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陌生人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何开来消失一年之后,来了一个电话说,我还活着。我说,我想你也活着。他说,你想得很对。我就告诉你一声,我还活着,别的也没什么可说。我以为他要问问何雨来,可他也没问,就挂了电话。

我想象得出他还是老样子,不死不活。他活着其实跟死了也差不多。我这样说,并不是冷漠,我的意思是他的活法跟别人不一样——他像死人一样活着。

不过,他也不是从来就这样,他曾经还是我们何家的希望。他从小读书就好,中学毕业考上了南京大学历史系,那是全国著名的大学,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为我有这么一个哥哥感到自豪。毕业后,他回到箫市,分在市府办公室当秘书。他是自己要求回来的,本来,在1992年,大学生还算是相当稀缺的物种,分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并不困难,这肯定也是大部分人的选择;而箫市只是一个比小镇稍大些的小城市,虽然回来很受重视,但总归有些可惜。

当时,我父亲是不赞同他回家的,父亲觉得在萧市能有什么出息,就算再出人头地,顶多也就是市长吧。尽管父亲直到退休,也不过是机关里的一个小科员,但箫市的市长,还是不放眼里的。箫市人从来都看不起箫市人,大概是城市太小,自卑吧。所以何开来回家,对父亲是个打击,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认为他将来要成为大人物,至于什么样的大人物,倒是可以商量的,比如当很大的官,或者成为很有名的历史学家,都是可以的,而当大人物的前提就是要在大城市待着。父亲说,大城市才能成就大人物啊。可是,何开来好像一点也没有成为大人物的愿望,他也不跟父亲商量,就擅自跑回家来了。

父亲说,一个年轻人,不去大城市施展才华,跑回家来,干什么?

何开来说,跑回家来干什么?我也不知道干什么,但是,回家也要理由吗,你不要我回家?

父亲说,不是我不要你回家,而是你应该胸有大志,去你该去的地方。

何开来说,哪儿是我该去的地方?

父亲说,北京,最好当然是北京了。

何开来说,去北京干什么?

父亲说,干什么?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至少可以干你的本行,研究历史。

何开来说,历史有什么好研究的,鲁迅已经研究过了,历史就是两个字:吃人。

何开来抬出鲁迅,父亲一时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关于历史,显然他更有发言权,但他这样理解历史,让父亲感到很不安,父亲脸上的表情变得陌生,好像突然间不认识他的儿子。何开来一点也没注意父亲的反应,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说完“吃人”两字,似乎很得意,朝我做了一个吃人的鬼脸,然后带着一脸的不屑出门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对吃人的历史表示不屑,还是对父亲要他胸怀大志做大人物的想法表示不屑。

何开来出门之后,父亲陷在沙发里,垂着头,显得忧心忡忡。母亲过来说,咳,你瞎操心什么,何开来回来不是很好嘛,我就不喜欢他去北京、上海工作,那么远,一年也难得见面一次。父亲没有接话,大概以为这是妇人之见,不值一驳。半天,父亲才抬起头,长叹了一声:唉……

父亲的忧心也许是有道理的,但他一定没想过何开来后来竟是那样的: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对什么都无所谓不在乎的废物。他之所以选择回家,并不是想干什么,而是想什么都不干。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他怎么就变成了那样一个人。我常常想,如果当初他不回家,情况又会怎样?我估计也不怎么样,大概还是那样的一个人,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而已。回家,怎么说也不能成为堕落的理由。

P1-3

目录

自序:自我比世界更荒谬

陌生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像我一样没用

序言

自我比世界更荒谬

刚写完《陌生人》的第二天,我去了趟书店,我看见一本叫《空虚时代》的书,还有个副标题:论当代个人主义。作者是法国的吉尔·利波维茨基,这个人我没听说过,但我莫名其妙地觉着《空虚时代》跟我有关,我把它买了回来。

