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心
内容
编辑推荐

《从小西天到库布里克》为作者孙小宁十几年读书看电影的随笔结集。并非专业影评,也非电影史的爬梳,更多是一个人与电影的相遇。小西天指的是小西天电影资料馆,库布里克是MOMA电影院里的一个书店,在这里代指百老汇艺术影院。它分别代表两个时期的电影记忆,当然,电影的记忆不止这些。而这,都将会在《印心》中逐一呈现。

内容推荐

《印心》是作者孙小宁第二本读书观影随笔集。世间诸相,幻影迁流,只有与生命相应的影像与文字,能沉淀成“印心”之物,值得用文字细细诉说。全书四个篇章,指涉情、事、人、命四个层面,作者自观影、读书始,一路行走至生命幽深处。影像与书背后,是作者的心迹流露,也期待与有心的读者心意相印,于见闻觉知处,照见本心。

目录

生之旅

爱,就是阳子被记录下的一切

经典的“危险关系”

欲饮之茶,饮尽之沙

比爱更复杂的疆界

信如平如,贞如海棠

父子之间:谜一样的存在

一副麻将看到老

孤独的美食何以欢愉

有一种渴望创造了橡树本身

镜中像

苦,就能免罪?

源头:从骗子到英雄?

说《套马杆》,也说一种精神

香水有毒,人间难辞

许鞍华的施与受

千锤百炼:一个没有拳王的故事

一个春秋孤儿的现代难题

苦难与记忆的另一种叙述

念念如晤

刘别谦的微笑

犹疑而不确信的力量

自由、幸福,还有那棵苹果树

黑泽明心中的三只虎

毛姆,毛姆

“打开窗,看风”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20 世纪,怎样记忆?

从一个人身上辨出契诃夫

闻风相悦

世界,就藏在鸢尾花的花药里

千年繁华,寻常生活的惊艳

神意不可度,命运需参详

羞愧的三十三颗牙齿

树凋叶落时如何

生命之殇与灵魂告慰

及身之哀,及那种与自己必死命运的相遇

如果这是一次告别

优人神鼓,击鼓者谁?

清寒与丰饶:一种感官开启的日本文学阅读

附录:如是谈

李缨:靖国神社问题,是战争后遗症

林白:心开了,世界也开了

宁肯:小说是小说家看世界的方式

赵柏田:风雅的起处,是一颗随四季而动的心

后记

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

试读章节

爱,就是阳子被记录下的一切

过去的很多老碟,是否到今天这个年岁,才看得出滋味?这个周末,看完两小时片长的《东京日和》,就涌起了这样的感慨。记忆不差,这仍旧是一部当年买来就看过的片子,中山美穗演的摄影家妻子阳子,第一个镜头就是站在阳台上,背后是晾晒中的白布被单,她快乐而手足无措,因为她的爱人,正用镜头捕捉着她。当年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就停在这里。当年还觉得这部电影缺点什么,或许是情节的有力组织,或者是情绪的烘托。现在不这样认为了,有关爱的记忆,就是这细碎缤纷的片断,有时就是一个情境,就像这被风不时吹起的被单。

摄影师叫荒木经惟,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日本艺术家之一,出版过有关他与阳子新婚旅行的摄影集《感伤的旅程》——基本上是爱人的写真集。阳子是他当年所在的电通公司的职员,确实温柔可人,却患有飞蚊症。她常常受此所扰,精神上也稍有问题,经常无缘无故就离家出走,还会让邻家的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花衣。但这一切都无损她的可爱,顶多是有些小小的怪异而已。她34岁离开人间,患的是子宫瘤,没有孩子。

《东京日和》算是荒木经惟对妻子的纪念。由他亲自编剧竹中直人执导,并兼男主角。演职员表中有一串熟悉的名字:周防正行、浅野忠信与三浦友和,作曲为坂本龙一。也可以说,这是一圈艺术界朋友的友情之作,但却同样是电影史上的经典。

影片没有中心事件与核心冲突,任摄影师的回忆之墨在画面上洇开:阳子的笑,阳子在风中的奔跑,阳子在船上睡熟的姿势,阳子偶尔的失神与消失,这就是影片的一切了。而我看着看着,就流下泪来,为那个时不时拿起相机对准爱人的摄影师,还有他四处寻找爱人终于找到时珍宝复得般的表情。阳子离世四年,他偶然在厨房看到墙上一个名字,想到阳子曾因叫错客人名字而对他恼怒不已,禁不住孩子般痛哭失声。而他的哭声,也拉开了我泪水的闸门。

