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黑叶猴对话/大自然在召唤
内容
编辑推荐

大自然探险经典作品!

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荣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本书选辑了作者多年来在大自然中探险的奇闻、奇遇:探索巴音布鲁克天鹅故乡的神秘;在野象谷倾听迷失的“健将”从野象群返回的足音;观看东极日出,经历地理之旅的奇妙;见证大雨滂沱中蘑菇世界的诡异……

内容推荐

本书选辑了作者多年来在大自然中探险的奇闻、奇遇:探索巴音布鲁克天鹅故乡的神秘;

在野象谷倾听迷失的“健将”从野象群返回的足音;

观看东极日出,经历地理之旅的奇妙;

见证大雨滂沱中蘑菇世界的诡异;

穿越怒江大峡谷的惊险;

揭示武夷山“鸟类王国”、“昆虫世界”之谜;

惊叹黑叶猴在遭到入侵后巧妙返回家园的智慧;  

……

当你响应大自然的呼唤,随着作者充满艰辛的步伐,结识了这些山野的朋友,揭开了大自然的种种奥秘后,内心一定会充满震撼和感动。

目录

序 呼唤生态道德——我想将大自然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

作家简介

胭脂太阳

迷失的大象

斑鸠声声

孟获村险遇天麻

沉水樟王

东极日出

喀纳斯湖探水怪

天鹅的故乡

救救胡杨林

松鼠伴行

武夷之谜

给猴王照相的惊险

金黄的网伞世界

穿越怒江大峡谷——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探险之一

瑞香盛开在普拉河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探险之二

巍巍秃杉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探险之三

高黎贡山女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探险之四

黑叶猴王国探险记

约会黑叶猴

后记 我的30年——跋涉在大自然文学

试读章节

美丽的西双版纳——皇冠上的一颗绿宝石。

这儿是植物王国,生长着闻歌起舞的小草、按时钟顺序开放的花朵、在粗壮树干上开花结果的奇木……它的土地面积仅为我国国土面积的千分二,却生长着4000多种高等植物。在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中,有一半生存在这里。茂密的热带雨林和复杂多变的崇山峻岭,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

这儿是遗传多样性的宝库,展示着众多古老植物发展、演化的历史。从它们的身上,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千万年以前它们的原貌。

这儿是植物潜在变异的宝库,诞生植物新种的摇篮。一个新的物种的意义在哪里?至今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能做出估量。

这儿是动物王国,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大象、最小的偶蹄动物鼷鹿、亚洲最大的偶蹄动物野牛、人类近亲长臂猿、巨大嘴巴的犀鸟、娇小的花蜜鸟、鸡的祖先原鸡。繁荣昌盛的热带雨林,给动物们构筑了良好的隐蔽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这儿将绚丽的热带风光、浓郁的多民族风情、喧嚣的动物世界、多彩的植物王国,自然而和谐地融合为乐园。

5亿3000万年前的生物大爆发

我已是第五次到云南了。开头很顺。近年,古生物学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事:我国科学家通过对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了生物大爆发的确凿证据,从而有力地向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挑战,这对研究早期生命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领导这项研究工作的,是首席科学家陈均远教授。我曾去南京拜访他。可是,他却远在考察澄江的野外。

我反复考虑怎样才能尽快找到他。野外工作,萍踪漂泊。然而到达昆明的当天,就和他联系上了,很兴奋。匆匆忙忙往他那里赶。尽管他在电话中说得很详细,还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在磷矿区找到了他的野外工作站。只做了三言两语的相互介绍,就又行几十千米,到澄江帽天山,在第一块寒武纪生物新种化石发现地考察。陈教授身材瘦削,大个子,说话时轻声细语,滔滔不绝,但语言简练,只几句话,就将我们领人5亿3000万年前的寒武纪。讲怪诞虫、跨马虫、奇虾、云南虫等的发现,描绘出了那时物种的繁荣,已构筑了今天生物世界的框架,让我领悟到生命进化的奥妙,自然而然地感到达尔文进化论无法涵盖的事实……

听陈教授的讲解,是学习的享受,不仅知道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发生和意义,而且对云南这块土地上生物世界的多样和神奇,有了历史的纵深和延续的理解。

但这之后,就很不顺了。原定去玉龙雪山、高黎贡山的计划,因为种种尴尬的事,一再受阻,窝了一肚子的火还无处发泄,仅仅一万多元的差旅费、宝贵的时间,就让我们感到沉重。有人说我和李老师脑子有病,放弃舒适的生活,花钱找罪受。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到达了西双版纳的。

