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英雄/译文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十九世纪杰出诗人,小说家,长篇小说《当代英雄》是他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由《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宿命论者》等一组系列小说组成。

主人公彼乔林是一名到高加索服役的贵族青年军官。他精力充沛,才智过人,但到处都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因而养或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将自己的充沛精力消耗在半真半假的恋爱游戏和冒险行动中,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不幸。彼乔林是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小说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和卓越的自然风景描写著称,文笔委婉优美,故事生动隽永,被公认为俄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内容推荐

贵族军官毕巧林聪颖过人,精力充沛,具有不达目 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到现实 中最走运的人胸无点墨,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善于耍手 腕,于是他感到失望;他想爱整个世界,可是没有一个 人理解他,他便学会了恨;他说实话,别人不相信,于是 开始欺骗;他认为自己怀有崇高的使命,却又不知道如 何施展自己的抱负,因而感到迷茫。他身上蕴藏着无 穷的精力,但不知道向何处发泄,于是玩世不恭,到处 寻找刺激,惹是生非,将非凡的才智和旺盛的精力耗费 在卑劣的情欲上,不知餍足地啜尝着别人的温情、爱 恋、欢乐和痛苦,以此作为维护自尊的养料。在滨海小 城塔曼,他无端扰乱了走私贩子的宁静,自己也差点葬 身海底。在温泉疗养时,他百般挑逗梅林公爵小姐,玩 弄她的感情,并与另一追求梅林公爵小姐的军官格鲁 什尼茨基发生冲突,在决斗中将他打死;他与维拉关系 暧昧,却又不愿结婚,待到维拉离去,他又策马狂追。 在高加索,他煞费苦心占据了美丽的契尔克斯少女贝 拉,但“野姑娘的淳朴无知也跟贵妇人的卖弄风骚同样 使人厌倦”,他的薄情又导致贝拉惨死。他希望车臣人 的子弹能驱散他的无聊,可是子弹的嘘嘘声还不如蚊 子的嗡嗡声更引起他的注意,……凡此种种,无不说明 他矛盾和复杂的心理。他的自私冷酷给他人造成了巨 大不幸,自己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乐趣,反而加深了他的 痛苦和绝望。

目录

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

当代英雄

 第一卷

一 贝拉

二 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

彼乔林日记

序言

一 塔曼

 第二卷

二 梅丽公爵小姐

三 宿命论者

题解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让开,让开!车夫一路吆喝!

普希金

一八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下午四点,耶稣升天大街上像往常一样,人群熙熙攘攘,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小公务员。请记住这一天这个时刻,因为就在这一天,就在这个时刻发生了一件事情,由此引出了一连串与我的男女主人公有关的各种故事;我答应把他们的故事告诉后代,如果他们愿意读这些小说的话。是的,耶稣升天大街上走着一个年轻的小公务员,他从司里出来,被千篇一律的工作折磨得疲惫不堪,正幻想着获得嘉奖和吃上一顿可口的晚餐——这是所有公务员都心向往之的!他头戴一顶便帽,身穿一件镶旧海狸皮领子的蓝色棉大衣;由于帽檐拉得很低、衣领高高竖起,街上又很昏暗,他的脸部特征便很难看清。看样子,他并不急着回家,而想享受一下寒冷黄昏时的清新空气(在这黄昏时刻,玫瑰色的霞光正透过冬日的暮霭洒落在街道两旁的屋顶上),欣赏一下商店和食品店里琳琅满目的诱人的商品。有时,他怀着真正诗人般的激动心情抬起眼睛,这时往往会碰上某个女子的玫瑰色帽子,他便不知所措,频频向她表示歉意;那狡猾的玫瑰色帽子面露愠色,从帽檐底下瞪着他,向前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似乎在等他再次道歉,可这完全是白费心思!年轻的小公务员完全是个木头人,哪里猜得到别人的心思!……但是,他更频繁地停住脚步,欣赏商店和食品店的橱窗,那里面闪耀着奇异的灯光,金碧辉煌。他全神贯注、羡慕不已地对各种商品看了好一会儿,突然清醒过来,这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用他那百折不挠的倔强劲儿继续走他的路。最使他头痛的是马车夫,因此他最恨马车夫。 “老爷,您上哪儿?您要车吗?要车,好,老爷!”这是对坦塔罗斯的折磨,他对马车夫从心底里深恶痛绝。

