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诗(精)/新地文丛
内容
内容推荐
《品诗》是邵燕祥先生近年来就诗说诗的集子,在他眼中,一诗一世界,一个诗人,一首诗,一个诗歌流派,其历史不容假设。邵燕祥先生记述了穆旦、黄秋耘、蔡其矫、绿原、黄苗子、丁图、叶至善、牛汉、柳荫、荒芜、罗孚等人的为人为诗,在对这些诗人的交流中,流露着自己的诗歌观:自己习诗几十年,在写诗的路上走过不小的弯路,浪费过时间与才情;可人世间这些各样的灵魂,都会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一诗一世界,读者自有智商和情商,也终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作者简介
邵燕祥,浙江萧山人,1933年生于北平。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诗刊社当编辑。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7年因杂文和讽刺诗而受到政治批判和组织处理,随后二十年间被剥夺了发表作品等项权利。1979年后继续写作诗文,至今出版作品集数十种。近年有人生实录《沉船》《人生败笔》《找灵魂》《一个戴灰帽子的人》,以及《南磨房行走》《蔷薇叶子》《痛与痒》等文章面世。
目录
小引
关于“九叶”
诗人黄秋耘
一诗一世界
《智慧是用水写的·辛笛传》序
合肥去来
短诗长跋
少年十五二十时
通吗,不通?
蔡诗印象——读蔡其矫“大地系列”“海洋系列”笔记
岁暮忆胡昭
诗之草
绿原的诗——给“绿原诗歌创作研讨会”的贺信
带一本“李白”去皖南
读穆旦,读查良铮
普希金咏蝗虫诗
无题
谁为阿拉木汗咳嗽?
关于《阿拉木汗》的歌词
一个摭拾断句的孩子
给灰娃的信
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
邂逅旧书(三则)
给童蔚的信——读《嗜梦者的制裁》
屠岸旧体诗作漫评
牛汉:当代诗人第一
一位吹芦笛的民间歌手
曾卓:永远的友人与爱人
一九六三年的邂逅
诗人黄苗子
丁图的诗
诗话二则
读荒芜遗诗
致冯立三·谈当代旧体诗
诗酒忘年怀罗孚
再说罗孚
读刘福春《中国新诗编年史》
写给牛汉追思会的信
跟着严辰编《诗刊》
柳荫:最后的一位“晋察冀诗人”
读张宝林诗
读《尝试集》,赞今诗词——《海内外名家诗词荟萃》代序
序言
书名《品诗》,不敢妄攀《诗品》,那是千百年前的
独到品评,本身就是司空图清雅的诗句。
现在学术分工日趋细密,乃有诗歌理论家,诗歌批评
家,诗歌鉴赏家,有的囊括新诗旧体,有的则分别品鉴古
典诗或现代诗,术业各有专攻,有时又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例如目下借传媒重提传统文化的“东风”,一时唐诗“
走红”,注家蜂起,解人多多,仿佛非做到家喻户晓、老
少咸知不可,于是电视诗会、出版市场,百花齐放,不一
而足。
这本小书,却不是这一潮的产物。它既不成体系,也
无虞高深,不怕粗浅,但存真诚。这只是一个爱读诗也爱
写诗的人,近年就诗说诗——顶多稍涉诗人的读后感,不
作“诗歌乌托邦”语。
我从年轻时就有逆反心理,十分厌烦倚老卖老、强加
于人之风,至今也有了一把年纪,但尚知自律,不敢好为
人师。我虽习诗几十年,自忖都无足道,因为个人的经验
局限太大,有些经验包括阅读和欣赏的体会,或只适用于
一时一地一人。不过,回头看看,我在写诗的路上走过不
小的弯路,浪费过时间与才情;几十年间也颇有些进进退
退,其间有变,也有不变。这本书里所写的,是我现在所
持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未曾否定的记忆。自然,都只是一
家之言,仅供读者过目参照而已。
我相信,文学是人学,诗是人之歌。人世间,亿万人
口,各样的人,各样的灵魂,各样的精神世界,都会通过
诗歌表现自己。因此,我们每一位读者,放眼世上的诗歌
,视野宜宽,胸怀宜广。对各样的诗作,说好说坏,说真
说伪,喜欢或不喜欢,该相信读者的智商和情商,相信人
们自由的选择。说到底,我总是希望诗歌的路子越走越宽
广,而不是统一诗风,甚至统一诗体,统一标准,处处设
限,定于一是,那就没有诗,或说没有真正的诗了。
题为小引,不再哕嗦。祝愿新诗旧体,各展所长,新
人辈出,各有发展;茂林修竹,高松碧草,一望无际,绿
满天地之间!
