国,勿以我为念。”
侯峒曾认为母亲说得在理。
当年6月9日,正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侯峒曾接到史可法的求援信,便急忙筹集数百两银子,雇船北上,奔赴镇江。
不料,船行未远,途经嘉定县葛隆一带时,突遭水上匪徒抢劫,银两尽失。侯峒曾差点被溺死在河中。
返回紫陧村后,侯峒曾卧病不起。在病床上含泪对家人说:“我若在京城,哪怕血溅皇宫也必定会拼一拼,可如今连拼命的机会也没有了。”还撰写一首《梅花》诗,有“五年庾岭空回首,此日扬州亦断魂”,“忽思关陇今全断,岂管凄清何处家”之句,以寄焦虑之情。
南京是明朝的第二政治中心,北京的中央政权被推翻以后,明朝残余势力迅速在这里结集,割据称雄,要拥立新皇帝。
五月初五这一天,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王朱由崧逃到南京。南京文武大臣商议拥其为新君,建立新政权,改元“弘光”,史称“南明弘光朝”。福王就职监国后,下令委任史可法、马士英为兵部尚书。尽管侯峒曾在家养病,也被福王委任为通政使司左通政。
专员快马赶到紫隄村,宣告任命。然而,侯峒曾仍愤于朝中有奸臣当道,也不认同福王的战略决策,当即以《谢病第一疏》拒绝就任。
福王却不罢休,一再催促。侯峒曾只得以病重为由,连发《谢病第二疏》《谢病第三疏》。
侯峒曾在友人通信中,已宣告自己将永不入仕。甚至称若福王强迫其出任新朝官职,则以绝食抵抗。有人问他,是何缘故?他说:“我为避辱,不为避难。”
就在此时,侯岐曾响应松江名士陈子龙、徐孚远等的号召,奔赴泖湖地区准备起兵。他写信劝兄长前去助阵。
侯峒曾则回信谢拒,同时提醒兄弟:“嘉定形势危急,宜在切近处出力。”
年已五十五岁的侯峒曾,数月来患病卧床。时常反思前尘往事,不由五味杂陈,看破红尘,决心隐居度余生,在紫隄村养老了。然而,扑面袭来的国难民危之势,猛然打碎了他的隐居之梦。
有友人来信,询问侯峒曾面对鼎革,如何处置自己。
侯峒曾回复说,我虽不是有守土卫民之责的地方官,但也任过微官,今抗击清兵既无力量,又未遇死难之机,只有藏身祖先坟地,守墓度过余年。假如强迫我出任新朝官职,那末有龚君宾和谢叠山的先例在。龚君宾指汉代龚胜(字君宾),谢叠山指宋末谢枋得(字君直,人称叠山先生),均是为恪守气节绝食而死的义士。
这时,坐镇在扬州的史可法再次来信,诚邀侯峒曾前去共谋抗清大计。侯峒曾撰《答史大司马(可法)书》作回应,表明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地坼天崩,骨惊肠裂,某在告之身,赊死阙下。端午闻变,恸哭辞家,孤舟半程,四鼓被劫,赴水死矣。良久得援,魂魄未还,喘息才属。乃余生逢难之日,正义檄下颁之辰,伏枕诵之,长号欲绝,一息尚存,矢奉明命,激发义勇,泣劝委输,共纾率土之忱,以雪敷天之恨,但某水入其腹,伤绝其筋,赴阙未期,呼天徒切,前者从徐大司寇(石麒)拜明公勤王之书,辄悉索敝赋以行,遂入盗手,然犹将毁家纾难,以为众先。泣血之中,不能长语。
可见,侯峒曾已经抱定毁家纾难、舍身殉节的决心。
P69-7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文闵行(共4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乃清
译者
编者 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918876
开本 16开
页数 7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08-01
首版时间 2018-08-01
印刷时间 201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740
CIP核字 2018166259
中图分类号 K820.851
丛书名
印张 5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8
174
5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