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就是不想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
内容
编辑推荐

也许我们不能改变这世界,但也不能让这世界就这样改变我们!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智慧;《我就是不想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是日本人气作家岸见一郎最新励志大作!在亚洲备受年轻人的喜爱!这一生,你只需要完成的是做好你自己!也许我们不能改变这世界,但也不能让这世界就这样改变我们。每天开始练习爱自己,不受他人左右,你的人生才完全属于你自己!

内容推荐

很多人觉得越活越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越活越感受不到自己想要的状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就是不想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岸见一郎对阿德勒心理学智慧的当代解读,给出你的困惑——因为你一直以来不喜欢自己,没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味按照他人的意见而生活;你一直在逃避的问题,就是你痛苦的原因。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正视这背后的原因时,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当你将自我从过去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将人生责任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权交给你自己时,你也就开始了喜欢自己,越来越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目录

作者序

阿德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序章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1章 自爱的练习:当你开始爱自己时,世界是暖的

 幸福与生存方式

 你喜欢自己吗?

 如何才能喜欢自己?

 评价自己的两个标准

 换个角度看自己

 不要拘泥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做真实的自己

 感受不同的光线

 没有必要接受别人给自己定义的属性

 被讨厌是常有的事

 自己内心的声音

 来自社会的压力

 这样的你就很好

 这样的你真的好吗?

 归属感是人最基本的欲望

 重新看待自己

 自身价值是通过对他人的奉献而表现出来的

 奉献是自己定义的

 不刻意要求也会得到认可

第2章 自信的练习:你就是你,不需要迎合他人

 如何看待他人

 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自己对他人的影响

 用语言请求帮助

 一个人是无法生存的

 世界很危险吗?

 我能做些什么呢

 人生的课题

 事例

 即使有自卑感也没关系

 什么是自卑感情结

 逃避问题的那些人的过去

 对他人的关心

 被溺爱的孩子

 假象因果论

 应该怎么做?

 恋爱与结婚

 对等关系

 找到共鸣

 伴侣的选择

 男女是平等的

 为结婚而做的准备

 不要陷在人生的课题中

 克服自卑感

 认为自己能做到便可以做到

 不要去竞争

 喜欢的事情不需要勉强

 不要害怕失败

 从权力争夺中跳出来

 大胆地说出你的主张

 愤怒使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什么才是履行责任

 奉献感的含义

第3章 自在的练习:从容自在,不畏惧生死

 衰老会带来什么

 再次谈谈归属感

 与年轻时所不同的奉献感

 如何面对衰老取决于生活方式的差异

 生病的时候

 恢复健康

 生病的意义

 生命的可贵

 在没有时间的岸边

 我们能够为他人奉献

 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

 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不要让死亡无效化

 如果没有回报

 死亡并不是个人的问题

 给下一代能留下些什么

 “活得很精彩”的具体内容

第4章 自强的练习:请停下脚步,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

 请暂时停下脚步

 时间是否是无限的

 双重生存方式

 聚焦于目的和目标

 人生的困难

 变革世界

 现在就能获得幸福

 娱乐也是人生的课题之一

 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后记

试读章节

幸福与生存方式

刚才我们提到,人们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往往会选错方式。而幸福与生活方式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两者其实是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不同,对幸福的定义也就不同,从而为了获得幸福所选择的方式也会不同。

因此,在判断什么是自己所需要的、什么是自己不需要的、应该怎么做、如何选择时,你的倾向和模式也可以被称为生活方式。即使自己所处的状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是你也可以判断出选择什么才能够让自己变得幸福。

而自身所处的状况,指的就是你的人际关系。所以,在人际关系中你的一言一行就被称为生活方式。

本章会根据生活方式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来对“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进行分析。你喜欢自己吗?

去做心理咨询的人如果被问道:“你喜欢自己吗?”大多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不喜欢现在正用着的手机,你还可以换一部功能更高级的新手机。但是,如果你不喜欢你自己,却不能把自己换成其他人。直到生命的结束,你都只能是你。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如何利用你所拥有的东西(《人为什么会患上精神病》)。”他并非主张“即使不喜欢现在的自己也要忍受”,他的意思是“如果你无法将自己换成别人,那么你可以通过改变对自己的定义,从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是喜欢上自己的一个方法。

但是,在此我必须指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讨厌自己”这个行为本身其实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并不是因为你看到了自身的缺点,所以你无法喜欢自己。

我们以他人的情况为例,就会明白。你如何看待一个人,是喜欢还是讨厌,实际上都取决于你自己。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会很容易地说出原因。比如你讨厌那个人是因为他犹豫不决的性格,但是以前你却觉得他性格温柔、不强势,很喜欢他。再比如,你觉得某人不错,是因为他做事认真仔细,但是后来你却又觉得他凡是都小心翼翼,过分追求细节。

你之所以会觉得现在的“他”和以前的“他”不同,那是因为你换了一种方式看待他。不是他变了,而是你对他的看法改变了。而改变看法这个行为本身是具有目的性的。我们不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就对一个人改变看法,如果对某个人改变了看法,那么就是想要终止与他的人际交往了。当你内心不想承认自己对以前曾经认可的那个人产生了反感,你就会认为是对方发生了改变,从而将自己与他断绝来往的决心变得正当化。

而看待自己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内心已经决定不喜欢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只盯着自己的缺点,不会寻找自己的优点。可以说,你是为了讨厌自己,所以才下意识地回避自己的长处,只看短处。

那么,你又是为什么决心讨厌自己呢?从刚才我们对他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因为你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你也许会认为,即使想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有可能被对方讨厌,所以索性不与他人交际。那么你就会在自己身上找到无数个缺点,觉得是因为自己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所以才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也无法向他人敝升心扉。

