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志武金融投资课
内容
前言/序言

投资理财是人人该上的通识课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经济成就辉煌,中国已经从短缺社会进入财富型社会。当然,个人财富多了,又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投资理财才可达到巴菲特说的“睡觉时也赚钱”的境界?前些年,只要买房子就能赚钱,可现在不行了,风险也高了。于是,大家试着“脱实向虚”,转向证券投资。可是,这些年的股市又像过山车,涨少跌多,而债券、基金、期货、期权等这些市场,又似乎让人眼花缭乱。老百姓看不懂:到底该怎么分析、判断这些证券市场?从哪里入手?股市怎样才能搞好?基金、债券又如何?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创造财富?

在这本书里,我重点谈资本市场建设和投资的话题,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会讲到这些不同金融市场是如何来的,到底能帮你做什么,对社会的价值在哪里,等等。

股市不只是交易所

过去这些年里,A股市场参与者经历了几个股市从涨到跌、心情由喜到怒的周期,而每个周期都以证监会主席换人结束。证监会主席换了几轮,但股民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喜怒循环还没有终结。这是怎么回事?资本市场在中国就这么水土不服吗?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记得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不久,一位从耶鲁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的小伙子在巴格达联军指挥部(也就是战时的伊拉克临时政府)工作,他肩负重任,要赶紧设计巴格达股票交易所。由于那时小布什已经做美国总统近三年,面对2004年连任竞选压力,他给联军指挥部下令:不管有多少家公司能上市,以火速开张股市为第一任务。这个命令的意思当然很明确,因为如果股市能快速开张,就表明美军入侵伊拉克后成效显著,社会与经济已经恢复正常,连新股市都有了。

而这个年轻的耶鲁毕业生也觉得这件事很容易:建立股市,不就是挑一个交易厅,找几家公司,把它们的股票挂牌,再找一些人来买卖交易股票吗?所以,他不能理解这件事为什么会有挑战,欣然拍胸接下命令。

接下来,他看了一下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设计,发现这个交易所是个非政府经营、靠50个左右的会员公司自行管理、当初为非营利性的机构;而萨达姆领导下的伊拉克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原来的巴格达股票交易所是财政部管理的国有单位,不算真正的证券市场。于是,他知道了:新的交易所也必须是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公司。2004年4月18日,联军指挥部下令正式成立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机构——伊拉克股票交易所,并同时模仿美国的设置,成立伊拉克证监会,希望以这些奠定伊拉克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

2004年6月24日,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正式开门交易,以一家酒店之前的餐馆作为交易厅,第一批有15家公司上市,包括巴格达银行、巴格达软饮公司、伊拉克地毯公司、阿尔特拉农业公司等等。交易都是人工进行,靠大声喊出卖出买进价格,用纸和笔做记录。到2005年,每天成交额大约为500万美元。2006年全年有92天开市,平均每周开两天,其他时候因为巴格达受到轰炸而停业,全年只有3.8万笔交易。到今天,共有100家公司在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每天只有30只左右的股票有交易,每天大约交易300笔,交易额不到100万美元,市场十分清淡。

几年后,这位耶鲁毕业生回到母校跟教授们交流,深感自己的失败。他谈到,原来以为股市就是把股票发行方和投资者叫到一起买卖而已,没想到还需要那么多交易所之外方方面面的配套机制和专业分工,不仅要有独立于政治、独立于宏观政策的证券监管者和司法机构,还要有证券分析师、独立审计师、证券律师、“敌意收购”、做空机制、对冲基金、独立媒体等等。他真的没想到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跨期价值交换”会这么难。

关于这些话题,我会在本书中慢慢细谈。对于金融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在强调任何“特色”之前,必须理解透资本市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然后再加上“特色”进行具体分析。这十分重要,否则,就会出现“股市一下跌,就怪证监会主席”的偏颇认识。对于投资者来说,熟悉资本市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也十分重要,因为这就等于给了你一只手电筒,帮你避免在具体市场寻找投资机会时迷路。

“别人逃离的市场,就是我喜欢去的地方”

整个A股市场只有3000多家公司,但是,公募基金至少有4000多只,而2018年,私募基金有7万多只,管理的资金很多。意思是说,作为“衍生品”的基金反而远远多于其基础标的——股票、债券和其他衍生品的数量。但这些基金产品中必然有很多是“多余”的,不可能创造真正的价值,为什么它们还能存在呢?

