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常州文物古迹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全面介绍常州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的专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由常州文史专家包立本、陆开宇、徐伯元合作编著,武进籍著名文物研究专家、国家历史文化名人保护委员会主任谢辰生先生题写书名,武进籍著名史学专家钱听涛先生作序。

  该书图文并茂,分“国保篇”、“省保篇”、“市保篇”、“控保篇”及“街区篇”等五部分,配有图片300余幅,介绍全市187处文物保护(控保)单位和3处文化街区。其中,为人们熟知的淹城古遗址、瞿秋白故居、张太雷旧居、三星村遗址、京杭大运河及唐荆川墓、礼嘉戏楼、恽南田墓、寺墩遗址等均有详细的介绍。

  钱听涛先生认为,本书的出版,对研究我市地区文化发展史大有裨益,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此书不仅是文物爱好者的工具书,还能作为外地来常游客的旅游指南。

内容推荐

这是常州市文化研究者包立本、陆开宇、徐伯元合作策划编写的“常州文物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该书将常州地区现存的187处文保、控保单位,以及3个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全部囊括其中。

全书共有23.8万字,不仅是文物爱好者的工具书,还能作为外地来常游客的旅游指南。书中共有300余张照片,九成以上都是市城建档案馆馆长陆志刚近年来专门为本书拍摄的,全面地反映了常州地区文物的全貌和现状。

目录

1/门外文谈(序)  钱听涛

5/编写说明

国保篇

3/淹城遗址

6/瞿秋白故居

9/张太雷旧居

11/三星村遗址

13/京杭大运河

省保篇

17/唐荆川墓

19/护王府遗址

21/唐荆川宅

23/前北岸明代楠木厅

25/清凉寺

27/近园

29/天宁寺

32/圩墩遗址

35/太平兴国石经幢

36/管干贞故居

38/未园

40/盛宣怀故居

42/赵元任故居

44/杨氏家庭戏楼

45/阳湖县城隍庙戏楼

46/万绥东岳庙戏楼

48/礼嘉戏楼

50/顺庄戏楼

52/梅村真武庙戏楼

53/阖阊城遗址

55/隋墓

57/恽南田墓

58/寺墩遗址

61/戴王府遗址

63/本善桥

64/段玉裁墓

66/庄城桥

67/淳化阁帖石刻

68/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70/合剌普华墓

72/中华曙猿化石遗址

75/史贻直墓地

市保篇

79/文笔塔

81/唐氏宗祠

82/红梅阁

84/舣舟亭、东坡洗砚池

86/黄仲则故居

87/孙慎行行书碑

88/医学祀典记与医学碑记

89/庄存与故居

90/孙慎行、孙星衍故居

92/赵翼故居

94/洪亮吉故居

96/李伯元故居

97/庄蕴宽故居

99/吴氏中丞第

100/汤贻汾故居

102/史良故居

104/吕思勉故居

105/恽代英住地

107/刘国钧故居

109/传胪第

110/意园

111/约 园

112/常州府学

114/逸仙中学旧址

115/浩然亭、落星亭

117/龙城书院遗址

119/中山纪念堂

121/崇法寺

123/县文庙大成殿

125/新坊桥

126/西瀛门城墙

127/万绥东岳庙

128/费伯雄故居

130/白龙庙

13l/大林寺

133/五洞桥

134/节孝牌坊

135/白塔

136/李公朴故居

138/港桥

139/姬山遗址

140/大刘寺

141/广济桥

143/文亨桥

144/飞虹桥

145/北渚荡遗址

146/王维克故居

148/冯煦别墅

149/西禅寺

150/河西庙正殿

151/倪巷石狮(两处)

