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麋鹿找家/大自然在召唤
内容
编辑推荐

大自然探险经典作品,荣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当你响应大自然的呼唤,随着作者充满艰辛的步伐,结识了这些山野的朋友,揭开了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奥秘时,心灵将受到强烈的震撼,你必能倾听到人与自然的对话。

内容推荐

本书选辑了作者多年来在大自然探险中的奇闻、奇遇——

你绝没有看到过十几只五彩斑斓的川金丝猴集聚在一棵云杉树上,挤鼻子弄眼地审视一个背着爬山包、伸头缩肩、端着照相机、蓬头垢面的另类——是人看猴,还是猴看人?

美丽的白头叶猴却有着残忍的“杀婴”行为;

可怕的毒蛇五步龙居然能死而复生;

植物学家一直以为银杉已从地球上消失,可它仍然蓬勃地生活在中国的大山之上。

经历种种杀戮之后,世界仅存18只流落异国他乡的麋鹿。在成功地回归祖国,神奇地超越生物学的一般规律,壮大种群后,麋鹿们顽强地寻找着失落的家园。

但我们能将已经占领了的生活空间还给它们吗?

当你响应大自然的呼唤,随着作者充满艰辛的步伐,结识了这些山野的朋友,揭开了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奥秘时,心灵将受到强烈的震撼,你必能倾听到人与自然的对话。

目录

序 呼唤生态道德——我想将大自然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

作家简介

五彩猴树

蛇趣——新安江上游考察

鹦鹉唤早

纵虎

陇南杨树王

初探白头叶猴

银杉王

寻访红艳艳的厚嘴唇 

麋鹿找家

人生三步

后记 我的30年——跋涉在大自然文学

试读章节

我敢打赌,你绝对没有看到过五彩猴树——一棵屹立在山崖、高耸云天、苍绿的云杉树上,聚集了十几只色彩斑斓的川金丝猴。

猴王居中,蓝色的面孔庄严、凝重,袒胸露腹,不可一世。

臣民们全都簇拥着它坐在横向的树枝上,对着你——

一个另类——端着照相机,背着爬山包,伸头缩肩、神情紧张、蓬头垢面的家伙——挤鼻子弄眼,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说三道四……

请看这照片,我敢打赌,这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生命树,多姿多彩的金丝猴,就是常绿常青云杉树上的累累硕果——充满了生命的快乐,生命的多彩!

每当这幅景象浮现在脑海中,我总是忍俊不禁笑出了声——

是人看猴,

还是猴看人?

至今,它们的神色还历历在目……

三四只狗在狂奔中狂吠

大自然为何要赋予灵长类的动物、昆虫和鸟类最为华丽的色彩?

中国的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全是特产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川金丝猴的毛色金黄。

黔金丝猴的毛色闪着银灰。

滇金丝猴的毛色黑白分明。

它们的面孔五彩斑斓,奇特在没有鼻头,只有两个朝天的鼻孔;全都咕嘟着丰满的厚嘴唇,最为叫绝的是滇金丝猴的嘴唇又厚又红。

川金丝猴的美丽,曾深深地感动了为它做鉴定的法国的爱德华教授,他为其定名为洛克安娜猴。

洛克安娜何许人也?原来她是11世纪时十字军司令的美丽的夫人。金丝猴使爱德华联想到了这位长着可爱的翘鼻子的美人。

在金丝猴的传奇故事中,有位重要的人物,即在宝兴县传教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阿曼德·戴维。他于1869年5月,得到了两只大熊猫和5只金丝猴。这一发现震惊了当时西方的动物学界,也使大熊猫和金丝猴走向了世界。

川金丝猴第一个登上了国际舞台。

我曾和研究大熊猫的专家胡锦矗教授,在宝兴县邓池沟疾行数十里,探望了藏在深山中的戴维栖身的天主教堂。

第一位与我不期而遇的,正是川金丝猴。

那是1981年11月初,我正在四川卧龙的高山营地,跟随胡锦矗教授考察大熊猫,走在去探望大熊猫珍珍和它未满月孩子的路上。

那天,天气阴沉,森林中迷漫着雾气。我突然发现遍地都是断枝残叶。树枝断痕新鲜,残叶的边缘凝着汁珠……

谁如此糟蹋树木?

胡教授说:“这是川金丝猴的杰作,它们喜欢吃树上的松萝、嫩叶、嫩芽,还啃树皮,你看都是扳下的嘛。猎人说这叫‘丢下棍子,留下影子’。”

我已是第二次来营地了,可一直无缘见到彩色的金丝猴,心里痒着哩!

