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我的十年新闻生涯)》共收录作者何显玉近几年公开发表的约100篇文章,分为“人物”、“纪事”、“杂言”、“游踪”、“日记”、“诗歌”几章,收录了“父亲的梦”、“一朵黄菊花”、“我本是只小小鸟”、“梳子与轮椅”、“一杯药茶”、“让我们坚强的活着”、“榜样”、“骨头是硬的”、“悼陈晓旭”、“桔子落了”、“不死的爱情鸟”等。
图书 | 匆匆(我的十年新闻生涯) |
内容 | 编辑推荐 《匆匆(我的十年新闻生涯)》共收录作者何显玉近几年公开发表的约100篇文章,分为“人物”、“纪事”、“杂言”、“游踪”、“日记”、“诗歌”几章,收录了“父亲的梦”、“一朵黄菊花”、“我本是只小小鸟”、“梳子与轮椅”、“一杯药茶”、“让我们坚强的活着”、“榜样”、“骨头是硬的”、“悼陈晓旭”、“桔子落了”、“不死的爱情鸟”等。 内容推荐 《匆匆(我的十年新闻生涯)》共收录作者何显玉近几年公开发表的约100篇文章,《匆匆(我的十年新闻生涯)》分为“人物”、“纪事”、“杂言”、“游踪”、“日记”、“诗歌”几章,有对人物真善美的歌颂和假丑恶的鞭挞,有对社会典型事件的深度挖掘报道,有对光怪陆离的社会和人生现象的思考,有对祖国美丽河山的游历记录,还有作者隐秘心灵世界的解剖袒露和与热心读者的真诚交流。作者始终以一颗博爱和正直的心关注社会民生,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和责任感捕捉平凡中的伟大,昭示社会正义和人性善良的力量。尤其是作者采访过程中的非凡经历和心灵深处的痛楚之思,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 目录 自序 人物 父亲的梦 拐杖 梧桐树下 半汤的月亮 远行 “燕子”衔枝报春来 一朵黄菊花 “魔芋大王”何家庆 书生顾群 大学生“卖身”救慈父 那一座座山 海峰流泪了 奶奶刚上小学一年级 宇坤买车 我还能扑进大学怀抱吗 折翅的山鹰 宁姐 敏儿的月亮碎了 花开是缘,花落是命 不让一滴血冷下来 母亲是女儿永远的岸 我本是只小小鸟 燕子,燕子,你还能飞吗 纪事 爆竹酿悲歌 三次跪倒 小英雄父母背井离乡 深山里,两个80岁老人在谈恋爱 茶馆武场 横跨五省追踪“断足女” 梳子与轮椅 “围墙”之痛:“失实”,还是事实 一杯药茶 一篇监督报道引发的“逮捕”记者事件 老周之死震动孤岛 两条狼狗 附1:恶犬扑来记者挂彩 附2:记者,我为你自豪 皱巴巴的书信 包裹 记者的晚餐 送别 单亲妈妈的悲情人生 是上前,还是退后 相思树 杂言 “苦难记者”心里甜 让我们坚强的活着 新安下午茶 附:再品“下午茶” 车站(四则) 给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 附:孩子呀孩子,你听爸妈讲 谁为55位伤亡者一跪 榜样 木匠与裁缝 总有种东西让我感动 重阳登高看孝心 审视自己心灵 剽悍的人生无须解释 水火无情?有情? (一)水 (二)火 骨头是硬的 生离死别都是因为你 脱掉裤子爬几圈子 女人如羊男人是狼 悼陈晓旭 茶客 别让“木桶”倒了 开博趣事 行走在别样风景里 游踪 西征放歌 寻找失踪的“太极洞” 越秀山回眸 好色之徒 徒步40公里 春色巢湖 日记 桔子落了 手术 路遇 情色茶花 为梦想守候 食堂 新闻会战 出去走走 今晚谁能与我同醉 莫动凡心 出游 多睡会觉吧 警告一次 路标 千年孤独 小说原型及其他 到我的“墓地”看了看 顶上开花 搭伙 诗歌 不死的爱情鸟 废墟上,执子之手 秋阳 匆匆 试读章节 父亲的梦 父亲是位不识字的农民,可他却是我写作的最初启蒙老师,还曾有一段岁月带我实地采访的实践。我能从事记者职业,与父亲的启蒙教育是分不开的。 父亲兄弟四个,他排行老三。我的大伯是村里大力士,后来他投新四军去了,据说是重机枪手,打了7年仗,战死了。关于大伯的死,政府也没给什么证明,传说倒有许多。父亲一直想搞清楚他是怎么死的,期盼着能拿到烈士证,好让我跟着沾点光,吃碗公家饭。这件事像梦一样萦绕着父亲。我上小学期间,每年秋冬农闲时,父亲总会带上我,到处寻找那些曾跟大伯一起打过仗的回乡老兵,登门询问有关大伯的情况。每次都是父亲提问,我做记录。每次“采访”结束,父亲让我一句句念给那些老兵听,有不准确的地方,照老兵回忆的再修改,直到人家点头。父亲掏出印泥盒,小心翼翼让被采访者手指粘上印泥,在每张记录纸上按下手印。 有时寻找很久,走了许多路,也碰不到一个知情人。我一点力气也没了,瘫在地上赖着不走。父亲笑眯眯说,“十网打鱼九网空,只要一网就成功。”