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关村笔记(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版)/宁肯文集
内容
作者简介
宁肯,1959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二分院中文系,八十年代写诗,大学期间在《萌芽》发表诗歌处女作《积雪之梦》。1984年至1986年在西藏生活工作,“新散文”代表作家,代表作为西藏长篇散文《沉默的彼岸》。1998年开始长篇小说写作,现已出版《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三个三重奏》。另有中短篇小说集《词与物》《维格拉姆》,散文集《说吧,西藏》《思想的烟斗》。获第二届、第四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第七届北京文学艺术奖,首届香港“红楼梦奖”推荐奖,《当代》2001年文学拉力赛总冠军,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首届美国纽曼文学奖提名。
后记
在我的写作中,在这套文集中,《中关村笔记
》堪称一部“另类”之书。“另类”在于它不像我
写的,写法又很“另类”——又像我写的。媒体朋
友看到这本书感到惊讶,称“宁肯被圈内人称为桀
骜不驯的小说家,头一次写非虚构作品就选择触碰
中关村”。干吗要强调我是“桀骜不驯”呢?这种
人不太可能写非虚构作品?特别中关村这样本身就
比较“另类”的作品?诗人也是我的朋友陈原从另
一个角度说得更直截了当,“宁肯兄在写了《沉默
之门》《天·藏》之后,竟然出人意料地写了《中
关村笔记》。三、四年前我在北京,以及宁肯兄驾
车携家人来我处时,我都表达了极大的不理解。”
他在自媒体上写道:“在我心里,中国的小说最高
精神向度是《天·藏》和《沉默之门》,至今我还
是有些固执地认为他不该写《中关村笔记》。”这
是批评的声音,非常珍贵。
批评界的许多声音在惊讶同时多给予了肯定,
孟繁华说:“宁肯的《中关村笔记》让我对他刮目
相看,写得太好了,我非常惊讶。”他是在北京作
协年终总结会上说这话的,虽没展开说,但我知道
他的意思,我的写作他非常了解,我不是写这类作
品的人。因为这本书我还上了央视(真是够主流的
),在央视“2017年度中国好书”颁奖典礼上有我
一段“文学分享课:开风气之先”的演讲。典礼播
出后批评家李林荣在他的自媒体上转发了演讲视频
,并写了一段话:“赞美宁兄在央视聚光灯下特意
选择讲述陈春先的故事。往事不远,足可鉴今。”
我明白李林荣的意思,某种意义他点到了这部作品
的精神实质与当下的必要性。我回道:“知我者,
林荣兄也。”我找到了某种为何写此书的解释的角
度,但我仍看重、更看重上述的批评。面对多种声
音,我自己非常清醒的是,真正促使我写这本书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想了解中关村,而写作此书会
让我有许多了解中关村的便利条件,有足够的外力
支持,我想采访谁基本上就能采访到谁。当然,为
此我要写出一个“历史”的中关村,“公共”的中
关村,虽然会尽可能打上我的烙印。但因此也必然
会有一个完全我个人的中关村——中关村是我未来
北京地域长篇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没有中
关村就少了一面镜子,甚至魔镜。正是由于这个原
因,让我进行了一次远征,一次陌生的远离了自己
的长途奔袭,人马不多但全是精锐,我驰骋于无限
大无限陌生的写作疆域,我的疆土似乎也变得异常
辽阔。我不知道这样的远途奔袭,这样征服后的疆
土,对我未来的写作究竟是否真的有意义?我是否
真的需要这么辽阔的疆土?一切都是未知的。
但还有什么比未知更迷人?