也许爱就是这么一回事,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个小小的冲突,一些怪异的举动。当一部电影通过镜头一一记录下来时,我们分明能感到,它已连缀成长长的丝线,布满那个阳子已经不在的空间。所有微而细小的触动,都能让它抖颤开来,进而是甜蜜与酸楚,进而是那说不清是委屈还是伤心的眼泪。

影片演绎到最后,留下一句话,来自荒木经惟:我的摄影始终与阳子相关。作为摄影师,荒木经惟还拍过其他女性。并不都是美好的,甚至大部分处于受虐的情境,很难与通常的美联系在一起。歌手比约克做过他的模特,她说,他的寻美之心已经被阳子带走了。那也可能的。因为这世上并非所有的美,都与爱的情感相关。

因为爱,他曾说过一句,他最欣赏的人体是“阳子被记录下的一切”。重温这部《东京日和》,我深信不疑。也是这几年,荒木经惟的名字常常被国人提起,他到中国办展,但我竟然错过。好在网上还有他办展的视频记录。对照那些非阳子的照片,真是觉得,这个被他从电通公司拐走的女孩,是无比幸运的。因为别的女人出现在他镜头里,都只让人想到一种物的存在,而只有她,让人体会到充溢满满的爱。P3-5

序言

【序】以此,炼就生命

林谷芳(禅者)

看电影,像参公案,如此切入者少,小宁却是其中明白的一个。电影是作品,作品是艺术家的分身,一部部电影就是一个个生命。小宁写电影,与一般评论不同,总有生命的观照,说来贴切深刻,娓娓道得,都从胸臆流出。

艺术家敏于一根,富于情性,作品这分身就因其敏,乃常见人所未见,由之而能触动生命之极限与幽微,以之为公案,所得自深。

但艺术家既敏于一根,富于情性,也常就自限于一根,自溺于情性。而观影读书,则如遍参诸家公案,既博取十方,乃能炼得诸根,不限一隅,以此印心,就有人生的全面观照,更可以是生命的整体修行。

就如此,即便没看过原作,只读小宁的书写,依然可以在其中见到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活生生,是作品里的角色,是演员、作家、导演,更就是一个以此切入、以此观照的行者——孙小宁。

2015年12月27日于台北

后记

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写在《印心》付梓之时

这是我第二本读书观影随笔集,距离第一本,相隔整三年。对于这一点,我多少有些惶恐与赧然,因为觉得这样的时间跨度,不足以让写作有令人惊喜的飞跃与提升——尤其对我这天资愚钝者而言。我其实担心它做了前一本的重复——只不过换了一些书和电影在说。

但在重新打量这些写下的文字时,我又分明感到了自己的一些改变——有些篇章,竟然写的是更早以前读过、看过的书与影。我惊讶于它们在我心中所留时间之长,而我又那么固执地不肯忘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真的是深印于心,逼使我对它们做一个情感与文字的交付。这等于是让我检视出:我到底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写什么、怎样写,以及愿意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通常是和人当下的状态分不开的。而我究竟又暴露出什么了呢?那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慢,新书掺着旧书读,会然于心的往往是旧书。观影也一样,虽然跑得最多的还是那家小西天电影资料馆,但首选的片目,仍然是从前通过VCD或者DVD看过的一些。新片也在看,只是心里愈加明白,要消化并有能力言说它们,还得往后再延长一段时间。这还得看它,是不是够久地存伫于心间。这越来越显著的回溯状态,或许就是中年后的怀旧心绪,但我也不觉得悲哀。因为它恰可以让我在过去与现在的双重时空交汇处,咀嚼一些什么,并由此观照到自身的改变。

