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
内容
编辑推荐

人脑是如何加工阅读的?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迪昂在《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这本书中,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据,雄辩地提出并论证了他的“神经元再利用”假说,并运用这一假说来解释阅读能力的习得、发展与教育。迪昂用“神经元文化”一词描述文化活动与相关神经网络的映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的文化。阅读在先天的神经结构与后天的文化能力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因此阅读的研究成为检验“神经元文化”的最佳领域。

内容推荐

《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内容如下:

千百年来,眼睛扫视书页,并唤起脑中的整个阅读过程,这种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脑机制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

我们对阅读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而忘记了它是一项非常惊人的成就。白纸上的一个个黑色符号是如何引发一系列的声音以及意义的呢?

我们的大脑皮层是上百万年演化的结果,我们原本的生存环境中并不存在书写与阅读,但灵长类的脑又是如何演化出识别单词和符号的能力的呢?

法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根据他在人脑阅读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破解了这个谜团,向我们展示了人脑神奇阅读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迪昂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新地看待脑阅读机制与文化的思想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教育和学习的观点,史无前例地引领着我们探索人类的能力。

目录

序 迪昂和他的《脑的阅读》/唐孝威

导论 阅读的新科学

 一、从神经元到教育

 二、将神经元渗透到文化中

 三、阅读猿之谜

 四、生物统一性与文化多样性

 五、读者导读

第一章 我们如何阅读?

