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学术思想系列/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运用文化发生学方法,以“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的联系为主轴,通过对长江流域文化传统及现代化进程所给予近代中国哲学影响的论析,探讨近代中国哲学的发生与发展。在书中,溯长江而上,选择了对近代中国哲学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上海、南京、湖北、湖南、昆明五个地域性文化,具体考察它们对于近代中国哲学的影响。

目录

总序

导论 万里长江与百年哲学

 第一节 长江流域与近代中国哲学家

一 近代中国哲学家的主要诞生地

二 近代不同地域哲学家的思想舞台

三 近代中国哲学家视野中的长江流域

 第二节 长江流域文化对近代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 长江流域文化的哲学传统

二 长江流域文化的近代变迁

三 长江流域文化的内在差异

 第三节 近代中国哲学的提问方式与主要问题

一 近代中国哲学的提问方式

二 近代中国哲学的主要问题

第一 章 上海中国新哲学的崛起

 第一节 上海:中国哲学的新土壤与新空问

一 上海的现代化与中国的新哲学

二 海派风格的近代中国哲学

 第二节 从呼唤“自强”到鼓吹“革命”

一 从《校郇庐抗议》到《盛世危言》

二 《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议》

三 《革命军》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第三节 孙中山在上海的哲学探索

一 社会主义与民生主义的结合

二 《孙文学说》中的宇宙观与知行观

三 《民权初步》中的政治哲学

 第四节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在上海的崛起

一 上海:《新青年》的摇篮

二 批判旧文化,提倡新文化

三 陈独秀与杜亚泉的论战

 第五节 上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 《共产党》高举起共产党的旗帜

二 瞿秋白与上海大学

三 艾思奇与《大众哲学>

四 李达在上海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 章 南京:科学主义s入文主义的交汇s兼融

 第一节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一 南京文化及其对近代中国哲学的影响

二 近代南京哲学家、思想家的风貌与特色

 第二节 任鸿隽·《科学》·中国科学社

一 任鸿隽、中国科学社与南京

二 让中国人认识和了解“科学”

三 “人生观的科学”与“科学的人生观”

 第三节 吴宓·《学衡》·新人文主义

一 学衡派与东南大学

二 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

三 新文化运动的批评者

四 中国文化历史的再思考

 第四节 方东美的生命之歌

一 方东美与南京

二 从生物科学到生命哲学

三 找回中国哲学的智慧

 第五节 宗白华的美学之思

一 宗白华与南京

二 “科学人生观与艺术人生观”

三 从西方艺术人生到中国艺术人生

第三 章 湖北:科学宇宙论与哲学本体论的体系化追求

 第一节 近代湖北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

一 近代湖北的文化变迁。

二 鄂东之地与近代中国哲学发展

三 湖北的大学与近代中国哲学发展

 第二节 王星拱的《科学概论>

一 王星拱与武汉大学

二 胡适、丁文江与王星拱

三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四 科学宇宙论的建设

 第三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一 熊十力与湖北文化

二 科学与哲学的划界

三 “体用不二”与“翕辟成变”

四 “理智”与“性智”

五 “新唯识论”的现代意义

六 文化思想与政治哲学

 第四节 徐复观对熊十力思想的阐释

一 徐复观的鄂东农村之根

二 徐复观:熊十力的学生与阐释者

三 认肯熊十力的中国文化意识

四 承继熊十力的心学路向

五 批评熊十力的本体论重建

六 熊十力思想中的两种资源

七徐复观阐释熊十力的得与失

第四 章 湖南:政治哲学家的诞生地

 第一节 近代湖南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

一 湖湘学风的传统在近代的发扬

二 湖南人的性格及其近代体现

三 近代湖南哲学的特点

 第二节 “经世”以求“自强”

一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 曾国藩与湘军精神。

三 郭嵩焘的西方文化观

 第三节 “变法”以图“维新”

一 谭嗣同的“仁学”

二 唐才常的“尊新”

 第四节 “革命”以建“共和”

一 陈天华:“警世钟”的敲响

二 杨毓麟:“新湖南”的呐喊

三 浏醴萍大起义举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

 第五节 毛泽东的哲学创造

一 毛泽东与湖南

二 “实践论”的创立

三 辩证思维与中国智慧

四 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

五 对中国建设问题的探寻

六 对中国民问文化传统的吸取

七毛泽东与蔡和森、李达

第五 章 昆明: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体系剑造

 第一节 西南联合大学与近代中国哲学

“  一 西南联合大学的哲学成就

二 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创造的风格

 第二节 金岳霖的“道论”

一 金岳霖与西南联合大学

二 从休谟问题出发

三 “道是式一能”

四 “道”与“本然世界”

五 “无极而太极是为道”

六 “元学的态度”与“知识论的态度”

 第三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一 冯友兰与西南联合大学

二 “真际”与“实际”

三 回应维也纳学派

四 “新理学”的基本结构及其意义

五 从《新理学>到<新事论>

六 在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探寻

 第四节 贺麟的“新心学”

一 贺麟与西南联合大学

二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三 重建本体论的再思考

四 “逻辑的心”与“心理的心”

五 直觉方法的系统化

六 重建本体论的“圆圈”:“心——理——心即理”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学术思想系列/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维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142702
开本 32开
页数 6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5
丛书名 学术思想系列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7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