下了耶稣升天桥,他正打算沿水渠往右拐,突然听到一阵叫喊声:“当心,让开!……”一匹枣红马径直朝他飞奔而来,马车夫身后闪过一颗白帽缨,飘过一件灰色大衣的领子。他刚抬起眼睛,一根白色车辕便朝他胸前撞来,奔马鼻子里喷出的热气直扑他的脸上;他下意识地用双手抓住车辕,可就在这一瞬间,奔马猛然一冲,把他摔倒在几步外的人行道上……周围发出一阵惊叫: “轧死人了,轧死人了,”车夫们拥上去追赶肇事者,但是那白帽缨只在他们眼前闪了一下,便扬长而去。

小公务员苏醒时并不感到哪儿疼,但是仍被吓得双膝发抖。他爬起来,靠在水渠栏杆上,竭力镇静下来。他心中极其痛苦,从此,他把对车夫的全部根深蒂固的仇恨都转移到枣红马和白帽缨身上。  此时,白帽缨和枣红马已驰过水渠岸边,拐向涅瓦大街,从涅瓦大街拐到商队街,又从那里上了西缅桥,接着又往右拐到方坦卡,停在一个玻璃门上挂着帘子、镶着锃亮铜饰的豪华大门口。

“啊,老爷,”肩膀宽阔、满脸火红色大胡子的马车夫说, “华西卡今天可露了一手啦!”

必须说明一点,马车夫们总喜欢把心爱的马称作华西卡,甚至不惜违背主人的意愿,这些老爷总喜欢给马取个响亮的名字,叫阿喀琉斯、赫克托耳什么的……但是在车夫的心目中,好马既不是阿喀琉斯,也不是赫克托耳,而是华西卡。

P3-5

序言

一八四一年七月十五日,继普希金之后,俄国保守势力又杀害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莱蒙托夫,当时他还未满二十七岁,已是公认的普希金继承者,俄罗斯第二位大诗人。

莱蒙托夫的创作时期主要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这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之后,沙皇尼古拉一世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反动统治。他成立了专门镇压进步活动的第三厅,颁布了书刊检查条例。进步贵族遭到打击,一切自由思想的表现、抗议沙皇暴政的举动都遭到镇压。整个俄罗斯成了一座监狱,到处是死刑、流放、苦役和设好圈套的杀害。革命运动处于低潮。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俄国革命就像一团埋藏在地底下的烈火在那里重新生成、酝酿、积聚,新的革命力量在人民内部逐渐生长,虽然它还没有显露出来,但那不满,忧愤,试图反叛、对抗的情绪却始终是存在着的。莱蒙托夫的创作就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五日生于莫斯科。父亲尤里·莱蒙托夫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曾在军中服务,后以上尉军衔退职,定居在图拉省克罗波托夫卡村。母亲玛丽亚出身名门斯托雷平家族,但存莱蒙托夫未满三岁时便已病故。莱蒙托夫由外祖母伊丽莎白抚养,童年在外祖母的庄园奔萨省塔尔哈内村度过。他从小亲眼目睹农奴的贫困生活,接触到俄罗斯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听到不少有关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的故事,这对他未来的创作都大有裨益。

一八二七年莱蒙托夫随外祖母迁居莫斯科,一八二八年进莫斯科大学附设的贵族寄宿中学就读,同年开始诗歌创作。一八三0年莱蒙托夫考入莫斯科大学伦理政治系。当时莫斯科大学足全国精神生活的中心,别林斯基、赫尔岑、斯坦凯维奇、奥加辽夫等都曾在这里学习。进步学生组成各种小组,热烈地研究政治、哲学和文学问题,这种气氛对莱蒙托夫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他写了长诗《卡勒》、《伊斯梅尔一贝》和《乞丐》、《天使》、《帆》等抒情诗,其中《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篇。高尔基后来指出,在莱蒙托夫这一时期的诗歌里,已经开始响亮地传出一种在普希金的诗歌里几乎听不到的调子,“这种调子就是(对)事业的热望,积极参与生活的热望。(对)事业的热望,有力量而无用武之地的人的苦闷——这是那些年头人们所共有的特征”。

