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二战海报艺术(墙壁上的武器)
内容
编辑推荐

  今天提起海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就会是一幅幅色彩艳丽、夺人心魄的戏剧、电影、球赛等商业海报或是各类打动人心的公益事业海报。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题材丰富多样、画面精美感人的战争海报曾被广泛张贴在各交战国的大街小巷、营房、车间等公共场所,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战争硝烟的散去,曾经辉煌一时的战争海报,由于在战争中被大量毁损,加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有幸被留存至今的已是各国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的珍贵藏品了。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200余幅珍贵的二战海报藏品汇集成册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亲爱的读者朋友,提到战争,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是硝烟滚滚、血肉横飞的战场,还是满目疮痍的废墟?是伏在母亲尸体上啼哭的孤儿,还是流离失所的难民人潮……总之,我们很难将它与绘画、音乐、电影等人类通常用来抒发美好感受的艺术表现形式联系到一起。

但是,在6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的艺术家们也曾投身到那场人类之间的最惨烈的搏杀中。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拿起武器,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将他们的真情实感抒发于笔端,由此创作出了大量画面生动感人的海报、漫画等美术作品,而一些多才多艺的前线官兵,也在他们心爱的武器如飞机的机身上喷绘出最能表达他们的切身感受和强烈愿望的图画或文字,这就是我们在这套《军事艺术丛书》中看到的二战海报、二战漫画和二战飞机喷绘作品。通过它们,读者朋友也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战争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二战,在感受战争艺术带给人们的心灵冲击与震撼的同时,体味正义与邪恶的殊死较量。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揭露敌人

第二部分 鼓舞士气

第三部分 征募士兵

第四部分 鼓励生产

第五部分 募集资金

第六部分 节约物资

第七部分 后方安全

试读章节

“两军相遇勇者胜”。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士气始终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士气是勇气、自信、纪律和激情等精神力量的综合体现:士气高昂的部队作战勇猛,士气低落的部队兵败如山倒;士气高昂的人民愿意主动为战争捐款和夜以继日地工作,士气低落的人民容易听信和传播谣言。二战时期美国国家士气委员会(Committee for NationalMorale)主席厄珀姆·波普在《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美国机构》一书中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士气好比人们的脊梁和嘴中的小曲。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如果战争是一个舞台,那么军队就是支撑它的柱子和横梁,而士气则是将它们紧固在一起的水泥。”前线将士们总是希望后方的战斗热情与他们的一样高涨,如果他们感到后方民众的士气不如他们高昂,其战斗意志也会随之减退。很难想像,当后方的民众整天抱怨缺这少那时,有谁还愿意去挺身面对敌人机枪射出的子弹和轰炸机投下的炸弹。

尽管主题同样是鼓舞士气,但从欧洲和亚洲同盟国的海报上,人们总会不同程度地从中感受到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带给他们的艰难和困苦。只有美国海报似乎一直保持着自信、有时甚至是自负的风格,这可能是由于与上述国家相比,美国本土所受的战争影响要小得多的缘故。

为了更好地鼓舞士气,许多海报采用了向士兵和后方民众通报前线战事、战果或重大事件的方式以达到更具现实意义的效果。如中国海报“娘子关大捷”,苏联海报“光荣的乌克兰解放者”、“士兵、民兵、妇女,万众一心保卫莫斯科!”、“将胜利的旗帜插到柏林上空”即属此类。

P30

序言

海报又名招贴画,是一种张贴在街头或公共场所,具有一定宣传内容、通常由图画和文字构成的广告宣传品。1798年,平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使海报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过,早期的海报体积较小,印制数量也不大。19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和商业的迅猛发展,促成了能够被大量复制和广泛张贴的,以商业海报为主体的现代海报的诞生和发展。享有“现代海报艺术之父”美誉的法国艺术家朱尔斯·谢雷于1858年设计出了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报。他的作品将古典画派风格与当时的流行语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现代印刷技术的大量复制,被张贴在城市的墙上,为公众所认识和接受。许多欧洲著名艺术家也开始纷纷仿效,从此,现代海报开始在欧洲大陆和美国城镇中流行起来。

海报的特点是以其简洁的画面和文字向人们传递信息,在广播和电视尚未发明或发展初期,它无疑成为广告宣传的最佳媒体。因此,海报被广泛用于戏剧、商品、比赛的宣传。

今天,对于长期远离战争的人们来说,提起海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就会是一幅幅色彩艳丽、夺人心魄的戏剧、电影、球赛等海报或是打动人心的各类公益事业宣传海报。