 一、眼睛:糟糕的扫描仪/4

 二、寻找恒常性/9

 三、将差异放大/12

 四、每一个单词就是一棵树/13

 五、沉默之声/16

 六、声音的局限性/21

 七、英语拼写系统中所隐藏的逻辑/23

 八、透明的拼写是一场不可能实现的梦/27

 九、阅读的两条通路/30

 十、心理词典/33

 十一、魔鬼的集会/34

 十二、并行的阅读/38

 十三、主动的字母编码/39

 十四、阅读中的协作与竞争/41

第二章 脑中的字母匣子

 一、Joseph-Jules Déjerine的发现/47

 二、纯失读症/50

 三、揭示脑损伤/51

 四、现代脑损伤研究/53

 五、揭开脑阅读的秘密/58

 六、阅读具有普适性/61

 七、视觉偏好的集合/64

 八、我们的阅读速度有多快?/68

 九、脑中的电极/71

 十、位置恒常性/74

 十一、阈下阅读/79

 十二、文化如何塑造脑/84

 十三、中文阅读者的脑/87

 十四、日语与日语的两种文字/89

 十五、字母匣子区之外/90

 十六、声音与意义/93

 十七、从拼写到语音/96

 十八、词意通达/99

 十九、脑的涌潮/103

 二十、脑对文化多样性的限制/105

 二十一、阅读与进化/108

第三章 会阅读的猿猴

 一、猴子与人类/112

 二、负责识别物体的神经元/114

 三、祖母细胞/115

 四、猴脑中的字母表/121

 五、原型字母/124

 六、形状的习得/128

 七、学习的本能/129

 八、神经元的再利用/132

 九、文化的诞生/134

 十、阅读神经元/137

 十一、双字母神经元/139

 十二、神经元单词树/144

 十三、负责阅读的神经元有多少?/146

 十四、对阅读者大脑皮层的模拟/148

 十五、影响阅读的皮层偏好/149

第四章 阅读的发明

 一、文字系统的普遍特征/158

 二、书写系统发展的黄金阶段/161

 三、人工信号和自然形状/162

 四、书写的历史前兆/164

 五、从计数到书写/166

 六、象形文字的局限性/169

 七、拼音文字:一个巨大的飞跃/174

 八、元音:“阅读之母”/177

第五章 阅读学习

 一、未来读者的诞生/182

 二、阅读的三个步骤/184

 三、逐渐产生音素意识/185

 四、形和音:鸡和蛋的问题/187

 五、字形阶段/189

 六、年轻读者的脑/189

 七、文盲的脑/192

 八、阅读让我们失去了什么?/195

 九、当字母五彩缤纷时/199

 十、从神经科学到教育/202

 十一、阅读之争/204

 十二、整词阅读的神话/206

 十三、整体语言教学法的无效性/208

 十四、给教育工作者的几点建议/211

第六章 阅读障碍脑

 一、什么是阅读障碍?/220

 二、语音缺陷/221

 三、阅读障碍的生理一致性/226

 四、首要怀疑:左侧颞叶/229

 五、神经元的迁移/231

 六、患有阅读障碍的老鼠/233

 七、阅读障碍的遗传学/235

 八、克服阅读障碍/237

第七章 阅读与对称性

 一、当动物混淆左右时/248

 二、进化与对称性/250

 三、对称性知觉以及脑的对称性/251

 四、Orton博士的现代追随者/254

 五、大脑对称的利与弊/256

 六、单细胞的对称性/258

 七、对称联结/260

 八、潜在的对称性/264

 九、打破镜像/267

 十、破碎的对称性,还是隐藏的对称性?/268

 十一、对称性、阅读和神经元的再利用/272

 十二、镜像阅读障碍的惊人案例/273

第八章 开启神经元的文化之旅

 一、破解阅读的悖论/277

 二、文化形式的普遍性/278

 三、神经元的再利用与大脑模块/280

 四、文化恒常性初探/282

 五、为什么只有人类具有文化?/286

 六、人类独特的可塑性?/288

 七、读取他人的想法/289

 八、全脑神经元工作区域/291

结语 阅读的未来之路/299

注释/303

致谢/325

参考文献/327

译后记/357

试读章节

八、阅读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无疑,读写能力的主要影响是积极的:阅读的学习可以产生很大程度的认知改变。然而,如果神经元再利用假说是正确的,那么大脑将为读写能力付出代价。阅读占用了原本用作其他用途的神经回路,也许会导致由祖先代代相传的部分认知能力的丧失。

关于阅读代价的观点源于观察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大脑皮层的重新组织也许是一场“零和博弈”。几乎毫无例外地,在婴儿期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数量就已经是确定的了。当一些神经元专门负责词的识别后,它们的其他功能就逐渐弱化消失。因此,阅读的获得也许减少了大脑皮层用于其他心智活动的空间。神经元再利用假说使我们产生这样的疑惑,我们的文盲祖先所具有的视觉技巧,如今是否在我们身上已经丧失了。

在我对这个假说进行深入探讨之前,我想强调它只是一个推测,并没有得到实验依据的支持。现有任何关于阅读带来大脑能力损失的证据都很模糊,而且少之又少。我们还不清楚大脑皮层是否是固定的,不能进化的。尽管神经元的数量是有限的,但突触的变化却是无限的。即使是成人的大脑,学习仍然可以引起神经元联结的巨大变化。树突和轴突决定了在复杂的环境里一个神经元可以和多少神经元相联结。这种变化为可塑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这种可塑性有多大至今还不明确。学习不可能完全是一场零和博弈的游戏,因为外部的刺激会使神经元之间联结的密度显著增加。

现在我们也还不清楚单个神经元是否能参与多种功能活动。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例子能确证,前额皮层、颞叶皮层和枕叶皮层中相同的“联合”神经元,可以参与不同的神经元功能集合。例如,顶叶神经元会对特定数量的物体表现出偏好,同时也会关注物体的视觉运动方向这两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功能。

阅读也可以改善神经元的编码。在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生物体内,存在大量冗余的神经元,同时还有许多神经元执行同样粗糙的分辨工作。学习会产生更精确的表征,这时每个神经元能对有限范围内的刺激作出精确的反应。例如,当一只猴子学会了精细触觉分辨任务以后,它的神经元只对更小范围内的皮肤作出反应,而表征相关手指触觉信息输入的皮层地图范围会变得更大,反应也更精确。音乐训练也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大脑。钢琴家和小提琴家对他们的左手有更大、更精确的大脑皮层定位,尤其在他们童年音乐起步较早的情况下。

在触觉训练期间,手指在脑中的代表区通常会侵入胳膊或面部代表区附近的区域。这种人侵会对其他身体部位的知觉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也是正确的j学习能引起积极的改变。神经元习得了功能A的能力,也可能对功能B起作用。小提琴家的手很灵活,这就会提高他们打字和缝纫的学习能力。

简单来说,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学习的网络效应是否总是积极的。就阅读而言,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字母识别上也许会提高我们的视觉敏锐性。实际上,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人对单词几何形状的知觉要好于文盲。就目前来看,这样的比较只揭示了文化知识的积极影响。然而,还没有进行严格的实验验证哪些认知过程受到了阅读的负面影响。许多围绕阅读的大脑皮层初期形式的基本问题还未得到解答。在我们学习阅读之前,大脑的“字母匣子区”有什么功能?这个区域在进化过程中起到了何种重要的作用?它最初设定的一些功能,在有经验的读者那里是否已经不存在了?