父亲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踩着他的脚后跟走,倒觉得很有趣。 父亲将我记录的那些材料送到县里,还真引来县里的干部下来专门调查此事。我考初中那年,父亲从县里领回大伯的烈士证,大伯还真是重机枪手,牺牲时是副排长。村里老老少少聚到我家,问我可能沾沾大伯的光,搞个城里户口?父亲摇了摇头,一下像老了许多。或许,这纸烈士证碎了父亲那个让儿子进城的梦想,可父亲亲身带我的这段“采访实践”,却在我的心田里播下了另一个种子。 父亲向来敬重读书人,他见村里有几个孩子上中学了,便让村里会计去城里买回半箩筐的书,这笔钱花得村民们很是心疼,有人对他这个生产队长有意见。父亲说,我们做一辈子睁眼瞎还不够吗?还能让下辈人吃没文化的亏吗?村里一群中学生读到了《草原烽火》、《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文学书籍。我的文学梦,正是从这半箩筐书堆里萌生的。 父亲见我手不离书,生怕夜寒冻了我。他平时见哪家有木匠干活,便去收集些木屑子存放起来。到了冬天,把木屑放在盆底,上面从锅灶里掏些草灰盖上,然后把火盆放我脚旁取暖。夏夜蚊子多,父亲担心蚊子咬我,便将水桶装大半桶水,把我两只脚放进桶,用大手巾包裹住我的腿。蚊子叮咬不到了,他一声不吭在我身后拿芭蕉扇扇风。乡下“双抢”最累人,他常困得扇子掉到地下。我心疼他,将书合起来,罢读,逼着他去睡觉,我才翻开书。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挨家挨户报喜,乡亲们也很高兴,村里毕竟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父亲执意要送我去报到,我们在长江边农家住一晚。父亲说,以后的路全靠你自己走了,在外做事,低头求人,不如抬头求自己,仇人面前要多酣酒。我对前一句话赞成,做人要有骨气,可对后一句很不以为然。父亲看看我,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臂上能跑马。” 父亲送我进校园时还赤着脚。我从包里拿出一双新布鞋,逼他穿上。他解下系在腰间的大手巾把脚擦了一遍又~遍。两天后,我送父亲到长江边坐船回家,他脱下这双鞋,用大手巾把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硬塞给我,赤脚上了跳板。我追上跳板把鞋塞给他,两人拉来拉去。船主不耐烦,“要开船了,一双鞋拉什么拉?”父亲怯怯地看了看船主,接过鞋送我下了跳板,转身上船。 船渐渐驶离岸边,父亲没进船舱,在船舷上徘徊。我见他找一个年轻船工两手比划说着什么,那船工接过父亲手中的鞋,后退几步,使劲扔向岸上。父亲看见鞋落在岸上时,冲我直挥手。我弯腰捡起鞋,船已驶离岸边,父亲依旧高举双手挥动着。 世事艰难,我毕业后到外谋生,父亲在乡下种田,从来不跟我提家里困难。我多次提出将他接到城里与我一起生活,他都不肯。眼见父亲渐渐老了,我回家陪他下地时,放慢了脚步陪他一边走一边说话,说着说着,他就落到后面了。他说,“两条腿不争气,提不上劲。”那年深秋,我回老家见父亲更苍老了,下决心要带他进城生活。这次,他没有再推托,只是说要等到秋收后再说吧。 秋收时,我又回乡下接他。他说稻谷晒在场地上,还没收回家。那天晚上,他去打谷场守夜看稻谷,我抱床被子送他。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在前面慢慢走,牵着父亲跟我脚后跟走。父亲说,“人老先从腿老起,两条腿提不动了。伢儿,多年父子成兄弟,你我父子一场,这辈子缘分恐怕就要尽了!”我紧紧的搀扶着他,脚步更慢了。父亲找到自家那堆稻谷,抱了两抱稻草铺在地上,接过被子放稻草上。我找来几根树棍支个架子,上面撒些稻草,以遮晨霜。 父亲坐在稻草上闷声抽烟,不时催我回去睡觉。我实在不忍心将他独自丢在冬夜的打谷场上,他安慰我说,“今晚有草棚子挡着,霜就打不到身上了。”我想他平时夜里肯定仰面朝天睡在草堆上,这把年纪,怎受得了那厚重冷霜呀?父亲见我酸楚的样子,更加不安,很是自责地说,“我要是死了,又要花费你很多钱,给你添负担了。” 我抢过他的话说,“过几天回来接你进城,好好给你调养身体。”父亲变得开心起来,“等稻谷晒干收回家,我就走。”在他的一遍遍催促下,我起身回家。回身凝望冬夜星光下那堆稻草,静寂无声,无边的黑夜吞食了一切…… 我回城第三天上午,接到堂兄电话,“你父亲走了”,他怕我没听明白,重重地说,“你父亲死了!” 我匆匆赶回乡下老家,看到堂屋墙壁下一袋袋稻谷码放得整整齐齐。