邵燕祥
2018年9月8日,白露
导语
以真挚的生命,解读生命的真挚。
邵燕祥的文字,有锋芒,有着诗人、战士两种颜色。
章诒和说邵燕祥:在思想缺乏活力的时代,他是不倦的风。
《品诗》中,虽是以一个爱诗写诗人的立场点评诗歌诗人,也从侧面应证了邵燕祥为人为诗的风格,在时代的漩涡中,他有自己坚守的抗力,且以一颗纯质的心,将经历的一切转变为作品。
精彩页
一诗一世界
在我认了些字,喜欢东翻翻西看看的时候,读到一篇文章里引用的一首李白诗,只有四句,念着押韵好听,加以对仗易记,当时就记住了: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课外阅读,没人辅导,记住了不等于领会了。真正领会,是后来知道了子规鸟又叫杜鹃、杜宇,阳春三月杜鹃鸟飞鸣的时候,在南方正是漫山遍野杜鹃花开,这花又叫映山红、山踯躅,大概是因开花时候到处可听见杜鹃鸟叫,所以才叫杜鹃花。杜鹃又名布谷鸟,“布谷,布谷”,唤人播种,而北方民间说它叫的是“光棍好苦”,古书中则说其叫声是“不如归去”,诗文爱用这个典故。
那时候粗知巴蜀是四川,并不确知宣城的方位,只晓得是下江的一个县城,李白曾经流浪到那儿。他在那儿看见了山野的杜鹃花,想起故乡这时的杜鹃正叫着“不如归去”;劈头这两句,就有声有色,声是杜鹃鸟的叫声,色是杜鹃花的花色,一在故乡,一在异地,够游子魂牵梦萦的了。
接下来的“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深化了游子的乡愁。仿佛真能从“一叫一声肠一断”这七个字里听到了一递一声“不如归去”的呼唤,让听到呼唤的人随声而柔肠寸断;仿佛从“三春三月忆三巴”这七个字里看到了家山的阳春烟景,杜鹃在蓝天飞鸣,杜鹃花遍地开放,三个扬声的“三”字都带着鲜亮明丽的阳光。
那关于子规鸟叫声是“不如归去”的附会,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全诗的意境,就足可使一个对李白身世知之不多的孩子在这个意境里徜徉。等到后来知道了李白的行踪,只不过大体摸索到这首诗编年的序位,于诗味的领略,并没有增益什么。
最近看到一篇关于作者和作品何者更重要的讨论。我想,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知人论世”是必要的,不知全人,有时对个别作品的诠释也许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然而就一般读者的审美欣赏来说,作品是第一位的,凡是须得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多方背景才能读懂的作品,那作品是否有所欠缺?自然,有些社会性特强的作品,背景复杂,而作者又迫于时势或难言之隐而故作曲笔的,另当别论。
如果意在向小读者灌输文学史知识,作品选读只是意在举例,那么,强调在读作品的同时尽量多了解作者生平,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只是向小读者进行审美的熏陶,功夫恐怕还要多用在就作品领会内蕴,至于作者是哪里人,做过什么官,生年卒年,活了多大岁数,并不是最重要的,不妨作准确简要的注明,但这部分就不必强求记诵了。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顶多是为了应付某种考试,而考官一味出这样的题目,则似有冬烘先生之嫌,他们所致力的,实际上就是败坏孩子们审美的兴致和胃口,离古典诗文的普及教育很远很远了。
2003年2月1日,羊年元旦
P10-1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诗(精)/新地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燕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27120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84
CIP核字 201818279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6
150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8: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