人类学家和亚马孙原始居民、新几内亚人以及非洲荒野部落共同生活了多年,对这些原始部落解读大自然的能力大为称奇。他们能够轻易破解动物踪迹的意义。通过仔细观察地上模糊的踪迹或断裂的枝杈,这些土著人便很快知道什么动物出没在附近以及动物的大小、离去的方向以及许多其他对捕猎有利的细节信息。而我们对于所有这些自然的信号基本上一无所知。对动物踪迹的解读很有可能是皮层阅读区发展的前兆。如果进化能够产生身体上的特异性,就像鹰的视力和豹的弹跳力那样得到完善,那么毫无疑问,进化也可以使猎人的视觉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猎人与猎物之间的互动行为延续了数百万年,产生的强大进化选择压力可能是促使皮层分化出专门解读动物踪迹区域的原因。

我的猜测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得到了解答。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动物足迹激发了人们的灵感而发明了汉字。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的黄帝统治时期,大臣仓颉认为鸟留在地上的爪印是由一组可辨认的图形构成的,于是他就用这些图形创造了汉字。P192-194

序言

法国著名教育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是国际公认的在阅读加工与数学认知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是法国科学院院士并梵蒂冈科学院院士。长期以来,他一直从事人类最复杂的高级认知活动——阅读、数学认知加工以及意识的研究,在《科学》、《自然》等世界著名刊物上发表了许多论文。本书是他在大量富有创造性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对人脑阅读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教育所进行的深入思考的总结。

人类具有获得语言的天生能力,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掌握语言,形成与人沟通的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则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良好的阅读教学能够使人拥有这种跨越时空、获得他人智慧的技能。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阅读能力就如同农业社会中的土地与工业社会中的人力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阅读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提高人类智慧,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人脑是如何加工阅读的?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迪昂在《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Reading in the Brain: The Science and Evolution of a Human Invention)这本书中,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据,雄辩地提出并论证了他的“神经元再利用”假说,并运用这一假说来解释阅读能力的习得、发展与教育。迪昂用“神经元文化”(culture of neurons)一词描述文化活动与相关神经网络的映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的文化。阅读在先天的神经结构与后天的文化能力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因此阅读的研究成为检验“神经元文化”的最佳领域。

迪昂将阅读能力的获得看做是人类的创举。在人类的漫长演化历史中,文字的产生只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拼音文字的产生更短,仅有三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从进化的观点来看,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逐步形成识别单词和符号的能力,是再利用了脑中其他功能的神经机制。教育将我们祖先大脑中负责狩猎和采集的功能转变为阅读文字的能力,因此教育对于大脑阅读功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具有文化的普遍性,成长于不同文化的人都运用大脑中的同一个区域来识别书面文字。

在历史上,洛克(John Locke)、休谟(David Hume)、贝克莱(George Berkeley)等人否认生物机制的存在,认为脑是一块白板,可以通过感官来获取自然与文化环境的表征。后来的实证主义者则进一步认为,大脑具有无限的适应能力,研究阅读等文化能力的神经机制是毫无意义的。迪昂用证据驳斥了这些观点。他认为,脑并不能无限地适应文化。人脑具有学习的能力,能够掌握特定文字的规则,这种学习的机制是由基因决定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一种新的神经-文化相互作用说,即“神经元的再利用”假说。根据这种观点,人脑的结构受到基因的限制,同时神经回路又具有可塑性。例如,人类的视觉系统会持续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正是视觉系统的这种可塑性使得文字的阅读成为可能。神经元再利用的假设驳斥了脑是白板,可以无限地适应环境,吸收文化的观点,而认为,脑是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最少的调整来适应特定文化的一种装置,是一种能够局部转变用途的精巧装置。

