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温和的修养/率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失去的光艳不能弥补,积聚的灰尘却还可以拭去,“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在对心性的擦拭过程中,我们不能也无法让他人代替,只能“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谈立志》)

这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涵盖精准、寓意幽深,正是朱光潜修身治学精神的体现,是他一生遵循的风标。

本书是“率性丛书”之一——《温和的修养》分册。

内容推荐

《中庸》开篇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意谓“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朱子语)。率性丛书中的“率性”二字即采自这里。性情之不同,各如其面,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情所长。这套丛书,就是选出各位作者性情所长的部分。

目录

前言/1

天地之间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3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9

 谈处群/16

 谈立志/34

 谈英雄崇拜/40

 谈敬——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45

 谈交友/50

 谈谦虚/56

 谈人生与我/65

 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70

 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85

 谈价值意识/103

 学业·职业·事业/110

 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117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125

 谈理想的青年——回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133

 生命/137

博学于文

 我与文学/147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150

 谈学问/162

 谈读书/169

 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180

 文学与人生/186

 资禀与修养/193

 文学的趣味/200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207

 诗的意象与情趣/213

 诗的无限/219

 无言之美/226

身心之美

 谈美感教育/239

 谈动/248

 谈静/251

 谈冷静/255

 民族的生命力——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三)/263

 游戏与娱乐——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四)/268

 谈性爱问题/273

 谈青年与恋爱结婚/280

 再谈青年与恋爱结婚——答王毅君/285

 音乐与教育/287

 谈消遣/293

 谈休息/299

 谈侧隐之心/305

 谈羞恶之心/312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318

附:作者自传/326

试读章节

青年们常欢喜把社会一切毛病归咎于站在台上的人们,其实在台上的人们也还是受过同样的教育,经过同样的青年阶段,他们也曾同样地埋怨过前一辈子人。由此类推,到我们这一辈子青年们上台时,很可能地仍为下一辈子青年们不满。今日有理想的青年到明日往往变成屈服于事实而抛弃理想的堕落者。章宗祥领导过留日青年,打过媚敌辱国的蔡钧,而这位章宗祥后来做了外交部长,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汪精卫投过炸弹,坐过牢,做过几十年的革命工作,而这位汪精卫现在做了敌人的傀儡,汉奸的领袖。许多青年们虽然没有走到这个极端,但投身社会之后,投降于恶势力的实比比皆是。这是一个很可伤心的现象。社会变来变去,而组成社会的人变相没有变质,社会就不会彻底地变好。这五六十年来我们天天在讲教育,教育对于人的质料似乎没有发生很好的影响。这一辈子人睁着眼睛蹈前一辈子人的覆辙,下一辈子人仍然睁着眼睛蹈这一辈子人的覆辙,如此循环展转,一报还一报,“长夜漫漫何时旦”呢?

社会所属望最殷的青年们,这事实和问题是值得郑重考虑的!时光向前疾驶,毫不留情去等待人,一转眼青年便变成中年老年,一不留意便陷到许多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厄运。这厄运是一部悲惨的三部曲。第一部是悬一个很高的理想,要改造社会;第二部是发见理想与事实的冲突,意志与社会恶势力相持不下;第三部便是理想消灭,意志向事实投降,没有改革社会,反被社会腐化。给它们一个简题,这是“追求”、“彷徨”和“堕落”。

青年们,这是一条死路。在你们的天真烂漫的头脑里,它的危险性也许还没有得到深切的了解,你们或许以为自己决不会走上这条路。但是我相信:如果你们没有彻底的觉悟,不拿出强毅的意志力,不下艰苦卓绝的工夫,不作脚踏实地的准备,你们是不成问题地仍走上这条路。数十年之后,你们的生命和理想都毁灭了,社会腐败依然如故,又换了一批像你们一样的青年来,仍是改革不了社会。朋友们,我是过来人,这条路的可怕我并没有夸张,那是绝对不能再走的啊!

耶稣宣传他的福音,说只要普天众生转一个念头,把心地洗干净,一以仁爱为怀,人世就可立成天国。这理想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可是也深刻到不能再深刻。极简单的往往是正途大道,因为易为人所忽略,也往往最不易实现。本来是很容易的事而变成最难实现的,这全由于人的愚蠢、怯懦和懒惰。世间事之难就难在人们不知道或是不能够转一个念头,或是转了念头而没有力量坚持到底。幸福的世界里决没有愚蠢者、怯懦者和懒惰者的地位。你要合理地生存,你就要有觉悟、有决心、有奋斗的精神和能力。

“知难行易”,这觉悟一个起点是我们青年所最缺乏的。大家都似在鼓里过日子,闭着眼睛醉生梦死,放弃人类最珍贵的清醒的理性,降落到猪豚一般随人饲养,随人宰割。世间宁有这样痛心的事!青年们,目前只有一桩大事——觉悟——彻底地觉悟!你们正在做梦,需要一个晴天霹雳把你们震醒,把“觉悟”两字震到你们的耳里去。