刚见面,还未做相互介绍,保护区的老黄就说已安排好向导,领我们去野象出没的山谷。

这个好消息立即将十多天来笼罩在心头的烦躁一扫而光,乐得我和李老师像孩子一样,激动难耐。

到热带雨林拜访大象,确是我多年的愿望。

但冥冥之中,老天总是不给我机会。

小刘说:“西双版纳的大象是最聪明、最圣洁的动物。“文化大革命”时,它们出走邻国,邻国战火燃起,它们又迁回西双版纳,没有国界,只选择生态良好的环境。它们是和平的天使。”

1981年,第一次到西双版纳,因为刚发生一头大象被杀事件,象群向人类展开了狂暴的反击,有数人死于非命。没有一个人敢做向导。

1995年,刚到昆明,就听说去年有16头大象惨遭杀害,消息骇人听闻,再强烈的参观愿望也顷刻化为乌有。我没有想到幸运终于降临,激动中总夹杂着惴惴不安。腿长在大象的身上,它要是想出走、游荡,谁也拦不住。一再问胖乎乎的向导小刘,开头他只是憨憨地笑笑。问急了,才说,你不相信这几年保护工作的成绩?我倒是担心你们能不能吃下那份苦,有没有毅力挺得住。

到达勐养,已是下午两点多。这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除了傣族,还有哈尼族和基洛族。眼下是西双版纳的雨季,今天却是难得的好晴天,虽然时时有云飘荡,但阳光灿烂。我们马不停蹄地向野象出没的山谷奔去。

翻过一个小山坡,我们进入一条山谷。沿着淙淙作响的溪流上溯,沟谷挤满了野芋、芭蕉、竹类、各种大灌木,连路的影子也没有,只能寻找植被稀疏的崖岸行走。小刘在前面走得很谨慎,眼睛敏锐地扫视着丰富的植物世界,慢慢挪动脚步。

发觉身后的李老师向右边岸坡拐去。她正将照相机对着树枝上挂着的一个窝;大约是角度不理想,她又向前走了几步,仍有旁边一棵伸来的枝叶阻挡,看她伸手想去将那个树枝挪开,吓得我大叫一声:“别动。”闪电般跑去将她拉开,可是已经迟了,窝里的主人已经出动……回到原来的路上,她还嗫嗫嚅嚅地说:“蚂蚁怎么跑到鸟窝里去了?”“这是黄蚂蚁窝。和蜂窝相像的是黑蚂蚁窝。你看那外面用树叶、泥巴粘在一起,以为是鸟窝。这里的蚂蚁可厉害了……”“你故意吓唬人。”小刘也赶回来了:“你们那里马蜂窝捅不得,这里蚂蚁窝也捅不得,捅了蚂蚁窝,能落你一身,无孔不入,死命叮咬,唯一的办法是跳到水里去。”“蚂蚁在树上做窝?”“这里是热带雨林,西双版纳。”李老师这才心有余悸地涨红了脸。

小刘告诉李老师,蚂蚁蛋可是美味,雪白的,如珍珠一样,油煎、凉拌都妙,还说这个窝里最少有一盏子蚂蚁蛋。

再一次重复了进山之前的告诫,小刘强调:发现大象时,千万不能惊呼,千万不能有让它感到受威胁的动作;即使是在保护区内,野象受惊后,仍然会做出反应,被大象追赶绝不是好玩的。走路时,要看清有无毒蛇、巨蟒。还有,在用手拨开前面的枝、叶、草时,最好用胳膊,尽量不要用手,有些植物毒性大,碰到了像电灼一样疼,不仅仅只有火树麻,还有很多有刺的,长绒毛的……

左前方突然传来异样声,小刘向我们做了个暂停的动作。他悄悄地向前。声音似在溪的对岸,他伸长了脖子还踮起了脚,大约仍无法看清,又向岸坡上爬去。异样声时断时续:难道是大象?我也迅速向岸坡上移动。视线中,对岸林内有片小的草地,异样声好像就从那里发出的。但有一角被枝叶挡住,再往上走两步,又转了个方向。P4-6

序言

我想将大自然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

大自然在呼唤——呼唤生态道德,呼唤我们回归,生态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

感谢大自然的召唤130多年在山野的跋涉中,她给予了我最生动、最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我在撰写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时,还是在描写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中,都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着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环境危机重压着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在纷纷追究其原因,并寻找拯救的办法。环境危机实际上是生态危机,是我们生存的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生态法律的完善,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但人们似乎愈来愈忘记了这一事实。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法律、道德.却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按《辞海》中“道德”的释文:“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足以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生态道德缺失;或者说生态道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忽视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一事实,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不过200多年的历史,而生态与人、与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长期以来,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没有树立道德规范,法律也严重滞后,因而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人类无视其他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滥用没有预后评估和监测的新科技,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后果,从而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危及到自身的生存时,人类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突显。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比之于其他道德的鲜明特点。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环境应有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消解环境危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比较而言,树立生态道德比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约束的性质。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却并不适用于道德。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但却违背了道德。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启蒙和培养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对一个人来说,甚至是终生的。

