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君劢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你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国学巨匠,百年经典,新眼指路!大师们以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本书全面深入的介绍了国学大师张君劢的文化理念与学术生涯,展示了张君劢的文化理念与政治之间往复游移的一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全面评述张君劢思想与生平的研究专著。

内容推荐

张君劢(1887-1969),字嘉森,江苏嘉定人,哲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杰出学者。本书全面深入的介绍了国学大师张君劢的文化理念与学术生涯,展示了张君劢的文化理念与政治之间往复游移的一生,评述了他卓尔不群的哲学理念、中西文化比较观、人生观及政治思想,尤其是宪政思想。作者以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创造性转化为经,以张君劢纵横捭阖于哲学、文化、法学、政治等领域为纬,突现了一代学人在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上的风范。本书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全面评述张君劢思想与生平的研究专著。

目录

总序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英文提要

第1章 追本溯源:学术与志业的定型

 1.1 衰微家世 思想启蒙

 1.2 负笈东洋 濡染西学

 1.3 早期政治思想的形式与实践

 1.4 首次欧游 归国从政

第2章 执两用中:现代德智主义的建构

 2.1 二度欧游 思想转型

 2.2 科玄论战 指点人生

 2.3 政治教育与政治评论

第 3章 继往开来:国家现代化的追求

 3.1 政党政治的理想和实践

 3.2 心本自由 再造文化

 3.3 立国之道 民族本位

 3.4 愈挫愈奋 力求宪政

第4章 东西文化之融合

 4.1 飘零海外 心系中华

 4.2 中、西、印哲学综论

 4.3 复兴儒学

张君励学术行年简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出身于清贫之家,也许不利于孩童身体的健康成长,却可能有益于坚强性格的培养。古来圣贤,出身于豪门者多多,出身于寒门者亦多多。因家道中落而颓然堕落者,不可胜数;在失去往日辉煌时奋然而起者,亦不可胜数。张君劢的少年时代处在张氏家族走向衰微的时期,一如清末王朝大多世家随同本朝走向没落一样,张氏家族祖上的风光也黯然失色了。这种家境对张君劢无疑有很大的影响。

张君劢,原名嘉森,字君劢,又字士林(取“嘉”首部,“森”下部),号立斋,英文名字Carsun Chang。光绪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1887年1月18日)②,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是年,那位后来统治全中国,与张君劢有着较为复杂关系的蒋介石也生于浙江的一个小镇上。6年后,那位后来也统治了全中国,与张一直未谋面的毛泽东则生于湖南的一个山村。张、蒋、毛三人的政治思想,在中国现代史上成为三个不同发展方向的代表。

张的先祖原住嘉定葛隆镇,自七世祖衡公迁居宝山县真茹镇。曾祖之前,张家乃经商世家,经营盐业。到了曾祖秋涯,始弃商从医。秋涯在镇上行医,施药济贫,闻名乡里。张的祖父铭甫,登科甲,入宦途:道光年间,因中举人,被任为四川内江县令,后任屏山、垫江县令。在川十余年,政声颇佳。尤以滇边邑平猓之役传颂当时。据张氏家谱记载,铭甫于政事之外,潜心于学,博览群书,医卜星相,亦皆精研,尤邃于宋儒义理之学(此点大概影响及张君劢早年接受私塾教育时,对朱熹《近思录》的喜爱。当然,这并不是他后来崇尚宋学的主要原因),践行儒家之道,性格刚毅,立身行己,以自克为主。祖父的人格魅力,也许影响了少年君劢的个性培养。

铭甫倦于仕途,退居乡里,移居嘉定。命幼子祖泽——张君劢的父亲——习医,以承祖业。祖泽习医卒业后,设诊所于上海、南翔等地,以诊金为生,系当时名医。祖泽娶妻刘氏,生子女十四人,成人者男六女五,张君劢排行第二。

从现有材料看,我们从未发现张的父亲对他的成长有何影响的记录。这大概由于张的父亲常年忙于行医,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张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过母亲,并有一本译著是专门献给母亲的。张曾为母亲举行过规模较大的祝寿会,梁启超曾题字祝刘太夫人寿,题词有“有子当为孙仲谋”之句,足见梁对张的器重,也可见张对母亲的敬佩。

