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我们的田野作业与反思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孙信茹、杨星星主编的这本《我们的田野作业与反思》以田野作业为连接点,对云南学者的十个研究案例进行展现,并展开“自我反思”,从而对民族传播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如何展开田野作业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从研究案例的选择看,体现出鲜明的云南特色,即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具有突出的本土特征。本书采用平行展现的论文汇集形式,分为十个研究案例,共计10篇论文,同时由论文作者对本研究案例展开“自我反思”,单独成文,并与论文相照应。 目录 序言 一 在场:民族志视角下的电视观看活动 在场:民族志视角下的电视观看活动——独乡田野资料的再阐释 思考:《在场》一文的“前世今生 二 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 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人类学解读 思考:“家庭照片”和别样的“记忆”研究 三 权力的“微观实践”与话语想象 权力的“微观实践”与话语想象——对某少数民族自治县电视台的考察 思考:一个研究案例的经验性表述与思考 四 赋权,还是去权? 赋权,还是去权?——一个藏族村庄中的传播、权力与社会身份/8l 思考:“嵌入”(embeddedness)与“赋权”(empOWement)——一个藏族村庄的质化考察 五 手机社会网:藏民手机交往行为和特质分析 手机社会网:藏民手机交往行为和特质分析——基于迪庆藏族村落的田野调查 思考:藏区手机社会网研究的缘起、经过和反思 六 民间口头叙事之争与村寨历史记忆建构 口头叙事与村名之争:一个村寨历史记忆的建构——以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村寨月湖村为例 思考:民间叙事·历史记忆·生活情境 七 技术与传统 技术与传统:全球化语境中怒江傈僳族民歌传承的变化 思考:《技术与传统》一文的缘起与形成 八 哈尼族村落的微博实验 智能手机与微博传播——一个哈尼族村落的微博实验 思考:媒介行动与乡村可能——微博实验的再思考 九 歌唱的边疆意象与民间文化征用 传播视角:试论歌唱的边疆意象与民间文化征用 思考:《传播视角:试论歌唱的边疆意象与民间文化征用》的再思考 十 社会变迁与生存理性 社会变迁与生存理性:一位苗族妇女的个人生活史 思考:微观的对象,宏观的视野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我们的田野作业与反思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孙信茹//杨星星 |
| 译者 | |
| 编者 | 孙信茹//杨星星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823232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6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28 |
| 出版时间 | 2018-06-01 |
| 首版时间 | 2018-06-01 |
| 印刷时间 | 2018-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38 |
| CIP核字 | 2017323771 |
| 中图分类号 | C9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7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云南 |
| 长 | 240 |
| 宽 | 171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