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题材丰富、画面精美、感人的战争海报曾被广泛张贴在各交战国的大街小巷、营房、车间等公共场所,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战争硝烟的逝去,昔日那一幅幅饱蘸爱国激情、蕴藏丰富历史内涵和极具艺术美感的战争海报,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以至不为今人所知了。曾经辉煌一时的战争海报,由于在战争中被大量损毁,加之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有幸被留存至今的已是各国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的珍贵藏品了。在此,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对战争海报特别是二战时期海报的风格、特点等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战争海报登上了历史舞台。在那个缺少广播、影视等现代化传媒手段的时代里,战争海报顺理成章地成为各交战国政府进行战争宣传的首要武器:它们鼓舞前方将士的斗志;激发后方民众的热情;揭露敌人的凶残与无耻……

海报设计者们依据战前商业广告艺术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需求,通常以国家领导人和著名人士的画像、国家或民族的象征物、前方的将士与后方的民众,以及面目可憎或可笑的敌人等作为画面主体。例如,一战中法国最经典的一幅题为“为了国旗,为了胜利!”的海报,就是以法国的化身玛丽安为画面主体的。她一手挥舞着正义之剑,一手高擎着三色旗。在俄国海报“反基督教的德国”上,德皇威廉二世被描绘成一个面目狰狞、骑着一头狂奔的野猪的小丑,他率领着“狼兵”们正肆无忌惮地摧毁着一切。

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和政治导向,各国海报在内容与设计风格上也有很大不同。例如,富有浪漫色彩的法国海报常常强调个人主义、激情和智慧,如1917年的一幅题为“黎明前,士兵站在壕沟里幻想着胜利和家乡”的海报,以一位手持步枪、全副武装的法国士兵作为画面主体,描绘出一幅颇具浪漫色彩的战地画面;而德国海报总是带有一些凝重甚至是压抑的色彩。尽管德国士兵在整个战争中几乎都是在别国的领土上作战,但德国海报却很少将自己描绘为征服者,反之,他们却常常将自己描绘成为了求得生存空间而与周边强敌顽强战斗的自卫者形象。1917年德国印行的一幅以受伤飞行员为主体图案的题为“你在做什么?”的海报,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之一。

然而,由于一战海报的设计者大多是战前制作商业海报的商品营销人员而非艺术家,经他们之手创作出的战争海报在风格上就难免带有一些商业海报的痕迹,如画面设计略显生硬呆板,文字冗长而平白等。如英国海报“谁缺席了?是你吗?”便将画面中排成队列的军人描绘成了呆头呆脑的“玩具兵”。而海报“你应该戴哪顶帽子?”分明就是一个帽子的推销广告。从题材上看,一战海报的内容也并不是很丰富,主要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推销战争债券和征募士兵为主。

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战争海报在一战中作为强有力的宣传武器所起的巨大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据统计,在铺天盖地的号召民众购买战争债券海报的影响下,美国有6600万人购买了战争债券,美国政府仅从5期“自由债券”中就筹集到了215亿美元的资金。而在整个战争中,德国60%的战争资金也是来源于战争债券。奥地利、匈牙利的战争资金也有一半以上来源于战争债券。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交战双方展开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宣传战,其激烈程度绝不亚于前线真刀真枪的拼杀。传单、海报、报纸、杂志、收音机、新闻影片……传统的、现代的,各种媒体纷纷亮相、各显其能。由于拥有了更多的宣传武器,各国政府显然不再像一战那样依赖战争海报。不过,由于其他宣传方式均受到不同限制,(如:广播需要听众拥有收音机,电影的播放也需要设备和场地)而战争海报以其能瞬间打动读者及宣传性与艺术性兼备的特点,在二战宣传战中仍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美国为例,它在二战中就印制了数以千计的不同种类的战争海报,其主题包括了从揭露纳粹的丑恶本质到号召民众进行工农业生产以支援前线等几乎所有内容。

尽管二战时期各国政府在宣传手法上对海报的依赖已不再像一战时那么明显,但他们仍然大量设计、印制这种深受民众喜爱的传统廉价宣传品。据统计,二战期间由美国政府部门设计的海报的印制数量平均每种在7.5万张至17万张之间。此外,还有不少民间组织和公司企业也同时在大量印制各自设计的海报。

