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强编著的《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从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角度,揭示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揭示人与自然互动的关系,分析地理环境变迁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摸索与完善区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方法。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中,将历史文献记载与现代科学证据相对照,重点研究地处中国三大自然区结合部的嘉陵江流域的环境变迁在自然和人为双重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特殊性。
图书 | 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学术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马强编著的《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从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角度,揭示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揭示人与自然互动的关系,分析地理环境变迁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摸索与完善区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方法。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中,将历史文献记载与现代科学证据相对照,重点研究地处中国三大自然区结合部的嘉陵江流域的环境变迁在自然和人为双重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特殊性。 内容推荐 马强编著的《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全书计九章,篇幅30余万字,主要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历史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地理两个层面系统、全面探讨了长江重要支流嘉陵江流域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历史气候、森林植被、野生动物、地质灾害等)和人文地理诸要素(人口分布、城镇发展、交通地理及军事战争)的演变及规律。特别是对嘉陵江流域历史时期的气候、植被、野生动物、地质灾害的研究弥补前人研究的空缺,对嘉陵江流域交通地理中的古代津渡、城镇形态及其时空分布、清代嘉陵江流域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是本书的特色和创新点。 目录 绪论 一、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流域历史地理研究是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开展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概述 第一节 嘉陵江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一、盆地、丘陵区 二、中高山地区 第二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嘉陵江流域的范围 二、研究时段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的气候变迁 第一节 距今10000—3000年嘉陵江流域的气候变化 一、早全新世时期嘉陵江流域的气候 二、全新世大暖期嘉陵江流域的气候变化 第二节 全新世晚期嘉陵江流域的气候和植被变迁 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宋元时期 三、明清时期 第三章 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的植被变迁 第一节 距今10000—3000年嘉陵江流域的植被 一、全新世早期嘉陵江流域植被 二、全新世大暖期嘉陵江流域植被 第二节 全新世晚期嘉陵江流域的植被变迁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宋元时期 三、明清时期 第四章 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野生动物的分布和变迁 第一节 历史动物地理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新石器时代嘉陵江流域野生动物的分布 一、历史动物地理研究的基本概念 二、新石器时代嘉陵江流域动物地理 第二节 全新世晚期嘉陵江流域的动物地理 一、先秦秦汉时期嘉陵江流域的野生动物分布 二、7—13世纪嘉陵江流域的动物地理 三、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动物地理 第五章 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的人口变迁 第一节 先秦及秦时期 一、先秦及秦时期嘉陵江流域的居民与民族分布 二、先秦及秦时期嘉陵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第二节 两汉时期 一、两汉嘉陵江流域的人口数估算及人口分布 二、两汉嘉陵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本区人口数量与分布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嘉陵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 一、隋唐嘉陵江流域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分布 二、隋唐五代时期嘉陵江地区人口迁移 第五节 宋元时期 一、宋元时期嘉陵江流域的人口发展规模 二、北宋崇宁元年嘉陵江流域人口的密度与地理分布 三、宋元时期嘉陵江流域的移民 第六节 明清时期 一、明代嘉陵江流域人口的发展与迁移 二、清代嘉陵江流域人口的发展与分布 第六章 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的交通地理研究 第一节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嘉陵江流域的交通 第二节 隋唐宋元时期嘉陵江流域的交通 一、隋唐时期 二、宋元时期 第三节 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的交通 一、主要干道线路 二、支线道路 第四节 清代嘉陵江津渡的时空分布 一、清前期 二、清中期 三、清后期 第五节 嘉陵江流域的交通路线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交通路线的分布特点 二、嘉陵江流域地区交通网络影响因素 三、对现代嘉陵江流域的地区交通网络的影响 第七章 嘉陵江上游的历史经济地理研究 第一节 嘉陵江上游的人文环境基础 一、嘉陵江上游的人文环境 二、嘉陵江上游史前原始农业 第二节 历史时期嘉陵江上游的农业经济 一、嘉陵江上游物产地域分布情况 二、明清以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三、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全面开发 第三节 历史时期嘉陵江上游商业贸易与市集研究 一、嘉陵江上游交通的历史考察 二、嘉陵江上游的贸易活动 三、嘉陵江上游的市镇经济 第四节 小结 一、嘉陵江上游经济兴衰历史启示 二、基于灾害视角的区域生态评价 第八章 明清嘉陵江中下游的城镇地理研究 第一节 明清时期四川的人文地理环境与城镇发展 一、明清战乱与城镇的破坏与重建 二、商业繁荣背景下的城镇发展 三、交通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城镇发展 第二节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空间分布 一、州县分布 二、场镇分布 三、城镇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 第三节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外部的形态 一、府州县城的外部形态 二、重要场镇的外部形态 第四节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的等级规模 一、府万州县等级规模 二、重要场镇的人口规模 第五节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地位的变化 一、州县地位变化——以阆中、南充为主的分析 二、重要场镇与州县地位的变化 第六节 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城镇空间结构变化 一、以衙署、祠庙为主的传统社会物质文化景观 二、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中的景观变化 三、城建区的变化 第七节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九章 嘉陵江流域的历史军事地理 第一节 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的军事地理概述 一、先秦至西汉时期 二、西汉末至三国时期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五代两宋时期 六、元明时期 第二节 清代嘉陵江流域的战事及主要力量的行军路线 一、张献忠据蜀时期嘉陵江流域各势力的作战路线、攻守态势复原研究 二、吴三桂政权割据西南时期,清军与吴军的攻防态势 三、白莲教战争时嘉陵江流域战争双方行军路线复原研究 四、白莲教起事后,嘉陵江流域的战事概况 五、小结 第三节 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时空分布 一、关于战事次数统计的基本问题 二、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时间分布特征 三、清代嘉陵江流域战事空间分布特征 四、小结 第四节 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寨堡 一、关于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寨堡的统计问题 二、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寨堡数量统计 三、清代嘉陵江流域关隘、寨的分布特征 四、清人对嘉陵江流域内关隘寨堡的利用 五、清代嘉陵江流域的重要军事重镇 六、小结 第五节 结语 一、对清代嘉陵江流域战略地位的思考 二、对白莲教战争的一些军事地理思考 三、对战事时空分布的思考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学术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马强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48884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7 |
出版时间 | 2016-06-01 |
首版时间 | 2016-06-01 |
印刷时间 | 2016-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6 |
CIP核字 | 2016136584 |
中图分类号 | K927.1 |
丛书名 | |
印张 | 2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