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掠过淮河长江(精)/赵焰文集
内容
作者简介
赵焰,中国作协会员,安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出版散文集《思想徽州》《千年徽州梦》《行走新安江》《男人四十就变鬼》《平凡与诗意》《萤火闪烁》等;中短篇小说集《与眼镜蛇同行》;长篇小说《无常》;电影随笔集《夜兰花》《蝶影抄》;历史传记“晚清三部曲”(《晚清有个李鸿章》《晚清有个曾国藩》《晚清有个袁世凯》);以及历史随笔《在淮河边上讲中国历史》等。
目录
总序
本卷序
走淮河
明与暗
名与实
像风一样吹
像水一样流
湮灭的都城
暴与乱
爱与怨
风雨八公山
诗与剑
药与酒
永不消逝的悲歌
儒与道
一首歌与一座城
灵与爱
石与鬼
水与火
凌家滩之玉
何处是归宿
瓦屑坝之谜
诗山的寂寞
从大青山到采石矶
精彩页
秋天是淮河两岸最好的季节。
满眼看去,没有高的山,深的水,它平平整整,一望无际,也一览无余。平原上挺拔高大的杨树几乎无所不在,它们将村庄包围着,也散布在田畦里。有人的地方,就有杨树;没有人的地方,同样也有杨树。除了杨树,高粱如火,玉米似金,它们用大片火红或者金黄点缀着原野,就像一幅展开的油画一样。山寒水瘦,天遥地远。
土地上的历史和辉煌,就如同杨树飘零的叶子,融入泥土又变成泥土;也如同土地里长出的麦子或者高粱,割了一茬又是一茬。“江淮熟,天下足”,这一句谚语,是淮河流域丰收、富足和兴旺的写照。淮河两岸,是我国最早的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我国豆类种植最早的地区。当我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的时候,抬眼望过去,只能看到莽原一片,成片的苞米、高粱、大豆立在秋风里,枯黄的叶子唰唰作响,它们的硕果都有些不堪重负地晃来晃去。当然,还有麦子,那些点缀于黄土地之中的麦苗——秋天里的麦子是浅绿色的,它们绿得孱弱,但也郁郁葱葱,顽强地将这一片土地加以装饰。麦子是人类的伙伴,看起来,它们孱弱而微不足道,但细细地想一想,它们是那样的强大,不仅仅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也是人类的老师。它们既有无限的能量,也蕴含无穷的智慧和启迪。人们懂得了麦子,就可以懂得全世界。在自然面前,代表人类痕迹的历史,是如此渺小,也是如此茫然。我们只能低下头来,从那些泥土之中,寻找历史的纹理;或者,捧起一抔土,从土地中,嗅出战争的硝烟。这是一片巨大的宝藏啊!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施虐,就像犁耙不断深耕的土地,起底,裸露,掩埋,不断地翻天覆地。
在这片土地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淮河了。这当然是一条美丽的河流。在甲骨文中,“淮”字写作一只水鸟和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淮”字释为“从水佳声”。从象形上看,“淮”,即是表示众多水鸟在水面上啼鸣飞翔。由此可以看出,那时候的淮河,河水清澈而绵长,水草萋萋,水鸟啁啾。当然,这样的情景,是春天里的事了。春夏秋冬的淮河,情景是不一样的。夏天的淮河如万马奔腾,恣意肆虐。而秋天的成不好淮河呢,颜色泛黄,无声而委顿,缱绻而憔悴,就像一个因年成不好而心事重重的农妇一样……河流与土地,与人的关系,总是三位一体的,它们无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难分彼此。在甲骨文里,“河”字是一个人,站在水边。“河”字暗示人与水的关系,含义一般有两层:最基本的,是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对水的依赖——水哺育人,人们饮水,靠水来灌溉土地;水赐予大地以树木、粮食以及其他一切生物。除了这些,人们依赖于水的,还有智慧和启迪。是水,给了土地和人的灵性。这是冥冥之中的恩赐。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脉。具体源头在哪里,没有人知道。有可能,她来自树叶的某一颗露珠;或者,渗入泥土中的某一颗水滴。跟所有的河流一样,她同样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最初,她只是涓涓细流,从树林的根部流出,清澈见底。河流的上游总像一首抒情诗,也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她总是充满希望,也充满激情;她单纯而阳光,善良而敏感。在她慢慢东流的过程中,她开始变得丰腴,变得漂亮,也变得有脾气了。这样的变化过程,就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当然,河流是有内容的,她的内容深厚而广博,在她身上,无论是脾气也好,性格也好,似乎隐含着更高的神谕。河流伴随人类,主宰人类,监督人类,启迪人类。淮河就是这样,她至情至性,深沉而焦躁,有时候和颜悦色,有时候暴跳如雷。她经常性地肆虐人们的劳动成果,冲毁开垦的土地,将人们的辛勤毁于一旦。她太强大了,也太任性了,以至于人们在大多时间只能默默地忍耐,不敢诅咒她,也不敢责备她。看起来,这条河流心中是有恨意的,那是对于时光的恨意,也是对土地的恨意;或者,是她想表达吧,表达对人类的训诫和责备——那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提醒和警示。
P1-4
导语
赵焰著的《风掠过淮河长江》是一本关于淮河两岸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散文作品,分为《走淮河》《明与暗》《名与实》《像风一样吹》《永不消逝的悲歌》等篇章,讲述了发生在这块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土地上的故事,譬如老子、管仲、项羽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与此处息息相关,精神薪火相传。