张君劢5岁,与四伯父诸子及弟公权(嘉墩)同入私塾,接受旧式传统教育。张在少年时代表现出异乎常人的聪颖、勤奋,善于思考。据张的私塾教师程伯庸回忆,张喜爱读书,领悟力颇高。当时,私塾所讲授的不过是《论语》、《中庸》、《大学》。张并不遵从初级私塾教育的一般规则,即“只须背诵”。他思考所学的知识,对《论语》的章句提出问题以就教于先生,先生往往为其所窘。幼年时,张君劢常去罗店镇玩耍。据说,有人问他对罗店镇某某家的印象,他甚茫然,唯独某家有某部好书,却牢记不忘①。与大多数历史伟人一样,少年的张君劢既对读书表现出强烈的热情,而且由于受中国古代文人对文化的崇拜及旧式教育习惯的影响,张对学习本身也抱有某种神圣感。他常于黎明焚香净手,读朱熹的《近思录》,培养了他温和虔敬的性情。

P1-2

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 (《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

后记

写完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惭愧的。

沉重的是,作为一代学人、哲学家、政治家的张君劢,一直到今天,仍未普遍被人理解。他饱尝了世事纷乱更迭的苦痛,也独享了洞悟历史、社会、人生的幸福。他的痛苦与幸福都是他独有的。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观照现实时,不能不惊讶于张君劢的远见卓识。他是孤独的智者,智者因其比普通人走在前面,所以他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

我努力把张的思想理出一条线索,尽可能清晰准确地描述出来,以期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理解他。然而限于我辈学力、素养,终未能尽善尽美,这使我深感惭愧。

6年前(1990年),我在江西师范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一次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钱宏先生谈起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看法,他以贯有的敏锐、深刻的眼光提出“诸子百家三代说”,并有意编辑出版一套“第三代诸子百家”思想评传丛书。我对他的想法深感欣喜,并以自己的研究所得就教于他。

当时,丛书编委们在确定“国学大师”的人选上,颇费了一番脑筋。我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钱宏先生认为有道理,便采纳了。其中,我提到张君劢可入围。理由有三:

(1)张在20年代发起“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影响颇巨,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三大论战之一,张也由此成为本世纪中国最大的文化守成论者之一。

(2)张积极投身政党运动,力行宪政,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西方政党思想熔于一炉,开创了中国宪政时代,为创建中国现代政治学提供了实践基础,张由此赢得“中国宪政之父”的美名。

(3)张一直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现代阐释,开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之先河,著有《明日之中国文化》、《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义理学十讲纲要》、《比较中日阳明学》、《新儒家思想史》、《中西印哲学文集》等巨著。张由此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且为唯一一位横跨第一代、第二代的《新儒家》。

就“国学大师丛书”的传主入选标准而言,我认为,张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尽管张的某些思想也许深度不够,但以上所列三点,其开风气之先的影响力.足以弥补其不足。基于此,丛书的编委将张列为本丛书选定的30位国学大师之一。

对张君劢的研究,国内学者一直未予重视,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有关张的著述、生平资料,国内罕见,其1949年以前的著作,国内图书馆庋藏甚少,连北京图书馆也残缺不全。1949年以后的著述,因政治原因,更是少见。二是因为国内学者,甚至部分海外学者,认为张是一个政治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学者式的政治家。其一生以政治活动为主,学术研究为辅,因此,国内学者对张的研究往往仅限于张的政治思想,或其早期的文化思想。三是因为张的主要政治主张之故,使得建国以来的国内知识分子很少有人敢客观公正地评价张的思想。直到80年代中后期,部分学者才注意到张的思想,但仍徘徊于庙堂之外。

上述三种原因中,且不论资料不足和政治倾向的影响,仅第二点就很值得探究。按儒家本来意义上的理解,所谓儒者不只是一个理论家,还是一个实践者。儒家的鼻祖孔子是述而不作之人,其后的孟子也是一样。他们不以纯粹的理论研究为是,还积极投身到实际的政治活动之中。孔学的另一派荀子,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在中国政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孔子是学思并重的,强调通经致用,不仅主张“修身”,还主张“治国、平天下”,不仅修“内圣”之学,还要通“外王”之道。在这一点上,将两者结合得较好的有:贾谊、董仲舒、王阳明、曾国藩等。所以,儒者的典范,是“内圣”与“外王”的结合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君劢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义林//罗庆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797946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60.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2
出版地 江西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