我躺在床上读了两天,老实说,我有点兴奋,我觉着《空虚时代》简直就是在分析何开来。利波维茨基的意思是,这个时代,是那喀索斯时代,上帝死了之后,大家都很高兴,都不在乎;这个时代的人大抵是这样的,自恋、空虚、冷漠,身体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诱惑和幽默是没完没了的,虚无是无始也无终的,但这并不是末世,在虚无的远景里浮现的并非是自动毁灭,也不是彻底绝望,而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大众病理学,抑郁、腻烦、颓废等等。每个人都是那喀索斯,都在寻找着自我,“我”成了所有关注和阐释的目标,可是,“我”是个什么东西呢?对“我”越是关注,“我”就越发地不确定,并有越来越多的疑问;渐渐地,“我”开始模糊、漂移、游离、分裂、崩溃,“我”终于遭到了我的清算,我成了“我”的陌生人。

在利波维茨基看来,这是正在进行着的一场革命,个人主义的二次革命,他称之为个性化进程。这个进程,总的来说并不坏,用自恋替代反叛,用诱惑替代禁锢,用幽默替代意识形态,使西方的民主社会更加稳定,至少不会导致人的奴化和异化,那么人间地狱也就不那么容易出现。

也许,利波维茨基是对的,但我又并不太关心个性化进程,我知道这个进程,好也罢不好也罢,跟我暂时还没关系,我关心的是“陌生人”的状态。

我写的这个“陌生人”——何开来,可能很容易让人想起俄国的“多余人”和加缪的“局外人”。是的,是有点像,但陌生人并不就是多余人,也不是局外人。多余人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人物,是社会人物,多余人面对的是社会,他们和社会是—种对峙的关系,多余人是有理想的,内心是愤怒的;局外人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的人物,是哲学人物,局外人面对的是世界,而世界是荒谬的,局外人是绝望的,内心是冷漠的;陌生人,也是冷漠绝望的,开始可能就是多余人,然后是局外人,这个社会确实是不能容忍的,这个世界确实是荒谬的,不过,如果仅仅到此为止,还不算是陌生人,陌生人是对自我感到陌生的那种人。多余人和局外人,对自我或许还不陌生,那个叫“自我”的东西还是存在的,并且是确定的、清晰的、真实的,可以跟世界抗衡的。他们恰恰是自我意识强大的那类人,在人的主体性建构进程中,他们是完备的、先知先觉的,只是他们将自我从社会和世界中分离了出来,像是这个世界的孤魂野鬼。陌生人面对的是自我,可是,自我其实是最不可面对的,神就曾经告诫,不可使他认识自己。对陌生人来说,荒谬的不仅是世界,还有自我,甚至自我比这个世界更荒谬。

所以,何开来不是加缪的默尔索,也不是莱蒙托夫的毕巧林,他是后现代社会自我崩溃后的一个碎片。他的心理进程是这样的:先是对故乡的陌生感,然后是对女人的陌生感,最后是对自我的陌生感。何开来对故乡,或者换个词,比如对国家、民族、历史、社会、时代感到陌生,这是肯定的,这于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九十年代的那一代人,是不用证明的。这个时期的何开来,应该是有点像沙皇时代的多余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但他还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他在寻找故乡,他所谓的故乡,就是某个女人,他意外地对李少白一见钟情。但是,到后来,爱情他也不相信了。也许我可以这样解释,这是个欲望的时代,本没有爱情的。不过,何开来对性也是拒绝的,他就像某些女性主义者,好像意识到了性是上帝的一场阴谋,性使男人和女人都成了半成品,如果拒绝做爱,而改为手淫,让性成为孤独的性,那么问题就解决了。因此,手淫对他很重要,使他摆脱了半成品的命运,何开来算是真正成为一个人了。他找有钱又没有性诱惑力的杜圆圆结婚是对的,当妹妹何燕来挖苦他,他说,不懂了吧,凭你那两下子,也敢来挖苦我?你以为找个年轻的漂亮的才合适,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譬如,我和李少白看上去是合适的,可实际上我们是陌生的,所谓爱情,只是一种虚构,一个乌托邦。而杜圆圆,看上去是不合适的,我们的关系好像很庸俗,甚至恶俗,但我却获得了最大的自由,我不用再去虚构一种爱情,连虚构的念头也不用,这样多好。我们活着,说到底无非也就是一个屁,放了就完了,这样多轻松啊。你以为不合适,不就是因为她胖,体积庞大,但她的体积一点也不影响我,我觉得这样很好,她不会对我构成任何干扰,起码不会干扰我的内部生活,跟她待在一起,我才感到了什么叫了无挂碍。我是空的、无的,似乎是不存在的。难道这不是一种境界?