152/御碑亭遗址

153/龙山塔

154/宝塔寺

155/吕祖殿

156/玉皇阁

157/圆通庵

158/察院碑

159/烈士陵园

160/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

162/华罗庚纪念馆

164/段玉裁纪念馆

166/楠木厅

167/乐官井

169/侯庙遗址

170/古城墙

171/观莲桥

172/舍头桥

173/贞节坊

174/节孝坊

175/铁木厅

176/唐井

177/贞女墓

178/大石山摩崖石刻

179/太虚观遗址

180/太平桥

181/贞女祠

183/陈氏宗祠

184/溧阳旱灾赈济纪念塔

185/《甘露禅院碑记》石刻

186/任兰枝墓址

187/一龙井

188/周氏佳城遗址

189/东野堂

190/唐石刻井栏

19l/黄山观石刻

192/娑陀庙石刻

193/太白楼

195/高静石

196/飞来石

197/玛瑙竹叶依门石

198/进士坊

199/蒙吉泉井

200/神墩遗址

202/欧冶子铸剑场遗址

203/古代练兵场遗址

204/fU洛岗桥

205/善庆桥

206/平桥石坝

207/西山烈士陵园

208/《重修广惠庵碑记》石刻

控保篇

211/庄氏济美堂

212/游击府大殿

213/恽氏庭院

214/天井巷元井

215/明代轿形石经幢

216/万安桥

217/民元里民宅

219/恽家墩汉墓

220/邹浩祠

221/松筠小筑及石刻

222/庄氏塾馆

223/明式楠木厅

224/II缶清会馆

226/刘氏宗祠

227/志王府

228/中新桥

229/武进医院旧址

230/万福桥

232/长沟别墅

234/蒋氏贞节坊

235/赵氏宗祠

236/新岗遗址

238/陈洽墓

239/淹城土墩墓群

240/王裒墓

241/南山烟墩(石室土墩墓群)

242/孙觌墓

244/胥城遗址

245/奚巷桥

246/西崦桥

247/咸安桥

248/中市桥

249/三元桥

250/青龙桥

25l/兴隆桥

252/前垛桥

253/漕桥

255/寺桥

256/东富春桥

257/河上塘桥

258/上店桥

260/彩虹桥

261/万缘桥

263/天主堂

264/董墅楠木厅

265/东青楠木厅

266/建圣庵

267/村前桥亭

269/殷墅桥碑亭

270/待渡亭

271/陶冶亭

273/玉泉及玉泉亭

274/杨氏园林

275/恽南田纪念馆

街区篇

279/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

282/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

285/天宁寺一舣舟亭历史文化风貌区

287/后记

试读章节

唐荆川墓

唐荆川墓位于常州市荆川南路今市荆川公园内。

唐荆川(1507一1560),名顺之,字应德,号荆川,以号行。明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入翰林院任编修,调兵部主事。他对唐宋古文研究尤有造诣,与王慎中、归有光合称“嘉靖三大家”。著有《荆川集》等。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扰,他以兵部郎中督海师御敌,屡建奇功,擢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带病赴任,路经泰州时卒于途中。崇祯年间(1628~1644)追谥襄文。

唐荆川墓,坐东朝西(可能因生前的读书处“陈渡草堂”在墓地西南百余米处陶园村之故),原占地面积约12亩,民国23年(1934)地方人士又集资修墓,次年竣工。在墓地增建“一泻桥”和木质飞檐石牌坊各一座。“文化大革命”中墓地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4月加以修复。20世纪90年代初,筹建公园,荆川墓地划归园林部门管理,作为荆川公园园景的一部分,又重新加以修整。现墓地7000平方米左右,东西长150余米,南北宽45米余。朝西入口处中为“一泻桥”,过桥为神道坊,二柱一间式木质飞檐石坊的坊额上,正面阴刻楷书“先贤荆川先生墓道”(周佛海书),背面阴刻楷书“先贤唐荆川先生墓道”,“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武进县县长长沙后学侯厚宗监督修复,后学李嘉揖、裔孙唐驼监督”等字样。石坊左右10米处各有一支墓表柱树立。墓道长104米,宽4米,两侧成对排列石羊、石兽、石马和石翁仲。石马与石翁仲之间又树一座四柱三间式石牌坊,坊额阴刻楷书“唐荆川先生之墓”字样。其后为墓茔区,鼎足立三大石驳坟冢于土台基上,中间冢前立墓碑,碑树石龟趺上,通高344厘米,面宽97厘米。墓碑由碑身和碑冠组成,碑冠上浮雕麒麟祥云(原碑冠上浮雕云龙),中间额铭阴刻行楷“嘉靖抗倭名将”字样。碑冠高88厘米、面宽104厘米。碑身阴刻行楷碑文,中间为“明赠兵部侍郎谥襄文荆川唐先生之墓”,上款为“大清嘉庆元年(1796)十月”,下款为“后学李庆来书”。碑身高198厘米、宽97厘米。墓冢三面环以石驳圆形围墙,庄严肃穆,四周遍植苍松翠柏冬青等,墓地外围东、南、北三面清溪环绕,环境幽静。

