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国家传播学论丛(第1辑) |
内容 | 内容推荐 杨柏岭、丁云亮主编的《国家传播学论丛(第1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原则,以中国“国家传播”为核心议题,通过对国家传播、跨文化交流的历史转型、研究现状、不同文化领域传播规律的系统考察,着力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的现实语境、文化肌理和变异规律;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说明“国家传播”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实践策略和路径,为进一步提升国家传播能力、有效塑造国家形象服务。 目录 国家传播学:一种新的学术气象 ——在首届国家传播学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论中国的全球话语空间建构 中国梦理论:中国国家话语的新形态 修辞的力量与可能性 论儒家的修辞思想:跨文化阐释 论中日修辞学理论的两种叙事范式 ——关于岛村泷太郎美辞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论冯氏电影改编的修辞学解构 ——以《唐山大地震》为例 论舞蹈传播中的修辞方法 孔子的文化传播实践及现代意义 ——兼论“媒介,人的延伸 华语电影,谁的华语?谁的电影 ——以近年来华语电影的论争为切入点来谈“想象的共同体 论新媒体与“非遗”传播价值的提升 十字路口:中国媒介文化研究的本土化探索 浅议“讲故事”在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价值意义 镜像与观照:中国媒体国际传播体系和能力的建构 ——基于2016年外媒对中国两会的报道 新媒体视域下的国家形象传播 新媒体时代官方媒体对他国形象的建构 ——基于《人民日报》微博的数据挖掘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宣传片的困境与突围 刍议文化创意产业与国家形象建构 “镜”与“像”:国际媒体涉华报道中的他者形象建构 ——以美德日对“屠呦呦获诺奖”报道为例 论国家品牌传播 ——信息社会语境下价值导向的国家传播 文化自觉:国家话语传播的价值选择 对农广播电视传播中农民话语的回归 浅谈政府与网民的网络战略传播形态 地方高校转型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与突破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国家传播学论丛(第1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柏岭//丁云亮 |
译者 | |
编者 | 杨柏岭//丁云亮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762625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7 |
出版时间 | 2017-11-01 |
首版时间 | 2017-11-01 |
印刷时间 | 2017-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20 |
CIP核字 | 2017315438 |
中图分类号 | D6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