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精)
内容
内容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时期乌克兰籍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改革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理论家,生前与帕夫雷什中学全体教师肝胆相照,坚持在日常情境中开展教育实验,对教育学一系列关键词逐一进行审问、验证、出新,同时创生出若干新的关键词,进而构建起独树一帜且底蕴丰厚的“我的教育学”。孙孔懿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精)》力求忠实地展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完整体系,提炼其理论精髓,彰显其创新精神与理论特色,揭示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理论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的贡献、影响与地位。全书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既具理论深度,又具可读性,适合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师范院校师生阅读。本书作者以13年时间完成本书与《苏霍姆林斯基评传》两部姊妹作,读者若结合阅读,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作者简介
孙孔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早期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21世纪初,开始集中研究苏联时期乌克兰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关键人物访谈等途径,全方位地探索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世界和教育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苏霍姆林斯基评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素质教育论》《教育失误论》《论教育家》等。曾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大学著作奖”一等奖,四次荣获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五次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导论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依托关键词新解的理论创新
第一章 “教育学就是人学”:人,人的教育,受过教育的人
一、教育视野中的人:教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一)人的根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二)人的可能性:丰富性、独特性、潜在性与可开发性
(三)人的矛盾性、复杂性:决定教育的必要性、创造性
二、“教育”:“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和更新的词”
(一)教育:“发掘每个人身上……的宝贵素质和才能”
(二)教育:把“人的毛坯全都造就成真正的人”
(三)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四)教育:“就是赋予人以高尚的精神”
(五)教育: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生成与发展优化
三、“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个人都幸福”
(一)使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创造性劳动的幸福”
(三)使每个人在为人民创造幸福时“自己也得到幸福”
四、“受过教育的人”:共同特征与个性价值
(一)“受过教育的人”:名义的与实质的
(二)“受过教育的人”之共同特征
(三)“受过教育的人”之个性价值
第二章 儿童:未成年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者,教育者
一、“儿童还不是未来的人,但已经是今天的人”
(一)“儿童之发现”:纯朴本性与神圣权利
(二)儿童是具体的、各不相同、各有所长的人
(三)潜能一旦发挥,就能让人刮目相看的人
(四)无意中做错事,一经教育便能改正的人
(五)失足儿童也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人”
二、“受教育者”:文明进程赋予人类个体的第一角色
(一)“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二)可教育性:源于自尊心、求知欲、敏感性
(三)积极向上的乐观氛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
三、“自我教育者”:学生的主动性比受动性更重要
(一)学会自我教育,“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二)自尊:自重自爱的源泉,“自我教育之母”
(三)让“每一个学生能像照镜子一样洞察自己”
(四)自我激励:“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四、学习当“教育者”:“往别人的心灵倾注自己的点滴心血”
(一)集体生活中,人人都能积极地影响他人
(二)组织高年级学生担任中低年级的辅导员
(三)“后喻”之光:子女对父母的积极影响
(四)参与社会教育,担任精神文明传播者
(五)将心灵献给他人,完善自己,快乐自己
第三章 家庭:学校指导下的“一种高尚的教育力量”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培养公民意识的最初摇篮”
(一)家庭:“人类真正爱的一座学校”
(二)“子女是家长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
(三)对违法和犯罪少年的家庭状况的忧思
二、学校的重要职责:帮助家长增进教育素养
(一)创办面向全体家长及“准家长”的家长学校
(二)倡导“母育学校”:指导年轻母亲优化婴幼儿教育
……
第四章 学校:值得学生留恋和怀念的人道精神圣地
第五章 教师:以人学家、教育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为愿景
第六章 德育:让学生体验“做一个好人是最大的幸福”
第七章 智育:致力于增进每个学生的“智力尊严”
第八章 体育:使“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一致地得到增强”
第九章 美育: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确立自身的美”
第十章 劳动教育:培养手执“金钥匙”的“真正的人”
第十一章 个性和谐发展:“取决于学校教育的和谐”
第十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成因、特色、功绩、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文版本信息简表
附录二 寻觅之乐:晒晒我搜集“苏著”的历程与体验
后记
导语
孙孔懿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精)》,作者以教育学基本问题为线索,反复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按照关键性程度、使用频率、内涵的丰富度与新颖度等指标筛选出著作中的若干关键词,进而厘清其内涵,梳理其相互关系,确定其逻辑位置,再现其逻辑体系,最终以这些关键词为枢纽,建构起一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框架。
在叙述路径上,本书首先在“导论”部分阐明了提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一概念的依据和本选题的研究方法,然后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就是人学”的命题为理论起点,探索了他的“人学”的基本内容,继而依次探讨了他关于“学生”、“家庭”、“学校”、“教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与“个性和谐发展”等基本概念的独特理解与具体主张,最后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特色、历史功绩、国际性影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孔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7326394
开本 16开
页数 36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25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736
CIP核字 2018179476
中图分类号 G40-095.12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74
2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