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真实故事,以便于理解基金行业怎样创造价值。过去好多年,我在耶鲁教两门课,一门是新兴市场金融,另一门是对冲基金管理。其间,我经常邀请纽约一家侧重投资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s)和前线市场(frontier markets)的基金公司创始人——美泰先生来课堂上。他在斯里兰卡出生长大,去英国读的大学,然后在华尔街从事基金管理三十多年。他现在管理的基金规模为19亿美元,不算很大。美泰说,他的投资风格决定了他不能做得太大,前线市场和新兴市场容纳不了太多资金,小规模更合适。这么多年,他的投资风格是专门找“冷门市场”。比如,尽管其他投资者和基金都害怕并回避伊拉克股市,但他偏偏时常投资伊拉克市场,真的实践巴菲特说的“别人贪婪,我就害怕;别人害怕,我就贪婪”(意思是,当别人什么都不怕、疯狂买股票时,我就应该减仓,跑路;但在别人什么都担心害怕、不敢碰股市时,我就应该大胆建仓)。在美泰看来,在前线市场上,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很少,即使有信息披露出来也不准确、不充分,没有真正的证券分析师,公司治理也不可靠。但这样一来,对于习惯于在那种环境中找切入点、能通过访谈高管了解实情的基金经理来说,那种股票市场恰恰是机会所在。这就是美泰给基金投资者带来价值的方式,他可以做散户和机构投资者都难以做到的前线市场投资。所以,现在基金数量很多,其中有不少是真正在创造价值的。

我们通常认为民粹主义对经济发展不是好事,也会对股市不利。可是,在最近的一次讨论中,美泰的看法完全相反:过去很多股市尤其是新兴市场的经历证明,民粹主义抬头的时期,往往股市表现得更好。比如,2000年到2017年初,世界上有10个最能代表民粹主义的总统,包括印度的莫迪、俄罗斯的普京、巴西的卢拉、菲律宾的杜特尔特、土耳其的埃尔多安等等,这些人上任后的3年里,这些国家的股价平均累积上涨155%。尤其是左派民粹主义总统上任后,股价3年累计上涨221%,而右派民粹主义总统带来的累计收益率为122%。像菲律宾的杜特尔特,一上任就推动改革、减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本土工业企业,给股市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识别历史规律,先于他人看准新兴市场方向,这些也是基金创造价值的方式。1994年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当时有人担心这位民粹主义总统会将私人资产国有化。可是,他上台后,大举支持股市,3年内股价上涨41%,而不是人们之前担心的股市会消亡。民粹主义总统上台时会做不少取悦百姓的事情,这让人们兴奋,信心大增,会刺激消费和投资,对股市利好——这一过程可以持续几年。当然,民粹主义总统的长期影响是另一回事,对长期投资回报不利,尤其是这些国家的主权债表现比较差,财政危机经常发生,导致国债频繁违约,牺牲国债投资者的利益,拉美国家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美泰的投资方式只是基金创造价值的众多方式之一,本书会介绍更多基金投资风格,包括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证券市场起源于哪里?

了解晚清历史的人都知道,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都是洋务运动时期引入中国的“舶来品”。中国原来在货币金融方面很发达,先于其他国家在宋代发明纸币,但是在证券金融方面没有起色。为什么股市、债市、期货、期权市场都起源于西欧?是什么催生了这些东西呢?

东西方在证券金融上的分流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甚至先秦时期。那时在中国,哲人都忙于为专制皇权的绝对性著述、做解释。即使到西汉时期,董仲舒还在“王”这个“三横一竖”的文字上做文章,帮助强化王权迷信,“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由此“证明”王权天授。他忽视了“王”这个字并非上天发明,其他语言就不一定如此,英语里的“king”或“emperor”就不能有这种解释。根据文字的形象得出君王专权的天经地义,是自说自话,不是得到独立证据支持的客观规律。但是,类似的言论却为两千多年的中国王朝专制提供了借口,给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垄断权找到了“理由”,于是,加税、摊派、卖官、征租就成了皇权应对战争和其他大额开支的融资手段,而不是发债融资并发展出相应的证券市场。

