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16至19世纪期间中欧绘画的相互影响 |
内容 | 作者简介 孙莎岚,女,1980年7月出生,四川省内江市人。200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政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国际文化交流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四 篇章结构 第一编 中欧绘画初识之际的背景 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 一 社会发展的差异 二 文化心态的差异 三 结语 第二章 中国与欧洲绘画的差异 一 整体风格的差异——视觉描述与经验表述 二 造型技法的差异——眼与心 三 美学传统的差异——理性与感性 第二编 欧洲绘画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章 耶稣会士来华及其活动 一 耶稣会士适应他者文化的策略 二 中国对欧洲文化传人的反应 三 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策略 四 结语 第四章 中国对欧洲绘画的反应 一 绘画的传播途径 二 国人眼中的欧画技法与画品 三 对欧洲绘画题材的偏好 四 结语 第五章 在华传教士绘画风格的调整 一 关于中国绘画的负面评价 二 传教士宫廷画师绘画风格的调整 三 欧洲画作题材的调整 四 结语 第六章 欧洲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一 对宫廷画师的影响 二 对文人画家的影响 三 对商业性绘画的影响 四 结语 第三编 中国绘画在欧洲的传播 第七章 中国绘画在欧洲传播的文化背景 一 欧洲对中国的关注 二 欧洲对中国的了解 三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四 欧洲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与评价 第八章 中国绘画对欧洲的影响 一 中国绘画在欧洲的地位 二 欧洲人对中国绘画技法的负面看法 三 欧洲绘画中的中国风格 四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孙莎岚著的《16至19世纪期间中欧绘画的相互影响》研究16至19世纪中欧绘画的相互影响,将绘画艺术视作文化投影,从跨文化交流角度考察该时期中欧绘画在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以窥现异质文化在相识之初的交流特点与模式。尽管由于时代局限,双方都没能真正理解对方的绘画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但从这次文化相遇的历史意义来看,于中国而言,欧洲代表着非我,以之为参照,才得以确定自己之为自我,故欧洲乃是中国在近代初期的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必要因素。反之,于欧洲亦然。中欧绘画艺术通过彼此差异更深入地认识了自身。这次收效不大的交流也为之后中欧绘画进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内容推荐 近代是中国与欧洲这两大“完全独立发展的伟大文明的第一次真正的接触”时期。随着中欧双方的深入接触与交流,异质文化在艺术、科技、宗教等领域的差异和碰撞得以呈现,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调适、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回应五彩纷呈,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激荡蔚为壮观。孙莎岚著的《16至19世纪期间中欧绘画的相互影响》以近代中欧绘画的第一次接触与交流为切入点,考察了近代中欧绘画在对话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与互动发展,以探析异质文化在相识之初的交流特点与互动模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16至19世纪期间中欧绘画的相互影响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莎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19041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5 |
出版时间 | 2018-09-01 |
首版时间 | 2018-09-01 |
印刷时间 | 201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94 |
CIP核字 | 2016237610 |
中图分类号 | J2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