可他说,这些精灵神出鬼没,警惕性高,行动诡秘、敏捷,在这样地形复杂的地方,是无法跟踪的。别忘了今天的主要任务啊!

我们只好满腹失落,继续前行。

珍珍是研究中心诱捕后、戴上跟踪项圈又放回山野的第一只雌性大熊猫,它也使科学家们第一次观察到大熊猫在野外的繁殖行为。它的孩子,当然就成了高山营地的第一个宝宝。

回程的路上,时而落雨,时而飘雪。

正爬一陡坡时,一阵冰豆“噼里啪啦”打来,我闪进了一棵树下。  突然听到左上方有“咔嚓”声,我抬头一看,高大、苍绿的铁杉树上,垂下了一根根长长的、金色的毛茸茸的果子。真多,多得像是丰收在望。

我正在猜测、审视是哪种植物的杰作时,正巧与一张彩色面孑L上的目光相遇,激得我往树后一闪:“金丝猴!”

森林中顷刻犹如刮起一阵大风,连天响起树叶的“哗哗”声,枝条的“嗖嗖”声……

胡教授赶来时,只有树枝在晃动。

醒过神来,我提脚就去追。胡教授眼疾手快,一把将我拉住:“金丝猴在林子里飞挪腾跳如鱼得水,现在至少已在五六百米外,想追它是白费劲。”

川金丝猴瞬间所展示的美丽,在我心头留下难忘的遗憾、向,主。后来,为了完成《大熊猫传奇》的写作,我又在几年中多次去川西参加大熊猫考察,但都未能了却心愿。我总希望着哪天能与它们相约、倾谈。

22年之后的2003年4月,终于有了机会。虽然已有非典的报道,我和李老师还是毫不犹豫地赶到了四川九寨沟白河自然保护区。

川金丝猴生活的区域较大,湖北的神农架、陕西的秦岭和甘肃都有它们的踪影,但以四川为主;几乎与大熊猫、牛羚生活在同一区域。朋友告诉我,由于保护工作的成效,白河的金丝猴种群已增加到2000多只,较为容易跟踪。

白河自然保护区在九寨沟县。九寨沟县即原来的南坪县,它藏在白河的河谷。

1981年,我和自然保护专家胡铁卿来时,他说了当地的一首顺口溜:“小小南坪县,杵鼻子才看见,堂上打大板,四门都听见。”

2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九寨沟县城已占据了大片的河谷,有了高楼大厦。我再三寻找,只找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记忆。

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了连阴雨。关于非典的报道,又一天紧似一天。保护区的老阳总是想法安慰我们。他身材颀长,人长得精干,办事也很精干。

那天雨稍小了一点,我坚持上山。老阳无奈,只好作了安排。

在细雨迷蒙中,近12点,我们赶到了太平沟口。

一进保护站,有位20来岁的小伙子,敦敦实实,满脸堆着憨厚的笑容来迎接我们。我乐了,上去一把抓住了他的手:“你一定就是小唐!”

他突然笑得有些腼腆。这证实了我的判断。

老阳很惊奇:“你们认识?”

“这不认识了?”这两天,我听到了不少关于他的故事。他是保护区的传奇人物,曾连续数年跟随动物学家在山上考察金丝猴,在帐篷里一住就是几个月。

刚才,我就是凭着他脸上透着一般人难以察觉的、被山风野雨沐浴过的色彩,认准肯定是他。常在山野跋涉的人,见面时总有种难以言明的亲切感,或许这就是心有灵犀吧。P1-3

序言

我想将大自然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

大自然在呼唤——呼唤生态道德,呼唤我们回归,生态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

感谢大自然的召唤130多年在山野的跋涉中,她给予了我最生动、最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我在撰写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时,还是在描写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中,都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着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环境危机重压着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在纷纷追究其原因,并寻找拯救的办法。环境危机实际上是生态危机,是我们生存的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生态法律的完善,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但人们似乎愈来愈忘记了这一事实。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法律、道德.却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按《辞海》中“道德”的释文:“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足以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生态道德缺失;或者说生态道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忽视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一事实,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不过200多年的历史,而生态与人、与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长期以来,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没有树立道德规范,法律也严重滞后,因而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人类无视其他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滥用没有预后评估和监测的新科技,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后果,从而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危及到自身的生存时,人类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突显。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比之于其他道德的鲜明特点。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环境应有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消解环境危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比较而言,树立生态道德比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约束的性质。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却并不适用于道德。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但却违背了道德。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启蒙和培养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对一个人来说,甚至是终生的。