“条条大路通罗马”。实现人生和改良社会都不必只有一条路径可走。每个人所走的路应该由他自己审度自然条件和环境需要,逐渐摸索出来,只要肯走,迟早总可以走到目的地。无论你走哪一条路,你都必定立定志向要做人;做现代的中国人,你必须有几个基本的认识。

一、时代的认识——人类社会进化逃不掉自然律。关于进化的自然律,科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依达尔文派学者,生物常在生存竞争中,最适者生存,不适者即归淘汰。依克鲁泡特金,社会的维持和发展全靠各分子能分工互助,互助也是本于天性。这两种相反的主张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国际政治理想。一种理想是拥护战争,生存既是一种竞争,而在竞争中又只有最适者可生存,则造就最适者与维持最适者都必靠战争,战争是文化进展的最强烈的刺激剂。另一种理想是拥护和平,战争只是破坏,在战争中人类尽量发挥残酷的兽性,愈残酷愈贪摧毁,愈不易团结,愈不易共存共荣;要文化发展,我们需要建设,建设需要互助,需要仁爱,也需要和平。这两种理想各有片面的真理,相反适以相成,不能偏废。我们的时代是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也是最需要互助的时代。竞争是事实而互助是理想。无论你竞争或是互助,你都要拿出本领来。在竞争中只有最适者才能生存,在互助中最不适者也不见得能坐享他人之成。所谓“最适”就是最有本领,近代的本领是学术思想,是技术,是组织力。无论是个人在国家社会中,或是民族在国际社会中,有了这些本领,才能和人竞争,也才能和人互助,否则你纵想苟且偷生,也必终归淘汰,自然铁律是毫不留情的。

二、国家民族现在地位的认识——我国数千年来闭关自守。固有的文化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四围诸国家民族的文化学术水准都比我们的低,不曾感到很严重的外来的威胁。从十九世纪以来。海禁大开,中国变成国际集团中的一分子,局面就陡然大变。我们现在遇到两重极严重的难关。第一,我们固有的文化学术不够应付现时代的环境。我们起初慑于西方科学与物质文明的威力,把固有的文化看得一文不值,主张全盘接受欧化;到现在所接受的还只是皮毛,毫不济事,情境不同,移植的树常不能开花结果,而且从两次大战与社会不安的状况看来,物质文明的误用也很危险,于是又有些人提倡固有文化,以为我们原来固有的全是对的。比较合理的大概是兼收并蓄,就中西两方成就截长补短,建设一种新的文化学术。但是文化学术须有长期的培养,不是像酵母菌可以一朝一夕制造出来的。我们从事于文化学术的人们能力都还太幼稚薄弱,还不配说建设。总之,我们旧的已去,新的未来,在这青黃不接的时候,我们和其他民族竞争或互助,几乎没有一套武器或工具在手里。这是一个极严重的局势。其次,我们现在以全副精力抗战建国。这两重工作中抗战是急需,是临时的;建国是根本,是长久的。多谢贤明领袖的指导与英勇将士的努力,多谢国际局面的转变,我们的抗战已逼近最后的胜利。这是我们的空前的一个好机会,从此我们可以在国际社会中做一个光荣的分子,从此我们可以在历史上开一个新局面。但是这“可以”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由“可能”变为“必然”,还需要比抗战更艰苦的努力。抗战后还有成千成万的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恶习积弊要洗清,有许多文化事业和生产事业要建设。我们试问,我们的人才准备能否很有效率地担负这些重大的工作呢?要不然,我们的好机会将一纵即逝,我们的许多光明希望将终成泡影。我们的青年对此须有清晰的认识,须急起直追,抓住好时机不让放过。

P4-7

序言

准备编这本集子的时候,十年前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在一次大学书展上,购得洋洋二十卷本的《朱光潜全集》,与德海君手提肩扛,一路上颇贏得了些赞叹和钦服的注视。如今,只有那书躺卧在书架寂静的角落,仿佛十年的光阴只是一转身罢了。不过仔细一些,依然可以看到封皮悄然隐褪的淡黄色泽和书脊上细细的尘埃。古人说读书如交友,面对故友无言的审视,我不禁愧疚羞赧。这转瞬的十年剩下的,难道只有渐渐褪去的光泽和细细的尘埃?