文字系统的演变与人类阅读能力的形成相辅相成,因此文字系统的发展会受到人的生理机制的限制。迪昂从史前符号追溯到字母的发明。他发现,在文字系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虽然各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但是不同的文字系统都共同拥有一部分文字特征,这些特征最终可以还原到神经回路所具有的局限性。因此,文化的演化与人脑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书由周加仙博士及其团队翻译。周博士具有认知神经科学、教育学、语言学的学习背景,并致力于脑与语言、脑与教育等研究,这为本书的翻译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目前我国教育界和神经科学界正在积极推动教育神经科学的学科建设,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

唐孝威  浙江大学交叉学科实验室

2011年12月20日

后记

阅读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亡灵对话、与远方谈心、与未来沟通。千百年来,眼睛扫视书页,将字符投射到视网膜上,并唤起大脑中的整个阅读过程,这种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脑机制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法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教育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根据他在阅读加工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在《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一书中为破解这个谜团提供了真知灼见,也向我们展示了人脑神奇的阅读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迪昂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雄辩地提出了“神经元再利用”的假说,认为由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用于物体识别的神经通路可以用于识别书面单词。正是由于人脑所具有的这种可塑性与学习能力,我们才能掌握汉语、英语、日语或阿拉伯语等特定语言的书写规则,才能形成不同的文化素养。这种学习也受到生物机制与遗传基因的严格限制。由此,他驳斥了大脑可以无限适应文化的简单观点。他的这种全新地看待脑阅读机制与文化的思想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教育和学习的观点,对以往关于人类本质和环境影响的陈旧思想提出了挑战。

迪昂在本书中将神经科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进化论等学科的知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让我们领略了多学科汇聚而产生的新兴知识体系。因此,本书的翻译也是多学科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晶。本书翻译的具体分工如下:导论,周加仙,毛垚力;第一章,李奇,贺兴;第二章,李奇,贺兴;第三章,汪竹,赵霞;第四章,宋美霞,李奇;第五章,周加仙,贾玉雪,王鸿;第六章,贺兴,汪竹;第七章,贺兴,汪竹;第八章,宋美霞,李奇;结语,周加仙,毛垚力;致谢,毛垚力。最后,由周加仙老师统稿,并进行了反复地修改。感谢出版社王强同志和编辑董曦阳同志认真负责地编辑,使得本书能够在短期内尽快出版。

虽然我们在这部优秀著作的翻译过程中倾注了全力,但是由于本书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多,再加上译者的水平有限,书中一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周加仙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2010年11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脑的阅读》探讨的并不仅限于阅读的层面,它几乎包罗万象,并帮助我们解释人类如何思考这类深层次的问题,因此本书能为你打开一扇知识之窗。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担负着教育下一代重任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听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教授谈孩子阅读的最佳方法。

——丁·福柯,《探索我们的舌头:母亲、婴儿以及语言的起源》一书的作者

本书作者不仅是语言神经科学方面的领军人物,而且也是一位语言优美、文笔流畅的写作能手,阅读本书是我们的荣幸。《脑的阅读》一书整合了认知、文化以及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以优雅的笔触、雄辩地阐述启发着我们的思维。

——奥利弗·萨克斯,

博士、全球畅销书作家《火星上的人类学家》《错把妻子当帽子》的作者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脑的阅读》,通过他从自己的研究中汲取的灵感与洞察,通过他对神经科学的深刻领会,通过他将本书的每一章中所闪耀的智慧与常识的独创性结合,开启了这一知识领域发展的新纪元。

——玛丽安·沃夫著,著有《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思维的故事和科学》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带领我们踏上了探究阅读科学的旅程。在激动人心的旅途中,我们看到了猴脑的神经元放电、人脑的激活模式、人们的阅读问题以及文化等等风景。他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将海量的信息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并在忠于事实和通俗易懂之间巧妙地找到了平衡。

——约瑟夫·勒杜克斯,纽约大学教授,《突触、自我和情绪脑》一书的作者

心智与眼睛的密切合作将印刷符号转化为读音、音乐和意义,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题。这是一条神奇之旅:像勇敢的科尔特斯(Cortez),像史丹利(H.M.Stanley)对利文斯顿博士(Dr. David Livingstone)未竟事业的继承,像我们对广袤宇宙发起的迷人探索。

——霍华德·恩杰尔,《忘记了如何阅读的人》一书的作者之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译者 周加仙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27144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京权图字01-2010-2443
版权提供者 Stanislas Dehaene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45:09