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所长主持下,由《读本》编写组集体通力合作完成的学术成果。全书撰写分工如下:

绪论:卜宪群

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王震中

第二章第二、三、四节,第三章:宫长为

第四章:杨振红

第五章:梁满仓

第六章:黄正建

第七章:梁建国

第八章:关树东

第九章:陈时龙

第十章:吴伯娅

第十一章:林永匡、张伟

通改、定稿:卜宪群、童超

历史研究所王艺、朱昌荣为本书做了大量资料核对和具体组织工作。

内容简介

读者一卷在手,概览历史全貌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介绍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读本》编写组编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读本》执笔者都是从事断代史专题研究的历史学者,编写这样一部历史知识读物无疑是一个新的尝试。

一、《读本》编写缘起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落实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全社会应重视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指示而组织历史学者编写的。2012年7月13日,江泽民同志通览《读本》初稿后,欣然命笔作序,再一次强调指出全党全社会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向广大读者推荐本书。他说:“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历史,把提高历史素养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多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汲取经验,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以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依据翔实可信的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考古资料,吸收学术界多年积累的史学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一本历史读物。本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叙说上自中国境内远古人类与文明起源,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的中国历史。全书40万字,附有彩图、黑白插图60余幅。

二、《读本》的定位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既不是学术专著式的中国通史,也不是讲历史故事的通俗史话,而是一本由学有专攻的历史学者编写的历史知识读物,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

《读本》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归纳和分析中国历史自身道路特点为己任,站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多层次、多角度回顾和总结历史经验,传播科学翔实的历史知识,宣传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的价值在于它的深厚借鉴意义。《读本》以简略的笔墨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科技,以“寓论于史”的方式适度地、有重点地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如民族问题、边疆问题、宗教问题及变革制度、消除秕政、整肃吏治、惩治贪腐等方面的得失,作为今人的借鉴。读毕全书,读者自会对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中华祖先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和思想文化科技有一个基本了解;对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和历经的曲折苦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三、《读本》的主要内容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正文包括绪论、一至第十一章。

“绪论: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从文明起源到中国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经济基础、社会阶级属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官僚制度三位一体政治体制模式的利弊得失等四个方面,高度概括地阐明古代至近代的中国历史发展道路。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既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鲜明特色,但又没有脱离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的统一性寓于历史的多样性之中。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与文明起源”,叙说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地区,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农耕定居聚落共同体形态演变至城邑崛起、邦国并立的历程表明,中国的早期文明——邦国都邑文明形成于距今5000年~4000年的龙山时代,其后生生不已地传承与发展,从未中断。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叙说在这1300年间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中国古代文明日臻繁盛并开始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价值取向的发展路径;自西周创立礼乐文明后,古代中国就以“礼仪之邦”名闻世界、流芳四邻。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叙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纷争、兼并,以及这一时期制度变革、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趋势;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中国历史上第1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古代文明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章 秦汉时期”,叙说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体制设计与机制建构的开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式奠基并初具规模,新兴封建社会的蓬勃发展与初现危机。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叙说这一时期近400年间,华夏大地经历国家分裂又复归统一,民族对立纷争又走向空前大融合,典章制度、思想文化自“胡风国俗,杂相糅乱”又达到胡汉交融、南北会通,从而为隋唐帝国的繁荣富强奠基铺路的波澜壮阔。

“第六章 隋唐时期”,叙说在其前期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军事、思想文化、民族交往、中外交流一派勃勃生机,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其后期,由盛转衰,从治趋危,但又出现了新制度的雏形与新思想的萌芽,酝酿着中国封建时代从前期至后期的历史性转折。

“第七章 五代十国与辽、宋、西夏、金时期”,叙说这一时期虽然全国形成多个政权并立,战争此起彼伏的局面,然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都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尤其是两宋迈入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文明达到新高峰。

“第八章 元代”,叙说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达到新高度,版图辽阔广大,民族地区与边疆治理卓有成效,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的联系空前加强。

“第九章 明代”,叙说明代统治者在高度强化君主专制、完善政治制度建设的同时,又在社会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措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镇纷纷崛起,明代自16世纪初开始萌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十章 清代前期”,叙说满洲贵族自辽东入关定鼎北京建立清朝,在康、雍、乾时期成为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盛大国;版图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但自18世纪以后日趋衰落,古老的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及随之而至的民族危机与深重苦难。

“第十一章 清代后期”,叙说清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不断遭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与掠夺,国势衰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屈不挠地奋起抗争。