30多年来对大自然的考察,60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0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已有不少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干涸。

记得1981年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和大渡河、若尔盖湿地……美丽而壮阔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现在,滇池已被污染,水变臭。2007年10月,再去川西,所经岷江、大渡河流域,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拦江垒坝。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诉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将干涸,到哪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利益,无序、愚蠢地改造自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已有显示。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我国最美的湿地之一),泥炭层最深处曾达9米,它在雨季吸水,在旱季溢水,1千克干泥炭可吸蓄8~12千克的水。它是黄河上游的蓄水库,蓄水量相当于3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30%(另说40%)是由这里补给的。但从上个世纪开始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发人深省的是,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电影时,竟然无法找到深陷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黄河屡屡断流,当然不足为怪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生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号称“鱼米之乡”,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但只经历了短短20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他的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被污染等生态恶化的局面。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缺失了感恩之心,缺失了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对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会还之以10倍的惩罚!

正是大自然的呼唤,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和“老照片”。

正是大自然的呼唤,让我冒着种种危险,艰难跋涉在野生动植物世界中探险。无论是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或是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目睹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就是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还有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以及在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掠夺。

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

正是大自然的生存状态恶化,激起了我决心在每篇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30多年来,我响应了大自然的召唤。她以真挚、纯朴、无比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我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现在我将这些朋友介绍给读者,热切地希望大家都能倾听到它们的呼唤——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这也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的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曾有过很多智慧的表述,如“天人合一”“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纪之说等,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来看,对于自然的认识,一直是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和资源等。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已不是怪事,甚至连看到蚂蚁也会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然。

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还给所有人一个真实的大自然,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同时,启迪智慧的成长。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中,科学技术才发展得辉煌灿烂。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因此,这套书取名为:大自然在召唤。

2008年4月2日

后记

1978年已载入史册,闪耀着划时代的光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展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新篇章。

1978年对我来说,也是人生新的一页。这年7月,我带着一包稿纸,捡起已搁置了15年的笔,悄悄地来到大别山的佛子岭水库,开始了艰难的文学之路和大自然探险之路,30年来一直在天地之间跋涉。

父母早逝,我的求学道路充满了坎坷。为了找到一个端饭碗的地方,12岁时我只得辍学,离家到三河当学徒,受尽屈辱,是大哥刘先紫帮助我脱离了学徒生活。考取中学后,依靠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

1957年高考时,我报的是理工科,这不仅是因为数理化成绩好,更重要的是没饭吃饿怕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我热爱文学,思想上很矛盾。高考前一个多月,我去李淑德老师家中,她快人快语:“不能从事热爱的工作,那是一生的苦恼。”真是一语点破了朦胧。回到学校,不管班主任如何规劝,我还是改学文科,后来考进了浙江大学中文系。 

……

2001年,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走进“东方之子”栏目,讲述了我在大自然中的欢乐与忧虑,讲述了大自然文学的主旨。

我国的大自然文学,经历了30年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作家和优秀作品,已成为一面美学的旗帜。著名文学评论家束沛德先生在2001年写道:“时代呼唤着大自然文学。新时代赋予大自然文学以新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当代大自然文学蕴含的保护地球的意识,在审美中占据着主导位置;而吸取最新的科学成果,从新的角度观望自然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审视自然的关、生命的美,又使它在审美视角、审美意识上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使大自然文学这面绿色文学旗帜在新世纪闪耀着绚丽的美学光辉。”(《新景观大趋势——世纪之交儿童文学扫描》)

2007年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备受鼓舞。这份划时代的文件明确提出了将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奔小康的任务。在面对环境危机的各国政府中,中国政府树立了榜样,对于建设和谐富强的中国、振兴中华民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必将加快生态道德的构建。

我突然明白了,30年来,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启蒙和宣扬生态道德、树立生态道德观念。

从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之后,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停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已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300O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多处。已制定、实施了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的一系列法规,已就天然林的保护、大江大河水源的保护、生态补偿等制定了有效的措施。作为陆地主要生态体系的森林面积正在稳步扩大。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赋予了大自然文学崇高的使命,大自然文学定将有更大的繁荣,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8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黑叶猴对话/大自然在召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先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少儿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738314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59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61
18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