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路人(一个中国旅行者与六大文明的对话)
内容
编辑推荐

《行路人:一个中国旅行者与六大文明的对话》一书为旅日华人于展自1992年起数十年游走世界古文明的心灵记录。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南亚、大津巴布韦、印加、玛雅这些古文明面前,作者多次直面人性和价值观的冲突,由此触发了别有意味的思考,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中,整个旅途拥有了与古文明相伴的深邃感。读者亦可看到时光长河如何打磨作者,使之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旅行者走向一个成熟的人的过程。

内容推荐

旅游很多时候被理解为赏景,但还有一种旅游,那是在浏览他乡美景的同时,感知世界、自然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这样的旅程描述风光,吟诵思绪,开筑心路。这样的游记所展示的不仅是自然的美,世界的美,更是路途中行路人的思想之美。《行路人:一个中国旅行者与六大文明的对话》兼具这三者之美。读完《行路人:一个中国旅行者与六大文明的对话》之后,我们都会和著者一起去尝试:旅途实际上是心途。

目录

悠悠尼罗河

埃及

中东怀古

约旦、叙利亚、以色列

踏着佛陀的足迹

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

石城记

赞比亚、津巴布韦

空中帝国启示录

秘鲁

玛雅寻踪

尤卡坦半岛自驾游

后记

试读章节

死者之都——卢克索尼罗河西岸

来到卢克索访古的人至少应该分出一整天的时间去走访尼罗河西岸。埃及人从公元前26世纪起开始营造金字塔,作为祭神的场所。但1000年后,到了定都底比斯的第十八王朝,法老们改变了这种做法,原因是裸露在地表的宗教建筑为猖獗至极的盗掘者们提供了极好的作案标的。底比斯的法老们于是开始采用新的墓制,将埋葬遗体的墓穴和供人们进行祭祀活动的神庙分别加以考虑。西岸岩山的峰顶在外形上与金字塔酷似。历代法老们共同拥有了这座“大金字塔”,并在岩山的山麓开凿石窟坟墓,形成了一条墓葬高度集中的山谷,被称为帝王谷。这里仅被发掘的历代法老的石窟墓葬就有六十多座。帝王谷的南侧有王妃谷,埋葬着王妃和法老的亲属们。帝王谷东侧的库尔纳村附近还有数以千计的古埃及高官显贵的坟墓。用于祭祀活动的神庙集中在岩山南侧的尼罗河畔。由于墓葬和神庙集中,相对于东岸的生者之都,西岸被誉为死者之都。

如果说东岸的胜景奇在壮丽,贵在宏伟,西岸古迹中最令人叹服的应当说是石窟墓穴中精美绝伦的壁画和雕刻。库尔纳村集聚着古埃及贵族的墓葬,以壁画著称。为保护古迹起见,这里限制每次进入墓室的人数。

进入墓室之前,管理员向排队等候的游人严肃地讲明了墓内的注意事项:进入墓室后要听从管理人员指挥,禁止大声喧哗,禁止录像,严禁使用闪光灯,严禁触摸壁画,违者按有关规定严格处罚。

当管理员带领我们这一批四个人走进墓室,打开室内照明灯时,我不禁为四壁和藻井上的作品惊呆了。3000多年前的壁画以极好的状态保持到了今天,同当年刚刚完成时相差无几。干燥的气候为壁画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贵族墓中的壁画刻画的完全是生活场面以及供墓主来世使用的实用物品,不同于敦煌壁画或欧洲古建中通常见到的宗教题材,因此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使每个面对它们的人都仿佛能听到30个世纪前埃及人的呼吸声。

刚才在室外还在一本正经地给我们宣讲参观注意事项的管理员,关上人口大门后却完全换了一副面孔,从一个矜持的阿拉伯绅士变成兜售伪劣制品的奸商,开始起劲地鼓动游人打开闪光灯随意拍照:

“各位先生,闪光灯可以用,录像机也没问题。快抓紧照啊!”

见我没有动静,又过来催:“朋友,你为什么不用闪光灯?赶快拍呀!”