到了这个境地,何开来是卸下了所有的社会角色,儿子、兄弟、朋友、情人、丈夫、职员,几乎都不是了,他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裸体的自我。这个自我,丧失了参照,很可能沦为一面空虚的镜子,自我的陌生感于是就来了。这个时候,作为人,或许很需要信仰吧,譬如遁入空门,可是何开来没有。没有信仰,却要独自穿越虚无,恐怕是不容易的,所以,他懒得活了,他需要死亡。他准备在新千年到来之际跳楼自杀。他还是自恋的,他要好好修饰一下,才去赴死。他走进卫生间,对着镜子,仔细地刮了胡子,又在脸上抹了些润肤霜,他觉着他就像殡仪馆的化妆师,在给谁的尸体化妆。然后,他看着镜中的那个人,毫无表情说:你是谁?我不认识你,但是,我祝贺你,现在,你可以死了。

可是,死就容易吗?也不容易,一个自恋的人不会真的把自己杀死,何开来虽然需要死亡,但死亡不需要他,他还是得活着。

这种人,不只西方有,东方也有,或许地狱里也有。虽然他们不会改变什么,但我还是关心,就我的经验,地狱里也不全是奴化的和异化的人,也有陌生人。陌生人对地狱同样没有感觉,陌生人活在自己的地狱里,“我”即是我的地狱。

这就是我在《陌生人》里面想要说的。

内容推荐

作家吴玄的长篇《陌生人》是一部哲学小说。小说的叙事结构事关一个置身价值碎片化、倾向虚无的时代的无根灵肉,寻求安顿之所的旅程。在这个无果的旅程中,人生虚妄,爱情只是一味灵药,故乡也化作一种遥望。当所有的希望终证其为幻想,一个人的自弃,便就成了必然。《陌生人》写分裂时代中瓦裂的个体,写鱼不畏网畏鹈鹕。在这样一个分散的非集体时代,是否将自己摆在主流价值的范畴其实无关紧要——实际上,人们都在寻求一个归所,不断认同,不断依附,不断丢弃;翘首想望那永恒的居所,内心则因不得其途而焦虑不安。

如果说小说故事的展开过程充满了隔膜、错位、龃龉、荒谬和无情无义,罕有积极元素的话,那么,其唤起的反思和批判,却可说是充分积极的。语言冷粹,遍布反讽而又深藏不露。值得一提的还有其上帝寓言式的手法,枳向来巢,空穴来风,它以不着痕迹的心理意识流动,峋奇巧妙地编排了这场人间戏剧。

盖因这部浸淫着浓郁后现代寓言色彩的《陌生人》里,每一个独立的故事都有其自圆其说的、清晰而严谨的心理建构,草蛇灰线拂照相因,使人物水到渠成的多舛命运能够穿透其纷乱的表象,映照出世俗底下深藏暗涌的人性根基。一种极度理性近乎冷漠的口吻渗透全篇文本,以陌生化的文本加深陌生化的时代与人,暗合了作家对于后现代社会生命意义、生命价值失落的观察与反思。

编辑推荐

自我比世界更荒谬——一段充满后现代寓言色彩的故事人生!

《陌生人》塑造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陌生形象。在《陌生人》中,吴玄对身体、自我、存在这些本体性问题的思考和质疑,具有很强的冲击力,甚至是令人畏惧的。在思想传统方面,吴玄继续着人类关于自我的思考,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思考资料;在文学传统方面,吴玄继承了俄国的“多余人”和法国的“局外人”的谱系,塑造了属于中国的一个新的文学形象——陌生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陌生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6991
开本 32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2012262883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