相比之下,在同期或更早些的古希腊、古罗马,西方哲人却在探讨如何制约统治者的权力,以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包括契约与财产权利。早在公元前8世纪,罗马就建立了“平民大会”和“元老院”(相当于现代的下议院和上议院),以制衡君王或政府首脑的权力,这跟东方迷信皇权大为不同。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忙于探讨“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君主政体”谁优谁劣的问题,得出“稳定的国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基础的”法治原则,而不是为专制皇权找合法性或歌功颂德。结果,欧洲政府的权力早早受到制约,不能随便加税摊派。公元前200年,罗马共和国政府因为战争开支而出现财政危机,可是政府又不能任性加税扩征,怎么办呢?这就迫使罗马共和国政府发公债,也就是说,公债是在政府权力受制约的背景下被逼发展出来的,公债的历史就是这样在西方起源的。这个传统延续到中世纪的欧洲。13世纪中期,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热那亚这些城邦国都因为战争和大型基建项目发行了太多短期政府公债,如果继续靠简单的到期再借、一次接一次延续短期公债,已经难以奏效,这就迫使它们推出长期债,把利息和本金的支付压力平摊到未来许多年,逐年支付。1262年,威尼斯政府首先把众多短期债合到一起,建立一个债券池或叫“基金”,然后把该基金的份额按证券的形式分售给大众投资者,这种份额的实质是债券,可以在公众市场上随便转手交易。证券市场就这样产生了,这算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公众基金和现代资产证券化的前身。起初,威尼斯的债券只有本地人可以买卖,到14世纪中期,外国人也可买卖,并很快成为西欧人喜欢的投资品种。

继续带你走进金融世界

在本书中,我们还会探讨金融、投资与文化历史的话题。在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还远远未到尽致的程度。盛宣怀是众所周知的晚清官商,对现代银行业进入中国的贡献很大。他在1916年去世时,其财富的46.4%投资在上海与江苏的房产和土地,12.5%为工商资产,而金融资产占比为41%,其中38.4%投资于不同上市公司股票。相比之下,在2013年西南财经大学对2.8万多城乡家庭进行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最富20家的投资组合为:房产与土地平均占家庭总资产的33%,工商资产占42%,金融资产占18%;而一般城市家庭中,房产占总资产的65.2%,金融资产占7%。由此看到,今天,不管是富有家庭还是普通家庭的资产组合中,金融投资占比都远低于晚清的盛宣怀。为什么今天的金融投资占比还这么低?中国家庭应如何进行投资理财,才能达到理想的资产保值升值效果?考虑到家庭投资结构是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一面镜子,金融资产占比低说明中国经济的整体金融化程度还太低,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未来的路还很漫长。

继《陈志武金融通识课》之后,这本书和我的“天天通识”课会继续带你走进金融世界。书的第一部分探讨金融在历史上为什么发展艰难而缓慢,我从宗教与文化的角度进行探究,让你了解为什么犹太人主导金融世界1000多年,至今仍然如此?为何今天的新教国家实力无敌?第二部分讨论债券市场,包括大国兴衰的金融逻辑、国富与民富之间的张力与出路。第三部分的主题是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衍生品是什么?如何利用套期保值降低企业风险?期权是怎么回事?第四部分聚焦基金市场:基金是什么?如何选基金?如何最优结合各种基金?境外投资怎么做?第五部分回到大家都热衷的股市话题:股市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监管?为什么股市需要开放的媒体?市场的力量是哪些?股票分红和监管又是怎么回事?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答几个社会问题:金融市场会加大还是缩小贫富差距?金融市场是富人俱乐部吗?资本市场如何促进草根创业创新?金融为什么具有普惠性?货币化、金融化使社会更好还是更坏?

中国的中学和大学一般都没有金融通识课,更没有通俗的金融教材,希望我的通识课能成为大家的金融入门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本书的内容都不会有技术上的难度,而是会让你掌握金融的逻辑,通过金融知识帮助财富的创造和增长,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刘思源、陈琳、李利明、黄北辰、陈煦、朱悦、张晓鸣、林展、麦晓婷、马驰骋、彭雪梅,他们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包括收集和审阅稿件等。也特别感谢邱裕明、许长荣、吕燕宜、王夏萌、刘杨,他们给予了我很多支持和建议。

如果读者有何疑问或者想跟踪我的最新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天通识、量化历史研究。

亮点展示

3.jpg

作者简介

陈志武,华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曾获得默顿·米勒奖。专业领域为金融理论、股票、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他评为“中国十大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系列纪录片《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著有“金融的逻辑”系列、“财富的逻辑”系列、《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等畅销书。

内容简介

金融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之密切,远远超过了我们通常的认知。它创造并保卫我们的财富,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却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犹太人会被认为是世界上主宰金融世界的群体?金融是富人俱乐部吗?人类规避风险的手段有哪些?债券、基金、股票、期货,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品,这些看起来离我们有距离的金融产品,普通人应该怎么用呢?