“我没带闪光灯。再说,这里的照明足够亮。”

说老实话,在古代绘画作品那种慑人的美的感染下,稍有良知的人很难违反常识地狠下心来,用损伤文物的强光换取拥有一张照片的满足感。更何况这次旅行我也没带闪光灯来。

等这一批进入墓室的人拍完了照,管理员开始伸手讨要报酬了:

“小费,小费,各位行行好,给点小费。”

见我没有动静,又催促道:“先生,小费,您施舍一点。香烟、圆珠笔、巧克力,什么都行。”

就在墓室的门被打开,阳光照到脸上那一瞬,管理员就像川剧演员变脸一样,又奇迹般地换上阿拉伯绅士的面孔,开始道貌岸然地对后面排队的游客训话了。

这也难怪,库尔纳村是众所周知的“盗墓者村”,村民都是盗墓专家的后裔,包括今天墓室的管理员。他们祖上代代都靠变卖盗掘的文物过活,今天仍然在靠古墓吃饭。库尔纳村民的住房大多建在古墓上面,家家的后门都与地下的古墓相通,用盗空的墓室做仓库。

有如此专业的盗墓者在,3000多年前法老们的墓葬就难以保全了。帝王谷中的法老墓要比库尔纳村的贵族墓宏大、豪奢得多。墓穴都是在坚硬的岩石上横向开凿出来的石窟。从墓道经前厅到墓室的纵深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四壁和天花板完全被精美的壁画和密密麻麻雕刻在岩石表面的象形文字所覆盖。然而,墓室中理当能看到的盛有法老木乃伊的棺椁和随葬品早已被收拾得一干二净。这些自然都是盗墓者们的杰作。远自建造金字塔之前,埃及王公贵族们营造墓葬的历史就是和盗墓者们斗法的历史。不幸的是,取得胜利的总是盗墓者。

在和盗墓者3000多年的抗争中,帝王谷中只有一位法老成了例外的获胜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获胜不是由于他的墓修得坚固、隐蔽,而是由于他的无名。图坦·卡蒙王——古埃及第十八王朝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法老由于在18岁时早逝,未及建造宏大的墓葬,使得他那规模过小、“过于简朴”的墓葬,逃脱了和那些伟大的法老的墓葬同样的命运。1922年,2000件稀世珍宝的出土成了埃及考古学界“20世纪最大的发现”。今天,包括举世闻名的图坦·卡蒙王的金面具在内的大量惊世文物,装满了开罗国立埃及博物馆二楼的整整一个特设展厅。

图坦·卡蒙王的墓现在不对一般游人开放。1992年到卢克索西岸旅行时,我选择了拉美西斯六世、西岸规模最大的塞提一世,以及陈列着木乃伊的塞提二世三座法老墓参观。墓葬的规模宏大,加之要在铺天盖地的浮雕、壁画中边赞叹边挪步,半天时间一晃即逝。

西岸地面古建中最吸引人的,应该说是哈谢普斯特女王神庙。3500年前的建筑背靠岩山,建在顺势开出的三层平台上。不仅气势宏伟,从正面神道望去,人们甚至怀疑它是经当代人之手建起的一座现代派的纪念堂或展览馆。神庙是经波兰考古学专家们的手整理、复原的。

遗憾的是讴歌和平与繁荣的神庙问世35个世纪之后,却成了上演一幕历史悲剧的舞台。1997年11月17日上午,在神庙的第二平台上发生了宗教极端主义者枪击游人的事件,致使六十多人丧生,和平的殿堂霎时变成了血海。这幕惨剧肯定是神庙的主人不想看到的。

当“世界最美的落日”又一次挂在尼罗河西岸岩山的峰顶时,载着我和卢克索市民的老轮渡又渡过了尼罗河,带着帝王谷的法老们一生最大的梦想:重归生者之都,再享往日荣华。

P15-19

序言

12年前写过一本题为《中国学生走地球》的书。那时我从在日留学期间走过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中选择了12个,以到四大河文明的故乡访古的经历和感受为主线写了第一本游记。

12年后又有闲心计划再写一本新游记时,我曾设想把到南极看企鹅,北角、阿拉斯加看极光,非洲草原看猎豹,加拉帕戈斯群岛看象龟,复活节岛看莫埃像,还有西伯利亚铁路之旅,乘灰狗大巴横穿北美大陆这样的经历串到一起,凑一本野味儿重一些的游记。但每当这个念头闪现的时候,总会跟着一个疑问:这样的内容是否会比写历史,写文明更有价值?