2018年5月
目录
冯康构图(1)
第一人
未来的引力
战风车
联想中国(1)
冯康构图(2)
MS-2401
千年之约
联想中国(2)
王码
冯五块
冯康构图(3)
联想世界(3)
KV300
Internet
联想世界(4)
万物的指纹
车库咖啡
分享或共享
人物索引
后记
精彩页
冯康构图(1)
冯康是谁
1960年3月,春寒料峭,北方的雪尚未消融,一天早晨,一队解放军士兵穿着厚厚的冬装,来到中关村南街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不久前这里还是庄稼地,现在是中科院办公区,连片的灰色办公楼在更广阔的田野构成独立的超现实的街道,有点“天空之城”的味道。此前,中科院诸多院所分散在老城,计算所原来一直在西苑大旅社办公,租了四楼一层,1958年成为“天空之城”的一部分。办公楼很新,但因为是深灰色,不显新,很低调,仿佛科学本身。
士兵没带武器,倒是带着挎包、文件包,有的帽子下边还戴着白边眼镜。尽管没带武器、文质彬彬,但这小队士兵看上去仍不寻常。这是科学重地,灰调,安静,士兵的到来又平添了一种神秘的类似基地的气氛。如果是一两个士兵,只是颜色有点跳,构不成什么,但如果是七八个,一队,就是武装力量。
士兵到了三楼,见到了同样神秘的冯康。冯康个子不高,甚至有些驼背,但是目光平静,淡然,带着士兵上到五楼。门卫对士兵重新一一核验证件、相片、介绍信,比进楼门时还要严格,冯康耐心等待,有时看一眼窗外。履行完所有程序,冯康带着士兵到五楼自己专用的办公室。
是的,这是冯康在五楼的办公室,在三楼还有一个。这个办公室的不同在于没有任何标识,只有编号,803,没人知道这数字是怎么回事。这层楼所有房间都只有编号,如果你想按标识寻找办公室根本不可能。办公室的里面也没有任何特色,甚至看不出这个办公室到底是千什么的。
这是“绝密123”特别任务组(简称“123”任务组)办公室,绝密,整个五层都是绝密。士兵们像在基地一样站得笔直,甚至更笔直,没有坐下,一直站着,排成了弧形。冯康坐在办公桌前,如同将军一样,问了“21基地”的生活情况,比如吃什么,事实上已超出了范围。冯康当然不是将军,是数学家,但他的眼中却有类似的东西。
冯康是三室业务指导,指导着下面七个任务组,后来又增加了“123”任务组,单列,没进入任务组序列。七个任务组都分布在三楼,有十几个房间。单列的“123”任务组在五层,这样冯康就有了两个办公室,三楼一个,五楼一个。这个任务组的人可以随便到三楼来,三楼的人却不能随便到五楼去,除了冯康。冯康任何时候都不需要接受检查,倒是他有时检查一下门口的士兵。
“123”任务组下面又分三个小组,分别是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冲击波数值计算小组。此外,五层是机房重地,有两台计算机——103机、104机,占了两个很大的房间,这也是五层戒备森严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时,整个中国就这两台计算机。
冯康带着士兵看了机房,将七个士兵分到了三个小组。三个小组分别与导弹、原子弹、卫星相关。来自“21基地”的士兵也不是普通士兵,脱了军装与五层刚分配来的大学生也没什么不同,他们也都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都来自一流学校,北大的,清华的,哈军工的。
但既穿了军装,又来自遥远的基地,他们就是纯粹的军人,他们一丝不苟,脸带着风霜,大自然的作用非常明显,即便戴着眼镜。不过因为年轻,他们的脸色不是黑而是红,红扑扑的。苏联专家撤走了,他们来到中国最高的数学殿堂,求助这里的数学家。他们站得笔直,动作干净利落,不时条件反射地敬礼,每见一位老师都毕恭毕敬,军容毕现。他们来这儿工作,学习,完成肩负的任务。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也是“21基地”。P1-3
导语
宁肯著的《中关村笔记》在田野调查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以人文笔调书写不同阶段中关村的典型人物。全书从与华罗庚、陈省身并列为中国数学“三驾马车”的中科院院士冯康为开篇并贯穿始终,以陈春先与中关村的硅谷梦、柳传志与联想、王志东与新浪、王选与“千年之约”、王永民与汉字输入、程维与滴滴打车、吴甘沙与智能驾驶、苏菂与车库咖啡等19个段落与手记,展现了中关村如何锐意求新,解放思想,创造历史,重塑价值,成为继美国硅谷之后又一个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史诗性进程。中关村不仅改变了北京,也改变了中国,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世界,作品对此给予了追根溯源与深度思考,富于启发,勇于担当,具有穿透性的震撼力和独抒机杼的艺术创新力。
内容推荐
宁肯著的《中关村笔记(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版)》是“宁肯文集”中的一种。在田野调查与深入思考基础上,书写了中关村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人物。透过当下的鲜活人物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中关村人的创业故事和奋进力量,正是中关村精神历久弥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精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关村笔记(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版)/宁肯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宁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66640
开本 32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18-09-01
首版时间 2018-09-01
印刷时间 201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10
CIP核字 201813025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5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