四、《读本》的文化价值

(一)宣传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基本理论,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国历史上从古代至近代各种社会形态演进的路径、属性与特点。

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派别的分析方法,客观解析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变迁、重大事件、人物活动及其深层次原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主义态度,阐释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丰富内涵与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二)传播比较丰富而翔实的历史知识

1.扫描全貌,简而不漏,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读本》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科技以及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等各个层面,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叙说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变化,比较完整地勾画古代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大势与基本线索,比较具体地展示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历史风貌。

2.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让读者了解各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特色与亮点:《读本》将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影响各时代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革故鼎新、承前启后的历史性变迁,富有启迪、借鉴意义的历史现象,作为《读本》叙说的重点。

3.不偏一端,尊重真相,让读者了解人民大众与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原貌:《读本》既肯定人民大众的劳动生产创造与反抗剥削压迫斗争的历史作用,也重视杰出历史人物从事变革或完善制度、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改善民生、消除秕政、维护国家主权与制止分裂动乱的突出贡献。

4.扬弃旧说,接纳新知,让读者了解史学研究与考古发现的新进展:《读本》注意吸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利用新出土的简牍与文物资料,以新的历史知识取代陈旧的、尤其是失真不实的“历史知识”。

5.正文主述,注释补充,让读者了解更多的知识点:《读本》对普通读者比较生疏的史实、名物制度、词语概念等正文中叙述不详或不易理解者,加以简要注释、注音。全书注释合计350余条(含引述古籍出处)。

五、《读本》的编写特色

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努力扩大读者群覆盖面。

体例统一,形式多样,悉心充盈历史知识涵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曾在第1任所长郭沫若先生主持下,启动并编纂《中国史稿》,在全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历史所集老中青三代学者之力,在学术界许多朋友的关心与帮助下,再次为社会奉献一本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集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力作。

目录

序: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 江泽民

绪论 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与文明起源

第一节 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

一 由猿到人的演变

二 中国的古人类与旧石器文化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与远古社会的演进

一 农业的起源与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

二 中心聚落的出现与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三 邦国文明的出现

第三节 古史传说与远古社会

一 三皇传说的时代特征

二 五帝传说与远古社会的演进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

第一节 夏朝

一 夏王朝的建立

二 夏朝的国家结构与政治制度

三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探索

第二节 商朝

一 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二 商朝的政治制度

三 商朝的社会经济

四 商朝的灭亡

第三节 西周

一 西周的建立和分封

二 西周的阶级结构与社会经济

三 西周王室的衰微

第四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哲学思想

二 文化和教育

三 科学技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节 春秋五霸的迭兴

一 平王东迁与诸侯争霸

二 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三 奴隶、平民反抗斗争与卿大夫夺权

第二节 战国七雄的兼并

一 变法运动与政治改革

二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三 兼并战争与秦王政统一中国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诸子百家

二 文学和史学

三 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四 科学技术

第四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王朝

一 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体制的建立

二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四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覆亡

第二节 西汉王朝的兴衰

一 西汉的建立与汉初“黄老无为”政治

二 西汉前期与诸侯割据势力的斗争

三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四 西汉中后期政治

五 王莽改制与新莽的灭亡

六 西汉中后期的边疆与民族关系

第三节 东汉的社会变动与王朝政治

一 东汉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二 豪族势力的发展

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四 清议与党锢

五 黄巾起义与东汉的灭亡

六 东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社会与经济

一 社会阶级与阶层

二 户籍、土地和赋役制度

三 农业与手工业

四 商品经济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经学与今古文之争

二 史学、文学与艺术

三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

四 科学技术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三国的建立与治理

一 曹操与曹魏政权

二 蜀汉建国与诸葛亮治蜀

三 孙吴立国江南

第二节 西晋的短暂统一

一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二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三 门阀制度与门阀士族的形成