追求野趣的旅行固然富于趣味,但它远不像到人类文明的故乡访古更能够撼动我的灵魂。在埃及,在美索不达米亚,在南亚,在大津巴布韦……我的灵魂无数次被拷问,被撞击,被撕裂。深邃的历史像一把尖刀,在它们身上扎出一道道伤口,刻上价值变迁的印记。历史从来无情,又从来公正。它以铁律警示世人,它又是人类灵魂净化的津梁。在历史的淘选中,我们或许该庆幸自己身置于价值进化最好的时代。

于我个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则构成了人类文明的老世界。侧身其间,哪怕是一草一木,一块古老的石头,一片浸染着深沉气息的瓦片,都不停地令我在思古幽情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而这样的夜晚属于我,又不属于我。

时光飞逝,距上一本游记出版,十几年过去了,与我涉足的古老文明相比,这无疑是长河之一瞬,但在人短短一生中,这十几年却又是理解力和领悟力飞跃的时段。近年来每当我拿到一本图文并茂的好游记时,总想到让自己在路上的时光和积年攒下的照片有用武之地。俗话说:一图胜千言。这些照片不仅仅是旅行经历的记录,也是一次次身不由己的感动。这些感动的结晶注定能更有效地传情,作用恐怕远远胜过我那稚拙的文字。

从第一次踏上旅途到今日,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云游四方的经历仍在继续。特别是自2004年起赴美国留学,我又有机会走访了中南美、亚非等地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补上了第一次留学期间欠下的不少课。这种对旅行的钟爱大概终身也不会改变,不过是换了新的形式,我从单枪匹马的背包客,到和妻子、朋友结伴出行,后来又发展到带上孩子。

不管是独自一人,还是与三五知己、家人做伴,走在路上,看沉睡了数千年的文明古迹,我都难以抑制地沉醉其间,深为之叹服,虽不免时或为历史中的种种杀伐征战而心悸,但又总在历史的缝隙中收获感动。又岂能不感动?你每每总能看到古老的历史中人类前进的艰难印迹。的确,人类推进价值观的更新、深化从来不遗余力,虽然时有倒退,却总在向着更开化、更人性的方向扎实地迈进。

古人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其实,古今中外相似的又岂止是月亮,还有旅人那颗在路上的心,他也许魂牵梦萦滔滔的幼发拉底河,也许迷恋端庄的迪尔神殿,甚至在锡吉里亚峰不小心遗失了。

著者

2012年3月

后记

从12年前写第一本游记到今天,由于多年没动笔写正经东西,手早就生了。

启发、鼓励我将旅行的经历整理成书,与读者们共享的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社长谢寿光、总编辑杨群和设计总监孙元明。一年前我拿着旅途上的手迹和图片资料找他们咨询时,他们热情地建议我用好这些素材,选定一个我自己最愿意写的题目,做一本图文结合的新游记。在其后的执笔过程中,我又多次向他们讨教。他们的激励与指导唤起了我的勇气和耐心,使我能用工作之外并不充裕的时间,持之以恒地把文字部分写完。

在结合文字内容选用图片的过程中,我又和孙元明总监、吕晓波教授、章敏老师以及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毕业生现在南美工作的谭瑾同学多次协商。他们不仅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还贡献了珍贵的照片,弥补了我在图片上的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不折不扣是集体创作的产物。

在编辑阶段,我得到了孙元明总监和陶盈竹编辑的全力支持与帮助。他们带给本书的远非一般性的建议与思考,更宝贵的是在丰富的工作和生活阅历中,包括旅行经历中积累起来的感性与才思。他们的奉献为本书增色。

撰写本书的过程同时又使我有机会重新就一个老问题做些新思考:耗费偌大的精力、财力和体力去旅行,旅行者在追求什么?换句话说,旅行对人的吸引力究竟何在?常见的答案是开阔眼界,增长阅历,丰富自己,而这些话再深挖下去又有什么内涵?