这个看起来很复杂的金融世界,其实不用公式,不用长篇大论,没有专业背景,我们也可以知道它是什么,它怎么创造、升级和保卫我们的财富。

这本书从金融的起源讲起,通过我们生活中和历史上的各种案例,阐述了金融的意义和价值、普惠金融、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等与我们普通人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看透背后的财富运转逻辑,合理运用金融工具,获得更好的生活。

目录

序 投资理财是人人该上的通识课/VII

 

第一部分  宗教与金融的相互竞争

第 1 章.金融缓慢发展的历史/003

远古借贷没有发展出金融市场/003

《圣经》禁止用钱赚钱/007

犹太人为何主宰金融世界?/011

延伸阅读 人力资本——无形的增长要素/021

第 2 章.新教解放金融/023

宗教改革与金融解放/023

欧美新教国家为何比天主教国家强大?/027

延伸阅读 因信称义的“另类”重要性/033

第 3 章.宗教和福利国家的竞争/035

规避风险的各种体系:家族、宗教、金融与福利国家/035

教会帮人规避风险吗?/039

福利国家的兴起是利还是弊?/044

延伸阅读 “国家”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吗?/050

第 4 章.金融与家庭的互补/053

宗教和福利国家:此消彼长的竞争/053

“还是家靠得住”:南欧国家的经历/057

婚姻的未来:金融会改变一切吗?/061

延伸阅读 什么是平等?/067

 

第二部分  债券市场

第 5 章.国富与民富/073

国富与民富:证券市场为何起源于西方?/073

证券市场在西方的发展/078

“穷政府”还要减税?—财政赤字的逻辑/082

延伸阅读 垄断的经济学/087

第 6 章.从西方历史看国债/089

谁奠定了美国的金融地位?/089

英国、法国为何走出不同历史?/095

西班牙为什么总强大不起来?/099

延伸阅读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106

第 7 章.金融视角下的中国历史/109

假如明朝有发达的国债市场/109

晚清国债的是与非/113

辛亥革命后新政权的资金从哪儿来?/118

延伸阅读 保路运动与清朝的灭亡/125

第 8 章.中国债券市场的今天/127

今天的债券市场如何?/127

如何评估债券的价值与风险?/131

债务期限结构:中国负债太多吗?/134

延伸阅读 活学活用收益率—估算教育的回报/141

 

第三部分  金融衍生品

第 9 章.金融衍生品是什么?/147

远期合约和期货是什么?/147

房价期货与大宗商品期货:期货命运为什么不同?/151

黄金期货与纸黄金/155

延伸阅读 金本位体系是怎么崩溃的?/161

第10章.套期保值降低企业风险?/163

期货与石油公司/163

股指期货/167

期货不可怕,杠杆才可怕/171

延伸阅读 为什么交易市场优于一对一交易?/176

第11章.期权是怎么回事?/179

认购期权和认沽期权是什么?/179

《大空头》里的期权传奇/183

期权的价值在于高回报率吗?/187

延伸阅读 企业家的成功需要哪些条件?/193

第12章.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品?/195

深陷金融衍生品:中航油的故事/195

国泰航空大裁员:是油价对冲惹的祸?/199

创业创新的金融基础:期权激发活力/204

延伸阅读 与期权有关的金融学名词解释/211

 

第四部分  基金市场

第13章.基金是什么?/215

公募基金是怎么回事?/215

基金的哲学/219

如何评价基金的业绩?/224

延伸阅读 投资者为什么会买基金?/230

第14章.如何选基金?/233

最近业绩好,未来业绩就会好吗?/233

精英管理的基金更优吗?/238

集体决策型基金与个人决策型基金哪个更好?/242

延伸阅读 中国的政府引导基金/249

第15章.如何最优组合各种基金?/251

主动还是被动:指数基金好吗?/251

基本面指数基金:聪明贝塔法为什么好?/255

私募与公募股权基金:差别在于流动性/260

延伸阅读 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理论/266

第16章.境外投资怎么做?/269

对冲基金业绩到底如何?/269

买房与投资境外房产基金哪个更好?/274

在外汇管制下如何合法地进行境外投资?/278

延伸阅读 对冲基金—金融圈中的“熊孩子”?/283

 