一八三二年莱蒙托夫随外祖母到了彼得堡,考入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两年后莱蒙托夫在骑兵士官学校毕业,被派到彼得堡近郊皇村近卫军骠骑兵团服役。

一八三六年莱蒙托夫在彼得堡开始写作中篇小说《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小说暴露了贵族社会的腐朽与专横,对上流社会外的小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小说第一次出现彼乔林的形象,他和《当代英雄》中的彼乔林一样,是个近卫军军官、贵族社交界的代表。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对在那特定社会条件下出现的“多余人”身上的缺点的自我揭露和批判,因而《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中的彼乔林成了未来《当代英雄》中的彼乔林的草图,后者正是前者的发展,并且最终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丰满的形象。

一八三七年二月八日,普希金在和法国流亡分子丹特士的决斗中受了重伤,两天后与世长辞。这个消息震动了全俄国。一向把普希金视为自己精神上的主宰的莱蒙托夫立即拍案而起,写了悲愤交加的《诗人之死》,向沙皇及其帮凶——维护俄国专制制度的反动集团发出愤怒的声讨。《诗人之死》立即以手抄本形式传遍彼得堡。这首诗代表了一切善良正直人士的心声,获得了广泛的共鸣,莱蒙托夫的诗名也随着这首诗的传播而誉满文坛。可是这首诗也给莱蒙托夫带来了厄运,它引起宫廷的震怒,莱蒙托夫终于被流放到高加索,到尼日哥罗德龙骑兵团服役。  以《诗人之死》为标志,莱蒙托夫的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在进步人士中被看作普希金的继承人,从而受到热烈的欢迎。

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年莱蒙托夫在《祖国纪事》杂志上发表了小说《贝拉》、《塔曼》和《宿命论者》。一八四0年五月莱蒙托夫将这几篇小说同未曾发表的《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梅丽公爵小姐》合在一起发表,这便是著名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它是莱蒙托夫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当代英雄》的作者并不是想描写一个我国读者一般概念中的英雄人物,它在本书中应理解为一种“代表人物”,某一时期的“中心人物”或“众所瞩目的人物”,时代的一种典型。作者在本书序言中明明白白地指出了这一点。莱蒙托夫说: …当代英雄’确实是一幅肖像,不过不是某一个人的肖像。这幅肖像是由我们整整一代人身上发展到极点的恶习构成的”,作者“不过是想描绘一下他所理解的当代人,以此自娱,只是这种人他见得太多了……”作者明确地指出,他所写的是“整整一代人”,这种人“太多了”,因而书中的丰人公是一种典型,这种人具有普遍性,是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普遍的时代现象。

二十年代的俄国,沙皇的统治更加严酷,更加黑暗,人民遭受的压迫,人性受到的压抑,遭到的摧残更加深重。人的优点、才能、力量无法在可怕的现实条件下得到发挥和施展,要改变这个社会更是缺乏方向和力量。因而,即使是最有志向、最为坚强、最具才能的青年都不能不在和社会的斗争中白白耗尽自己的力量。

彼乔林生来并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他富有使命感,意志坚定,才能出众,他渴求行动,渴求斗争,想做出一些对社会有益的工作。