其实,不认可自己、讨厌自己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你可能会因此感到很不幸福。而实际上,这种不幸福是由你自己所选择的。

所谓生活方式,正如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就是你在人际关系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尽管你讨厌现在的自己,但是一想到要改变生活方式,你就会感到十分恐惧。因为如果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至今为止的行为模式,那么你就无法预知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事情。所以,你宁愿生活得不自由、不便利,也不愿改变至今为止的生活方式。

举个例子,当看到自己暗恋着的人在与自己擦肩而过时转过了脸庞,有的人就会认为对方是故意躲着自己。他们不仅会因为被对方躲避而放弃表白,还会认为对方甚至不想与自己成为朋友,所以才会躲着自己。这样的人就这样将自己通往幸福的道路封住了。

无论如何都想逃避与他人交往的人,已经下定决心要讨厌自己了。因此,这样的人很难得到幸福。如果不改变不与人交际的决心,就无法肯定现在的自己。P7-10

序言

序章: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不是多种多样的吗?但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那么就并不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的。刚才我们也提到过,有些人虽然也想变得幸福,但是他们却选错了方式。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要把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归结于生活方式,因为,那是你自己选择的。

阿德勒将幸福与生活方式的关联总结如下:

“人生其实并不复杂,而是我们将它变得复杂了。幸福地生活也因此变成了一件难事。如果我们能改变自己赋予人生的意义,世界会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

“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这句话来自于曾与阿德勒在维也纳共事的莉迪亚·吉哈(因为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所以在《阿德勒心理学入门》一书中也引用了此话)。

吉哈于某个星期六阅读了阿德勒的著作《神经质性格》,当时刚好星期一也放假。 “虽然天气酷热难耐,但我很庆幸能一个人独处。我将阿德勒的书从头到尾看了三遍。星期二的早晨,当我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我发现整个世界都变得不同了……阿德勒让我知道,原来世界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

我们所赋予人生的意义,就是如何看待自己和看待世界的一种表现。即使拥有同样的经历,每个人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也都不尽相同。当遇到挫折时,有的人可能只会看到挫折本身,而有的人却能从挫折中学到许多东西。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身边都是些居心叵测的人,而有的人却会觉得身边的人都在保护着自己。

由此可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如果将它与幸福相关联的话,就会出现“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境”这种说法。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阿德勒认为痛苦的人生不可能因为心境的改变而变得轻松。

如果通过心境就可以使人变得幸福,那么幸福就变得与现实无关,而成为主观上的感觉。假如你被其他人认为是幸福的,那么你也许会感觉到幸福。然而,就如食物一样,关于它的酸甜苦辣,即使不同的人说法不同,也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关于它对身体的利害,就不是主观可以决定的了。幸福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的幸福,那就毫无意义可言。

想要改变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看法,就不得不改变自身的行为和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究竟如何改变才能得到幸福。如果按照阿德勒的主张,人们在四五岁的时候选择了生活方式,那么可能会有人进行反驳说:“四五岁那个年纪,语言能力都尚未发育完全,即使选择了某种生活方式,不是也无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吗?”

关于这点,阿德勒认为,如果我们“现在”了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今后”怎么做而产生一种责任感。在这里,我们引用一句阿德勒所说的话:“是否能够下决心纠正现在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这句话中就包含着如何得到幸福的提示。

后记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中,梅什金公爵向大家讲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死刑犯行刑的场面。在那名死刑犯以为自己离临刑还有一周时间的时候,不料手续却缩短了。一天早晨的五点,他被叫醒并被告知过了九点就要被执行死刑。

他向看守人员询问手续不是还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吗?当他知道自己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时候,他沉默不语,只是在想:“我真的要这样突然地消失于这个世界上了吗?”

在本书中,我提到过2006年我因心肌梗死倒下的经历。在被救护车运往医院的途中,当医生告诉我心肌梗死的病名时,我当时的想法和那名死刑犯的想法是一样的。

有幸生还的我曾经在母亲的病床前思考过“什么是幸福”,然而那次之后我不得不开始考虑有关死亡的问题。

属于苏格拉底派的犬儒派中有一位名为戴奥真尼斯的哲学家,他身无分文,住在一个大酒桶里。但是他为了喝水,留了一个茶杯。有一天,当他看到河边的孩子在用手捧水喝时,他立刻觉得自己还不如孩子。于是,他便把那唯一的茶杯也扔掉了。对于曾经临近死亡边缘的我来说,也和戴奥真尼斯一样,已经把所有东西都扔掉了。

在研究幸福的时候,之所以涉及疾病和死亡,是因为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另外,这并不是什么特别的课题,通过本书我们也可以知道,在面对生老病死时,我们的处理方法与面对其他课题时是一样的。

本书中曾引用了在《关于老年》中西塞罗所写的:“如果人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任何人都不会再从他那里学到些什么了。”可是,我虽然没有与阿德勒有过直接接触,但是我很感激能够超越时空从阿德勒那里学到如此多的东西。而且虽然没有苏格拉底所说的“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心境,但我也因此安全地渡过了人生的一个危机。

在著成本书时,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其中,能够与在我的最初作品《阿德勒心理学入门》出版时给予过我很多帮助的寺口雅彦先生再次合作,我深感荣幸。在此我还要感谢编辑黑田俊先生和编辑负责人榎木纱智先生。

2014年4月

岸见一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就是不想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岸见一郎
译者 邓一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590470
开本 16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6048046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9
169
15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7-2015-4517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