1982年3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护王府遗址

太平天国护王府遗址位于常州市局前街187号,是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的府第遗址。

陈坤书(?—1864),广西桂平人,清咸丰元年(1851)1月11日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曾转战于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素以作战勇猛出名,被誉为忠王李秀成麾下第一骁将。同治元年(1862)春镇守常州,封为“殿前礼部副春僚顶天扶朝纲护王悦千岁”。驻守常州期间,多次驰援周边地区,特别是到苏州协助李秀成抵抗清军的进攻。同治三年(1864),李鸿章亲率准军10万余众,伙同戈登率领的外国侵略军围攻常州,陈坤书率太平军浴血奋战,守卫常州城达数月之久,给中外反动派以沉重打击,终因力量悬殊,是年5月11日,常州城被攻破失陷,护王陈坤书犹率将士退守护王府抵抗,最后力竭被俘,壮烈就义。

护王府前身原为清阳湖县衙署,陈坤书驻常州后改建为府第。原建筑前后共7进,坐北朝南,大门设在南面马山埠一带(今迎春步行街附近)。现存遗址为砖木结构的回字形转楼(俗称走马楼),原是王府的内宅,其他诸如大门、正厅、二厅之类的主体建筑,已荡然无存。回字形转楼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4米,占地面积约588平方米,分楼上楼下两层,坐南朝北,南北楼皆七开间,由东西厢楼连成一体。楼上内侧回廊可通达各室,楼下内侧亦有回廊相连,中有南北宽5米余、东西长13.5米的长方形天井。楼下中间三间为罗砖地的厅屋,与两边内房之间的水磨砖刻门相通。屋檐处的龙凤纹和鲤鱼跳龙门瓦当、滴水,是护王府第的原物之一。转楼的梁、墩、机、落地长、短隔窗等木构件上,分别雕刻有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优美的图案,其雕工粗犷有力,线条突出流畅,立体浮雕感强烈,具有太平天国时期艺术作品的特色。

该楼后归刘姓居民所有,1953年由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武进医院)购入,作为该院职工宿舍。市人民政府为保护这座建筑,恢复其历史原貌,将住户迁出后,于1983年春进行修复。现为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住所。

1982年3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荆川宅

唐荆川宅位于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段。

唐荆川(1507~1560),名顺之,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常州人。明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入翰林院,任编修,后调兵部主事,曾视师浙江,督领兵船在崇明抵御倭寇,以功升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带病赴任,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初一病逝途中。唐荆川学问渊博,精研天文、地理、乐律、兵法、数学。在文学上,开始追随“前七子”,后推崇唐宋散文,是“唐宋派”成员之一。与归有光、王慎中,并称“嘉靖三大家”。著文讲法度,主张“直抒胸臆,信手写出”,著有《左》、《右》、《文》、《武》、《儒》、《稗》六编传世,并著有《荆川先生文集》、《广右战功集》等众多著作。

据《唐氏家谱》记载:唐荆川故居共有筠星、易书、贞和、八桂、四并、复始、松健、礼和8堂。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正德年间(1488~1521)。今尚存青果巷92~94号筠星堂、青果巷86号贞和堂、青果巷82~84号八桂堂、青果巷8弄3号、12弄8号松健堂和青果巷141弄(号)、263号礼和堂5堂6宅(礼和堂分东、西两宅)。