彼乔林肯定做过许多尝试,但是他的任何尝试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肯定不会得到任何好的结果。剩下来的时日做些什么好呢?人活着总要做些什么的,尤其对一个不肯安于现状的人更是如此。于是彼乔林这一代人渐渐沦落,他们玩世不恭,以玩弄别人的感情,造成别人的痛苦也造成自己的痛苦为人生的目的,也就是成了一种在社会上多余的人。彼乔林回顾他一生的全部往事,他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在世界上有什么目的?但具体的目标无法找到,他只好自叹自艾:“啊,目的肯定是有的,我肯定负有崇高的使命,因为我感觉到心灵里充满了使不完的力量,但我不知道这使命是什么;我沉溺于空虚而卑劣的情欲,我在这情欲的熔炉中锻炼得像铁一样冷酷和坚硬,却永远丧失了追求高尚目标的热情,丧失了人生最灿烂的年华。从那个时候起,我多少次扮演过命运之斧的角色!我像一副刑具,常常无冤无仇,毫无怜悯之心,落到注定要牺牲的人的头上……”现实使他变成失去方向、精神空虚、凶恶怨恨、对人失去信心的人,这不仅是彼乔林对自己的鉴定,也是作家对那个时代的专制制度的无情鞭挞,因为归根结底,这样一代青年人之所以无所作为、空虚无聊、玩世不恭,都是沙皇的黑暗统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人们在读了这“多余的人”的故事之后,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必须改变这个社会,改变这种制造“多余人”的社会条件。历史正是循着这个方向前进着。

而作为《当代英雄》主人公的彼乔林也好,作者莱蒙托夫本身也好,确实没有就此甘于沉沦,放弃斗争。彼乔林离开基斯洛沃茨克,来到N要塞,他回首往事,问自己为什么不走上命运为他开辟的那条安逸欢乐的道路时,他的回答是:“不!我是不可能安于这种命运的!我就像一个生长在海盗船上的水手,心灵已经习惯于同风暴搏斗,在战斗中出生入死,一旦被抛到岸上,尽管有浓荫蔽日的树林在诱引,和煦的阳光在抚慰,却会感到无聊和苦闷;他会整天在海边的沙滩上踯躅,倾听拍岸波浪的单调絮语,举目眺望烟波浩淼的远方:看看在隔开蓝色大海和灰色云层的白色水平线上是不是闪现一片期待已久的白帆……”毫无疑问,他向往的仍是那艘习惯于同风暴搏斗的“海盗船”!而作者莱蒙托夫呢,他也像他的前辈普希金那样,总是高高地昂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继续他以文学为武器的探索与斗争,继《当代英雄》之后又写出那充忧患和叛逆精神的《童僧》和《恶魔》……

《当代英雄》是俄罗斯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抒情散文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塑造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俄国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揭示了造成这种典型的社会根源。《当代英雄》是俄国文学中的第一部心理分析小说,因此小说的结构颇见匠心,先是由在高加索服役的军官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向作者(身份是一个过路军官)讲述彼乔林和切尔克斯姑娘贝拉的爱情故事,接着由这作者讲述途中见到彼乔林的印象,并由此引出《彼乔林日记》中的三篇小说。这时已经不是由第三者来介绍彼乔林,而是由主人公彼乔林自己来剖析自己的心灵了。作家采用日记的形式来塑造彼乔林的性格是本书作为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特点。甘记是一种人物的自白,在这里,有对自己整个内心世界,自己整个复杂、矛盾的内心的精细分析,有对周围人物的细心观察,以及对时代与社会事件的主观评述。作者采用这种由客观到主观的描述,终于把人物从外貌到内心完全彻底地展示出来,使人物犹如站存伦琴射线前面,里里外外都暴露无遗,读者对人物的感知由此得以更加具体和实在,而作家所着重采取的心理分析方法也由此得到更好的发挥。全书分成两卷,是因为小说分成两次发表的缘故。《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和《彼乔林日记》中的《塔曼》先行发表于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年的Ⅸ祖国纪事》上,同样是《彼乔林日记》中的《梅丽公爵小姐》和《宿命论者》则以单行本于后来单独发表。

《当代英雄》是俄国现代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后出现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虽然它在俄国文学中是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然而不论在思想性上还是艺术性上,它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因而成了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不朽杰作。

冯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英雄/译文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莱蒙托夫
译者 冯春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39608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9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3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