第五部分  股市监管

第17章.股市是什么?/287

股市的价值不只是融资/287

股市为何需要审计师?/291

投资银行是干什么的?/295

延伸阅读 委托代理问题与三种对策/302

第18章.股市怎么监管?/305

在股市中“搭便车”/305

为什么有证监会?/309

政府在股市中应该中立而不是站边/314

延伸阅读 有效市场假说与证监会的角色/320

第19章.股市需要媒体/323

媒体为什么也是股市的基础设施?/323

信息浑浊:劣币驱赶良币的土壤/328

今天的中国股市跟晚清股市有何异同?/332

延伸阅读 在股票市场中,谁来生产信息?/338

第20章.市场的力量/341

反向思维:为什么做空也可以是正能量?/341

“野蛮人”也是资本市场的朋友/345

亚洲公司股权模式的特色与成因/349

延伸阅读 如果市场被遏制会怎么样?——最低工资法与底特律的衰败/355

第21章.股票分红和监管/357

监管层为什么强制上市公司分红?/357

明清时期的“强制性官利”是怎么回事?/361

上市公司少分红是国际趋势/366

延伸阅读 分红的理由/372

 

第六部分  金融市场、贫富差距与创业创新

第22章.金融市场是富人俱乐部?/377

金融不是富人俱乐部:小王的故事/377

创投基金是怎么来的?/380

纳斯达克革命使资本市场更扁平/385

延伸阅读 不只是创投——分层的纳斯达克/391

第23章.金融为什么具有普惠性?/393

银行是富人俱乐部:德国的故事/393

金融管制对草根阶层更好吗?/397

股票市场让老百姓有财产性收入/400

延伸阅读 中产阶级:橄榄的基干/405

第24章.中国未来为何更需要金融?/407

金融促进消费平等/407

保险金融为什么是扶贫之路?/411

精准金融产品为什么更具普惠性?/415

延伸阅读 中国的高储蓄率之谜/420

第25章.货币化是什么意思?/423

非货币化的社会到底会如何?/423

货币化是好东西吗?/426

也说曾国藩的故事/430

延伸阅读 借贷利息与古代贪腐/436

参考资料/439

精彩书摘

如何选基金?

最近业绩好,未来业绩就会好吗?

2015年4月底,有人兴奋地说:“易方达科讯混合基金非常不错,今年以来业绩翻倍,是普通股票型基金涨幅冠军,你赶紧买吧!”那么,过去业绩好的基金,未来也会好吗?

《人民日报》在2015年4月21日曾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为《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文章说:“2014年,中国以10万亿美元的GDP总量位列世界第二,几乎是当时日本的两倍,而2014年的中国尚在崛起的前夜,未来的潜力有目共睹。当前国内资本市场的火热,也是市场对于上述变化的正常反应和判断。……什么是泡沫?像郁金香、比特币之类的东西才是泡沫。一个年GDP总量10万亿美元的国家,其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经济稳健、目标明确;这样经济体中的蓝筹公司难道不应该修复其在资本市场的合理估值吗?如果这都算泡沫,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资产才不算泡沫?”

这些评论当然让人深受鼓舞,就在这篇文章发表的10个月前,上证综合指数还只有2048点,但到2015年4月已上升到4441点,一年不到,涨幅为117%,这是否说明《人民日报》是对的呢?

宋昆的故事

易方达是国内不错的公募基金公司之一。2010年9月,宋昆上任易方达科讯混合基金的基金经理。2011年,他管理的基金下跌24%,但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25%,所以,宋昆也算跑赢了指数,在392只同类基金中排第232位,稍微落后于中位。2012年,他的基金上涨5%,胜过多数同类基金。2013年,他的基金上涨52%,在500多只同类基金中排第11位,宋昆因此得到“三年期股票型金牛基金”的奖项,这是中国最权威的基金类奖项。

可是,2014年形势逆转,他的基金涨幅为5%,在608只同类基金中排名559,处于倒数10%的位置。如果仅看这几年的业绩,科讯混合基金的业绩只能说一般,仅2013年表现出彩。

而在2015年的头4个月,形势又发生改变,他的业绩达到巅峰,也因此被提升为易方达公募基金投资部副总经理。因为宋昆业绩突出,2015年5月4日《中国证券报》对他做了专访。这篇专访大致是这样介绍宋昆的:

宋昆对成长股行情的判断能力较为突出。2011年,市场遭遇经济低迷、股债双杀的局面,宋昆选择了以总体防御为主,提高对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稳定增长类行业的配置;2012年,经济依旧疲弱,市场在周期股(跟经济周期高度关联的上市公司)和成长股(以高增长为特色的公司)的偏好切换中剧烈波动,宋昆逐步增持稳健增长的家电、医药生物、社会服务、建筑等行业;2013年,结构性行情不断演绎,宋昆的配置思路连贯,集中持有了契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传媒、电子、医疗、环保、新能源、品牌消费等行业的优势公司,最终斩获丰厚。有了良好的投资成绩,宋昆从2013年11月开始管理易方达新兴成长基金,并延续了科讯混合基金的管理思路,即重点突出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商业模式独特、发展空间巨大、具备护城河优势的平台型公司。

但2014年下半年市场风向变,突如其来的蓝筹行情令多数成长型基金经理措手不及,宋昆也是其中之一。在他当时的重仓股中,几乎看不到券商、保险等蓝筹股,仍然偏重于成长股,导致他管理的两只基金业绩消沉……对于“踏空”蓝筹行情,宋昆坦言,过去在成长股投资上的成功限制了后来的发挥,当新的机会来临时,过去的成功反而变成了一种负资产。他说:“坚守成长股风格,并不是说要排斥传统蓝筹股的投资,过去的银行、房地产都曾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成长股。”

2015年上半年,宋昆的投资风格真的是机会来了,截至4月24日,他管理的易方达新兴成长基金涨幅118.81%,成为灵活配置混合基金乃至全部偏股基金的冠军;易方达科讯的业绩为104.5%,为普通股票型基金冠军。4月27日,由宋昆参与管理的易方达新常态基金开始发行,首日募集近150亿,不仅成为5年来最大的主动偏股型新基金,也创下5年来首日募集规模的最高纪录。

在采访中,宋昆讲:“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自己,那就是,我力争做一个最坚定的时代趋势投资者。”用他的话说,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就是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折射。“没有成功的投资,只有顺应时代的投资。”从科讯和新兴成长两只基金的重仓情况看,互联网相关个股占比超过80%,倾向性相对明显。在宋昆的“水晶球”中,他看到的未来世界就是移动互联、智能汽车、机器人、在线教育、细胞治疗等新兴行业的大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将使人类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美好。“投资的本质在于预见未来,当你预见到未来世界的样子,就要果断去投资这些代表未来生活的产业的青少年时期。”

那么,后来事态如何发展呢?如果故事就到这里,那当然是一个幸福的结局。但2015年6月底,中国股市风云突变,随着证监会和银监会对场外配资等杠杆投资行为的严厉检查,股灾1.0来了。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创出新高5178点后,一轮迅猛的暴跌来临,7月8日收盘3507点,17个交易日累计跌幅32%。

正当大家以为股市短期走稳时,8月18日开始又迎来了股灾2.0。8月17日上证综指收盘3993点,而8月26日收盘2927点,7个交易日下跌27%。自此之后,宋昆看好的新兴行业股票经历了两年多的下跌行情。如果我们用中证1000指数来度量中小盘股票的表现,那么,该指数在2015年6月12日最高达到15086点,两年半后的2017年12月8日为7078点,下跌幅度53%。

2015年6月12日,易方达科讯混合基金的累计净值为9.7761元,到2017年12月8日是5.6987元,累积跌幅42%。

最近业绩好不表明未来业绩也好

宋昆的业绩排名波动是不是基金行业的例外呢?

这不是个案,而是相对普遍的规律。我们从万得公司的数据库中收集了2011—2017年的所有偏股型混合公募基金,并按照年度回报的高低进行排名,主要是看每年排名前20的偏股型基金在第二、第三年是否还表现很好。

2011年偏股型混合基金共297只,排在前20名的基金里,仅有两只基金在下一年表现尚可,排名第1的博时主题行业基金、排名第10的新华行业周期轮换基金,在下一年分别排在第18名和第3名,其他基金都表现不佳,甚至还有5只基金落到第200名以后。如果再看这些佼佼者在2013年的表现,竟然有13只基金排在200名以后。

2012年偏股混合型基金共349只,排在前20名的基金里,也仅有两只能在下一年排在前20名,有4只基金排在300名以后,不到一年时间,排名从前列落到倒数第几。

2013年共393只基金,排在前20的基金里,仅有一只基金在下一年仍然保持前列:排第1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在2014年还排第18名。这一次,有11只佼佼者在第二年排在300名以后,超过半数的基金从排名前列落到后面。