其中贞和堂,原名保合堂,明崇祯六年(1633)由荆川玄孙唐宇昭改名贞和堂。原有门厅、轿厅、大厅、二门及二进内院住宅。现门厅已拆除,轿厅于1938年重新翻造,面目非昔,内院住宅于清初改建成“半园”,仅大厅保存明代原貌。贞和堂大厅是常州保存下来的最大楠木厅,坐北朝南,为一完整的“纱帽厅”,面阔三间13.4米,进深七檩9.5米。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五架柁梁为大型月梁,木构部分全用楠木、紫檀木精作。用料粗大讲究,立柱一人勉强能合抱,立柱下用蘑菇形石础。屋面平缓,采用反卷式双飞檐。正间大梁有彩绘,立柱上端山筋有涂雕装饰。在大厅东侧的走廊墙上嵌有唐荆川外孙、明代书法家孙慎行(1565—1636)撰《保合堂记》行书石刻4方,书体遒劲而流畅,为贞和堂大厅增辉。

宅后原为“半园”,由唐荆川玄孙、明末清初书画家唐宇昭(1602—1672)在清初把后宅院落扩充改建而成。唐宇昭号“半园居士”,故称其新园为“半园”。半园虽无“近园”的城市山林之态势,亦无“约园”之绿水映现曲桥琼岛之景观,然园内遍植名花异木,施以曲径回旋,轩窗明净的屋宇间点缀竹石,配以月洞穿影,为园苑增添深邃之意境,无怪乎留下诸多名人墨客的踪迹。康熙元年(1662)秋天,园主唐宇昭邀青年书画家恽南田和王石谷居于半园,盛情款待,结成莫逆之交。恽南田与王石谷二人更是互相倾诉别后情思及往后志向,二人“义结金兰”互称兄弟。以后又有清代状元钱维城、画家钱维乔、晚清知县钱以振等均在园中居住过。

1982年3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前北岸明代楠木厅

前北岸明代楠木厅位于常州市前后北岸历史文化保护区西首。

该处古建筑原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终老地遗址之一部分。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东坡白海南谪居地回到常州,租借孙氏馆寓居,同年七月二十八日病故于孙氏馆,终年66岁。苏东坡生前曾手植紫藤一株于院东北隅,紫藤下原有一白石凿成的洗砚池。清代邑人洪亮吉的《古藤歌》诗中有“紫藤花开墨池涨,古色斑烂各相抗”之赞句,即指此池。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乾隆帝二下江南时,地方官吏将洗砚池移至万寿行宫(今东坡公园)内,以求“睿赏”。

至元末,苏东坡终老地毁于兵火。明代中期,人们为纪念苏东坡,在旧址上重建屋宇,范围包括今89、73号方、汤两宅,面积约5630平方米。时值紫藤正茂,遂题名“藤花旧馆”。

现存的明代楠木厅面阔3间12.6米,进深8檩11.3米,檐高3.3米。属抬梁式砖木结构,硬山造。外观端庄稳重,屋面平缓微凹,飞檐翻翘,廊下正厅前门是6扇木格落地长窗,东西两侧是半墙木格短窗。房屋主要木构件均用楠木制作,做工精良。直径30厘米左右粗的楠木柱树立于蘑菇状石柱础上,柱头配置有叶蹲,架设大型月牙式抱头梁、四架柁梁、三架柁梁。大厅正间脊檩上彩绘有“锭”、“笔”等图案。

藤花旧馆门屋为6檩进深的平屋,正面为石库门,门楣石上浅雕方胜图案,其上又置条石,正面浅雕篆书“藤花旧馆”4字。

1982年3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P17-24

序言

门外文谈(序)

钱听涛

从20世纪中叶以来,海内外研究中国地方史的学者正在增加,研完徽州地方史的学者甚至提出了“徽学”之说。研究常州地方史的专著笔者也发现了一本:一位在南京攻读博士学位的万灵先生的《常州的近代化道路——江南非条约口岸城市近代化的个案研究》(2002年1O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专著偏重经济,也涉及文化、社会。笔者多年来偏好研究常州市区的文化发展史。现在得悉常州市文博鉴赏学会主席包立本先生与常州市城建档案馆副馆长陆开宇先生、常州市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徐伯元先生积多年之功,编著《常州文物古迹》一书,将常州地区(含金坛、溧阳)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控制单位、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的源流、现状,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汇集成册,公诸于世,这对研究常州地区的文化发展史将是大有裨益的。这还是一本常州当地学者研究当地文化的著作,必将增加其可信度及亲切感。