30多年来对大自然的考察,60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0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已有不少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干涸。

记得1981年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和大渡河、若尔盖湿地……美丽而壮阔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现在,滇池已被污染,水变臭。2007年10月,再去川西,所经岷江、大渡河流域,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拦江垒坝。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诉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将干涸,到哪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利益,无序、愚蠢地改造自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已有显示。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我国最美的湿地之一),泥炭层最深处曾达9米,它在雨季吸水,在旱季溢水,1千克干泥炭可吸蓄8~12千克的水。它是黄河上游的蓄水库,蓄水量相当于3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30%(另说40%)是由这里补给的。但从上个世纪开始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发人深省的是,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电影时,竟然无法找到深陷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黄河屡屡断流,当然不足为怪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生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号称“鱼米之乡”,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但只经历了短短20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他的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被污染等生态恶化的局面。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缺失了感恩之心,缺失了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对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会还之以10倍的惩罚!

正是大自然的呼唤,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和“老照片”。

正是大自然的呼唤,让我冒着种种危险,艰难跋涉在野生动植物世界中探险。无论是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或是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目睹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就是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还有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以及在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掠夺。

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

正是大自然的生存状态恶化,激起了我决心在每篇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30多年来,我响应了大自然的召唤。她以真挚、纯朴、无比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我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现在我将这些朋友介绍给读者,热切地希望大家都能倾听到它们的呼唤——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这也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的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曾有过很多智慧的表述,如“天人合一”“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纪之说等,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来看,对于自然的认识,一直是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和资源等。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已不是怪事,甚至连看到蚂蚁也会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然。

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还给所有人一个真实的大自然,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同时,启迪智慧的成长。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中,科学技术才发展得辉煌灿烂。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因此,这套书取名为:大自然在召唤。

2008年4月2日

后记

1978年已载入史册,闪耀着划时代的光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展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新篇章。

1978年对我来说,也是人生新的一页。这年7月,我带着一包稿纸,捡起已搁置了15年的笔,悄悄地来到大别山的佛子岭水库,开始了艰难的文学之路和大自然探险之路,30年来一直在天地之间跋涉。

父母早逝,我的求学道路充满了坎坷。为了找到一个端饭碗的地方,12岁时我只得辍学,离家到三河当学徒,受尽屈辱,是大哥刘先紫帮助我脱离了学徒生活。考取中学后,依靠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

1957年高考时,我报的是理工科,这不仅是因为数理化成绩好,更重要的是没饭吃饿怕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我热爱文学,思想上很矛盾。高考前一个多月,我去李淑德老师家中,她快人快语:“不能从事热爱的工作,那是一生的苦恼。”真是一语点破了朦胧。回到学校,不管班主任如何规劝,我还是改学文科,后来考进了浙江大学中文系。 

……

2001年,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走进“东方之子”栏目,讲述了我在大自然中的欢乐与忧虑,讲述了大自然文学的主旨。

我国的大自然文学,经历了30年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作家和优秀作品,已成为一面美学的旗帜。著名文学评论家束沛德先生在2001年写道:“时代呼唤着大自然文学。新时代赋予大自然文学以新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当代大自然文学蕴含的保护地球的意识,在审美中占据着主导位置;而吸取最新的科学成果,从新的角度观望自然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审视自然的关、生命的美,又使它在审美视角、审美意识上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使大自然文学这面绿色文学旗帜在新世纪闪耀着绚丽的美学光辉。”(《新景观大趋势——世纪之交儿童文学扫描》)

2007年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备受鼓舞。这份划时代的文件明确提出了将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奔小康的任务。在面对环境危机的各国政府中,中国政府树立了榜样,对于建设和谐富强的中国、振兴中华民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必将加快生态道德的构建。

我突然明白了,30年来,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启蒙和宣扬生态道德、树立生态道德观念。

从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之后,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停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已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300O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多处。已制定、实施了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的一系列法规,已就天然林的保护、大江大河水源的保护、生态补偿等制定了有效的措施。作为陆地主要生态体系的森林面积正在稳步扩大。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赋予了大自然文学崇高的使命,大自然文学定将有更大的繁荣,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8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麋鹿找家/大自然在召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先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少儿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738338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5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60
18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