第三节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形势

一 “五胡”内迁与十六国前期的北方

二 后赵与前秦民族政策的差异

三 淝水之战与北方再分裂

第四节 东晋门阀政治与南朝政权的交替

一 东晋建立与北伐西征

二 士族内争与东晋门阀政治

三 南朝政权的嬗代

四 南朝寒人庶族兴起与门阀士族衰败

五 侯景之乱及其社会影响

第五节 北朝的社会发展与政治变迁

一 北魏统一北方与前期民族关系

二 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

三 六镇起义与北魏分裂

四 关陇集团与北方再统一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

一 土地制度演变与北方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二 移民浪潮与江南经济开发

三 社会阶级阶层及劳动者地位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文学艺术

三 史学

四 科学技术

第六章 隋唐时期

第一节 隋的统一与灭亡

第二节 唐前期的昌盛

一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二 女皇帝武则天

三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第三节 唐后期的衰亡

一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二 朋党之争与宦官专权

三 王仙芝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第四节 隋唐政治制度

一 三省六部与使职差遣

二 科举制的确立

三 律令格式的完备

四 府兵制与募兵制

第五节 隋唐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

一 均田制及其崩坏

二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三 城市与商业

四 阶级结构

第六节 隋唐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

一 突厥、回纥、西域

二 吐蕃、南诏、渤海

三 中外关系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史学与文学

三 艺术与科技

第七章 五代十国与辽、宋、西夏、金时期

第一节 五代十国与契丹的兴起

一 五代更迭

二 十国割据

三 契丹的兴起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政治改革

一 北宋的建立及其局部统一

二 北宋的统治措施

三 北宋的统治危机与农民起义

四 王安石变法

第三节 辽、西夏、吐蕃、回鹘和大理

一 辽在北方的统治

二 西夏政权的兴起和发展

三 吐蕃、回鹘和大理

第四节 金与辽、两宋的对峙

一 金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二 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三 金的统治与灭亡

四 南北对峙局面确立后南宋的政局与灭亡

第五节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

一 社会经济

二 阶级结构

第六节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宋学

二 宗教

三 史学

四 文学艺术

五 科学技术

第八章 元 代

第一节 蒙古族的崛起

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与创立大蒙古国

二 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的建立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一 元朝的建立与全国统一

二 中央与地方行政

三 民族地区与边疆的有效治理

第三节 民族等级制度及元政的衰败

一 四等人制

二 元中后期的政局与吏治败坏

第四节 元代的经济与阶级关系

一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 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

第五节 元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史学、文学与艺术

三 科学技术

第九章 明 代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与巩固

一 元末群雄并起与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 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三 屯垦与赋役制度的建立

四 明成祖对民族地区与边疆的经营

第二节 明中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从仁宣之治到弘治中兴

二 内阁制度与宦官参政

三 巡抚总督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明后期的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一 明后期的政治危机

二 南倭与“北虏”

三 张居正改革

第四节 明代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一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二 海外贸易与白银流入

三 资本主义萌芽

第五节 明朝的灭亡与清兵入关

一 明末的政治腐败

二 满族的崛起和后金与明朝的战争

三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

四 清兵入关与山海关之战

第六节 明代的中外关系

一 郑和下西洋

二 明朝与朝鲜、日本及中亚的关系

三 明朝与欧洲的接触

第七节 明代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文学艺术及文化事业

三 科学技术

第十章 清代前期

第一节 清朝定鼎北京与全国统治的确立

一 清朝的建立与清初各地抗清运动

二 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与少年君主亲政

三 平定三藩之乱与统一台湾

第二节 康雍乾时期民族地区和边疆的稳定

一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与驱准保藏

二 雍正帝稳定民族地区与边疆的措施

三 乾隆帝的平准平回与统一天山南北

四 民族地区和边疆的行政管理与清朝的民族政策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

一 中枢辅政机构和中央行政机关

二 地方直省行政机构

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赋役制度与社会经济

一 赋役制度的改革

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人口膨胀与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第五节 清代前期的中外关系

一 清朝与邻近各国的关系

二 清政府对入华传教士及天主教的政策

三 英国使团来华与中英冲突

第六节 清代前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清初启蒙思潮与三大思想家

二 清廷的文化政策

三 思想学术

四 文学艺术

五 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 清代后期

第一节 列强侵华与国势衰微

一 两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二 中法战争与《中法新约》的签订

三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 八国联军入侵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主权沦丧下晚清社会与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 洋货入侵对封建自然经济的冲击

二 晚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节 人民大众反抗斗争与志士仁人的救亡图存主张

一 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

二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起义

三 捻军起义与义和团运动

四 志士仁人的救亡图存主张

第四节 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尝试

一 “同光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 编练海陆军与兴办工矿、交通、新式学堂

三 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五节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与变法维新的失败