将过去看过的电影再重温一遍——如果条件允许——是最能有如此的时空回流感的。比如今年在大银幕重看《巴黎最后的探戈》,再端详马龙·白兰度那张脸,已经不觉得它是那么老而颓,经不起再看了。是啊,拍片时48岁的男人,在今天的我眼中,怎么也还风华正茂正当年。之所以记忆中残留的形象那样不堪,只能见出当年看片的女子,心性稚嫩,基本无从理解生命那种越到后来越残破绝望的状态。换句话说,真要接受《欲望号街车》中那个帅男变成此片中的情状,也还得慢慢认下自己的命再说。而这,就是一部老片不同时期观看时的转变。另一个不同在于,再看一部老片时,影史上所留的资料与回忆已足够丰富,除了能感到自己于银幕上下的心绪交错,似乎还能看到这影像背后发生的种种。如此,银幕上的《桂河大桥》,那些演员穿越热带雨林的镜头,便像是叠印上了拍这部片子的大卫·里恩,在其间挥汗如雨的忘情与投入。那时的他并不知他在那里搭起的这座桥,会把他带向荣誉之巅;也不知过了这么多年,它依然被影迷放在珍爱的宝塔尖儿心心念念。但是坐在影院里的观众已然知道,所以投向大银幕的目光全都带上了热辣辣的敬慕。那是一种致敬,也是一种启示:经典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我当然没有停止思考,读书观影与真实人生的关系。也经常会反省,如此坐拥书城、或者看似已将电影当人生在过,会不会割断与生活的真实联系?似乎会,又似乎不会。我现在觉得,对任何事都不可执于一端,这中间依旧有一个迷与清醒的界限。就艺术对人生的补足功效来说,纪德曾说过:“这诗意的世界,不管它如何美,可总不是我们所生存,我们所能及的。”“但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生活到那世界中去。”(摘自《日尼薇》)就电影与书而言,它们更让我感知到的,还有与自己的生活之间微妙的交融渗透——如果你是《天堂电影院》的铁粉,对此一定默契在心。再者,普通人虽然相信,艺术是在模仿生活。但自信的艺术家会认为,其实是生活在模仿艺术。连我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艺术在帮我发现生活。并确认某种意义的存在。当然还有启迪。这启迪,更微妙的是与我近些年所亲近的佛书佛理有所互证,在这一点上,我必须感激林谷芳老师(自然也同时感谢他为我所做的推荐语),二十年前的相遇至今,我从这位台湾禅者身上领悟多多,而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更加深信另一位禅者所说:能够贯彻真我,则“歌者舞者皆法音”。

这么多年与它们相遇,其实是一个印心的过程。而这里所说的“印心”,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说的“喜欢”。如《黄檗传法心要》中唐代禅师与居士裴休话禅时所示:“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佛家所印之心,其实是自己的本心,亦即佛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多少有些把所看之书、所观之影,当成生命的公案在参。“理须顿悟,事资渐修”,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明理悟道,说来还得感谢多年这些书这些电影,至少它们让我有更多的“境”可参。

谢谢商务印书馆资深出版人丛晓眉的耐心等待。我从出版第一本随笔集后,她就为这本书报了选题且获得通过。之后她便安静地留出时间,让很多不成熟的东西在我心中冲撞融合。我其实一直在写着一些东西,但究竟要把什么样的文章纳进集子,我仍然一次次做着审视。我当然可以说,我所写的,都是让我心有戚戚且有话想说的,但是我的表达究竟有没有起到指月之功效,仍然是一思再思的问题。而在这编辑与整理的过程中,我竞先后经历了父亲与姐姐的离世,这在不到一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多少也决定了我某些选择眼光。另外,我也有心将这本印心之书,敬献给天堂中的他们。与日语相关的理解与资料查询,我要感谢多年的好友、口译一级棒的张芳小姐,还有我在日本旅行时遇到的老乡安村朝蓉小姐。年轻的欧阳帆做了细致的编辑工作,我常不知比我年轻许多的孩子能否理解我笔下为什么汇聚了这么多生死,但在接触的过程中,我又觉得她其实是懂的,对她的理解我也表示感谢。需要说明的是,书中一些文章,曾发表在《文汇报》“笔会”、《世界文学》、《文景》、《中华读书报》、深圳《晶报》、《北京青年报》等杂志报刊,我要依次感谢这些编辑:潘向黎、高兴、王玲、丁扬、刘忆斯、陈徒手、刘晓春,以及虽稿件往来频繁但从未见过面的陈凯一。

我曾为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天堂电影院》写过一篇文章,标题起作《电影还家》。因为清楚地感到,在经过了那次动人的怀乡之旅后,长大的托托无论走得多远,都是走在还家的路上。他以电影还家,而我则是以书中这些文字。

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看佛书,有位禅师的话语跃人眼帘:“有一人,虽在途中不离家舍。”他接着还有一层意思是:“有一人,离家舍不在途中。”

就让我以此作为后记的结语,继续追寻生命的意味。衷心希望这本书能走到同有此愿的读者当中,如此便是另一种印心。

孙小宁

2015年12月27日改定

书评(媒体评论)

  即便没看过原作,只读小宁的书写,依然可以在其中见到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活生生,是作品里的角色,是演员、作家、导演,更就是一个以此切入、以此观照的行者。——孙小宁  ——林谷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小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18057
开本 32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528364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