失去的光艳不能弥补,积聚的灰尘却还可以拭去,“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在对心性的擦拭过程中,我们不能也无法让他人代替,只能“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用朱光潜的话说,“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谈立志》)这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涵盖精准、寓意幽深,正是朱光潜修身治学精神的体现,是他一生遵循的风标。

集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称作“天地之间”,讲社会人的自我意识与实现。

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打交道。人们谈论修养,往往拘囿于个人修身的内向自足或只限于待人接物,而朱光潜却把修养的范围扩大到人与整个社会关系的层面。个人修养问题必须立足个体,面向社会去找答案。在人世间的正确定位是树立志向,培育修养的大前提。他在《给现代中国青年》一文中谈到,“青年们常喜欢把社会一切毛病归咎于站在台上的人们,其实在台上的人们也还是受过同样的教育,经过同样的青年阶段,他们也曾同样地埋怨过前一辈子人。由此类推,到我们这一辈子青年们上台时,很可能地仍为下一辈子青年们不满。今日有理想的青年到明日往往变成屈服于事实而抛弃理想的堕落者”。此一语道破了古今多少人的通病。那令人哀婉的“追求”、“彷徨”、“堕落”辗转循环的三部曲吞噬了多少青年的热情和志向。究其原因,朱先生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觉悟,没有认清自己在历史、社会中的位置,只浑浑噩噩随波逐流,醉生梦死。觉悟就是要认清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认清自己的局限,并以此作为修身立志的前提。

“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别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谈谦虚》)处世本是立身之一端,对人对物是敬,持已则是谦虚。“‘敬’是对于生命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眷恋,人类到失去虔敬情感的时候,就不会作向上的企图,使生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了。”(《谈敬》)立志当然要高远,所以要找一座高山去敬仰攀登;立志又往往失之于虚空,所以还要找一座幽谷去承载容纳。谦虚虔敬无疑是一味“清热祛火”的良药,说到底它是一种“自知之明”,“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这就是《易经》所说的‘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谈谦虚》)交友是与他人和社会交际的重要纽带,懂得了“敬”与“谦虚”,责己宜严,责人宜宽,则可多与人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真朋友、好朋友。朱先生与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沈从文、胡愈之、周予同、刘大白、夏衍等同学、同志声气相通,正是这个思想的一种体现。

认清了自然、社会中“我”的位置,树立了远大切实的志向,培养了与他人、社会交往的修养,人才能清醒地面对人生大舞台。朱先生把人生分为“看戏”和“演戏”两种,二者并无优劣高下之别。“生活本身就是方法,生活本身也就是目的。……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谈人生与我》)这种此时此地的精神,正是朱光潜“三此”精神的表现,也是他生命始终生机勃勃的原因。  对于人生理想的修养,朱光潜既赞同西方式的真善美的追求,也推崇儒家“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乐主和,礼主敬,和是内涵,礼是外观,和顺积中,则英华外发,礼乐和合就是理想之人格修养。理想投影到现实行动就是学业、职业和事业的问题。朱先生认为择学择业首先要考虑个人的禀赋和兴趣,且不可误于名利观念。此语尤为警醒。当今人们幸福感日趋疲软,很大一方面就在于营营于名利,忘却了此生此身的真趣。

……

目睹当时社会的种种敝陋,朱先生深切感到,改变社会现状的根本在青年,而改造青年的根本在教育。经过几年酝酿,朱光潜在1924年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一文,希望通过私人办学,培养一批具有舍己为人精神、简朴克欲生活方法、经过近代科学训练的自食其力的“改造社会的领袖人物”,从而带动影响整个社会的大变革。1925年春天,朱光潜和匡互生、丰子恺、夏丐尊等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改名立达学园),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后来又和叶圣陶、胡愈之、周予同、夏衍等一起,成立了立达学会。立达学会的宗旨就是修养人格,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改造社会。“立达”二字来源于《论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三此主义”的关键,将自己置身于实践理想的伟大历史洪流中,勇于自我牺牲,绝不推卸退缩。

“文革”中,朱光潜也未能幸免,挨批判,被抄家,关“牛棚”,听训斥,没完没了地写检讨和外调材料。在此期间,翦伯赞、冯定等都怒形于色,而朱光潜则是一副置生死于度外的从容神态,这正是“三此”精神化入日常的一种体现。朱先生以研究美学著称,但也因此为人嘲讽。“文革”期间,被称为“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朱先生被拉出去批斗,一个红卫兵说:这样一个瘦干巴老头一点儿也不美,根本不配有美学家的称号。朱光潜巧妙地回答道:“我看上去不美,是因为我把美献给了社会。而有些人看上去好像美,是因为他占有了社会的美。”幽默之中不失坚强。最终,朱先生渡过了这一劫,迎来自己学术上的“第二春”。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朱光潜谈修养,与其说是言传不如说是身教。他实在是将自己此身此时此地的切身体会与实践历程讲给我们听,处有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朱先生也正是用他一生的身教的无言之美启迪、教育着后来的有志青年,使我们警醒、振作,鼓舞精神,重新出发。在前进的路上,当遇到艰难坎坷时,或当峰回路转时,这位师长兼朋友都会默默注视着我们的每一个选择。

刘广 王潇琳

2007年12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温和的修养/率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光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8688
开本 32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