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素书全集
内容
试读章节

典例阐幽

国之命在礼

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景公邀鲁定公在夹谷会盟,企图利用会盟的机会要挟鲁国。

会盟开始不久,齐国的司仪官员大声喊道:“演奏四方的乐舞。”乐声响起,坛下一群袒胸露臂的莱人,手持兵器,鼓噪而进,企图劫持鲁定公。孔子见情况不妙,叫鲁国的左右司马率领士兵攻上去阻止莱人,自己一步一阶地登上盟坛的第二层,边行礼边高声对齐景公说:“两国的国君友好会盟,莱人本是齐国的战俘,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国统帅诸侯的方法。按照周礼,边远地区的人不能图谋中原:不开化的边鄙之民不能扰乱华夏;俘虏不能干预国君的会盟;武力不能逼迫友好。如果这样做,从神明方面讲,是不吉祥的;从德行方面讲,是丧失道义的;从做人方面讲,是丢弃礼仪的。我想齐君必定不会这样做的!”齐景公听了孔子的这番义正词严的话,羞惭的汗流满面。只好命莱人退下,孔子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过了一会,气氛稍微缓和。齐国的司仪官又大声喊道:“演奏宫中的乐舞。”响起后,齐国的一群侏儒小丑装男扮女,嬉笑吵闹,丑态百出的拥上前来,演唱《文姜爱齐侯》来侮辱鲁国。孔子再一次来到盟坛第二层上,大声向齐景公说:“在这样庄严隆重的时刻,这些下贱人竟敢如此侮辱、戏弄国君,按照周礼,这些人罪该处死。”齐景公无奈,只好下令杀掉这群侏儒小丑。

会盟继续进行,由戎右帮助掌管盟礼的司盟杀死牲牛,割下牲牛左耳,放在珠盘里,交给盟主齐景公,叫做“执牛耳”。又取牲牛血盛在玉敦里,蘸着牲牛血书写盟书。齐国官员见劫持、愚弄鲁定公的阴谋未得逞,在签订盟约时加了一条:齐国征伐他国时,鲁国必须派三百战车发跟随助战,否则就是破坏盟约。以此来要挟鲁国,使鲁国成为齐国的附庸国。孔子针锋相对的提出:齐国如不归还鲁国被齐国侵占的大片土地,而让鲁国来满足齐国的要求,也是破坏盟约。

最后,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招待鲁定公,孔子怕夜长梦多,再出意外,遂对齐国的官员说:“齐鲁两国旧有的典礼,您没有听说过吗?会盟已经结束了,而设享礼是徒然烦劳执事的人,并且牺尊、象尊不出国门,编钟、玉磬不在野器,那就像秕子和稗子一样轻微而不郑重。像秕子和稗子一样,是国君的耻辱。不和礼法就是名声不好。。您为什么这样做呢?享礼是用来宣扬德行的。否则,不如不用享礼。”于是齐国便没有设享礼。

会盟后不久,齐国就归还了侵占鲁国的郓、■、龟阴三处田地。

在这次会盟中,孔子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以“周礼”为武器,有礼有节的同齐国君臣进行了斗争,粉碎了齐国的预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也使自己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恪守礼教方能修身

刘邦称帝后,将太公安置在栎阳。公元前201年三、四月间,刘邦回到栎阳后,每隔五日就去看望太公一次,每次看望,一定要再拜问安。此事被太公一家令看到了,觉得他们父子所守的仍是普通百姓之礼,极不合适。如今刘邦即位已久,太公尚无尊号。这样下去,不合朝仪,将会产生不良后果,但又不好明言,只好寻机,设法点破。

一次,家令见太公在家无事,便向前说道:“皇帝虽是太公的儿子,毕竟是皇帝:太公萨帝的父亲,毕竟是个人臣,怎能让入主拜人臣呢?”太公原本是个乡下人,对家令所言:闻所未闻,忙问道:“那将如何是好呢?”家令道:“下次陛下再来朝拜,您行大礼迎出门去,才算合乎君臣之礼。”待到刘邦再来朝拜,车马还未到,太公就迎到了门前。刘邦见后,大惊,急忙下车,扶住了太公,问道:“您何故如此呢?”太公道:“皇帝乃是入主,天下共仰,怎可为我一人而乱了天下礼法!”刘邦听后,猛然醒悟,忙将太公扶入室内,婉言盘问。太公就将家令所劝的事说了一遍。

刘邦听了以后,没有说什么,辞别太公回宫后,派人取出黄金五百斤,赏给太公家令。一面使词臣拟诏,尊太公为太上皇,诏云:“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乃人道之理。以前,天下大乱,兵革四起,万民疾苦,朕亲自披坚执锐,迎难而上,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遂安,此皆太公之教训。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尊太公为太上皇。”自此,君臣理顺,太公也不用迎门了。