一个地区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控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都是不可移动文物。无论是名人故居、古街古巷、古代遗址、石刻、园林、墓葬,都是这个地区数千年来的实物遗存,它们有其原真性及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承载的都是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信息。遗存作为载体,文化是其灵魂。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史,以为建设当代文化提供借鉴,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常州文化是吴越文化的一部分。吴越文化历史悠久,至少在2500年以上。有人说它是水文化、稻作文化。吴侬软语,轻歌曼舞,当地人是唱着“茉莉花”长大的,纤巧尚文。苏东坡在《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中以“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来赞美这片膏腴之乡、人文荟萃之区。常州文化还是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虽然襟江带湖,但与大江边的南京、镇江、扬州、南通不同,与太湖畔的苏州、无锡也不同,大运河在它中心区流过,对它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在古代,北乡的长江离城远了些,东南的太湖只是一小角,大运河则哺育了世世代代常州人。现在大运河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常州应该更加关注运河文化。

在吴越文化的共性中,常州文化总应该有些特性。特性是什么呢,笔者真是识浅,说不清楚。武进与常州分不开,有人从武进得名之源说起,戴博元先生在《“武进”由来探讨》一文中说,这可能是因为孙权当年有“以武为进”的战略思想而产生。虽然开始时的“武进”在丹徒(今属镇江),后几经变化,由唐代武德以后武进县县治即迁至常州州城所在地,因此常武地区是否一直有“以武为进”的流凤余韵呢!五代十国时常州一直是杨氏吴国及取代他的李氏南唐国家的东陲,常与吴越国作战。元兵入侵时,曾在常州激战,战后只留下了“十八家村”,王安节、包圭、陈熠、姚詈和万安和尚等英雄抗元的故事从此代代相传。更不必说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鏖战及日寇入侵时又将常州城大半毁去的惨剧了。从这些历史看,常州在吴越文化的共性中似乎软中带硬,崇文又尚武。唐荆川的文集就分为《文编》与《武编》。常州文化还有经世致用的传统,朱达明先生就写过专文,论述从唐荆川到盛宣怀之间的关系。他们不关在象牙塔里做学问,这恐怕也可作为常州文化的另一个特色。常州文化中第三个值得重视的是学术思想的革新求变。清代中叶庄存与、刘逢禄开创的常州公羊学派,革了当时统治思想学术界的古文经学派的命。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这本经典著作中,盛赞这一学派的成就,认为他们的思想经龚自珍、魏源传至康有为和梁氏本人,导致变法维新。至于恽敬、张惠言开创的阳湖文派、常州词派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墨守成规,喜革故创新,是否又是常州文化的一个特色呢!连常州乡音也是“杂吴夏之语音”,“玉米”之“玉”近北方音,“玉石”之“玉”又近吴音,可惜笔者未读过赵元任先生的著作,但属于吴语系统的常州方言确实也有其特色呢!

承载着常州历史文化灵魂的常州文保单位、控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是历经兵燹动乱的孑遗,太珍贵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文物普查,建立了文保单位体系,从此有章可循,有法可据,文保事业,走上轨道。但是“文化大革命”劫难,竞把天宁寺内佛像全摧毁了。笔者那一年还乡看到四大天王和三世佛等成了一片焦炭,真是欲哭无泪。改革开放,一阵春风,万物复醒,天宁寺竟奇迹般地恢复旧观,连日寇入侵时烧得只余躯壳的文笔塔也在半个世纪后复活了。种种佳讯,不断传来。特别是一批当代中国古建文物界的大师单士元、郑孝燮、周干峙、张开济、罗哲文、杜仙洲等,于1996年在常州举行第二届“兰亭”雅集,赞成常州由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升格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令人不胜鼓舞。可惜在以后辉煌的现代化建设中未能完全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因此这个美好愿望,至今未能实现。