在我看来,旅行对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有意外的发现,并使人从中获得感动。每个踏上旅途的人都是在有意识地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寻求一种平素得不到的体验。旅行者通过使自己置身于一个非恒常性的环境之中而获得意外的发现,引起感动,并就其进行独特的思考。体验的意外性越大,感动和思考也就越深。一次旅行结束后,人们最留恋的往往是那些最意外、最离奇的经历和见闻。不仅欢乐、美好的东西,连旅途上体验到的苦楚、孤独,遇到的麻烦也会成为有价值的收获。英文中“旅行(travel)”一词的语源是拉丁文的“trepalium”,意为“艰辛”“患难”。旅途上充满了周折与磨难,把它们连缀起来就是旅行。古人早给旅行下了再恰当不过的定义,探讨旅行的收获首先也应该从这里开始。

旅行既是和他人,也是和自己漫长的对话。它不仅带人通过意外的经历去发现、认识世界,也使人去发现、认识自己。因此,面向世界的旅行同时也是走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心旅。有不少体验只有在一个人把自己送上旅途,亲历了旅途上的事情后才会获得,并在获得它们的同时发现一个新的自我。斯里兰卡尼甘布海边遇到的小妹妹使我打破了绝不在旅途上向人施舍的信条。在印度看到处于种姓制度最底层的贱民时,我发现我这个平日坚信不能按出身、血缘将人分为尊贵卑贱、三六九等的当代人竞在极力回避使自己的目光和他们的视线相接触。旅途上有数不清的经历似乎都是在成心试探和考验自己,帮助我看到一个迄今为止自己并不知道、并不了解的我。这种收获在日常平静的生活中是难以得到的。

一次旅行同时也是一次价值观的洗礼。当我从在马德拉斯甘地纪念馆前行乞的小女孩手里讨到一张被揉搓得破烂不堪的纸币时,我意识到了行乞在印度人心里所具有的和我们全然不同的意味,从而改变了我对他们行乞的成见。今天的秘鲁人体现出的对当年的仇敌,印加文明的毁灭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的宽容使我看到了宗教在决定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对某一事物的爱与憎中占有的地位,意识到不能以我们的价值规范去武断地品评别人的判断。这样看来,旅行能使人将自己的价值体系相对化,同时也意味着将自己相对化,使人变得谦虚。相对化并不等于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而意味着知道在自身之外还有别人,知道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外还存在着别人的价值体系,从而使人多拥有几个尺度,更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国际化的出发点。

在完成了本书的文稿之后,我也把它寄给我的师长、同学和友人,以便听取他们从读者角度提出的批评与建议。其中,瑞银香港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央视评论员章弘、电影演员阎青妤、北京大学教授朱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潘振平还抽出他们宝贵的时间为本书撰写了推荐语,在此谨致以衷心的谢意,并期待着他们的推荐能够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同。

著者

2012年3月12日

于印度尼西亚日惹

书评(媒体评论)

经济周期几年一轮回。产业周期几十年一轮回,文明周期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一轮回。于展遍游世界各地,探文明之起端。发古人之幽情,将历史、现实与民风揉合在一起,娓娓道来。此书可读性强,如同与作者一起旅行。我一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完成了一场很值得的神游,颇有收获。

著名经济分析师/陶冬

著者和我一起度过美妙的青春时光,他总让我吃惊和佩服。我们一起踢足球。他能踢断锁骨;我们一起打排球,他能后排跳起扣球,对手拦不住;我们一起出国留学,他先在东京大学拿硕士。再去哥伦比亚拿博士;我们都去各地旅游,我回来顶多和亲朋好友晒晒照片,他却又整出一本书来。《行路人》写得跟一本小说一样,捧起来很难放下!同一个起跑线出发。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中央电视台评论员/章弘

十几年前看过于展的游记《中国学生走地球》。如今,400多幅精美的照片加上15万字的长篇描述,又成就了他最新问世的《行路人》o他的新书让我在文字和图片的诠释中思考着历史与现代的撞击,体会不同的审美感觉。在津巴布韦的高原,“……夜幕降临后,旷野里燃起了熊熊大火……”这景观虽然很美,于展却说:“没有这火光,高原的夜色更美。”

演员、“百花奖”获得者/阎青好

旅游很多时候被理解为赏景,但还有一种旅游,那是在浏览他乡美景的同时,感知世界、自然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这样的旅程描述风光,吟诵思绪,开筑心路。这样的游记所展示的不仅是自然的美,世界的美,更是路途中行路人的思想之美。《行路人》兼具这三者之美。读完之后,我们都会和著者一起去尝试:旅途实际上是心途。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简明道出旅行与求知的关系。十分钦佩作者的目的地选择和旅行中的态度,图文并茂的见闻更是令人神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潘振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路人(一个中国旅行者与六大文明的对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33172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