2014年共421只基金,排前20名的基金里,也仅有一只在第二年继续表现优秀,其中有12只在第二年排在300名以后。

2015年有442只基金,这一次,前20名中没有一只基金在第二年仍然排在前20名,有9只在下一年排在第300名之后。这些规律在2016年、2017年还在重复。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到,今年排名在前且能够在明年还留在前20的基金真是凤毛麟角,多数基金之后的表现不佳,不少“好基金”在第二年变成“差基金”。这个现象不仅是中国基金业的特色,也是美国和其他国家基金业的共性。

是什么原因导致基金业绩波动呢?是因为基金经理水平差、不专业吗?

不是的。中国的公募基金经理都是从行业研究员做起,比较优秀的先被提拔为基金经理助理,继续表现优秀的被提拔为基金经理;在基金经理任上如果业绩不好,就会被淘汰。在层层选拔的机制下,公募基金经理是市场里专业水平比较高的。

那为什么基金的业绩还会出现“风水轮流转”的情况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一种投资风格是总能赢的,有时候是价值股占优势,有时候是成长股占优势,另一些时候可能是投机股占优势,行业题材等也经常变化。所以,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要是今年正好跟市场偏好的风格一致,他的基金排名就在前,但是,第二年很可能是别的投资风格占优势,他的基金排名就会落后。

而如果他的投资风格经常变来变去,他的基金排名就更加靠运气了,赌对了就排在前,否则就排在后。

为什么公募基金经理们会为了排名孤注一掷呢?这是由基金行业的激励机制决定的。公募基金针对大众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的收入完全由固定的管理费决定,所以,基金的资产规模决定一切。那么,什么决定资产规模呢?这又取决于投资者的认可,取决于基金的品牌和知名度,因此,排行榜很关键。如果某只基金每年只是赚一些稳定收益,但总是上不了排行榜,基金投资者们怎么能知道这只基金呢?于是,基金经理就不得不为了排名而将投资组合集中到少数时髦的股票中赌一把,这最终也导致基金排名的上下波动。

精彩书评

金融其实不难,也离你很近。学习金融的逻辑,洞察财富的道理,这本书真的很有料。

——巴曙松 香港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

金融就像家里的门一样,既然躲不开,还不如把它搞懂。熟悉金融逻辑,搞懂财富道理。 

——冯仑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把握好金融的逻辑,规划好自己的事业,做个明白人,用金融思维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郭广昌 复星国际董事长

 

金融解放个人,市场通往自由。学习金融逻辑,搞懂财富本源。 

——潘石屹 SOHO中国董事长

 

谁都可以创业,但创业成功不容易。了解金融逻辑,搞懂成功基础。 

——沈南鹏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我鼓励你去创业,把握好自己的职业;也推荐陈志武教授的金融投资课,它让你用金融思维看懂这个世界,助你养成财富思维,帮你实现财务自由。 

——徐小平 真格基金创始人

内容推荐
本书从金融的起源讲起, 通过我们生活中和历史上的各种案例, 阐述了金融的意义和价值、普惠金融、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等与我们普通人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 看透背后的财富运转逻辑, 合理运用金融工具, 获得更好的生活。
编辑推荐

1.金融已经贯穿每个人生活的所有场景,金融知识和工具已经成为刚需,你比别人懂得越多,你的财富也越比别人多。一模一样的原始财富,选择不同的金融产品,会完全改写你未来的财富格局。

2.专业的金融学充斥着繁琐的计算公式、天书一般的专业术语,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金融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帮助我们创造并保卫财富。

3.行动才能真正创造财富。《陈志武金融投资课》没有繁琐公式,没有复杂计算,而是用各种我们熟悉的场景、故事、历史等,告诉我们金融怎么用,比如债券和基金是做什么用的,比如普通人在股票市场做空而获利,比如为什么犹太人会成为金融帝国的掌权者。 

4.《陈志武金融投资课》作者陈志武是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与张维迎、吴敬琏等并称为受企业家推崇的华人经济学家。

5.浓缩陈志武教授20余年研究和常春藤名校授课精华,冯仑、沈南鹏、郭广昌、潘石屹、徐小平等百余位CEO力荐,打开通往财富自由的思维之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志武金融投资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志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01531
开本 16开
页数 4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1千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0.59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