母亲告诉我,“你父亲把稻全部收回家,一跤跌倒,人就没了!” 父亲这不幸的一跤,生生跌碎了我们父子一场的美梦,却永远在我的心头立起了一座高山!P1-3 序言 我是半路出家做记者的。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磨砺十多年,才进新安晚报社做一名社会新闻记者。 我从社会底层来,能吃得苦中苦,采写的新闻常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采访经历也曲折多难,连续5年获“最受读者欢迎的记者”称号,佩戴过“五四青年奖章”,还被戴上一顶“首席记者”的高帽子。其实,再好的新闻发表了就成为历史,又得去捕捉新的新闻,始终焦虑,夜不能寐。那时报社的同事,有从高校教师转行而来,有其他媒体来的一批知名记者,都非常优秀,特别敬业。我像一只兔子拼尽全力成年累月奔跑在新闻原野上,左冲右突,被一群虎狼追逐着。我们一路同行,一直比拼,奉献给读者精品新闻,铸就晚报的辉煌,可我们也真的好累! 那时辛苦! 我一直认为新闻圈是个是非江湖,晚报倡导“关注强者的灵魂、关注弱者的生存”。记者在追求真相,记录事件时,见证或感受他人在名利场、职业场、情感场和生死场的沉沉浮浮,很多东西难以见诸报端,是非漩涡中,记者内心无法平静!举起新闻监督之剑,剑锋所指,鞭挞邪恶,为民说话,固然爽快,可因此而引发的压力与伤害,自己要承受、消化,痛却不能吭声。在帮助弱势群体时,报道偶能引起“轰动”,人家以为记者肯动笔,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多时一天有三批求助者到报社跪倒我面前,求助到我者,能帮到的仅十之有一,更多的是惭愧,心理负荷越来越重,疲惫不堪。 无法释怀! 活着本就不易,偏又在情感上走失了自己,终在2005年夏天,生命于瞬间崩裂。那天,正是我曾患难与共、情同手足的同事汪俊记者遇难三周年祭日,他是在去大别山采访援助“春蕾”途中不幸牺牲的。生与死,原本只隔一把土的距离,谁不知道生命如花,在赶赴新闻路上的都市报记者们,洒下的岂止是汗水与血泪?激情人生,大义春秋,他们生命原本也脆弱? 拔剑茫然! 人生就像一列过山车,掌握不好,就会失控。有时,该让自己身心安静下来,等灵魂跟上采才好! 寂寥的时光里,认真工作,敬畏职业,犹如敬畏文字一样。于清醒和痛楚中借文字力量让冰点人生渐渐升温。于是,想出本记录都市报记者心路历程的书。 《匆匆》共收录1999—2009年间的百篇文章,新闻作品都公开发表过,沾点文学味的作品也曾见之于报纸副刊,还有近几年于寂寥中解剖自己、勉励自己的文章,有相当篇目是写我身边记者五味人生的。读者若能从《匆匆》中,了解都市报记者的心路历程,有所启迪,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共事多年的北大才女汪清波帮我联系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朱移山先生。我与朱先生从未谋过面,春节后’,他发短信,“何兄,选题已通过,往下进行吧。’’又幸遇出版社郭娟娟编辑,这位与我一位同事同名同姓的文学硕士,非常细致帮我校订稿子。著名水墨漫画家吕士民老先生欣然为此书作漫画“匆匆”,欲添其彩!书法名家邓晓峰先生题写的书名“匆匆”,那“匆”字似断犹连,像汗像泪又像滴滴鲜血,道出了一个都市记者的从业辛酸。 新闻圈就是个江湖,不在这个江湖上行走,也会在生活海洋里沉浮,谁能永远在岸上旁观?!无论身心在哪,感恩生活,感谢同行者。当然,更要感谢生命,好好活着才是王道。 2011年3月12日初于合肥匡河 4月3日夜再改于三石闲人馆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匆匆(我的十年新闻生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何显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00512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8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2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41 |
宽 | 170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