天理节文,人心检制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使晋国成为霸主,是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的历程的,开始,他受到父亲的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逃出晋国,在许多国家流浪,经历了19年的磨难,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磨炼了他的性格。公元前636年,由于晋国发生内乱,没有了国君,重耳结束了在外国流亡的生活,在秦国的护送下回到了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回国后,雄心勃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开始训练他的百姓。两年以后,晋文公认为差不多了,便准备用他的百姓称霸诸侯。子犯曾经跟他在外流浪,是一个十分有见识的人,他劝阻说:“百姓虽经过训练,但还不懂得什么是义,还没能各安其位,不能用。”晋文公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

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惠后,昭叔还有个哥哥,是太子,即后来的周襄王。惠王想立昭叔为太子,但还没来得及便死亡,昭叔便逃到齐国。襄王即位后,将昭叔接回来。然而昭叔回国后,又与襄王的王后乱搞。襄王知道后,便将王后废掉。这下触怒了王后的娘家,他们派兵讨伐周朝,周襄王便逃到了郑国。周朝在当时名义上还是各诸侯国的宗主国,虽然有名无实,但各诸侯国毕竟还得尊重它。于是晋文公决定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其主要的目的是用此事教育晋国的百姓,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义。他派出左右两军,右军攻杀昭叔,左军往郑国迎接周襄王返国。周襄王为表彰晋文公的功劳,待之以殊礼。晋文公推辞说:“这是臣下份内之事。”晋文公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他的百姓,对上尽忠就是义。他的这一举动对他自己的声誉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使得百姓愿意向他尽忠。

他在帮助襄王返国后,又回国致力于造福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这回可以役用百姓了。不料,子犯又出来阻拦,他说:“百姓虽然懂得了义,但还不知道信是怎么回事,还不能使用。”于是,晋文公又想方设法让百姓懂得信。他率领军队攻打原国,命令士兵们携带3天口粮。军队围困原国整整3天,士兵们携带3天的粮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国还未投降。晋文公就下令退兵。正当晋国刚退兵时,派出的间谍从城里出来报告说:“原国已经支持不住,准备投降。晋文公说:“初带3天军粮,就是准备攻打3天,如今已下令退兵,就应该说话算数。如果不退兵,即使攻下了原国,也不能取信于人,如果没有了信用,百姓也就失去庇护。得失相比哪个多呢?”晋文公故意利用打原国来教育百姓,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信,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结果,国内民风大变,凡事以信为本,做买卖不求暴利,不贪不骗,民皆信实。

做到了这些后,晋文公又问子犯:“这回行了吧?”子犯回答:“还不行。百姓虽知信、义,还不知道什么是礼,还没有养成恭敬的习惯。”于是,晋文公又让百姓在知礼方面做出了努力。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依照军礼执行,使百姓看到了什么是礼仪。又设立专门执行社会秩序的官员来规定百官的等级职责,使百姓知道对什么官行什么礼。不仅如此,人们还知道了根据礼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曲直。  这一次,晋文公没有去问子犯,子犯却主动地找到晋文公,说:“民力可用矣!民心可用矣!”

于是,晋文公开始伐曹国,攻卫国,取得齐国之地,解救宋国之围,大败楚军于城濮,遂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P20-23

目录

序言

前言

《素书》原序

四库全书《素书》提要

《素书》全文

《素书》释解

原始章第一

正道章第二

求人之志章第三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遵义章第五

安礼章第六

附录一 黄石公传

附录二 《素书》原评

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干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日“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洽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晤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洽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陈才俊博士

内容推荐

《素书》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原文共有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虽然文字简略,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含意精湛。本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于一体的智慧之作。它充分发挥诸家思想观点与方法,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并以此认识事物,对应物理,对纷繁复杂的事理予以厘清和指导。

本书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并在此基础上甄别、博采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译文以及入情入理的精彩评析,同时,针对每一个观点精心选取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历史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素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使读者在修身、持家、为人处世、智谋、才干等方面有所收获。

编辑推荐

凭借《素书》,张良在楚汉相争的乱世帮助汉高祖刘邦创建了大汉王朝,以至于刘邦慨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宋朝宰相张商英亦说: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不过是运用了《素书》中的几条原则,就能够灭掉秦国和项羽,而使刘邦成就帝业,更何况是对《素书》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呢?

《素书》对如何提高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用人原则、持家治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来的实用性极强的谋略宝典,它不仅是一部修身处事的格言集,而且是一部治国统军的政论书。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寿;用之治国,可以位极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比王侯;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素书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秦)黄石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38681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892.33
丛书名
印张 2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