随着彩色照相技术、集锦照相技术和喷枪技术等新工艺在海报设计和印刷上的应用,海报的印制程序减少了,产量也有巨幅增长。到1945年2月,海报的生产进程已经被缩短为3个月:第一个月设计,第二个月印刷生产,第三个月则进行分发和张贴。在海报的产量上,同一战时期相比,更有天壤之别。以美国铁路协会为例,它在5年中共设计并印制了29种总计240.6万张海报。据统计,在二战中仅美国公司企业所印发的海报数量,就要比一战时期印发的海报总量还要多。

不过,与一战时期相同的是,各国在二战初期对大众传媒的管理都差强人意。军队的观点和兴趣并不总是与政府的国内外政策相一致,因此许多部门保留了各自的发行和宣传权利。例如,英国政府的宣传机构就从未完全掌握对新闻与宣传的控制权。德国的情况也是如此,盖世太保曾多次要求其它部门放弃设计、印制海报,但直到战争快结束时,德国陆军和其它一些部门仍在印制内容上与盖世太保的政策并不完全一致的海报。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在对海报的集中管理上做得不错。他们特别成立了作战新闻署(OWI)负责协调美国陆军、海军、联邦调查局、财政部、战时生产委员会、国防交通局以及海事委员会等各部门对海报的不同需求。

总的来说,二战时期的海报较一战时期还是有很大进步:就主题而言,除了传统的宣扬爱国主义、推销战争债券和征募士兵外,二战中还有大量的以鼓励生产、节约物资、反特防谍以及救助伤病员等为主题的海报;从设计风格上看,二战海报更加注重对战场真实环境的描写,同时也增加了讽刺画的成分。例如,1943年英国发行的海报“盟国必胜”和“向胜利前进”,就是以当年夏季盟军登陆西西里和卡拉布里亚为背景的。海报上,英军士兵、坦克、登陆艇构成了一幅壮观的战场画面。在美国的一些海报上,人们甚至能看到溺死在海浪中的美国水兵或被击毙在空中的美国伞兵的形象,它们提醒人们要严守军事机密。而苏联海报“吃人恶魔希特勒”则把这位纳粹党魁描绘成一个正在啃食人肉的魔鬼,在他的身旁散落着已被他吃掉的人头骨,它们代表着已落入纳粹魔掌的罗马尼亚、波兰、法国、希腊、南斯拉夫等国家;从制作技术上看,正如前文提到的,二战中的海报已开始使用彩色照相技术、喷枪技术等,在印刷工艺上也有了长足进展,使海报在印刷周期、质量和印量上都较一战时期有很大进步;从艺术流派上看,二战时期的海报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风格为主,只有个别海报还采用一战时现代派、抽象派和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一战时由传统的“平面海报”一统天下的格局,在二战时也被新颖的三维立体画面的表现手法所打破。同时,在二战时期的海报上,与画面相得益彰的简洁、生动的文字,也取代了一战时期冗长、平淡的词语。

正如美国广告作家赫普纳所说的:“在设计海报时,创作者应假设看到其作品的人们无法或不愿欣赏它。因此,成功的海报应使观众在6秒内理解其要想表达的所有内容。”从总体上看,在满怀爱国激情的艺术家参与下,许多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图文并茂的二战海报是符合上述标准的,即使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它们也是极具心灵震撼力的艺术佳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被人们称作“宣传画”的海报也曾被张贴在村庄乡镇,它们形象生动地向抗日军民揭露敌人的罪恶,宣传抗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过,同欧美国家那些印制精美、色彩鲜艳的海报不同,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海报大多是尺幅较小的单色木版画,纸质也较粗糙。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所处的艰苦环境。在这些充满了爱国激情的“中国战争海报”创作者中,部分人日后成为了人们所熟知的著名艺术家,如“为仇恨而生”的作者叶浅予、“大家起来保卫中华民族和国土”的作者廖冰兄、“加强根据地政权”的作者古元、“火烧阳明堡”的作者彦涵等。

尽管二战时期战争海报的种类繁多,但依照其中心主题,大致可划分为以下7种:揭露敌人、鼓舞士气、征募士兵、鼓励生产、募集资金、节约物资和后方安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二战海报艺术(墙壁上的武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大鹏等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47734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38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