序言
第二卷中的四本书,都是我忙里偷闲陆陆续续写
成的。2000年冬天,工作变动,为了新闻理想,也为
了荣誉和自尊,我一头扑到工作当中,度过了人生中
最昏天黑地的几年。直到2003年,我抬起头来,四顾
茫然,自觉还是应该写点什么,不能荒废了学习、思
考。于是我在全国好几家报刊上同时开了两个专栏:
一个专栏谈影碟,另一个专栏谈都市生活。一段时间
下来,积累了好几十万字,先后推出了两本电影随笔
集,也出了两本生活随笔集。这分别是此卷中《人性
边缘的忧伤》和《桃红梨白菜花黄》的前世。
电影随笔最早的专栏名字,是“夜兰花”。写《
夜兰花》的时候,有人给我电子邮箱发信,自我介绍
是咖啡馆的美女老板,被《夜兰花》打动,约我夜深
人静看电影。我窘得要死,也不敢回信,那几日看见
陌生美女就脸红。我先写了一本《夜兰花》,又写了
一本《蝶影抄》,两本都出版了,既是电影指南,又
可以作为灵魂慰藉。我看电影,自以为有共鸣,有艺
术感觉,有独特角度,能窥见真谛。后来,两本书合
体,变成《巴黎的忧伤》,直至变成本卷中《人性边
缘的忧伤》。
我喜欢现在这个书名,人性边缘,如梦如幻,存
有莫名其妙的忧伤,摸不到,说不出,在身体里流浪
、疼痛。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感知它,认识它,跟
它悄然低语,再一起终老此生。
写专栏《浮生日记》,用的是笔名“木瓜”。虽
然与《夜兰花》诞生于同一时段,在风格上却相差很
大,写得洒脱,写得风流和幽默。我曾经跟朋友开玩
笑说:《浮生日记》是写给男人看的,《夜兰花》是
写给女人看的。从风格上看,的确如此:《浮生日记
》写得随意幽默,有玩世不恭的精神;电影随笔呢,
写得细致敏锐、伤痕累累、哀鸿遍野。
从风格上说,男人更喜欢深刻玩世的东西,女人
更喜欢忧伤人性的东西。好的作家,应该“男女同体
”,还要具备孩童的天真、老人的智慧。我不喜欢恪
守风格,希望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某种和谐。
人最好的状态,还是浮生,不拘于世,不泥于事
。“浮生”一词,来自庄子的“浮游”思想。浮游在
世,了然于胸,满眼所望,皆是“桃红梨白菜花黄”
,如戴了4D眼镜。
《风掠过淮河长江》,是我写江淮文化的散文合
集。之前,我一共写了六七十万字的徽州题材散文,
觉得还不够,又想去了解淮河文化。悄悄去了很多次
淮河两岸,写了一本薄薄的《在淮河边上讲中国历史
》,反响很不错,大概是因为写淮河的书较少。我又
不满足。又想去写皖江题材的散文,结果写了十来篇
后卡壳,没有成书。我把写江淮的那一部分,跟写淮
河的糅在一起,成为这本《风掠过淮河长江》。
胡适说:我是安徽徽州人。我也是,是徽州人,
也是安徽人。风像历史文化,浩荡而轻盈,从江淮大
地掠过,也从每一个安徽人心中掠过。
2007年到2010年,我的全部业余时间,就是写作
“晚清三部曲”(《晚清有个曾国藩》《晚清有个李
鸿章》《晚清有个袁世凯》)。三本书后来在全国有
一定反响,读者很多。写作期间,我读了大量历史书
,做了很多笔记,《此生偏爱野狐禅》中的文章,有
很多是我研究晚清民国历史的随笔。因为无功利,写
起来淡定风趣,简雅好读。取名为“野狐禅”,是我
觉得,历史总是别有深意,今人与历史的关系,不在
于追究历史是什么模样,而在于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
看待。
《此生偏爱野狐禅》也是有前世的,书装帧精美
,曾是我最漂亮、最精美的一本册子。在这书的新版
中,我又补充了十来篇文章,仍是文史随笔,仍是“
野狐禅”。我不是专业作家,也不是专业历史研究者
,我只是兴之所至,由心而发,我喜欢文字在纸上散
步、滑翔、迷顿乃至眩晕的感觉。
过去的二十年,是我人生最好的时光。现在想起
来,恍若隔世。整理这几部散文集,我依稀能从文字
中,品咂和回忆往昔的滋味。文字是一个好东西,真
庆幸得到冥冥神意,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下来——那
些文字,密密麻麻地蹲伏在那里,字里行间,都是我
的心迹、我的呼吸、我的气味。我回读它们,有时想
起一些事,会哑然失笑,如雪过天霁,春暖花开。文
字可以证明曾经的思想、飘浮的生命,让我收获稻草
般的温暖。
2018年6月
内容推荐
本卷系赵焰散文随笔精编,共分四册:《人性边缘的忧伤》是作者多年观影的随笔集,谈天说地,发散自己对艺术、人生、人性、形而上的看法。因为作者有较强的哲学、艺术、历史、文学功底,该书有超出一般影评的视角和理解,也有更为细腻的感触。《风掠过淮河长江》是文化散文集,笔墨触及淮河、长江历史文化,厚重大气,敞亮磅礴,较之作者撰写的徽州文化散文,是另一片“历史的天空”。《桃红梨白菜花黄》是都市随笔集,以知识人的笔调写都市生活,无非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读读、写写、逛逛,诙谐、独特、轻松、自然,不时让人莞尔一类,开启读者的慧心。《此生偏爱野狐禅》是文史随笔集,也是作者写作《晚清三部曲》《晚清之后是民国》之余,用一些留存文史资料生发而得,幽默风趣,隽永深刻,有趣的历史故事中,隐有诸多道理,也藏有幽微的禅意。
本书是其中的《风掠过淮河长江》一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掠过淮河长江(精)/赵焰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63845
开本 32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94
CIP核字 201812713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5
156
2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