一 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时局图》

二 戊戌变法及其失败

三 康有为《大同书》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

第六节 清末“新政”的夭折与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与广州起义

二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夭折

三 辛亥革命爆发与清帝退位

参考书目

参考图目

后 记

精彩书摘

绪论

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源远流长。早期文明形成于龙山时代, 其后生生不已地发展与传承, 从未中断, 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本土性、多元性, 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原始文化多彩多姿。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元谋人、北京人开始, 就已经懂得火的使用与管理, 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 已经掌握人工取火与利用磨光和钻孔技术制造劳动生产工具的技能, 开始尝试着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这时的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组织生活。大约一万多年前, 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由渔猎采集过渡到农耕畜牧阶段, 先民们过上了稳定的聚落生活。社会组织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这大体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期。

生产工具的进步,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 社会不平等也随之产生。氏族社会内部有了贫富分化, 私有制开始出现。相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公有制,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 它直接推动了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陶寺文化都明显地反映了阶级阶层分化特色。氏族显贵成为奴隶主, 掌管氏族公共事务的机构转化为文明时代的国家政权。史书常用“万邦冶来形容夏朝之前龙山时代的社会, 这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尧、舜、禹既是邦国的国君, 也是邦国联盟的盟主, 关于禅让的传说, 描述了盟主职位在邦国联盟内转移和交接的情形。约公元前21 世纪, 启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天下共主冶为最高统治者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 土地所有制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财产形态的某些特点。凌驾于众多共同体之上并成为全社会代表的国君, 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按逐级分封方式获得田邑的各级贵族是土地的占有者。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农民是土地的使用者, 即实际耕作者, 而公社则是公社农民集体耕种“公田冶和定期轮换“私田”的组织管理者。战国之前, 存在着“田里不鬻”及“三年一换土易居”的井田制。井田制作为中国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一种模式, 它的得名与当时排水灌溉需要的沟洫制度有关。在井田上耕作的农民除了耕种份地即“私田冶外, 还要为奴隶制国家和各级贵族耕种“公田”。

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属于古代东方类型, 不仅家内奴隶制充分发展, 而且家族公社与农村公社两类共同体并存, 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有所不同。甲骨文和金文显示, 商周社会有不少严格意义上的奴隶, 如“臣”、“妾”、“仆”、“隶”等。大量的家内奴隶从事各种杂役, 生产奴隶则主要用于手工业、畜牧业生产及山林川泽开发。商周时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是“众人”和“庶人”, 他们是家族公社或农村公社的成员。公社中的本族或盟族平民, 虽然享有某些政治权利, 但就其生存条件和劳动条件受到严格管理和监督而言,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 至于被征服族群的原住民或徙民, 社会地位更为低下, 实际上接近于奴隶。秦汉以后, 奴隶制的残余仍然长期存在。

西周后期, 奴隶主贵族内部争田夺地、土地转让的现象时有发生, 共同体内农民各家庭之间的贫富分化也在潜滋暗长。铁器的使用和推广, 促使生产力迅速提高, 私有制的发展成为不可遏止的历史潮流。到春秋战国时期终于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战国时期的列国变法, 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在各国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秦汉至明清,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构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基本形式。其中,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阶级分别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国有土地存在于整个封建时代, 在不同时期强弱有所不同。总的来说, 国有土地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既不占主要地位, 也不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 而且常常处在被私有制侵蚀排挤之中。封建国家一般采用屯田制或租佃制方式经营国有土地; 也实行过授田制, 按一定标准分配部分国有土地。在宋代之前, 封建国家曾多次颁行法令, 推行限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等, 力图通过由政府确认土地所有权, 限制土地的占有、转让、继承, 以调控全国的土地占有关系。其目的并不在于维护土地国有制, 而主要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 扶植国家赋役的负担者——自耕农。

......

前言/序言

序 言

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始终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中华民族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开发了祖国的河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我们必须十分珍惜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今天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要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我们不仅应该懂得中国的今天,而且还应该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我曾经说过,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多读读中华民族发展史,可以使我们加深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当代中国正处在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从国内看还是从外部环境看,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必须继续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注重汲取和运用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历史规律,正确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辉煌成绩,我国各族人民经历的种种苦难曲折,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都是激励我们为祖国、为民族发展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

力量。要真正形成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切之爱、理性之爱,必须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不断丰富历史知识。

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历史,把提高历史素养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多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汲取经验,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以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而且要学习世界历史,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同时,我们还要向世界介绍我国历史,特别是要介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历史苦难和进行的伟大奋斗,让国外民众了解我国历史和国情,帮助他们从历史角度来客观观察和分析今天的中国。

“述往事,思来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历代杰出的史学家们,用丰富的体裁和浓重的笔墨,给我们留下了珍贵而又丰厚的史学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读物,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

江泽民

2012年7月1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90036
开本 16开
页数 4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2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8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