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实是当代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的艰难的课题,但不是不能破解的难题。近阅杭州市市长王国平的一席话,很受启发。他说:“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当前,从长远看,保护和发展是统一的。”他经常讲四句话:“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大的政绩;保护与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2月2日第16版)旨哉斯言!大哉斯言!值得我辈反复深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列入这本著作的近200处文保控保单位和3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今后我们一定要好好修复,好好维护,好好研究,再不能让其受到损坏了。它们不仅应在当代常州文化建设及其他建设中发挥作用,而且要传给子孙,世世永保。我们还应该继续寻访禾列入名录的遗迹,笔者至少想起两处尚未完全泯灭的遗存,即黄仲则墓和钱名山墓,这两位诗人学者的大名早已载入史册,他们的墓葬至少应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类似的遗存恐怕还有。我们对于先人和历史应该多一点崇敬之忱。局前街小学早年校歌中有一段:“高曾矩矮,我其念兹,讲堂毋忘传是;先贤祠宇,巍然东峙,灵爽实式凭之。经正命意惟何,负荷赖吾小子。祭海先河,数典从祖,歌有尽兮思靡止。”笔者在幼年唱过这校歌,还见过这先贤祠宇。不知遗存今安在,但这首校歌中以如此虔敬的心情教育后辈学子,很值得我们深思。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门外文谈》,是夏夜纳凉时在大门外读中国文学、文学起源的有深刻内涵的作品。笔者在此尚是一个门外汉,谈一些对常州文化的浅薄之见,只是借用了先生的标题,特此说明。管见谬误,尚请本书作者及博雅君子有所教之。

2007年4月1O日于北京

后记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北濒长江,南临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自古“舟车会百越,襟带控三吴”。这里交通便利,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是闻名天下的“鱼米之乡”。

常州,历史悠久,自季子受封“延陵”,有文字记载史已逾2500年。自西晋始,历代均为郡、州、路、府治所。至清代雍正四年(1726),常州府统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靖江、江阴8县。咸丰六年(1856),常州一度成为两江总督府驻地,因此,常州成为周围县邑的地域政治文化中心,被誉为“八邑名都”、 “三吴重镇”、 “中吴要辅”。

常州,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出过齐梁两朝15位皇帝。自隋唐以来,出过进士1947名,其中状元15人,博学宏词科头名1人,榜眼11人,探花16人。并涌现出了大批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科学家。在清代,常州形成了名闻全国的常州画派、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孟河医派五大学派。宋代陆游赞誉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清代龚自珍称赞常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常州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众多的名人,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

为了弘扬常州人文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引起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早在1995年,我们便萌发了编写了一本系统介绍常州文物古迹书籍的想法。

该项工作由时任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朱达明先生牵头发起,当时,由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州市文博鉴赏学会三家单位共同委派专家执笔。经过半年多酝酿,拟就了写作提纲和编写条目。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既定计划。

此后,我们一方面重新调整写作队伍;另一方面采取先易后难,分工协作,分卷出版的办法,于2006年先行出版了《常州名人故居》一书。

10多年来,我们历经艰辛,跑遍了常州所辖武进、钟楼、天宁、戚墅堰、新北5区和金坛、深阳2市(县)的187处文保(控保)单位和3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走访了众多文博单位,查阅了大量资料,采访了文物古迹内的居民,终于完成了书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州市武进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金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溧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通力协作和帮助。并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州籍全国著名文博专家谢辰生先生担任本书编写顾问并题写书名;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编审、常州籍文史专家钱听涛先生作序;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中国名胜辞典》责编、常州籍文史专家薛国屏先生提出编写建议。此外,陆志刚、卢海洲、朱达明、陈肃、戴博元、贺忠贤、钱世康、杨玉敏、瞿小佩、邵玉健、谈大庆、黄建峰、林志方、唐学军、张宇、吴建新、田名利、彭辉、徐永年、狄富保、徐建中、曹又俭、丁明洪、李延良、王润、李建军、汤亚洲、李牧、张修民、肖飞、张军、朱炳国、陈f书、堂等师友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收录、介绍的是全市各级文保单位、控保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我们期盼若干年后,有更多的文保单位、控保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公布,使我们有机会编写增补本或续编本,这是我们的愿望。

由于水平有限,编写中差错、疏漏难免,恳请诸位专家和学者指正,感激之至!

编著者

2007年5月于思耘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常州文物古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包立本//陆开宇//徐伯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方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81902
开本 32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2.533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